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教育沒有小事 吃飯的智慧

  教育沒有小事 吃飯的智慧
  蔡禮旭老師
  像走路,走路是小事還是大事?可能在我們的感知里,它是小事。但是走路對一個孩子心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它並不是小事。《弟子規》裡面講到走路如何走,講了好幾句,「步從容,立端正」。當一個孩子連走路都非常的匆忙,很急躁,這個走習慣了,你看他每天多少時間要用在走路上。而他那當下的狀況都是急躁,都是輕浮,那麻煩了,他的整個心性穩定度就每天在下墮,我們看不到;而輕浮、浮躁一事無成。現在孩子心都定不下來,所以很難讓這些主管、這些企業家信任。學者萬病,只要一個能靜得下來,很多毛病都慢慢調伏住。要讓他心能靜得下來,就是在行住坐卧當中去訓練他的定性,不要浮躁,所以「步從容,立端正」。大家假如機會在火車站面前看看熙來攘往的人群,看看人會不會走路。五花八門的都出來了,而且是匆匆忙忙的人會多,走路的時候晃來晃去的也很多,那個對心性可能都是作用
  包含《弟子規》裡面還講到「寬轉彎,勿觸棱」,這是什麼?走路當中不要急躁,要謹慎,不然容易受傷。而他「寬轉彎,勿觸棱」的心境假如有內化了,他會延伸到做一切事情的謹慎度。所以謹慎的心、不急躁的心,就從走路當中形成。謙虛的心,也從走路當中形成。你看「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而且古代你在走一個很大的門的時候,你要從門的旁邊走進去,不要大搖大擺從門的正中間就走過去。都是在這些禮儀當中,讓人培養一個謙卑、不張狂態度。還有走路心要定,不可以東張西望,「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有時候我們走路的時候東張西望,好管閑事,很可能沒事找事都有可能。
  我們從剛剛講到,在整個生活的很多情境都是教育的好機會,因為心行一如。每個行為,不管大的行為、小的行為,都是心性的流露。我們在引導孩子修這些行為,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心性都是正念當中,都是德行當中,都是為人設想的心境當中。比方說,吃飯是小事還是大事?這整個吃飯的過程,能啟發孩子非常多重要的處世心態。比方吃飯的時候排碗筷,假如孩子吃飯,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坐下來吃,吃完走。孩子只要都只是做這件事情,他覺得都不幹我的事,他怎麼提起責任心?他怎麼去觀照,家裡有什麼樣的需要,我要趕快去幫忙?他這種心境、他這種敏感度都沒有辦法形成。
  我們回想自己小的時候,飯前我們會做哪些動作?洗手。這叫懂得愛護衛生這叫身有傷,貽親憂,這個心態很好再來,盛飯,幫家裡人服務盛飯,排好碗筷。還有「長者先,幼者後」,趕快去叫爺爺奶奶來吃飯,很多的心性都在形成。當然這禮儀的細節,我們可以參考李炳南老師編的《常禮舉要》,這本書現在應該找得到,上網也能夠抓得到。裡面非常多孩子生活當中的一些禮節,我們從這些生活點滴,讓孩子能循規蹈矩,能有很多非常正確的處世待人的心態
  像在吃飯的時候,就提到第一點,上座必須讓給長者座位要有次序,當然都是長輩坐主要的位子。現在的孩子不懂?他一跳就跳到那個主位去了。一跳到主位去,有時候大人不只沒有引導,沒有教導,還在那裡笑說:那個孩子反應真快,還坐最好的位子。該教沒教,反而還鼓勵他,還在那裡笑,孩子還覺得我很有本事,坐在這里。有時候我們教育的敏感度不夠,都會孩子錯誤引導。諸位老師們,這句話重不重要?「上座必讓長者」重不重要?這個心態能讓我們少出很多糗。假如這個沒有做到,甚至於人家都不敢用我們,這一點觀照力都沒有,人家不敢信任我們。
