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徐老:念佛法門很好,念佛法門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妙法。(若能)身口意三密一起來就快。
徐老:你結手印嗎?
徐老:結什麼手印呀?
徐老:噢,還有念咒也可以,彌陀定印也可以(彌陀印)。修凈土法門呀,口裡念,耳朵聽,手結定印,很快,三密相應就快。你只是口密,或是只是耳朵聽,不行。身口意三密一起來,這是身、這是口……身口意三密相應,凈土法門很好的,等於就是密教差不多嘛。本來「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南無阿彌達布達耶」,是密宗的真言咒語,所以這個法門確實很好,也可以帶業往生。最近我在《寧波佛教》—「弘化佛教」裡面有篇文章,專門講修凈土法門的好處,不知你們看到沒有?你們兩個都沒有哦。《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它是三根普被的,他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是帶業往生的下手善巧方便。他後面講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開悟了,明心見性了。所以凈土宗還是講明心見性。這個一切法,我們修行的人目標就是要明心見性,不明心見性就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外道,老是講這句話。所以大勢至菩薩講這個話以後,他自己也講「我以念佛心證無生忍」,他以念佛心證無生忍,無生忍就是七地菩薩、八九地菩薩都是無生忍,他是上根啦。這篇文章文字不多,但是三根普被,下根、中根、上根方法都有的,《楞嚴經》這篇文章很精妙的,所以你修念佛法門再好沒有,彌陀大法!
蘇居士:師父,您看以我的根基修什麼法最好?能夠指示我一條……
徐老:某居士啊,實際上一切佛法,法沒有好壞的,一切方法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呢?它都是善巧方便,不管心中心法也好,念佛法門也好,六字大明咒也好,都是方便,它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要妄想脫落,一念不生;妄想脫落,一念不生的時候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就是靈光獨耀,靈光獨耀的時候迴光返照一下,看這個是什麼東西,是什麼境界,迴光返照要認識,哎呀,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這中間的靈光獨耀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很簡單。所以佛法並不複雜的,不要把佛法看得好象複雜得不得了,很簡單,但是當然你說它簡單也不是簡單的,要妄想脫落也不是簡單的,是吧?也要下一定的功夫。所以我想,蘇居士你現在修念佛法門呀,莫換題目,就是印光老法師講的。莫換題目,不要換題目。不要換題目這是印光老法師講的嘛,你就把這個功夫做下去,一定證到念佛三昧。證到念佛三昧的時候,心中心法證到的也是這個東西,禪宗證到的也是這個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善巧方便啊,無有實法的。所以有許多人講,我這心中心法最好,說這個話是外行的話,沒有好壞。對你根性的就是好法,不對你根性的就是不好的、不行的法。《金剛經》講的「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所以你還是決定把凈土法門一門深入,深入下去。因為深入以後呢,要見到本來面目,不要停留於帶業往生,一定要成就明心見性,見到本來面目,這品位就高了,將來就是上品上生了。不光是個帶業,(不要)滿足於帶業往生啊。
徐老:主要的是定力,因為修行主要就是要得定開慧嘛,有定才開慧,
你沒有定力就智慧不開,智慧不開就不能打掃習氣,所以修行的人呀,通過各種的方法,不管你凈土宗也好,密宗也好,禪宗也好,目的都是要歇妄想,一念不生,把妄想歇下來以後,妄想脫落,妄想脫落以後哇,這個時候就見到本來面目,就叫開悟,開悟了。開悟以後呢再打掃習氣,叫悟後起修。悟後還要起修,不是悟後沒有事了。有許多人,最近來問我也很多,他說我坐了五百坐、一千坐也有了,下一步怎麼辦?他沒有辦法了。所以你不懂得這個道理呀,修心中心法還是不懂道理,到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悟後起修,功夫不在坐上,所以到一千坐以後就不一定要坐了,坐也可以、不坐也可以。一千坐以後就是要打掃習氣,下坐用功,上坐要修定,下坐修慧。下坐修慧以後打掃習氣,貪、嗔、痴各種習氣。打掃以後慢慢、慢慢了生脫死,所以悟後起修,才能證道。學佛第一步要「學」,學各種法門,好比摸開關,學了以後呢,就是能開悟,明白啦,見到本來了。見到本來以後就是要修,就是悟後起修,修了以後就是證,證道了。哎呀,這就是我本來面目,本來佛性見到、證到以後還要起用,還要廣度眾生。所以過程總的來說,五個:學、悟、修、證、用。學、悟,悟就是開悟了,見到自性了,見到自性以後,那麼就修了,這個時候就是真正修,現在是(真)修,不然的話你肓修瞎練嘛。見到本來以後這個修,就是打掃無明、打掃習氣。這個修,修好比掃地,開悟就是開日光燈,第一個「學」好比「摸開關」,開關摸到以後,我們修凈土法門,你一開關就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以後不是沒有事了,要掃地呀,你不掃有什麼用呀,日光燈一開,地上還是很臟的,那麼掃,掃了以後房間清潔了以後,四十二品無明打掃清凈了就是佛的凈界,這是圓教修持,破四十二品無明,必須要破四十二品無明,最高的就是圓教。這個修凈土宗也好,六字大明咒也好,修心中心法也好,都是圓教,圓融無礙的。所以我說蘇居士,你修這個六字大明咒也好,修心中心也好,修念佛法門也好,一樣的,是平等、平等。問題就在這里,一門深入,不要東抓抓、西抓抓,腳踏兩只船就不好,修行的時侯一定要一門深入,別的法門當然要學了,但是你在一段時間裡面修一種法門,不要多,不要今天修這個法,明天修那個法,反而不好,反而不能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我的看法,你還是多念「阿彌陀佛」,多念「阿彌陀佛」。
蘇居士:我從歸依到現在已經十五年了,自己認為比較認真念佛不到三年,就是打坐念佛。
