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要略——凈土宗

  唐朝中期之前,學習佛教的多是社會上流人士,而曇鸞、道綽和善導開創出的持名念佛,以其簡便易行修持方法,打開了通往民間的大門,奠定了民間佛教信仰格局,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的重要意義

  唐武宗滅佛後,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消亡,但凈土宗卻呈現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強大生命力,宋代開始的禪凈合流,帶動了天台華嚴法相律宗同歸凈土。明清以後,凈土宗更是一枝獨秀,成為中國民眾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彌陀佛",不僅是中國佛教名片,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凈土宗史略

  彌陀凈土,源於晉代慧遠大師,於廬山白蓮社,在阿彌佛像前立誓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東魏曇鸞大師才有所發展。

  鸞師依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著《往生論疏》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繼承法系有唐代道綽、善導。綽原學涅槃,因睹曇鸞事跡之碑文,深有所感,於是專修凈業,並撰有《安樂集》,立聖道凈土二門。善導聽綽師講凈土之旨,後專修並弘揚凈土法門。著有《觀經疏》,完備凈土一宗的宗義及行義。《觀經疏》傳至日本,立凈土宗,為日本凈宗之始。此後相承有:承遠、法照、少康、永明、省常、蓮池、蕅益、截流、省庵、徹悟、印光。

  凈土宗修法

  本宗主要經典為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

  在行持中,分難行、易行。在五濁惡世,並無佛在世,永不退轉地為難行。信佛所言,憑藉彌陀願力便得往生不退轉為易行

  凈土法門

  凈土法門,唯依彌陀行願,普收三根,徹上徹下無所不該。上至文殊普賢、龍樹、馬鳴,莫不發願導歸;下至愚夫愚婦,無不可依此法門往生

  阿彌陀怫在《無量壽經》中,發了四十八大願,願生者壽命無量,國土莊嚴,入不退轉。其中度生之願為第十八最懇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故此世尊應末世之根機,開此法門,勸令往生極樂

  1、信願行

  往生西方以信、願、行為三要素。非信無以發願,非願無以導行,非行不足滿所願,證所信,三者缺一不可。

  信:信娑婆之苦極樂之樂,信念佛往生

  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凈土得生與否,全視願力之真切與否,即信而發願,起真實修行

  行:此行專指念佛法門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決定往生念佛有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三種

  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即口稱佛號。其中有默持、金剛持、高聲持。此外還有和緩念、追頂念、禪定念、參究念。此持名念法是依《阿彌陀經》中的"……執持名號若一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觀想念佛

  觀佛相好功德

  實相念佛

  觀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

  2、正助雜三行

  專依凈土經而修行業正行,修餘一切諸善萬行為雜行。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供養阿彌陀佛為五正行。但讀誦、觀察、禮拜、贊嘆供養正行中之助行,唯稱名為正行中之正行。善導大師凈土法門是舍雜歸正,專修正行,旁修助業,一心專念彌陀一佛名號,念念不舍,以期往生凈土

  3、三輩九品

  三輩即依據修行發心大小及所修法門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九品往生凈土蓮花品位也分上中下三級,每級三品,合共九品

  念佛的目的是願求往生極樂世界,但隨行人的根機不等而往生程度也有上中下之別。

  《觀無量壽經中說:"行人必須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方能往生。"此為往生的根本依證,但所修凈業正因深淺有別,而往生的品位有高下不同。上中下三品,各有上中下三生,為九品

  上品必須具足戒行,讀誦大乘,深信因果,發無上道心,願求往生條件。中品必具戒行,不造五逆,孝養父母條件下品雖造罪,隨其造罪深淺,但於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念念佛而生者。

  修凈業不可不知修福之助緣。《觀無量壽經》雲:"欲修凈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南無阿彌陀佛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