  比方像我們在世界各地弟子很多,所以師長出現的時候,都會有很多我們這些學生們都希望跟師長一起吃頓飯。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希望?都有這個希望。我們就盡量能把這個機會給別人。不然你假如不懂這個心境不懂這個規矩要吃飯了,你馬上就跳到師長旁邊就坐下來,然後連續好幾餐。很可能人家在背後都在那裡說這個人真過分,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往往我們去作客的時候,尤其場面比較大的,人很多,主位都有規矩的,應該都是主人來安排。主人請你坐,要不要坐?不要馬上坐,他可能禮貌上知會一下。請你,二請、三請了,這個時候坐可能比較適當。你不要「好,我坐!」人家可能都還在那裡打量說要安排誰,你馬上就跳上去了,這會讓主人在安排上,他可能傷透腦筋。這都是人情練達,察言觀色,能夠去體恤人家的不方便,可以先讓,讓絕對沒錯。
  再來,「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這隻兩個小小的動作,但對孩子心性影響大不大?他在吃飯當中、每天要做事情當中,他完全如入無人之境,要不就撞到人家,要不腳還踢到坐在對面的人。我們都很清楚,不管他往後從事哪個行業要有成就,一定要有替人著想的心。哪個行業不是替人著想,不是服務人群?這個替人著想,就是在每天的這些動作當中能形成。這些小動作顧慮不了,這個心態一定沒有辦法形成。等他大了:你多替人家想一下,不然你人際關系很差。那時候再教有沒有用?那時候不好教,習慣成了。教育的時機點在小時候,習慣自然
  第三條,「主人舉杯敬客,客致謝辭」。因為主人,人家家裡面張羅了大半天,非常辛苦,那我們也表達一下內心的感謝。然後,「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後食」。要吃以前:辛苦了,嫂子辛苦了,讓你們這麼麻煩。這感覺,人家覺很得舒服再來,「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可能客人中有個輩分比較高的,他再代表回敬主人比方說客人來了十個人,每個客人都敬主人,這個主人也夠累的。所以,禮當中都有這種度,都有這種替人設想。再來,舉起筷子的時候,舉筷子很小的動作心性有沒有在變化?當他舉起來已經怎麼樣?瞄準目標,所有的人他都看不到了,如入無人之境,沖!這個時候他就可能心性都是在增長貪心。所以舉起筷子來,都很優雅的,說大家先請。但是大家在做這個動作要心行是合一的,不要是客套上大家先請,然後自己都已經有點撐不住在那裡抖,餓死我了。
  再來第七點,「用筷子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夾菜站起來就對著斜對面的菜就夾過去了感覺是比較粗魯一點。現在是轉盤,當前這一盤菜我們吃,然後慢慢再轉過來,我們再吃下一道;不要狼吞虎咽,一直夾很遠的菜。當然,假如我們是主人就會觀照到,主動緩緩的去把菜移動,讓每個人每道菜都可以吃得到。或者不是轉盤的話,我們當主人的,因為沒有轉盤,我們可以把菜前後調一下,左右調一下,這樣就可以
  夾菜,「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那都是細微動作,因為動作做出來,都在反應我們一個人心性的狀態。夾菜,那個菜是這樣子的,我們一下從中間就夾下去,這個都是動作比較粗俗。夾菜從菜的旁邊夾就可以。但是這麼夾著夾著,可能一個角落就都被夾掉了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怎麼辦?主動的把這個菜稍微挪動一下,讓後面的人再來夾也很方便。假如你今天是老闆,看到一些年輕人在吃飯的時候,你可能從吃飯當中,就可以看出來哪些人可以提拔。他這麼細微都能轉動盤子,讓後面的人很方便,他那顆替人設想的心,時時都能觀照得到。