徐老:我告訴你,有兩個境界:一個呢,妄想越多越好。什麼道理呢?你比如掃地的時候灰塵就起來了,拍皮球拍得重就跳得越高,所以佛教裡面有句話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不是?倒是越精進用功,它越是翻得越多,什麼道理?第八識裡面有很多的習氣種子,你不打掃,不用功夫的話,它就不出來的,你用功精進用功的話,它就出來了,所以習氣越重翻出來越多,說明你功夫越是進步,不是退步,這很重要。許多的人呀,修心中心法也有的、念佛的也有,到一定的時間習氣都翻出來,本來沒有怨言的,怨言也多了,煩惱也多了,心總定不下來,有些人他是功夫進步了。當然,有些不用功的也有,不用功的習氣還是翻出來很多,妄想很多,這也是有的,但有一部分人他是用功精進以後出現這個境界,那麼怎麼辦呢?不去理它,不取不舍。
不取不舍,不用取它,不隨它流轉,還有不要去甩掉它,你要甩掉它,這個甩掉它也是妄想。甩掉它也是妄想,所以不取不舍,這就是妙法。
在佛教裡面,不取不舍,它是最高法門。佛教裡面,它在佛教也是很高的法門,境界也是很高的,它是恆河大手印的境界,它是最重要的,不取不舍。不取就是妄想來了不去理它,總之就是不理,不理則妄想息滅。有一定的過程的,不要亂,亂了以後就迷,方向搞不清楚,到某一個階段應該怎麼做,自己不知道了。這好比第一(階段)「學」,等於摸開關,把開關東摸西摸摸到了,摸到了以後一開,日光燈就亮了,日光燈亮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就掃地,掃地等於就是修了,修了以後房間都清爽了,那麼就證了,可以會客人了,見到客人都可以交談了,那麼就是用,所以這個五個階段層次很分明,不能亂的。有許多人沒有明心見性,同時還是修,修還是可以的,但是他往往要盲修瞎練。明心見性以後,知道我的本來面目,知道自性是什麼境界,明白了以後再修,方向就正確了,習氣就容易掃除。
所以明心見性在佛教來講還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但是目前許多修凈土的人呀,他不講明心見性,你只要往生,這就是永明延壽大師以前講過一句話「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這句話,是嗎?但這個話也不能永遠、永遠就這樣講,實際上要開悟,念「阿彌陀佛」也可以明心,也是要明心的。從前香港有個叫永信法師,他的文章也說念佛可以明心見性,我很讚歎他,我就告訴他,我說你這種講法,現在很少有人能這樣講法。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言行、觀點,看凈土宗的問題,凈土宗本來還是很高的,並不是一般老太太念念佛就算數。但它是三根普被,是實在的。下根的人、下品下生都可以念佛,上品上生也可以念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念佛往生的,就生西方的,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三根普被,很妙的。對於方法的問題,你能夠結手印念的話還是三密相應的,跟三密相應沒有兩樣,功夫力量也很足的,現在許多人光是念句「阿彌陀佛」,光是嘴巴,也沒有手印,耳朵也不聽,這個定力就少了,這是方法的問題,不是法門的問題,這個法門確實是了不起的法門,所以歷代祖師大德都提倡這個法門,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大多數修行的人還是離不開凈土法門,因此我想,蘇居士還是念佛修下去呀。
徐老:大家商量、商量,大家商量。
徐老:我從前,我告訴你呀,我在二十七歲的時候呀,神經衰弱很厲害,腦筋呀(感覺)跳跳跳,會跳動的,這後腦、大腦、小腦都會跳動的,後來打坐,念「阿彌陀佛」、觀心,我也是從觀心下手。到後來,兩年功夫就轉過來了,就不疼了,其實你頭疼就是神經衰弱,業障深重。但是你念佛的時候習氣翻出來是好事情,不是壞事,你別去理它,你還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兩個耳朵聽,你不聽不行的,不聽妄想又來了,一聽妄想就轉化了,轉過來了,那麼妄想、疼的時候呀,不去理它,你念久以後就慢慢、慢慢轉化。
徐老:業障不稀奇的,不是你有,我也有的,人人都有的。沒有業障的話,我們成佛了,用不著學佛了,是不是,不稀奇的,不要以為我的業障重,別的人業障沒有,都有的,多一點少一點,這是好事情,能夠翻出來的還是好事情,拍皮球,拍得輕跳得低,拍得越重的話跳得越高,所以念佛越是精進的話,這個習氣翻出來的現象越多,這個時候要用勇猛的力量。
蘇居士:我原來老是有胃病的,最近念佛老是疼,念佛就疼,我也是懷疑我是不是有不如法還是怎麼回事,還是打坐…後來我就那時候問小趙,他也說,你這是好事。最近一段時間,確實堅持過去以後就緩解了,過一段時候氣打嗝打出來了。
徐老:打嗝打出來是好事,說明氣血通了。還有個方法呢,可以治毛病的,就是修六字大明咒,你修過嗎?
蘇居士:我沒有修過這個。
徐老:這個很簡單。心中心法有六個手印,要修兩個小時。(六字大明咒)它不要的,六字大明咒,就這樣結個手印,一個兩個三個,三個疊起來。手呢,這手不要直的,彎的,蓮花,大蓮花手印,放在胸前,念「嗡嘛呢唄美轟」,寶貝的貝,美麗的美,「嗡嘛呢唄美吽」。這個你是助的,主要的功課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個是幫助,什麼是幫助呢?你早晨比如念凈土宗「阿彌陀佛」,晚上念「阿彌陀佛」。以後修這個法門,可以治毛病的,它可以治神經衰弱,治胃疼呀,腦筋妄想多都可以治的。它可以消災免難,可以治毛病,可以得定開慧,可以明心見性,也可以求生西方,所以這個法門跟你念「阿彌陀佛」不相矛盾,並沒有矛盾的,它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觀世音菩薩就是西方三聖之一,所以可以加修這個法。加修,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還是你不要放棄念佛法門,念佛你已經多少年了?
蘇居士:4年了。
徐老:哎,4年了,不要放棄,莫換題目,題目不要換。印光老法師講的嘛,不要換題目,法法都平等。不要看見人家,修心中心法好得不得了。
徐老:不要認為心中心法好得不得了、最好,講這個話的人他是不太理解,其實法法都平等,沒有好的、壞的,對你機的就是好的,不對你機就是不好的,應該這樣看問題,都是善巧方便,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手段。好吧,大家交流、交流,大家商量嘛,我也不一定正確,談不上請教。我們都是學佛的,都是同學嘛,同學、同修嘛。
徐老:不好講的。
劉居士:都晚了兩輩了。
徐老:不好講晚輩,學佛不講一生的,多生的。像某某居士,她這世也沒有修什麼,她就是一坐就能達到三昧,見到光明,她是前生修的,不是今生修的,所以不能講這一生的。
劉居士:徐老師,(保定那裡)有一個人提問。他平常打坐的時候妄想特別多,問一個過往的和尚,和尚說「你這妄想多沒事,明心見性之後,妄想多的人智慧就多。」是那麼回事嗎?
