彌陀疏鈔新白話版30

  22222上首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承接前面說往生極樂國的,豈只是不退,還有一生補處菩薩不可計算,是深勸求往生啊。所謂一生補處,就是只有這一生,候補佛位,就是等覺菩薩啊。

  所謂深勸求往生,就是往生都不退,已經超過其他國土,還有很多一生補處,可算是超越殊勝,達到極至啊。所謂只有這一生,就是娑婆世界修行,捨身受身,千生萬生輪回,沒有窮盡。甚至證到三果阿那含,還有生死,直到阿羅漢果地,才斷後有,雖然斷後有,不能成佛。這裡只有這一生,就候補佛位。前面如護明菩薩(釋迦成佛前),後面如慈氏彌勒菩薩,是菩薩的極位啊。又大本《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國的,都具有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義,都是一生就補佛處。」根據這點,就如儲君(太子)暫時在東宮,必定繼承皇位,不是其餘百官轉展升遷,只是位極人臣可比啊。這樣的菩薩都要往生凈土,那麼輕視西方,太不自量了。

  問:極樂世界觀音菩薩,依次應當補佛位,然後是大勢菩薩大勢至之後,沒聽說有候補的。現今說一生補處很多,什麼時候補呢?又一生補處,是菩薩地的盡頭,住等覺位,如星星中的月亮哪有很多在極樂國?答:一生補處不必是一定補阿彌陀佛。十方世界無盡,諸佛涅槃無盡,一生補處菩薩也是無盡。住在極樂國中,等待候補,怎麼不可以?又諸佛尚且如微塵,沒有窮盡,何況菩薩,那數量很多,不用懷疑啊,如大本《無量壽經中說的。

  大本《無量壽經》說:「佛告訴彌勒菩薩,這娑婆世界中,有七百二十菩薩往生極樂世界。每一菩薩已曾經供養無央數的佛。如彌勒菩薩,諸小菩薩,不可計算。他方世界,第一是光遠照佛國,有八十億菩薩,都應當往生。第二是寶藏佛國,有九十億。第三是無量音佛國,有二百二十億。展轉至十四佛剎土,以及無量的佛剎土,往生極樂世界不可計算。」只說佛名,窮劫也說不盡,何況那菩薩應當往生的?說如彌勒菩薩一樣的一生補處,就有很多,更可以證明。

  如前面的依正二報,或經文中有,本願中沒有。或本願中有,經文中沒有。互相對照沒有妨礙。

  如果根據仰慕佛發願,滿願成佛,那極樂世界種種功德都是阿彌陀佛願願成就的,都應契合。現今說明互為有無文字雖然有點差異,但意義卻是具足啊。又如法藏的願說:「我作佛時,剎土中的諸天人民,一切萬物都是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沒有能稱量的。雖然有天眼,不能辨清名字數量。」這樣看來,那正報依報,沒有不包括的,不可以拘泥文字而限制了意義啊。

  按理說,那麼自性決定成佛,是一生補處的意義

  圭峰禪師說:「現今知道心是佛心,一定作佛。然而本來成佛,不是作的。那麼只見始覺是新來的,不知本覺固然有。」可以說是補佛決定補,成佛實際不成。

  22正示願行令知修證

  有四部分,(11)發願,(22)起行,(33)感果,(44)結勸

  (11)發願

  有二部分,111勸發願心,222出其所

  111勸發願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前面陳述依正二報,現在說眾生聽到了這個事,應當發起大願。願往生極樂國,這是第一重勸,後面是反復申明。

  所謂第一重勸,就是經中反復勸聞,勸信,勸願,總共有四次,這是最初一次,這是聽了依正庄嚴勝妙功德的說法而發願啊。二說「聞是說者」,是聽了一心持名決定往生的說法而發願啊。三說「聞是經者」,是聽了持名佛護不退菩提的說法而信受啊。不說願,因為信受就是願。四說「若有信者」,是總結聽了深信,信有願者沒有不往生的說法而發願啊。越聽越深信,願越來越懇切語言雖然反復,意義不雷同。佛憐憫眾生情深,誨人不倦。

  又聽聞包含信的意義,願包含行的意義。信願行三事資糧,這裡都備齊了。

  聽瞭然後信,不聽那信從哪裡生起?願然後行,沒有願那行從哪裡起步?下文的信行,這是本原。信行願三事,是凈土的資糧,充足沒有欠缺。

  又願的力量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凈土,也是由於願力成就臨終往生,只有依仗願力。三界因果都是隨願力。諸大菩薩,都願往生

  所謂阿彌陀佛凈土,就是法藏在因中的四十八願,成就了今天的佛道,廣度眾生。那麼如來無盡的功德,都是從生起,所以說不可思議。所謂臨終往生,《普賢行願品》說:「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全都敗壞,以及親屬威勢,象馬珍寶等,全都散滅。惟有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在前。一剎那間,就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不可思議。所謂三界因果,就是願受天樂,就有貧母上生天道。願作冥王就有五嶽神治鬼。種種隨願,不做而成事實,所以說不可思議。所謂菩薩往生,就是普賢菩薩的偈頌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甚至願蒙授記,廣利眾生等。至於文殊菩薩發願往生說的偈,也是一樣:「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與普賢菩薩好像很符合。其他如天親菩薩、龍樹菩薩等,多得難以細說,所以說不可思議