  我曾經遇到一個幼兒園的老闆他說曾經帶一些二十齣頭老師去接待客人,這個客人廣東人。是看她們年輕,也難得請她們吃頓飯就把年輕的同仁們一起帶去吃。帶去吃的時候,因為是廣東客人,當然點廣東菜,這些年輕老師湖南人,大家知不知道湖南人喜歡吃什麼?聽說有幾個省分喜歡吃辣,四川、湖南,好像還有貴州,他們很喜歡吃辣。他們說到,他們吃辣是不怕辣,再來第二個境界辣不怕,第三個境界怕不辣。湖南人很會吃辣,他們都隨身帶辣椒,不然不辣吃不下,不過辣椒吃多了可能脾氣會火爆。點出來的菜都是廣東菜,不夠辣,這幾個小女就在那裡嘀嘀咕咕,在那裡評判那些菜,也不懂得招呼客人。現在年輕人懂不懂得陪老闆出去的時候,要主動的給客人倒茶?現在這些可能都比較少去學。所以老闆帶我們出去,不只沒起好的作用,像根木頭一樣就杵在那裡到時候倒茶也得老闆,夾菜也得老闆,付款也得老闆老闆會覺得養這麼多人干什麼用?所以,這些在飲食當中,都可以看到一個人他的敏銳度、他的修養到哪裡。
  再來第九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這就強調用公筷。我們剛去的時候,吃飯很少用公筷,但是其實人都很容易接受好的觀念,我們只要求自己,慢慢的大家就很自然的用公筷。因為用公筷衛生,我們也不願意,假如剛好我們自己身體有什麼疾病,傳給別人,這我們絕對不願意。所以,公筷是值得提倡的。再來,湯匙裡面有些渣渣必須要把它乾凈,再放入公共的食器裡面。自己的中有剩菜,不可以再放回本來的盤子上,這個會讓人很難受的。所以,禮本質上都是對人的恭敬。還有夾的菜不夾倍於他人,不然你喜歡吃這個菜,夾了一大半來自己,這就很不禮貌這就自私你看這些禮儀的背後,看到的是個心性啟發。所以「不學禮,無以立」,夫子講這些話是很有道理。這些禮節都不懂很難在人群立足,因為做出來的行為都讓人不舒服,人家對我們就敬而遠之
  再來,吃的時候不響舌,咽的時候不鳴喉。你吃的時候不要出聲,吞的時候很怕人家不知道很好吃,吞得很大力,人家一聽,雞皮疙瘩都上來。這個不容易察覺,很可能我們覺得我們沒有,但是別人已經很難受了,所以大家回去可以觀照一下。「公食」,大家一起吃的時候,以不講話為原則,若需要講話,唾液不可以噴出去。而且要講話以前,飯要吃完,不然不噴也難。十五,「咳嗽必轉身向後」。再來,不要吃到一半有一條狗過來,你就開始喂它吃,那條就在那等,可能其他的客人都很舒服。「碗中不留飯粒」,我們小時候碗中留飯粒,以後娶老婆會娶到那個,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其實這是惜福,不然很可能在吃飯當中,習慣沒養成,福氣都折光了。我們到大學去接觸大學生,很痛心,看不到任何一個大學生吃得不剩飯粒,都是倒掉,那是福氣都倒掉了。甚至於他們覺得全部吃光光很丟臉,覺得好像留一點,自己家裡比較有錢,這些錯誤心態都要修正。
  「不對人剔牙齒」。然後,客人還沒吃飽,主人不先起。你這主人一站起來,那客人都覺得吃不下去了。甚至於你是主人要吃慢一點,因為你吃得太快,一吃完: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人家會覺得我是不是吃太慢?我們還有個情況很有意思,吃飽飯就拿著筷子:我吃飽了,你們慢慢吃。這都會讓人家怪怪的。而且在吃飯當中,常常小孩看著爺爺是不是飯吃完了,主動去給爺爺再添一碗,在吃飯當中都能夠照顧到長者,體恤到長者。一個孩子那種照顧人的能力都在吃飯當中形成,所以教育沒有小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