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金玉教授:人間佛教一使臣——悼念惟賢長老

人間佛教使臣—— 悼念惟賢長老

溫金玉

  2013年2月2日,臨近春節時分,惟賢長老於重慶南岸區塗山寺圓寂,世壽93歲。又一位佛門大德離我們遠去。悲願無邊忽示寂,長空寥落失慧星。
  《葯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曰:「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接觸過惟老的人都會有一種印象,就是老人皮膚細潤,通體透明,真正是身如琉璃清凈無瑕。有人說琉璃是一種人格、一種精神、一種境界象徵。於惟老就是一種示現,一道由內而透射出的光明老人已入寂,回望其一生,可謂德厚流光,一清如水。

唯識學者 太虛傳人 
  惟賢長老作為近代佛門領袖太虛大師的親傳弟子,備受世人矚目。其作為唯識大家,亦為學界所認同,教內更尊為「唯識學泰斗」。長老一生成就多得力於王恩洋先生和太虛大師的栽培與影響。曾自述:「我於13歲到王恩洋先生創辦的龜山佛學院學習,先生教我們讀書寫作,給我們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是我的知識啟蒙老師,我的儒學基礎就在這裡奠定。先生還深諳佛學,尤其精通唯識法相我一生之所以在唯識學方面有很大的收獲,就是得益於王恩洋先生的教育。」長老曾有詩作描述自己學習的心境:「清窗寂寂夜殘更,瑜伽窮研燈倍明。月色相窺領法味,蕭條幸不負今生。」龜山書房的辦學宗旨為:「悟吾之教,儒佛是宗。佛以明萬法之實相,儒以立人道之大經」。這種治學理路與為學襟懷對長老的影響甚大。傳燈在念,著述為心。日後長老出版流通的《慈雲全集》就是這一教育的結晶。
  太虛大師是近代佛教旗幟性的人物,他對於近代佛教不僅有著痛心疾首的反省,更有詳盡的宏圖規劃與前瞻性展望。惟賢長老於16歲考入太虛大師創辦的漢藏教理院學習。「漢院」的院訓是「淡寧明敏」四個字,「淡」是淡泊於物質,不起貪欲,方能持戒;「寧」是寧靜,即保持禪定功夫,不起妄念;「明」是能明因識果,分別善惡是非,不迷於主觀客觀,即是智慧;「敏」是行動靈敏通達,能審時度勢,如理行事。長老回憶說:「大師是我的佛教信仰和實踐的指導者。太虛法門龍象,他不僅精於學問,而且因為自己處在僧伽內部,對佛教自身的發展有著更多的關注,所以,他提倡佛教進行改革,主張『三大革命』,宣傳『人生佛教』的思想。這些思想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一直影響著佛教界。」由此,「人間佛教」的理念也成為惟賢長老一生弘揚倡導的法門。他寫有七律讚歎「人間佛教」:
太虛倡導菩薩行,人格完成即佛成;
朴老契合新時代,二諦圓融獨創新;
鞠躬盡瘁嘔心血,松柏經冬萬載青;
繼往開來承遺志,人間佛教明燈

慈雲遍覆 悲心似海
  在當代中國佛教慈善史上,惟賢長老應被記上濃重的一筆。1993年,他在全國創建佛教界「希望工程」,成立重慶佛教希望工程委員會,獨步一時,首開先河。1998年,又成立「佛教慈善功德會」,創辦救助「母親工程」。20多年裡,修建學校達47所,救濟兒童四萬多名,資助貧困母親六千多人,捐款金額達六千多萬元大明麗天,無幽不燭。這些善行充分體現著佛教慈悲濟世的菩薩精神
  長老認為,太虛大師當年理想中的現代僧團——「菩薩學處」,要舉辦「文化、教育、慈善、生產」四大支柱事業,這個思想應成為佛教踐行的指導方針。當代佛教的主旋律是建設人間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就是要回饋社會,服務人群,報恩眾生。不行慈悲信仰是要打折扣的,「有信無愛好比一口敲不響的鍾。」所以,利生就是佛教的必行事業
  尋聲救苦,是菩薩的情懷。惟老少失怙恃,二歲喪母,不久父親又離世。他有詩雲:「早喪怙恃嘆伶仃,陰雨月明都失神。」童年的不幸遭遇培植了敏感的心性與救世的悲心,這種對親情的思念轉化為視眾生父母精神究竟。1944年他寫下《返蓬溪拜父母墓》一詩:「凄風古道迎舊人,今日空傷拜老親。荒草數沾孤兒淚,何堪更是飄零身。晨昏未叩想思頻,骨肉早離有宿因。學法欲伸蓼莪志,要將孝道眾生。」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但積腋成裘,聚沙即可為塔。一滴水怎樣才能不乾涸?把它投入大海中。長老說,萬從一數起,大從小中來這就慈善功德會的緣起