徐老:要開悟以後也可以講這個話:煩惱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妄想就是妙用。但這個話不好隨便講,要開悟了以後明白了,明白自性以後你起用了,妄想就是妙用,煩惱就是菩提,妄想不就是妙用嗎?
徐老:可以這樣講。
上海胡居士:開悟之後才能這樣講,這是妙用了,就是比如說這個念來了,我不執著了,能夠不執著的情況下。
劉居士:他不是那個意思。他比方說,我平常妄想比他多得多,我倆同時開悟了,我平常會打妄想,我以後我的智慧就比他多。
劉居士:那也不是這種情況吧,不是平常妄想多的人智慧就多?同樣是開悟的。
徐老:不是,這話講的不是善巧方便啊,不好這樣講。你可以跟他這樣講,如果這個人,開悟以後,妄想就起妙用了,一切法皆是佛法,《金剛經》講的。我去拿只杯子,這就是佛法,開悟的人是佛法,不開悟的就是妄想,拿茶杯吃茶了,它跟自性不搭界,開悟的人這就是我自性起用,一切法不離自性,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開悟的人可以這樣講的,不開悟的人你說妄想就是佛法那就不對了,這就是耽誤人家了,是這樣的。所以《金剛經》這部經好得不得了,它就是講一切法皆是佛法,世間法也是佛法。你只要不粘著,不粘就是最重要,就是五蘊皆空,就是講的放得下,放下就是佛法的妙用。從前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時候,叫弟子們放下,那麼弟子們聽見以後放下了。再放下,他又放下,還有人叫他再放下。他說:「我沒有什麼東西好放了。」是叫你放下思想、一切妄想,不是放下什麼東西,這個放下就是。弟子:「哦,這個放下,這就叫放下。」後來就得到好處,所以放下很重要。《金剛經》講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話很重要,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不應住、不要住,色也不要住,聲也不要住,不要聽見一句話批語你,就好象不開心了。恭維你就好了,這就是住聲生心。吃東西,味——住味生心。不要生心,應生什麼?應生無所住心,一切事不住,六塵境界跟我不搭界,六塵不住的話,清靜心就出來了,應無所住,一切法都不住,都是清靜心了嘛,而生其心,清凈心就出來了,很簡單。所以《金剛經》這部經是修行的妙法,確實好得不得了。隨便談談啊。
胡居士:徐老師,問您個問題。有個師兄修心中心法,修到身心都空了,世界消隕了,那個時候一剎那前念已斷、後念未起。這一剎那呢,他不知道認識這個。
胡居士:但是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個師兄提出個異議,說如果認識它呢不就起一妄念,又有能所了。
徐老:他這樣講不對的。告訴他,認識它的時候這是智慧不是識神,並不是第六意識的識神分別,而是智慧的迴光返照,就是迴光返照,所以《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一般人是,照見就是起妄想了,照見與妄想不同的,對不對?他是智跟識沒分清楚。
徐老:哎,就心領神會,就迴光返照。照,不是起念,不是起心動念。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修行到一定的時間,一天到晚在寂照中間,寂而常照,所以《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比較明了,照見比觀照還深一點。觀心只是觀,觀就是看了,就粗,照就比較細了。好比日光燈開後一天到晚就是光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修行的妙法,行住坐卧不離這個,這個是什麼東西呀?自己知道,這樣子,所以他把智跟識分開就好了。
劉居士:徐老師,剛才胡居士說的這個問題,就是說正在見性的時候,因為有好些人說,錯過了。如果說要不錯過呢,正在那個身心徹底消隕的時候得一把擒來,這個一把擒來,比如說我們那時有覺知了,這個就是,等於動了念頭了,那就不是了,但是如果要在不認知的時候,就會是處於一種無記狀態。
徐老:對!對!
劉居士:在這個時候您說的這個迴光返照,和上師[母音老人,編者注]說的正在這個時候一把擒來,這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到底怎麼操作啊?
(眾弟子暢快大笑)
徐老:很重要!很重要!修行的人碰到這個問題,就遇障礙了,我們大家商量商量看。
徐老:大家補充、大家補充,你這個也可以補充。我們修行明心見性呀,一般人把它看得很重要的事,很不容易的。實際上修這個法門要明心見性說它容易也容易,說它難也是難的。說它難什麼難呢?因為妄想不容易脫落,要妄想脫落,根塵脫落,一念不生,不是簡單的。(這個時候)起心動念的話就不能明心見性,見到的不是本性,而是妄心。所以修行到一定的時間,把妄想脫落了,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呢,靈光獨耀,就是這個境界,靈光獨耀的時候,這個就是智慧的返照,智慧的觀照,並不是識神的分別,不是分別。那麼到這個時候呢,很快,它就一下子,起初的時候呀,一下就過去了,心又亂了,慢慢、慢慢修到後來心又定下來後,又看到了,又看到以後,就認識它,一把擒來,這是形容的,這個擒法,它沒有東西可擒的,這是形容、形容。李老師[母音老人,編者注]說一把擒來,就是馬上要認識它。自我認識、自我體會、自我默契。默契就是,哎呀,我就是這個東西。