  按理說,那麼自性還歸本體,是願生極樂國的意義

  如果知道本體不離當處,就不往生十萬億外的佛國,而是往生自性唯心的佛國罷了。雖然說十萬億路程,哪裡移動過咫尺半步?所以說「不勞彈指到西方」啊。如果真如不守自性五道隨緣輪轉,就是窮子流浪他鄉,應回故里。

  222出其所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是接著前面征起,為什麼教人發願極樂世界?因為極樂國是諸上善人同會的地方,能往生極樂國,就是加入這樣的勝會,所以應當求往生

  征有二個意義一是娑婆世界也是佛邦,何必遠離故國?二是十方有無盡的佛剎,為什麼偏要向西方?所以征那個理由。現今綜合回答,又有三個意義一是有的國土,人畜生餓鬼地獄共居,未必都是人。二是有國土,雖然純粹是人住,未必都是善人三是有的國土,雖然是純粹的善人住,未必都是上善的人。現在這裡說的「諸上善人」,不只是人中的善人,也是善人中的善人啊。如前面列舉的聲聞菩薩,以及一生補處,等等諸上善人。如今能往生,就與他們俱會一處。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同行文殊普賢,親如勝友。比如登龍與瀛這樣的事,世間希有,所以普慧大士求登記入蓮社,何況凡夫?選擇住處鄰里要有仁者,何況學道?這樣的勝會,可以不願參與嗎?

  問:往生極樂世界的,各類不一,怎麼能都稱為上善?答:因為都不退轉。

  所謂各類不一,就是說有聖有凡,有大有小。上中下品,分別有序,是省略那中下,都說上善,所以這樣問。這裡說明眾生往生的,都是阿鞞跋致(不退),那麼究竟都成無上正覺,是佛的境界,所以沒有分別啊。

  按理說,那麼自性萬善同歸,是同會一處意義

  百川會歸一海,眾景會歸一空,諸上善人,不會歸在這裡,又會到歸哪裡呢?

  (22)起行

  有二部分,111揀余行,222示正行

  111揀余行

  【舍利弗,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承接前面說凡夫成群容易加入,善人聚會難以親近,何況最上善人的聚會,怎麼可以少善根福德而得往生啊?其中,靈芝元照律師為善根是正行,包括持名念佛。認為福德是助行,包括凈業三福。海東卻總體認為多善根福德正行,就是發菩提心。認為少善根福德是助行,就是執持名號。二個意義相互違背。這裡雙雙會合來說,就是要往生極樂國,須要多善根福德。這裡持名念佛,就是善中的善,福中的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能往生極樂國的大因緣啊。

  所謂相互違背,就是一個是信為持名念佛正行,一個是認為持名念佛屬助行,二個說法矛盾。而這部阿彌陀經》的大旨,正好重視的是持名念佛。如果持名念佛是助行,那下面文字「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意義怎麼說得通?助行是持名念佛,絕沒有這個道理。又靈芝元照律師把《觀經》凈業三福配這個福德,那麼第三福的發菩提心,就成了助行,與海東的菩提心正行,二者也矛盾的。而《觀經》把三福作為凈業正因,那麼助行是菩提也沒有這個道理。這裡雙雙會合來說,還是以持名念佛正行,又以持名念佛為發菩提心,那麼雙取兩家,就會合了他們的意義啊。所謂善根,就是《觀經》中,就如前面說的第三福是發菩提心。大本《無量壽經》中,就是三輩往生,都說發菩提心。根據這點看,那麼發凡夫心,就是沒有善根。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的,就是少善根啊。所謂福德,《觀經》中,就是孝養父母等。大本《無量壽經》中,就是修種種功德等。根據這點看,那布施持戒等,甚至立寺造像禪誦苦行一切福業,捨棄不作,就是沒有福德。只作這種福,種人天小果有漏的因,就是少福德啊。所謂善中善,有五個意義,因為具足大智度論》的五菩提心一是發心菩提是說在無量生死輪回中,發大菩提心啊。而持名念佛,正是在凡夫生死心中生起覺悟。二是伏心菩提是說斷了種種煩惱,降伏了妄心啊。而持名念佛,就是正念才彰顯,煩惱自然滅了三是明心菩提是說明了通達諸法實相啊。而持名念佛,正是就這一心,明了一切諸法實相。四是出到菩提是說證得生法忍,出離三界,達到薩婆若(佛智)海啊。而持名念佛就能證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快速超脫生死,趨向一切智。五是無上菩提是說道場,成最正覺啊。而持名念佛就得不退轉地,直到成佛。又《海東疏》引用《菩薩心地品》說:「諸菩薩發心,能含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瑜伽師地論》第三十七卷說:「菩薩所集善根,以純一凈妙信心迴向無上菩提。」梁朝《攝論》第十卷說:「所作善根,都迴向無上菩提。」這些都是菩提為善根。而這部阿彌陀經》持名念佛,正是迴向無上菩提善根啊。因為阿彌陀佛,就是無上菩提。那麼善中的善,名叫多善根啊。所謂福中福,也有二個意義一是阿彌陀佛是萬德名號,一稱名號,萬德齊圓,不求福德,福已具備。二是因為持念力,自然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用來修福,福容易集累。所以福中的福,名叫多福德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