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解參考譯註及心得報告(13)

  乙 次明趣

  夫宗之所歸者名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在於往生極樂凈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

  夫凈土有四土:(1)凡聖同居土。(2)方便有餘土。(3)實報莊嚴土。(4)常寂光土。以下略明四土往生之相

  (1)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是同居凈土我等所在之娑婆世界,亦是凡聖同居土,此土亦有凡有聖,如文殊常現五台,諸阿羅漢①常往天目或雁盪。是皆此土之聖也。但我等所居之同居土是同居穢土,故雖同名同居,而實有不同也。如《要解》謂此之同居曰:『由實聖(指小乘初二三果)過去有漏②業,權聖(大權示現之菩薩)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③(指涅盤),權聖機盡(指度生之緣已了),便升沈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按《要解》義,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1)暫同。此土小乘初二三果④,證阿羅漢便入寂滅⑤。大權⑥菩薩,度生機盡便不復示現,故與此土凡夫只是暫時同居,非究竟也。在彼凈同居土,則可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直至成佛。(2)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但不易見聞親近。而在極樂則皆如師如友,朝夕同聚也。(3)希少。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而極樂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⑦。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4)所作不同。在此土,聖者咸游聖域,而眾生輪迴六道,升沈無定。凡聖雖同居此土,而其所作成就,則迥然不同。在極樂則同盡無明⑧,同登妙覺⑨。故知同居凈土之同居,勝於此間無量億倍也。

  【注釋】

  ① 阿羅漢

  《佛學大詞典》: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稱羅漢、啰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供養聖者。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據成唯識卷三載,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亦即如來十號之一。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舉出,阿羅漢聲聞四果(四沙門果)之一,為小乘之極果。可分為二種,即:(一)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者。(二)阿羅漢果,指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而受世間供養聖者。證入此果位者,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法可學,故稱無學、無學果、無學位;若再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之八聖道,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十種無漏法,則稱為十無學支。

  關於阿羅漢之語義,據大智度論卷三大乘義章卷十七本、翻譯名義集卷一、卷二等舉出殺賊、不生、應供三義,稱為阿羅漢三義,為自古以來最常見之說。即:(一)殺賊,賊,指見、思之惑。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二)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證入涅盤而不復受生於三界中,故稱不生。(三)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供養故稱應供。

  ② 有漏:

  《佛學大詞典》:為『無漏』之對稱。漏,乃流失、漏泄之意;為煩惱異名人類由於煩惱所產生之過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轉不停,難以脫離生死苦海故稱為有漏;若達到斷滅煩惱境界,則稱為無漏。在四聖諦中,苦諦、集諦屬於迷妄之果與因,為有漏法;滅諦、道諦則為覺悟之果與因,為無漏法。有漏、無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當中,具有極重要之地位。

  ③ 灰身:

  《佛學大詞典》:[灰身滅智]條,又作無餘灰斷、焚身灰智。略稱灰滅、灰斷。即將肉身焚燒成灰,將心智滅除之意。亦即將身心悉歸於空寂為之涅盤界。此乃小乘佛教最終目的之無餘涅盤。據金光明玄義卷上載,若斷盡三界煩惱,即可證有餘涅盤,而焚身灰智則證入無餘涅盤

  蓋小乘雖以無餘涅盤為真涅盤,然大乘則視之為一種方便施設,須經八千六百四十二萬十千劫,而後於他方凈土蒙佛度化。

  ④ 初二三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四果]條,聲聞乘聖果之差別也,舊譯家以梵名,謂為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新譯家以前三果翻名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仍其舊。一須陀洹果,舊作入流,逆流。入流預流,同一之義。謂去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謂入聖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見惑斷盡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譯雲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後三品者也。為其後三品之思惑,尚當於欲界之人間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來,一來者一度往來之義也。三阿那含果,舊譯不來,新雲不還,斷盡欲惑後三品之殘余,不再還來欲界之位也。爾後受生則必為色界無色界。四阿羅漢果,譯作殺賊,應供,不生。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斷盡之聲聞乘極果也。以其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故謂之殺賊,既得極果應受人天供養,故曰應供,一世之果報盡,故永入涅盤,不再來生三界,故謂之不生

  ⑤ 寂滅:

  《佛學大詞典》:略作滅。即指度脫生死,進入寂靜無為之境地。此境地遠離迷惑世界,含快樂之意,故稱寂滅為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大二·六七二中):『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不死,此滅最為樂。』概謂對生死之喧動不安而言,不生不死寂靜安穩即稱為寂滅。又特指小乘涅盤。僧傳中,僧尼之死通稱為『寂』,亦是寂滅之略稱,含有進入涅盤之意;又常作示寂、入寂、圓寂。

  ⑥ 大權:

  《漢典》:[權]條,變通,不依常規:~變。~謀(隨機應變的計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言佛菩薩大聖權。化現異形也。法華玄義六曰:『摩耶是千佛之母,凈飯是千佛之父,羅睺羅千佛之子。諸聲聞等悉內秘外現,示眾有三毒實自凈佛土,諸親族等皆是大權法身上地,豈有凡夫能懷那羅延菩薩耶?』

  ⑦ 一生補處:

  《佛學大詞典》:原為『最後之輪迴者』之義。謂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略稱補處。即指菩薩之最高位─等覺菩薩。一般皆稱彌勒為一生補處之菩薩。據彌勒上生經等記載,彌勒菩薩現居於兜率天,待此生盡,則下生於人間,以補釋迦之佛位。此詞又作一生所系,指僅此一生被系縛於迷界,來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稱。另據無量壽經記卷上之說,一生補處之菩薩又分為四位次:(一)住於正定位之菩薩。(二)接近於佛地之菩薩。(三)住於兜率天之菩薩。(四)由兜率天至人間下生而成佛

  ⑧ 無明

  《佛學大詞典》: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痴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世俗認識。為十二因緣之一。又作無明支。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稱作痴。

  就十二緣起無明支解之,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阿含經謂,無明對於佛教真理(四諦)之錯誤認知,即無智;且其與渴愛具有表裡之關系。說一切有部以『三世兩重』之因果來解說十二緣起,謂其中之無明系指過去煩惱位之五蘊,由於該位諸煩惱中,以無明作用最強,故總稱宿世煩惱無明唯識宗則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釋,謂無明與行能牽引識等五果之種子,故為『能引支』;其中,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痴』,能起善惡之業,稱為無明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根本無明,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忽然念起無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達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動差別對立之念的元初,即為煩惱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煩惱所生者,故謂『忽然』。以其極微細,故難以區別心王與心所之狀態。故根本無明即最細微動心,而諸種惑、業、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動之心為根本,故稱根本無明。此即無始無明住地之惑。枝末無明,又作枝末不覺,即依根本無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有三細六粗之惑業。

  據天台宗之說,依空、假、中三觀可斷除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此中,無明即迷於非有非空之理,而為障礙中道之惑。亦即中觀所斷之對象。關於斷除無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別教,於十迴向無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覺等十二階位,斷盡十二品無明此際,十迴向中,最後之第十迴向斷除最初之無明,進入初地;此最初之無明復分三品來斷,故稱三品無明。在圓教,則於初住以上至妙覺等四十二階位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此際,第五十一階位(等覺)之最後心即顯妙覺智,由此能斷除最後之無明(稱為元品無明、無始無明、最後品無明)。然以上為過去之說,實則圓教不立三觀之次第,而主張持一心作觀,三惑同體,同時可斷。

  ⑨ 妙覺:

  《佛學大詞典》:為大乘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覺行圓滿之究竟佛果,故亦為佛果之別稱。又稱妙覺地。為究極理想境地之表現;系由等覺位更斷一品之無明,而得此妙覺位。於此位能斷盡一切煩惱智慧圓妙,覺悟涅盤之理。

  天台四教儀一書說明別、圓二教妙覺位之差異,謂別教之妙覺位坐於蓮華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為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諦法輪;圓教之妙覺位則以虛空為座,成就清凈法身,居於常寂光土。

  【譯文】

  宗旨所歸向之處就叫做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歸向之處就在往生極樂凈土證得不退的地位。所以本經是以『圓生四土,徑登不退』為趣。

