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師山·紫雲居士: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餘」中介紹十緣六句(下)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
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餘」中介紹十緣六句(下)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藥師紫雲居士

(7)水月喻:此段是說明水中月須水清凈現月的情形,亦說明清凈心現本尊自見面像的情境,若有我相、執著心即無法觀之。當月輪顯現,本尊渡生於法界。經雲。復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於凈水。而現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當如是說者。釋論雲。月在虛空中行。而影現於水。實法性月輪。在如如法性實際虛空中。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現。又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者亦爾。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欲取諸相。得道聖人笑之也。復次譬靜水中見月影。擾水則不見。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慧杖擾心水。則不見。以是故。說諸菩薩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蜜方便自心澄凈故。諸佛蜜嚴海會悉於中現。或自以如意珠身。於一切眾生心水中現。爾時應諦想觀之。今此蜜嚴之相。從我凈心生耶。從佛凈身生耶。自他實相尚自畢竟不生。何況相違因緣而有所生。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諸器。月亦不來水亦不去。而凈月能以一輪。普入眾水之中。我今亦復如是。眾生亦不來。自心亦復不去。而見聞蒙益皆實不虛。故當以慧杖攪之。便知無實。不得如彼嬰童。欲作方便取之。以為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靜其意。復當如如不動為人演說之。故曰持明者當如是說

◎經雲。復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於凈水。而現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當如是說者:將真言比喻水月,水為清凈,月出現將於水中現月。對持明成就者應如是說。此段是說清凈心中本尊,如水中現月一樣。

◎釋論雲。月在虛空中行。而影現於水。實法性月輪。在如如法性實際虛空中:修行者月輪本尊於光中渡生時,即如雲月於水中現。虛空中現出光中化佛無數億及各種變化身眾生

‧實法性月輪月輪光明渡生。

‧在如如法性實際虛空中:光中無量化佛渡生。

◎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現。又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者亦爾:凡夫心具有我相,有我我所。初修本尊執著心修本尊,屬無智慧人的修行行為。修行成就人不以為然,那是修不成的。此段說明修本尊須由清凈心現(如水中月),若有執著心,有我相和有我我所,即無法有成就

小兒:初修本尊人。

‧見水中月歡喜欲取:以執著心修本尊

大人修行成就者。

◎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欲取諸相。得道聖人笑之也:以人身想見佛性及空性,沒有空慧及智種成就想修法。或貪著諸相(此為妄想),此為成就者所不允許

‧吾我:空性、佛性

◎復次譬靜水中見月影。擾水則不見:清凈水中見月及影,擾亂清凈,水則不見。修行者須以清凈心修本尊及一切種智,若以妄心是無法有成。

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慧杖擾心水。則不見:有無明如貪嗔痴形成驕慢煩惱……會擾亂清凈心,如實智慧即不見。

‧結使:煩惱

◎說諸菩薩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密方便自心澄凈故。諸佛蜜嚴海會悉於中現。或自以如意珠身。於一切眾生心水中現:菩薩及持明成就者保持清凈心,以三密加持諸法國土諸佛國土均由此清凈心中所現。或自身清凈心以寶珠像現,並可加持渡一切眾生

◎今此蜜嚴之相。從我凈心生耶。從佛凈身生耶。自他實相尚自畢竟不生。何況相違因緣而有所生︰今本尊之相已成,嚴身佛身相是由自我清凈心生,由佛清凈身生。但其他如幻變化身相未現時,即無法完成佛身形。更何況以不如法方式修行,更不會顯出佛的變化身形。此段說明須修種智成就曼荼羅如實成就的佛身相及佛的變化身形。若不如此修則沒有此蜜嚴莊嚴佛身。

◎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諸器。月亦不來水亦不去。而凈月能以一輪。普入眾水之中。我今亦復如是。眾生亦不來。自心亦復不去。而見聞蒙益皆實不虛。故當以慧杖攪之。便知無實:大地中大小江河及水池,月亮明月一輪之光普照大地及水中,水中現明月。修行者本尊若以清凈光明自性,由月輪方式眾生,與水中現明月一樣。而今眾生心有垢,但其光明心仍在,如今聞正法得益皆真實不虛,故擾亂清凈心,便無法知實相。