揚佛之光 廣化群生
  如果說慈善義舉是為周濟窮困,那麼法音宣流就是濟度心靈佛教從事的是心靈事業,弘法宣道就是僧之家務。「若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佛教不僅要解身苦,更要解心苦。佛法宗旨,是讓人直面人生,認識無常而不是無視。悟徹實相,為學佛究竟意義佛法智慧並非令人完全放下,而是讓人懂得生命的取捨,這就是悲智雙運、二諦圓融。「佛法欣聞坦盪途,人人在握有靈珠,四邊莫觸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無。」長老曾在自己微博上以太虛大師這首詩勉勵青年上進
  惟老從青年時期專注於弘法工作,傳燈注水,繼踵*輪。1942年,他跟隨雪松法師在開縣創辦大覺佛學院,先後任教授、教務主任、副院長等職。1948年,重慶羅漢寺邀請他到教理講學班任教,同時還聘任他為重慶能仁寺佛化學校教導主任。1980年,長老平反出獄返回重慶慈雲寺,百廢待舉,恢復寺院,講經演法,大轉*輪,曾舉辦僧伽培訓班。圓寂前還擔任重慶佛學院長之職。「舌耕教讀多忙事,非學偷閑自在仙。」在出家弘法80年的歲月中,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獅吼象鳴,育人無數。
  近30多年來,長老曾先後參訪過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尼泊爾美國國家,多次參加佛教學術交流會議,並在多所大學進行演講,將佛法智慧種子遍撒大千。「文字般若賴宣揚,芸芸眾生沐恩光。」長老還出版多部著作,以文字般若眾生結緣,傳播愛與善的信息

月朗風清 素靜人生 
  《周易》雲:「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長老早年為太虛、法尊大師耳提面命,其時教理院集中了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且聘請一些社會名流,如郭沫若、老舍、田漢、梁漱溟、馬寅初等人來院演講,極一時之盛。浸潤於大德的法乳深恩,自然蘊涵出松竹氣質。長老瘦骨清像,卻精神矍鑠;超凡脫俗,卻和藹可親。慈悲中透射出僧家本色,談吐間演化著自在安詳。「淡泊慈悲佛心」,有記者贊此人格魅力,是一種清凈莊嚴佛家之美。其弟子則譽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化身
  曾去縉雲山拜訪老人,山道彎彎,峰迴路轉,確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老人一襲素灰僧衣,身體精瘦,雖是九旬高齡,依然機敏睿智,聲如洪鐘,言談中,不失儒雅之風。房間簡潔樸素,真正是松風瓦枕,水月雲房。長老晨參晚課,耕雨犁雲,過著寧靜清淡的生活
  略知老人經歷的人都會感慨,上世紀五十年代,他曾蒙冤入獄26年零10個月牢獄之災,暗無天日,卻很難聽到老人的抱怨與嘆息,更多地是看到老人的激越與行持。莫負春光莫嘆老,沒時間怨,沒功夫老,滄桑不能留下痕跡,歲月難以撼動心靈。多年鐵窗苦,一笑付東風。可以感受到這一人對命運的隱忍,對信仰的堅貞。
  與老人的法緣,想來甚深。1995年9月赴少林寺參加建寺1500周年慶典暨「國際禪文化研討會」,得以初見老人慈顏。1998年9月25日五台山舉行五頂文殊開光法會,我曾參與籌備,再於五台聖地,為長老接駕。2001年5月12日至14日、2007年8月5日,我兩次受五台山廣宗寺委託,籌備法尊法師學術思想研討會,得以親近長老,聆聽法音。2005年6月16日、18日邀請長老分別到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演講佛教哲學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2006年8月15日,亦曾蒙長老邀請為重慶市首屆佛教高級研修班作「當代佛教發展及其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和「當代佛教僧團建設」的學術講座。2006年9月,長老蒞臨奉化雪竇寺傳授三壇大戒期間,還專門給我題寫「以戒為師」條幅。2007年6月6日,應少林寺永信法師之約,考察傳戒情況。其時長老為得戒和尚,親口為我講述中國律宗發展的歷程以及太虛大師佛教改革的意義。談到「獅蟲毀教」的嚴峻考驗,並提到早年所寫詩歌:「緇流偏雜偽沙門,半是波旬嫡子孫正法長明嚴梵宇,要仗寶刀斬魔魂。」提出佛法賴戒而存,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是為佛訓。太虛大師當年對戒律也十分強調:「僧失律儀,僧即非僧。」六和精神,是長老對僧團建設的祈願
  雖然與長老南北相隔,但身遠心近,常常關注著老人信息
  老人雖然圓寂,但其虔誠信念大悲的願力,如青山常在,必將為四眾弟子所依怙,為正法久住、續佛慧命而勇猛精進
  我去即來,祈願長老不舍眾生,再轉度輪。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