  凈土共有四種土:(1)凡聖同居土。(2)方便有餘土。(3)實報莊嚴土。(4)常寂光土。以下就簡略地說明一下四土往生的相。

  (1)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同居凈土。我們現所在的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這個土也是有凡夫聖賢,比如文殊菩薩常示現於五台山,諸多阿羅漢經常往來於天目山或雁盪山。這些都是我們這個國土中的聖賢。但是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同居土是同居穢土,所以雖然都叫做同居土,而實際的狀況是有所不同的。如《阿彌陀經要解》對於此處的同居土說道:『是由於實聖(指小乘中的初果、二果、三果)過去所帶的有漏業,權聖(指大權示現的菩薩)大慈大悲誓願,所以才使得凡夫聖人同居在一處。等到實聖灰身滅度(指入小乘的無餘涅盤),權聖度眾生機緣已了,則聖人的上升與凡夫的墮落便存在巨大的差異,或是受苦或是享樂就相差得非常懸殊,所以只是暫時同居,而並非究竟同居。此外,在天地之間,能夠見聞聖賢的人很少。即便有幸見到,能夠親近跟隨的人也很少。再有,縱然是佛陀在世時聖人很多,也畢竟如珍寶和祥瑞一般,難得遍佈於國土之中,如同眾星和微塵那樣多。另外,凡夫聖賢雖然同居在一處,然而他們的所作所為,則有很大的不同。按照《阿彌陀經要解》中的義理,這個國土中凡聖同居的狀況遜色於極樂世界地方要有四點:(1)暫同。此土小乘初果、二果、三果的聖人,在證得羅漢果之後便入於寂滅,而大權示現的菩薩,在度化眾生機緣已了之後就不再示現,所以說與此土的凡夫只是暫時同居,並非究竟。而在極樂凈土的同居土,則是可以與諸大菩薩們相聚在一起,一直到成佛。(2)難遇。雖然現在是有聖賢居住在這個國土中,但是非常不容易見聞親近。而在極樂凈土中,則都如同是師友關系,朝夕相處在一起。(3)希少。這個國土中的聖人如同珍寶與祥瑞一樣希有難逢。而在極樂凈土則是『其中有很多一生補處的菩薩,其數量非常之多,並非算數所能夠知曉的,只可用無量無邊阿僧祇來形容。』(4)所作不同。在此土中,聖人都是游歷於聖賢所處的領域,然而眾生則是輪迴六道之中,上升還是墮落都沒有一定凡夫與賢聖雖然都是共同居住在此土中,然而他們的所作成就則是迥然不同的。在極樂世界則是共同斷盡無明煩惱,共同登上妙覺果位。所以可知,極樂凈土的同居,勝過於此土的同居無量億倍啊!

  【心得報告

  前面講的是「宗」,從這一段開始講「趣」。同宗旨一樣,歸趣也有兩句個字:「圓生四土,徑登不退」。下面念老分別對四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而四土往生當中最為殊勝的,同時也是六道凡夫往生比例最高的,就是凡聖同居土,確切地說是凡聖同居凈土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凡聖同居穢土兩個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具體有哪些不同?念老在這一用了相對大的篇幅來進行說明。尤其引證了《彌陀經要解》中的四點總結,非常精闢,這也是為何稱為「圓生四土」,其中「圓」字含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有關「文殊常現五台」,相關的感應故事記載有很多恩師講經中最常提及的就是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時的感應故事老和尚為報父母之恩,從普陀山出發,三步一拜去朝五台山兩次在路上遇險病倒,危難之時,都曾出現同一個乞丐幫助他,給他找葯,煮粥,照料他直至病好。老和尚問他從哪裡來?他說自己家住五台山名字叫做「文吉」,五台山的人都認識他。後來老和尚到達五台山以後四處打聽有沒有人知道「文吉」,然而並沒有這個人,後來有位老僧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化身老和尚方才恍然大悟