徐老:你自我默契沒有關系,自我默契不等於就是識神。識神就是分別、就是識,第六意識分別了。不起分別,這是妙觀察智,妙觀。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六七兩識,最重要,六七兩識轉了以後還有第五識、第八識都轉了。《六祖壇經》上說:「五八六七因果轉,但用名言無實性。」六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把六七兩識轉化了,就有辦法了。六識,特別是六識,生生滅滅,妄想顛倒,就是這個東西,這我執、法執這是第七識,七識、六識這兩個識都最重要,首先轉化的就這兩個東西,一轉化就沒有事了,第八識也轉了,前五識也轉了,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歇下來以後認識它,哦,就是這個東西。但是這個認識它不能分別,不能起心,描寫它的境界,描寫它的作用,用不著。一觀就是,一照就是。照,所以照用得很好的,照跟觀又不同的。
第二集
徐老:觀又不同的,都不同的。照見五蘊皆空,這「照見」兩字力量很大的,先照住而後照見,照住就是一照以後,心住下來了,照住以後才照見,照住它是定,照見是慧。這樣定慧交融,到後來定幫助慧,慧幫助定,定慧交融、定慧不二,到這時候它是不二的。我們修行的人大多數修行上坐修定、磨刀,把刀磨快,要殺敵人;敵人來了就殺掉它,就是下坐修慧,定慧即合,很快的境界,明心見性不在話下,所以不能把明心見性看得高不可攀,也不能把明心見性看得很隨便,很容易也不是,也不是很容易的,也不是很難的。沒有這么容易的,(就)見你的自性啊。一切唯心造,所以我們修行的人第一要有志氣,我一定要明心見性,我有佛性嘛,佛性人人都有,這是釋迦牟佛講的,既然人人都有,我難道不能明心見性嗎?我成佛也有份,就是明心見性會沒有份嗎?不要杷它看得好象難得不得了,剛剛劉居士講的一把擒來,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呢靈知了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不是自性是什麼東西?沒有別的東西,只有自性,妄想也沒有了,後念還沒有起來,但是我是靈知了了的,這不是自性是什麼東西呀,就是這個東西!所以我那個時候在重慶的時候,學問題(觀心)。那個時候大概二十八九歲的時候,談我過去體會,當然我這個體會還是一個光影門頭,不是真正的體會,還是識神分別,但是體會要有這樣去體會。有於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有沒有妄想」,所以這個時候用功很勇猛,一天坐三次,因為年紀也輕身體也好嘛,打坐很用功的。當然不在次數多少,我這樣子給你們講話……那麼這樣子心很定,沒有妄想,但是,一切事情都知道,了了分明,也可以說靈知了了,了了靈知。靈知就是佛的知叫靈知,沒有分別,一點沒有分別。這時我想,哎呀,大家要見到真心,見到自性,這不是自性究竟是什麼東西,這些畢竟沒有了,我就把它肯定下來,這就是真心的境界,當然我也講過這也是光影門頭的事,也不是真正的真心,真正的真心那就是妄想都沒有了,所以我說明心見性要把它一把擒住,哎呀,就是這,就是它!這一舉,也請善知識印證,要最好印證一下。永嘉禪師、懷讓禪師都請六祖印證的嘛,不印證你恐怕自己沒有把握,但是自己也要自己用功。迷來師度,悟來自度,迷茫的時候要師父度我,開悟的時候是自己度自己,自己都知道,就自己把握,不要太謙虛了,哎呀,我是不行的。不行的你學佛做什麼事呀,自欺欺人嘛。所以還是要自己把它承擔下來,總的一句古話就是「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我們就是要這樣子,學佛沒有客氣的,見到就是見到,不見到就是不見到,也不要客氣,見到就是見到,這是大事因緣,了生脫死的大事,所以我希望我們大家要勇於承擔!承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家業啊。
劉居士:徐老師,剛才我正想問問那個事。原來你不是說信中說的這個照見和照住的問題。我正想問問,你比方說我現在正在打坐,什麼情況下我算是照住了,什麼情況下我是照見了?
徐老:心定下來,照住。
劉居士:心定下來,起用是不是……
徐老:起用——了了分明,那是照見,你不照見怎麼叫了了分明呀,見就是見道,就是智慧,照住就是定力,照住是定,照見是慧。
劉居士:您說正照見的時候應該是一念不生的時候,有妄想的時候是不是算是照住?
徐老:照住的時候就是起念也沒關系,知道它就是妙用,所以妄想就是妙用了,只要不粘了,不粘。我們跟佛菩薩的界線就是,粘還是不粘就是一條界線。我們處處地方都粘了,色聲香味觸法都粘的。佛菩薩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無所住還有心的,《金剛經》後面叫,首先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後面就是講「應生無所住心」,生無所住的心,無所住什麼心啊,無所住不是沒有呀,還有心呢,這里就是無所住的,無所住而有心,這就是清凈心,就是清凈之心嘛,所以這里我們把它搞清楚,就容易體會到。
劉居士:剛才徐老您說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個話是不是也是對開悟人說的話呀?不開悟的人能這樣說話嗎?
徐老:這是開悟的人講的,你說這個境界,無所住無所粘,開悟的,就明心見性的人,可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開悟的人心裡糊里糊塗的,一切法都是妄想!你起心動念都是妄想,不粘了以後,你心無住,無住於心,一切法都是妙用,妙用與妄想就是粘與不粘的關系,粘起來就是妄想,不粘就是妙用。
蘇居士:您說這個不粘是嗎?
劉居士:徐老師,您簡單的說說,這個初學的人,修心中心法修的時間比較短的人,觀照的要領怎麼做呀?怎麼觀照?
