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天琨說
《心經》全稱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一部佛經之一,也是在中國流傳最廣的一部佛經,像大家都聽說過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心經裡面的一句話。
古今中外不少人喜歡讀或抄寫《心經》,康熙皇帝就有抄寫心經的習慣。
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每天讀或抄寫《心經》,以此當成一種體驗、一種調節、一種修行。
短短260個字的《心經》為何影響力那麼大,到底講了什麼呢?我今天就結合我的一些學習和感悟,為大家分享一下。
《心經》源自哪裡,是誰寫的?
在歷史的記載中,版本有很多。但是在中國,都跟一個人有關係,那就是唐玄奘。有一個較為普遍的說法,說是玄奘在前往西域求法過程中路遇一高僧所得。
據說,玄奘法師在取經途中,經過八百里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只有各種鬼怪,念任何經也不能降服。
一念起《心經》,所有邪魔鬼怪都隱藏了,仗著這心經的功德神力,他才得以成功到印度取經。
當然這只是傳說,我們無從考證,但是我們現在常見的漢傳佛教中的《心經》版本一般認為是玄奘所譯。
《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句話字面意思是: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通過修行六度中的般若,照見了五蘊皆空,然後,就化解了一切的煩惱痛苦。
什麼是六度呢?六度是菩薩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說的都是個人修行。
○ 那麼什麼是五蘊呢?
接著一句:「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在這里意思是物質的意思,而不是好色的色。舍利子是佛陀的大弟子之ー,心經是對舍利子在說法。
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所謂五蘊皆空,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以此類推。
講的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積聚而成的存在元素,都是空的,空並不是沒有,而是超越了有和沒有。
確切地說,五蘊的運作,並沒有一個主體在主宰,只是因緣和合在起作用。因為是因緣和合。
觀自在菩薩進一步告訴舍利子:「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既然五蘊皆空,所以一切的存在都是空的,就是說一切的存在,在本體上都超越了二元分別,超越了生和滅、垢和凈、增和減,在本體上並沒有生和滅,也沒有垢和凈、也沒有增和減。
只是因緣和合,並不是實相,而是一種幻像。可以說,並沒有五蘊、也沒有六根六塵,也沒有十八界,也沒有十二因緣,也沒有四聖諦。
連著十二個「無」把一切都否定了,把佛陀講過的一切概念都否定了,很多人讀到這里,往往會又有很多新的疑問。
其實,如果我們有一定的修行基礎,就會明白,並不是否定佛陀的概念和修行,而是強調假如我們執著於佛陀的概念和修行,不過是從一個牢籠跳進了另一個牢籠。
這十二個「無」是在提醒我們,要從一切的人為設置中解脫出來,把自己放在一個無限的空虛之中。這十二個「無」字,是跳出了人類的格局,站在無限的虛空之中再回到人類的時空發現。有一種徹底解放的喜悅。
這就是我在《生命能量》研討會中提到的:站在宇宙看地球,站在地球看人類,一切都會一目瞭然。
接著又來了四個「無」:「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個意思是說,當我們超越了人類的格局,回到本源,當我們不執著於任何的教條和意識,那麼我們就可以做到心無掛礙,沒有任何恐怖,也沒有任何顛倒妄想,就可以達到徹底覺悟的境界。
我在我們高端課程《生命能量》研討會,定位目標人群是這麼說的:想要追求生命真相,探索宇宙本源的人。有這樣的想法的人,來上這個研討會,效果會非常好。
因為如同《心經》所講的世界觀一樣,至高的人生智慧要站在宇宙的高度去看。
如果修煉到一定高度,有一種非常豁達的人生觀,那麼這一段的啟示就很容易理解,說的是:眾生的苦痛、困難,不外乎內外兩種。(即:內是屬於自己身心的,外則是外在環境因素引起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悔、求不得、五蘊熾盛,前四種即屬於身心的苦,後四種則是外在引起的痛苦。)
產生痛苦的關鍵,就是執著。身心之苦是由於把自己看成實體而造成的;後四種的苦是執著於「有」。
有情生命,因為對「有」的認識不足,因而總是在「有所得」的心態下生活,人生的一切似乎都能令我們生起執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執著財富、執著地位、執著情感、執著信仰、執著生存的環境、執著擁有的更多。
由於執著,我們對人生的一切都產生了強烈佔有、戀戀不捨的心態,同時也給人生帶來了種種煩惱。
如果我們看破了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掛,破除了執著,自然也就不會再有苦惱。
最後一段叫:「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其實是一個總結,大概的意思是歷來的佛,都是修行六度中的般若,而達到無上正等正覺。
最後用般若波羅蜜多咒結束心經:「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有人把這句話翻譯成:去吧!去吧!越過去吧,一起超越過去吧!偉大的覺悟啊!為一切喝彩!
而另外有人將這句咒語翻譯成:領悟的心啊,啟程吧,啟程吧,走向彼岸,登上彼岸,多麼快樂!譯文有細微的不同,但那種呼喚人們啟程的聲音是一致的。
為什麼一句呼喚人們啟程吧,去遠方的咒語就能除掉一切痛苦、一切不幸呢?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很可能是一個不可回答的問題。
整個《心經》260字,要告訴人們的是:要用般若智觀照一切,認識到世間萬物是不可得的,就能心無掛礙,無掛礙就無恐怖,從而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盤。
物質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很多人失去自我、精神迷茫,內心痛苦、抑鬱。這個時候就可以學習一下像《心經》這樣佛學經典。
佛法中的大智慧對於我們凡人來說有很多積極的意義,要真正讀懂還得靠我們自己潛心去修行和參悟。
好了,這就是今天的《每日琨說》,如果你喜歡,歡迎把它分享給身邊的人。也許你的朋友也愛聽,我是王琨,明天見。
【本節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