  此外,黃念老也在不同場合多次講述過一個有關文殊菩薩現身的真實故事。這裡恭錄一段念老在《凈修捷要報恩談》中的一段講述:「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人曾親見文殊是一個福建和尚。有兩個人都說的這個事情就不會有錯。一個是通願法師,通願法師在國內的比丘尼中是第一位,很有道德,她那時在五台山。再一位是圓徹法師他是福建人,是一個福建的同鄉告訴他的。這個福建和尚,他到了五台之後,他很恭敬,他三步一拜。像他這種人就很少了,三步一拜,五步一拜。拜到五個台,他走了一半的樣子,看一個地方,一個小門上頭寫著一個『金剛洞』。他說這個名字很特殊,就走進門一看,裡面很大,很多大殿,還有藏經樓等等。有很多很多出家人兩種服裝,一種是和尚服裝,一種是喇嘛服裝。五台山兩種,有和尚、有喇嘛他就走進大殿,很怪,這個大殿有一個檯子,沒有供佛像,是空檯子,因為沒有佛像他就沒有頂禮。但是他圍著那個檯子轉了三個圈。這也是一種禮節,繞這個三匝,也是個禮節,就是沒有頂禮那麼恭敬就是了。他預備走出來到別處看看,看看那個藏經樓,看看別處。當剛走到門口,剛要出去,後頭出來一個小沙彌喊他:『某某法師』。叫他,他就回頭,一愣,這兒怎麼有人知道我?我一個人,我剛來。小沙彌說:『我師父叫你』,他就跟著小沙彌進去,就看見一個老頭他就恭敬頂禮。頂了禮之後,老和尚就說,遠來不容易,給他一個座位就把一個座位給他他就跟老尚說:『你這地方很好我能在這掛單嗎?』老和尚說:『你的因緣你還是得回去,我這不能留你。』他說:『老法師你這怎麼大殿上沒有佛?』和尚說:『我這裡用不著這是禪宗的話。和尚不留他,他就請老法師開示,老法師寫了句話給他,他記住了,繼續走。他沒有絲毫感覺有任何特別,他也沒有拜。後來天黑了,不能下山,危險了。正好有一西藏人在那兒住,不是出家人,當然他就在那兒住,就留他,說你不走了,你走了之後很危險,就在我這過夜,他就留下來。那個人就招待他吃晚飯,兩個人就聊天。這個和尚就問他:『你們這兒有多少和尚,全五台山?』『這五台山怎麼算也不到幾百人,有人要供千僧齋,我們把所有的人都找來也湊不夠。』這和尚說:『不對,不對!我知道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七、八百,你們還有其他地方,怎麼湊不出千人?』這個人說:『我在台山,我怎麼不知道?我當然知道不夠,從來是不夠的。』兩人就爭起來:『我親眼見的』,『你在什麼地方?』『我在什麼什麼地方,叫什麼什麼。』那人說:『沒有這個地方。』『怎麼沒有?我查書給你看!』和尚就拿出五台山導遊地圖,各個方面找,沒有這個名稱,沒有個金剛洞。大家就愣住了,這怎麼回事?僵持不下。住在那裡那個人忽然說:『你恐怕是碰見文殊菩薩了吧?!』這個和尚他本來是預備吃飯的,他啪一下眼淚也下來了,飯他也吃了,坐不住了。他回頭再去拜,又從頭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那兒天都亮了,怎麼找也找不著了。找不著他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他的福建同鄉,這個同鄉就告訴圓徹法師,這話是圓徹法師我說的。他一看,他說你這一點不會錯,決定是文殊看他寫的那四句話它是可以橫看,可以直看,橫看是個表面的意思,直看又是個意思。直看就是說了文化大革命以後的事,也告訴他將來佛前要沒有燈,廟里無有僧。他就說我去追這個人,追沒著,這個人已經下山了。這就是見到了文殊。」

  至於「阿羅漢常往天目或雁盪」,天目山和雁盪山分別隸屬於浙江的杭州溫州都是擁有千年歷史的佛教名山寶剎。歷代高僧大德輩出,最著名的有禪宗高峰原妙禪師,中峰明本禪師等。相傳天目山是韋陀菩薩道場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公案發生天目山,高峰禪師在懸崖峭壁上打坐兩次不慎墜崖,都被韋馱菩薩兩次救起。另外,根據沈括的《夢溪筆談·雁盪山》,有雲「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漱」,故後人多以諾矩羅尊者為雁盪山的開山祖師

  又此土之凡,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①。而彼土同居則『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得往生者,不復更入三惡道,永離惡趣。不似此間眾生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輾轉惡道,苦趣時長也。

  更有進者,如《要解》雲:『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蓋以同居土之凡夫,須斷盡見思二惑②,方得漏盡通③,始截生死流,出同居而升方便有餘土。此名豎出三界,其事甚難也。今此往生法門,乃舍同居穢,而生同居凈。得生極樂,即斷生死故名橫出三界。而往生之人,不待斷此見思二惑,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決得往生凈土,其事至易,故名行道。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知極樂同居,勝於十方佛土。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也。

  【注釋】

  ① 三惡趣:

  《佛學大詞典》: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又作三惡道、三塗、三途、三惡。乃眾生造作惡行所感得之世界。即:(一)地獄,在地之下、鐵圍山間,有八寒八熱等地獄,造上品十惡者墮入此趣。(二)餓鬼,造中品十惡者墮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積劫不聞漿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間蕩滌膿血糞穢;又其次者,時或一飽。(三)畜生,造下品十惡墮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等。此三惡趣之次第,增一阿含經卷十三、無量壽經卷上、佛地經等列序為地獄餓鬼畜生;法華經卷二、大阿彌陀經卷上、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等列序為地獄畜生餓鬼。一般於大乘佛教之理論中,畜生勝於餓鬼,此因餓鬼系帶火而行,受苦甚重,頸小腹大,恆患飢渴,若遇清流,猶如猛火;而畜生道中無此等之事,故勝於餓鬼。又瑜伽論略纂卷三餓鬼二種福德之鬼為下品惡業所感,薄福之鬼則是中品惡業所感

  ② 見思二惑:

  《三藏法數》:[出天台四教儀集注]惑,迷惑也。謂諸眾生於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執著,惑於正道,流轉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縛,由此惑業纏縛,住著三界,不能脫離也。又名二結,結即縛之義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一、見惑。分別曰見,謂意根對法塵,非理籌度,起諸邪見,如外道計斷計常乃至有無等見,是名見惑。二、思惑。貪愛曰思,謂眼耳鼻舌五根,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名思惑。

  《佛學常見辭彙》:[見思]條,見惑和思惑。見惑是凡夫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五不正見是;思惑是凡夫們在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痴、慢、疑之煩惱是。此二惑是眾生流落三界枉受生死的根源,斷之即能了生死、出三界

  ③ 漏盡通:

  《佛學大詞典》:[漏盡智證通]條,謂斷盡一切煩惱惑業,永離生死輪迴神通。六神通之一。又稱漏盡神通、漏盡通證、漏盡通。即證得漏盡智,斷盡一切有漏煩惱,依止靜慮而示現威德具足舍利弗阿毗曇論卷十(大二八·五九七中):『若智生,有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世自證知成就行: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還有。是名漏盡智證通。』另依俱舍論卷二十七載,六通中之前五通於異生之凡夫亦可證得,而漏盡通唯聖者證得。又大智度論卷二十八載,漏盡通可分漏習俱盡及漏盡而習未盡二種,前者指佛,後者指菩薩之所證。

  【譯文】

  此外,在我國土中的凡夫,包括有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趣。而在極樂世界的同居凈土則是『尚且聽不到惡道的名字,何況是實有呢。』得以往生凈土的人,不會再墮入三惡道當中,永遠地離開了惡道。不像這個世間眾生,在生死業海當中,頭出頭沒,輾轉於惡道之中,在苦趣當中的時間相當長。

  再進一步看,如《阿彌陀經要解》中說到:『應當知道我們凡夫得度的大事因緣,在凡聖同居土這一關上,是最難以突破出去的』。因為同居土的凡夫,必須斷盡了見思煩惱,才能得到漏盡通,才是截斷生死瀑流的開始,從凡聖同居土升到方便有餘土。這被稱為是豎出三界,此事做起來是非困難的。如今這個往生法門,是舍棄同居穢土,而往生到同居凈土當中。得生到極樂世界就能了斷生死。所以稱之為橫出三界。而往生的人不需要等到斷盡見思二惑,只要是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便能夠得到阿彌陀佛願力在冥冥之中的加持,決定能夠得以往生凈土,其從事相上講是非常容易的,所以稱它為易行道。如此方便而直截殊勝稀有法門,是十方世界中所沒有的。所以可知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勝過於十方世界的佛土。另外帶業往生,雖仍然屬於凡夫,但是不會再退轉,一生就可以成佛。所以說往生同居土,也就是圓滿往生到四土之中。

  【心得報告

  這一段繼續從其他角度闡明極樂世界同居凈土殊勝之處。我們這個世界凡夫包括了最苦的三惡道,而極樂世界同居土則只有人天兩道,連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何況是真有呢?而我們這個世界凡夫要想斷見思惑,得漏盡通,出離凡聖同居土,是非困難的。不要說證得羅漢果以上,就是得初果須陀洹,也可說是幾乎不可能。須陀洹就須斷盡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單一個「身見」這第一關,試想我們用這一生去努力,能不能成功?誰能做到不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可見豎出三界之難!然而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橫出,所謂帶業往生,靠得是彌陀願力的加持不需要斷見思惑,只要伏住煩惱讓它不起現行,不但相對容易,下到五逆十惡都可以往生,而且成就之高,皆得阿惟越致菩薩,遠非小乘羅漢可比!一生成佛,沒有退轉,這就是圓生四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