徐老:觀照呀,這個話只能用言語講出來,不一定講你針對性的。總的來講,觀心,比如這個茶杯,我迴光返照,本來我看茶杯,現在眼睛閉起來,看自心,所以觀心有兩種,觀真心、觀妄心,分兩個方面。觀妄心,就是妄想生生滅滅,眼睛閉起來生生滅滅很多,妄想很多,這是觀妄心。觀真心,妄想歇下來以後,由智慧迴光返照,這叫觀真心。那麼大多數的人都是觀妄心下手的,都是妄心生滅,不去理它,慢慢慢慢它妄心由多到少,由從有相到無相,到最後呢,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個境界就是觀真心了,妄心歇下來了,真心現出來了,這個境界也叫清靜心,什麼時候出來呢,你無所住的時候清凈心就出來了,所以無住生心,生的就是清凈心,假如有住生心的話就是妄想顛倒。觀的時候有兩種,一種觀的時候呢,它不是眼睛看的,用智慧迴光返照,觀自己妄想生生滅滅,到後來呢,它這妄想生滅心歇下來了,就是照了,照見五蘊皆空,照見。照見的時候呢妄想不起,生心、起心動念沒有了,到最後這個時候觀的是真心觀心,所以觀心有兩種:一種妄心觀妄心,再後來真心觀妄心,最後真心觀真心,都是自性三昧,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到這個境界時,無實無虛、無來無去,清凈自性很清楚的現前,所以這個觀心的境界是很容易誤會,為什麼誤會呢?哎呀,一觀心呀,好象我就迴光返照看見心就是真心,實際上觀心的心不是真心,被心所觀的心,能觀的心都不是真心,到真心現前的時候,妄想脫落,這個是真心,但是妄想脫落不是簡單的,有時候覺得你好象妄想脫落了,實際上還沒有脫落,還有這個境界,總的來講,觀心反反複復的觀,一天要觀,《般若花》里有的,觀數十次。我以前觀心,就從觀心下手,一天觀心,以前沒有事情的時候,觀、觀,沒有起念的時候什麼境界,等下妄想來了,就停下來,回去再起觀,重新起觀,起心動念,起觀,起觀還是觀的妄想,越觀越清楚,那麼妄想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到後來呢~不觀而觀,心即非心,不觀而觀!它自然觀,你用不著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還是妄想么,不觀而觀,心即非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就不是心,講到心講到觀都是善巧方便,這時無所謂觀無所謂心,但是呢觀心清清楚楚,這樣。所以這個觀心的法門呀,講起來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就是般若、智慧,智慧觀,觀,一切佛法不離開觀心,禪宗的也是觀心,六祖也有觀心的文字,六祖呀,六祖的《壇經》裡面有觀心的法門,禪宗也講觀心,止觀也講觀心,天台宗講止觀就是觀心,凈土宗也講觀心,印光法師不是講,即念即觀,即觀即念,觀,也不離開觀。所以觀心是佛法里的大法門,很大的法門,很殊勝的法門,當然到最高境界,不觀而觀啦。你用不著成心去觀就在觀照中,你就寂而常照,寂然不動,這時候觀照分明,到這個境界,得到很大的受用,但這以前經過很大的翻動,習氣翻出來,妄想翻動出來,這都是進步的現象,以後慢慢慢慢消下來,所以我可以跟各位講一講,就是這個修行的艱苦呀,憨山大師在《禪門日誦》裡面有段話,這段話很重要,我向大家來簡單來供養各位。他這么說呀:修行,不管你念阿彌陀佛也好,修禪宗也好,修止觀也好,是嗎?修行到功夫得力的時候,妄想都大量的翻出來,所以說力量很大非比尋常,這是憨山大師講的,力量很大,不是一般的力量,他有煩惱歇不下去,沒辦法控制它,這時候呢,你就是要用大忍耐力、大精進力、大勇猛力,他講三個力量,大精進,大勇猛,大忍耐,還有三句話,「切不可被它籠罩」,習氣出來的時候不可被它籠罩,罩住了。「切不可被它調弄」,你不可哎呀,今天這個事情好象很重要,實際不是重要,重要不重要你自己懂的,你說它大事就是大事,你說小事就是小事,但是這個時候你習氣來了,很小的事情當它大事,大得不得了,這個事情好象一定要解決,所以就不要被它調弄了,你被它調弄就你上它的當。「切不可當作實事」,當作它實事情,這是假的,夢幻泡影呀!你當它真,習氣翻出來了,他講的三句話「切不可被它調弄,切不可當作實事,切不可被它籠罩」,要用什麼呢?要用精進勇猛之力,好比我拿一把刀呀,魔佛皆揮,魔來也斬,佛來也斬,魔佛皆揮,什麼境界來都放下,都斬斷,要經過這樣子,艱苦奮鬥慢慢歇下去,歇下去以後呀,慢慢清楚,清楚以後,最後,勝利了,你鬥爭過去,勝利了,無量輕安,無量自在。《禪門日誦》里有,憨山大師講的一段話,叫「禪宗法要」,這開示,好得很。在這里,這個時候你不要生歡喜心,你一生歡喜心歡喜魔又來了,這個功夫得力的時候,這時候還不能相差一點點,相差一點點就上當,所以修行的人呀一定要善持於金剛持地就是這個道理,你不去理它就不動啦。哎呀,我習氣多得不得了,我這法不修了,越修越亂,不修不修了,其實這是越修越進步哇,他這不知這是進步呀。所以一定要參訪良師益友呀,好的朋友、好的師父,多參訪參訪,很重要!不然的話,他不能出來呀,轉不過身來就拉倒了,生死就不能了了,這是憨山大師一段話,我供養給各位。
徐老:我講一下,你這個照住跟照見呀,我在《般若花》上這個「破二執」這個地方有的。
劉居士:就照見和照住的區別?
徐老:這區別,寫得很詳細的,你再看一看,好嗎?
徐老:對。什麼叫照住?什麼叫照見?照住跟照見不同的,先照住,住了以後,才能照見呀,你住也沒有住怎麼見呢,沒有開智慧呀,可以供參考,參考參考。
劉居士:您老在觀心的那一段當中,提到這么一個問題,您說觀照的人吧,這個妄念起來不理它,它自然就過去了,有個人叫我問問這個問題,就是那個妄念吧,妄想起來不理它,但是又想知道這個妄念起來是不是要時時刻刻光是那麼盯住,你要不盯住妄念起來也不知道哇?
劉居士:是吧,是不是總得盯住這個心看著它呀,你不看著它,那它起來就不知道?
徐老:定慧呀大定大慧,小定小慧。開悟一樣,開悟也不是一次的,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所以禪宗上也講。這個有時候看到妄念起來了,其實他已經有定力了,如不修的人,沒有定力看也看不到,一天到晚起妄想,自己不知道。當你看到哎呀妄想起來了,這已經有定力了,慧照的力量還沒有。所以被它調弄,被它牽著跑,隨它流轉。要等這地方有定慧力的話,妄想起來就能不理它。能夠把握住,不理!不理的時候它妄想又來了,好比與我相對的,一個一個賊進來了,你要不搭理他,他也不能劫東西。我觀照,看到一個一個賊進來了。但是你還沒有力量打出他,這就是觀照跟習氣相對治的時候,這個我在《學佛除習氣的過程》這篇文章里邊有的,叫「照」的過程。有七八個照,最剛開始時候的是不知道照,一天到晚起妄想,後來起妄想怎麼呢,妄想起了很久以後,哎呀,我這會馬上回來,馬上回來再觀照,已經很遲了。再後來呢妄想起來了,觀照也跟著一起來。再後來,觀照在前面,妄想在後面。再下去呢,觀照,一天到晚觀照,寂而常照吧,一天到晚觀照,妄想無影無蹤了。這是起觀、觀心的過程,這個在《除習氣的過程》裡面有這篇,《般若花》里都有的。
劉居士:徐老師,比方說我現在要學習觀心了,我看著自己的心,就在靜悄悄的時候,我看著自己的心。看著自己的這個起心動念,比如我看見念頭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念頭起來了,那我怎麼去處理它。如果念頭現在起來了,我怎麼處理這個念頭?
