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六、三皈依的意義

六、三皈依意義

   [《覺訊》原文為「歸」字,今改為現代常用的「皈」字,編者注。]

  一個佛教必須要三皈依三皈依學佛基礎。今天我想三皈依道理簡單扼要地分四點來說明:一、什麼叫三寶;二、什麼叫皈依;三、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四、皈依中的一般思想情況

  現在先談第一點:什麼叫三寶?換句話說,就是三寶內容是什麼?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和僧寶。簡單地說,佛寶有三種功德:一、斷德,二、智德,三、悲德。什麼是斷德?因為佛已斷盡一切煩惱習氣。什麼是智德? 因為佛已具足無上智慧,洞察宇宙真相。什麼是悲德?因為佛有大慈悲,隨處攝受救護一切眾生,沒有厭倦。由於佛有這樣三種功德,非常難能可貴,所以稱寶,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看齊的。我們稱佛為三界導師,因為他不但具有高度的覺悟,而且能夠使我們解除煩惱,引導我們走向真理他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了的。以上是說明佛寶的大概。

  法寶就是修持方法也就是我們追求真理方法,是佛所教導我們的。依靠它去實踐,可以用解脫我們的惑業煩惱種種纏縛,恢復本來的清凈覺性。我們生命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生死問題,只有依靠佛法才能解決。然而佛法是非難聞的,因此我們稱它為法寶

  僧寶是以佛為師依法修行的、遵循著六合敬的精神共住在一起的出家佛教徒的團體。為什麼也叫寶呢?因為它是專職修學佛法的集團它是佛法的溫床,也是佛法的播種站。在這里僧眾已經出離了五欲境界具足清靜戒德;他們已不被名利所移轉,為了覺悟事業貢獻了全部的生命力量。惟有這樣團體(僧伽)和出家大德們的存在,才能把佛法很好住持和流傳下去。因此我們也要恭敬尊重,作難遇想。

  我們所見到的佛像、經論和僧眾,叫做「住持三寶」。還有一種叫「一體三寶」,就是自性三寶。因為每一眾生都本來具有自在無礙,與佛無二的覺性,《華嚴經》說:「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這就自性佛寶。什麼叫自性法寶呢?因為自性本來光明,能生一切法,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因此稱作自性法寶。又因為自性本來清凈無染、慈悲莊嚴的,這就自性僧寶。我們為了要證到「一體三寶」,所以要皈依住持三寶」。以上是三寶的扼要內容

  第二點:什麼叫皈依?換句話說,就是皈依意義是什麼?皈依兩種意義

  (一)皈依就是「皈投」與「依託」。譬如想從此岸過渡到彼岸,就必須皈投依託到船上去。三寶就等於是一筏船,我們皈依三寶後,就能生死苦惱的此岸,乘著三寶的船,過渡到清凈涅槃彼岸去。

  (二)皈依就是反染歸凈,從染污的一面反歸到清凈的一面,所以皈依的「皈」字也可寫作「歸」,就是由黑暗反歸光明的意思。

  第三點:為什麼要皈依三寶?換句話說,就是皈依三寶目的是什麼?皈依三寶不外以下四個目的

  一、為了斷煩惱煩惱為什麼要斷?我想在座的各位已經體驗得很多了,今再簡單地談一談。由於煩惱關係,大大影響了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使我們不能積極奮發;它使我們的智慧不能顯發出來;由於沒有智慧往往做出許多顛倒昏迷的事情來,這許多造作後的力量——業力,都貯藏在八識田中,遇緣便又活動,使我們永遠不得清凈,不得自在。第八識作用很大,能含藏一切種子,使不忘失。譬如我們一生中殺過一個人或救過一個人,就永遠不會忘記。佛經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如果身口意三業不清凈八識田中種子繼續播下去,煩惱就永遠要和我們糾纏不清,但在凈身口意、轉識成智以後,煩惱是決定可以斷的。

  二、為了學佛法。煩惱雖然是可以斷的,但亦不能把煩惱看得太容易,必須要學習佛法,逐步修持,才有可能佛法是非常豐富的寶藏,有待於我們去開發,懂了佛法後,才能用自己的智慧,來改造人格,奮發向上。所以學佛法是完全有積極的意義的,決不是一般所說的「暮氣沉沉」。

  三、為了度眾生。為什麼要度眾生? 因為一切有情心靈都是平等不二的,當一切眾生在受痛苦煩惱時,是和我自己在受苦惱時的苦一般無二,從這樣去體驗一下,就不由我們不發度眾生的心,所以佛有同體大悲。《華嚴經》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可見我們度眾生,正是莊嚴自性凈土,利人就是利已。

  四、為了成佛道。就是以上三個目的之總結,如果世間沒有佛法流傳下來,我們就根本不知道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而且永遠在生死中流轉,自己還莫名其妙。如今我們幸聞佛法,所以除了要做世間事業外,還要注意到出世間的問題。我們要轉迷為覺,改造主觀偏執習氣,證到圓融的、常住的覺性,使自己永遠安住在寂照輕安的境界中,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要獲得這一幸福,便必須從皈依三寶開始。我們受了三皈依後,八識田中就落下一菩提種子將來就可從這個種子開花結果,成就無上佛道

  我們每天做早晚功課時,總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弘誓願正是我們學佛的根本願力,也是受三皈依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

  第四點:皈依中的一般思想情況。或許有人聽了報告後,會產生這樣一種思想:我們學佛有許多佛教經書可以參考,有許多大德知識可以親近,何必一定要皈依三寶?現將皈依三寶好處,分數點說明如下:

  皈依三寶後,可以樹立我們的正信。要知道「信為道源功德母」,如果不建立信心怎能照著去做呢?有許多人對迷信與正信分不清楚,倒說信佛迷信,其實人們常常被貪嗔痴習氣所迷,那才真是迷信哩。學佛的人是要打破貪嗔痴習氣,求得平等無礙的智慧,所以完全是正信;而皈依三寶是樹立正信的一個良好開端和具體表現。

  皈依三寶後,可以鞏固我們的願力。願力也就是決心。做任何一件事情,願力是主要的動力,沒有願力,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同樣,如果以不堅決的願力來學習佛法那隻有種些善因而已,因此,這一點來處,是已學佛而不皈依三寶人所不能得到的。

  皈依三寶後,可以指導我們的實踐。因為受皈依後,在佛教教理的培養下,再不會輕信外道邪說,而能以佛法標準,譬如跑路就有方向,不至於進退彷徨;而且事和理是不能分割開來的,假使我們在事相上做得不夠,反映到理性也就不能圓滿,因此學佛的人,應該皈依三寶

  另外,可能還有一思想情況,就是皈依的次數問題。皈依只要一次呢?還是次數愈多愈好?其實皈依不在次數多,主要在於對皈依三寶意義,須要有正確的了解。我們在皈依三寶之前,必須很好學習皈依意義,深切了解它的精神,然後禮請一位大德法師傳授三皈依法,等到將來有了進步,可以繼續授五戒皈依,八戒皈依等等。

  以上已把皈依三寶問題扼要地談過了,希望同志們在討論中,多多補充和發揮,為正確地認識三皈依內容意義目的學好佛法努力

  [《覺訊》月刊(17)321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