徐老:不取不舍嘛,當下就是不取不舍,不去理它,不取不舍就四個字,不理就兩個字。你越理它越多,我自己有體會的,有時候妄想習氣來了,抗戰的時候我在重慶,家裡在寧波,我去信寄出去一兩個月,有時還寄不到,心裡很掛礙,哎呀,這信到沒到,心裡很掛礙,那麼妄想起來的時候呀你讓它起來,吃飯盡管吃飯、辦公盡管辦公,也不要去住著它,一住它就不行,你越是住它越是厲害,不住它,不睬。不睬很重要,一個是我用「不睬」的功夫,一個是用「不取」的功夫,不去理你,一個是它要你分別,叫你掛心呀要寫信呀,就是不寫,讓它去!這樣子呢,鬥爭以後,慢慢、慢慢、慢慢妄想就少下去了,最多的時候經過八九天呀,八九天它不跑的,你也打不掉它,它也打不掉你,對治呀,對治八九天呀,慢慢才歇下來,那是不容易的呀,所以學佛也要有勇氣的呀。
劉居士:徐老師,比如我現在正在想一個事,正在考慮一個問題,我突然想起來了,我這是打妄想,突然想起來這是在打妄想,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要是不舍它,我又不想辦法切斷它,那我是不是會繼續想下去呀?
徐老:不會的。你想事,這個時候想起來了,要想切斷它,這是什麼東西,因為「要想切斷它」(這個念頭)還是你的妄想。你妄想上面加上妄想,妄想只會多不會少的。不理,辦法最好,不理會,我不來理你,我不來干擾你,也不跟你流轉,這時候,你到一定的時間,可能有時候三天兩天,有時候半天,有時候兩個小時。各人習氣不同啊,過去他習氣深,越是不動,越是習氣越深的人時間越長,習氣少的人一下子就過去了。你只要不理它,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理。你越理它,你理它本來就是妄想,妄想加上妄想,永遠搞不清楚,所以我剛剛講了,佛教里邊呀,把不取不舍做為最高的法門。我們這里倒沒有什麼稀奇的,《六祖壇經》里有「不取不舍」四個字,你去看。不取不舍很大的法門啊,妄想只有這個辦法,我自己最清楚,不取不舍就解決問題,你要隨它、取它永遠解決不了問題,越想越多。
劉居士:徐老的意思就是要不取不舍呀,那妄想就成為什麼樣的了?
徐老:不取不舍。
你不去取它,你也不去舍它。一舍它就不行,我跟你講,修行的人用一個不取辦法,不取它,但(你想)最好是妄想趕快甩掉它,不行吧?你越耍掉它,它越來啦,你越是要耍掉它,它越多,越是要取它當然越多。但耍掉它也是越多,最好的就是不理,不理它,所以我最後用「不理」兩個字,「不理」兩個字比不取不舍還要好。
徐老:它自然沒有了,自然沒有,並不是你加工叫它沒有,它自然沒有了。
劉居士:它自然沒有了,您假如說我不理它了,它自然就沒有了,沒有了我的心是成了什麼樣的了?
徐老:你迴光返照下看看成什麼樣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你而生其心,心生出來了嘛,你不取不舍就應無所住了,應無所住、不生一念,妄想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清凈心就出來了嘛,你煩惱沒有,清凈、菩提馬上來了。妄想歇掉當下就是菩提,當下就是。所以這里說方便也是很方便,這樣你就見到本性了,如果你不會的話,將來還是搞不清。
胡居士:我現在平時我就那麼做的,平時你看我也沒念頭,心中沒念頭,但是很清楚明白。我就保持這個心態,但念一來凜覺了,不理它。
徐老:不理它。
徐老:念來的時候就是不睬它。
胡居士:念來不睬。
胡居士:沒有的時候,我感到這個時候說話、做事、走路一切作用,這個東西都是很清楚、合一的,這個就是佛性。
徐老:這時候就是照,……[此段錄音不清晰,編者]照就是這個東西。
徐老:對不對,用妄想來考驗,妄想顛倒把它離剝了。不放掉,就是妄想,它妄想沒有,但是照樣起用,照樣吃茶,照樣可以穿衣吃飯,就是妙用,就是照,對的。
胡居士:對的啊。我想這個東西,現在要這樣就作用反而感到挺簡單的啊?
徐老:停止懷疑,你現在懷疑的話你又沒見到性。
胡居士:是吧。
胡居士:對對對。
徐老:這很重要。
胡居士:是,是呀。
徐老:好的。
徐老:下一步呢,就是在各種境界上磨練。磨練你的習氣,但這個時間不要懷疑。因為懷疑的話永遠見不到性。很重要!這很重要!你要自信啊。
胡居士:現在我在您這兒房間呆,現在沒有念了,一個念也沒有。一念不生但很清楚明白。
徐老:一念不生、靈知了了。妄念不起了,一念不生,但是靈知了了,這靈知不是識知,識知也不行,分別心就不對。靈知,靈知就是離念的叫靈知。
胡居士:對、對。
徐老:大家提問,各位、大家提問。
曹居士:我問一下。我在上坐的時候有一種境界是經常出現,變大,這個大,手沒法形容的大。
徐老:自己放大。
曹居士:經常就是出現的,可是呢就是說這個出現吧,就是我還有預兆。預兆,就是說今天吧這么一坐,這么坐著坐著,就覺得一會肯定就要變大。就是說,我現在就是說不坐了。可是一會你再坐,還得出現,還得變大。
徐老:我告訴你,你貴姓呀?
曹居士:姓曹。
徐老:曹居士,最起碼你已經入魔了,已經入魔了,你放大呀、放小呀、往上升呀,都是魔的境界,你這個時候呢,千萬不能理它,由它高也好、低也好,我不來分別你,你不坐,魔就得力了,你說由於你想到這個問題你就不坐了,你就上它的當,這是魔境啊,不理最好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兩句話,對治它,都是虛妄的嘛,有什麼關系呀,但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不是沒有哇,諸相非相的時候,非相就是空啊,諸相歸空呀,諸相空的時候……
徐老:哎!對呀!
第三集
徐老:別管它,這「不理」兩個字很好的,這是修行的妙法。「不理」兩個字,修行的妙法。
徐老:魔又來了。
徐老:不取不舍。
徐老:這個《六祖壇經》里也有不取不舍這句話,還有《金剛經》,大家有空的時候多念念。六祖也講的么,「但誦《金剛經》,即得見性。」你今後《金剛經》多念念,但不要住它,住執,隨便念,不要昏沉,念下去就可以。《六祖壇經》具有代表性。
上海胡居士:具有代表性,因為什麼呢?針對性的。因為什麼呢?大家多了個問題。
上海胡居士: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你永遠不能前進,你一定要把這個問題去掉。你放心啊,今天師父講了,哦,我放心了,很正常的。這個問題呢(就過去了),就不理了、暫時不理了。
劉居士:徐老師,您看上師[母音老人,編者注]在的時候,常說這個 「斷」,前念已斷,後念未生,正在這個時候,靈知了了的時候,是什麼?這就是我人的本性,這個認知,和自己在做功夫的時候,突然身心世界…
徐老:化空。
劉居士:徹底消隕了,這個空,跟我剛才說的這個「斷」這個認知的空,我個人理解,把上師說的這個「斷」,這時候這個空,比喻成從理上的悟。當真做功夫,做到身心世界徹底沒有的時候,是證上的悟,是吧?
徐老:實際上一樣的,一樣的。悟就是悟這個東西嘛,你也見到這個東西。
徐老:方便!這也是方便,你就是修的時候悟,也是方便。
胡居士:也是方便。
徐老:還有我執、法執。空也不能執著,我空、法空、空空,三空到底就是《金剛經》的境界。這時候「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佛法」,「如來者,即一切法如意。」,都是講這些東西,所以《金剛經》講到後來都是信、解、行、證嘛,證到這個境界。
劉居士:徐老師我問問,這在這種狀態下所見到的性跟平常見到的有沒區別?但是這個人的話,這種悟和那種悟,這程度相差甚遠了。
徐老:哎,當然,悟有深有淺的。因為禪宗呀,大悟是一十八次,小悟是無數次,見到、聞到,見到、聞性都可開悟,但這開悟並不是一開悟就算數,要開悟幾次。過去禪宗有句話「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
劉居士:徐老師,象我說的這兩種現象,中間要走好長的路,這就是修行的道路吧。
徐老:噯,修行的道路。
劉居士:是吧,修行的道路吧,從理悟到證悟,中間還有個過程,這都是修行的過程。
徐老:修行的過程,當然是過程啦。當然過程各人不同,但是你認為它是很長,有些人很短,他見到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見到了,肯定下來。有許多人,他始終懷疑,這個不是、那個不是,這永遠見不到性。沒有長短,無有定法的。
劉居士:這個上師[母音老人,編者注]在這么教人的時候,我們一點都不懷疑,但是我不管怎麼做功夫總到不了這地步。
徐老:他這是方便呀。
徐老:方便呀。
上海胡居士:是什麼?這是什麼?是什麼,你認識了這個,這個也不得。這個也不得呢,得什麼。
徐老:你的心煩的話。有種(方法)用 「阿」,阿彌陀佛的「阿」,我的師父王驤陸居士,用「阿」,念「阿」,沒有了,一個東西都沒有了,這是方便。
上海胡居士:有一次在深圳我又碰到(母音上師),又要去做法事去,我拿公案來考你們,這是什麼呀,佛性呀,佛性是什麼呀,佛性在哪裡呀,眼睛放光嘞,對吧,所以師父就供養他,打你執著,你見性以後呢,打你見性的執著,你沒有見性呢,打你這個妄想的執著,他就是通過這個方面打你的執著。
徐老:所以宗下有這個道理,不執著這個境界。你去問,問東答西。我是誰,就這個道理,這是什麼?大家說,這是茶杯。
徐老:哦,好好。
徐老:噯,對對。
徐老:這要問你自己啦。
眾等:哈哈哈哈……
徐老:我不能代你作主呀。
徐老:理解可以。
徐老:你理解上…
徐老:不行的!
上海胡居士:他們什麼呢,那天在講了,有一個公案講得很清楚,一個法師進來了,不過呢,你講了,這個眼睛放光,一個法師就講了,師父我怎麼不見呀,你還要見呢,你有我見,我所不見,那麼,和尚呢,那我是我,有我見,我是不見,你見不,和尚你見不,師父你見不,對伐,師父就講了,你有,你有你見,還有我見,輾轉不見。輾轉不見,那無見處呢?
徐老:嗯。
徐老:你講。
上海胡居士:誰的問題呀,誰的問題呀?噯,誰的問題呀,你們說說看,誰的問題呀,這個什麼意思,最後句話誰的問題什麼呢,這個呢其實兩個事,對伐,一個誰的問題,就是,佛性么,就是佛性了,但他不講,這是佛性,對吧,那誰的問題呢,你執著這,你還執著見呀,連見都不能見,去你執著,見性了以後也不能執著是見性…..
徐老:轉過來,要轉語,要轉語,從前有人問這個趙州和尚,師父,什麼是西來大意呀?一念不生時。一念不生跟西來大意什麼關系呀?就是叫你轉過來,要你不落。
徐老:不落痕跡。
弟子:不落它。
上海胡居士:所以我也上當啊,我那我時候跟師父的時候,師父就問我來,某師都在,他都問我了,師父就講,我跟你講個公案哦,拎草鞋啊,等妙兩覺拎草鞋。
徐老:嗯,拎草鞋。
上海胡居士:公案,哎呀,我一聽我住了,我就回答了,一回答出來我就覺得不對了,要麼就這么回答,拉過師父那麼一背就是了。
徐老:噯。
徐老:噯,對對。
徐老:噯噯。
弟子:徐老師,我也那點出息,我修心中心多年了,這次打了回七,而且那七中,有的時候也能達到持咒就是確實沒有妄想了,只是咒了,有的時候居然有一次持續了有兩個鐘頭沒有妄想。
徐老:沒有妄想。
徐老:還沒化空。
上海胡居士::你執著化空,所以不能化空,剛才我的公案講得就是這個。
徐老:什麼時化空呀?就不對的。
徐老:噯,水到渠成。
徐老:你這個毛病出在什麼地方呢,你聽我講一講啊,就母音老人兩句話,反覆的把它考慮,一個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他說了很多次的,這句話。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什麼東西,你參這個境界。見到自性了嘛,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境界。
劉居士:上師那會不是總是要求學人,不但身心、連世界都徹底消殞了,才算徹悟、徹證的嗎?
徐老:他不這樣講怎麼辦,哦,你不要化空這又不好講,但真正的化空啊,你有化空之念就不化空,對吧,你有化空一念。
劉居士:我這有一次,就是坐得好的時候,一念不生的時候,只是咒了,一念不生的時候,自個覺得這邊的胳膊沒了。
劉居士:就沒那麼一會胳膊,還得等身體沒了,結果等了半天,還是沒怎麼樣,最後拉倒吧,又想起事來了。
徐老:又想事了。
劉居士:有個師兄弟他強調這一點,經常問我,雖然我沒有妄念,但是我沒空,我知道我在這兒打坐,而且我的身感。能不能以這個來定我是不是能有所悟了。
徐老:不是的,你問他,什麼叫化空?
徐老:無所得。
徐老:無智亦無得嘛。《金剛經》有句話:「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少法可得。你們要問我坐了,什麼時候化空?為什麼沒化空?還在計較分別。
劉居士:哦,有、有。
徐老:一念不生的時候,你還知道吧,知道我這個了了靈知有沒有呀,不是好象木頭,石頭一樣的。
徐老:噯,對吧。
劉居士:對對。
徐老:不是木頭、石頭,這是什麼東西?一念不生,但是不是木頭、石頭,什麼東西?這很簡單嘛。
劉居士:對。
徐老:你要參一參,假如你還沒有想通的話,你把這句話參,是什麼?
徐老:你實際上都在分別,並不是在觀照,在分別,所以始終跳不出來。
劉居士:徐老師我跟您說個小笑話。這回我打七,我鬧了個笑話,我下了坐,我一念的時候,我只剩下咒了,一點別的妄念不起。念的時間非常長,有兩個鐘頭,沒妄想。我想,喲,這可是個好時候,我說在這時候,您看古人經常會有這個情況啊。啪,落個什麼東西,
一驚嚇,這時候徹底呈空了。是不是?
徐老:不理,還是。
劉居士:這時候巧了,我打坐的那邊有一家裝修呢,他把那個板子拚命敲打呢,啪,一下子,結果吧。
徐老:追求這個境界。
劉居士:真有這個境界也不對,人家古人吧,這一響,啪,身心世界徹底消殞了。我這正坐念著好的時候,他這一響嚇我一跳。
劉居士:您說,我這和古人怎麼這么不相同呢?同樣是響,我這毛病出在哪?
劉居士:啊,對。
徐老:不用追求這個境界,佛性是人人相同的,各人生理、環境、因緣,都不同的。所以說不要追求,一去追求了,就是妄心。
劉居士:對對,我有的時候是研究。我研究我現在快要到什麼現狀。
徐老:噯,古人也是。
上海胡居士:因緣俱足的話,「啪」的打開了,也是有一個因緣,這樣積累過來的,可是一下子你沒把握,不然一觸就行了,也是第一次,有第二次,第二次不行有第三次,第三次不行再第四次,到一定時候你就打開了。
徐老:現在呀,劉居士,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樣也不對。這樣說話是形容的話,也是形容的話。
劉居士:也是形容。
徐老:現在呢教下的話,把虛空粉碎喻來見性。虛空怎麼粉碎呢?不然怎麼是虛空嘛,這不好執著。
上海胡居士:對弟子某說:你多親近大德很重要,聽老師解釋問題得到解決。
徐老:交流,互相交流。
上海胡居士:對保定弟子說:噯,多親近大德,他的價值很重要啊。
徐老:我也不是都知道的,一知半解,大家互相交流呀,大家交流,大家交流商量。
王居士:我剛一修法,在打百坐的時候,在百坐之中有一次在打坐的時候,就象書上說的什麼妄念也沒有,前念已斷,後念也沒起,就只是咒,後來念著、念著連咒都沒有了,就是待得特別清楚,心裡的感覺都沒有了,覺得特別透亮,大概持續了半個多小時吧,後來就突然想起來,怎麼不念咒了,噯,就過去了,當時…
徐老:你修心中心的?
王居士:嗯。
徐老:修過千坐嗎?到現在。
王居士:嗯,有兩百多坐了。
王居士:嗯,就那次時間長,別的時候時間都短,有的時候十分二十分鐘。
王居士:後來又跟別的師兄探討這個問題,他們說,你當時得認知才算是,是吧?
徐老:噯,對,認知它,認知就是自己體會到,哎呀,這就是我的東西。你一念不生,但不是跟木頭石頭一樣的,什麼事不知道,(而是)都知道的,了了分明的,這就是你的佛性,不要客氣,沒有客氣的。
徐老:了了分明的,就是你的本性,就用不著客氣,但是一定要一念不生,這個不是妄念,不是妄心,不是頑空,不是斷滅空,不是豁達空,這就是你的本性。假使一念不生,還有無記,無記空也不對了,這就不對了。
徐老:當下認識,噯,當下認識你的…
王居士:是,當下就是,在我就體會到么,哎呀,這沒念咒,這一瞬間同時就覺得,這就是。
徐老:哎,一瞬間,就是一瞬間。
上海胡居士:這裡面你還是吧,還有個念咒在呢,什麼叫念咒呀,還有個念咒在呢,不行還有個念咒在,它就不行了,還有個念咒在。
徐老:前念已滅,後念不起,中間是真空的,等於兩邊不執啦,中間真空的,就認識它,就體會它,哦,這就是我的東西,你認識它,不要有意識的分別,來自於思維的覺受,哦,這是我了了靈知,靈知了了也可以,了了靈知也可以,也可以叫靈知不昧,不是木頭、石頭,是不昧的,這就是你的本性,不要懷疑的,用不著懷疑的。
徐老:各人各人境界不同的。
上海胡居士:感覺咒你不念了,這個就是你有念了,後念已經起來了,後念起來你再去認識它,這個就不是了,那後念就起來,這後念沒有起來之前當下你要認識,就是。
徐老:當下就是,這是什麼?
王居士:後念起來,就只是再去體會一下,剛才那個境界啊,那個就是,那也錯過去。
上海胡居士:你這個咒,哦喲,我咒沒念了,念頭已經起來了,你這個念咒的念,念咒的念頭已經起來了,所以她這什麼情況呢,前念已斷,後念未起,直下就是。
徐老:悟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