眾生亦不來。自心亦復不去眾生垢心,自心光明仍在。

◎不得如彼嬰童。欲作方便取之。以為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靜其意。復當如如不動為人演說之。故曰持明者當如是說本尊若只想以方便法,修得自以好玩而渡生,那是不可以的。本尊清凈心,又能證得不動真心為人開示。持明成就者應是以渡生修行為主。

此段說明修行本尊須上求佛法,修一切種智,下化眾生,修一切渡生方便法,二者皆須最後證得福圓滿莊嚴佛身。以月影形容本尊及空性之關系

(8)浮泡喻:渡生方法有多種如雨水落下成大小不同泡。渡生時以心量及根器的大小而有不同,如聲聞菩薩是不同方式,最殊勝是入曼荼羅修行,可以成就佛身,修一切種智成就自證修持

經雲。復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種種變化。當知亦爾者。聲聞經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為喻。雖實無性。而因緣猶是實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經譬。意復殊也。如夏時雨水自雨水中。隨渧之大少生種種浮泡。形類各異。然水性一味自為因緣四句推求無別所生之法。是故此泡舉體從緣。泡起即是水起。泡滅即是水滅。故以此喻即心之變化也。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還蒙心佛示悟方便。轉入無量法門。又以心為漫荼羅。此境與心為緣能作種種不思議變化。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觀之。了知不離自心。故不生著也。釋論又雲。修定者有十四變化。天龍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滅則滅。是法無初中後。生是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當知諸法亦如是。復次如變化相。清凈虛空無所染著。不為罪福所污。諸法亦爾。法性如如實際。自然常凈。譬如閻浮提四大河。一一河有五百小河以為眷屬。此水種種不凈。入大海中皆悉清凈。與泡喻意同也。

◎經雲。復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種種變化。當知亦爾者:以泡喻指修真言成就時,了知持咒渡生時種種變化(眾生各種相狀的改變)。

真言悉地:持咒渡生成就

聲聞經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為喻。雖實無性。而因緣猶是實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經譬。意復殊也:修聲聞法,以自身受為浮泡譬喻,菩薩渡生以泡為喻,菩薩渡生雖屬無性,而是因緣生法,仍以實法來看此如幻渡生法。若以十句中的如幻法而不明渡生變化,今以泡喻如幻法渡眾生變化之是有特殊意思。

‧受:自身受,受苦。

般若菩薩

◎如夏時雨水自雨水中。隨渧之大少生種種浮泡。形類各異。然水性一味自為因緣:如夏日下雨時,隨雨大小而生不同泡,形狀不同仍是屬水的性質。由水的變化成泡。

四句推求無別所生之法。是故此泡舉體從緣。泡起即是水起。泡滅即是水滅。故以此喻即心之變化也:以四句方式修行無別的方法,因此明白水泡因緣而生,水起泡起,水滅泡滅,如心隨境渡生的變化。

◎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還蒙心佛示悟方便。轉入無量法門:若修行者清凈心、光明心作佛心,求佛開示渡生方法,即轉入修曼荼羅法門成就

‧無量法門:指曼荼羅修行

◎又以心為漫荼羅。此境與心為緣能作種種不思議變化。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觀之。了知不離自心。故不生著也:曼荼羅是以佛心及渡生心,二者能修出各種不思議變化身,故以浮泡比喻,所有變化身不離自性清凈心、不可生執著的心。

◎修定者有十四變化。天龍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滅則滅。是法無初中後。生是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當知諸法亦如是:修禪定有十四種變化,天龍鬼神也能變化,類似如幻變化成光,心生則生,心滅則滅。但入空性的幻化法,了知沒有前後,來去自如。無所來也無所去,自在無礙。此段說明修禪定神通變化與佛菩薩空性中的幻化是不同的。

◎復次如變化相。清凈虛空無所染著。不為罪福所污:又如一些變化身是由清凈心、空性無染著心而為渡生現,不為眾生罪福所染。

諸法亦爾。法性如如實際。自然常凈。譬如閻浮提四大河。一一河有五百小河以為眷屬。此水種種不凈。入大海中皆悉清凈。與泡喻意同也:諸法亦如此,空性法的性質如實確如此,法由空性自性而出,修行時由凡夫不凈修持大海清凈心時,即如喻泡之意。

(9)虛空花:此段說明空性是不動妄念虛空的花,有生有滅。虛空即空性,空性現光明,無有分別比較,屬清凈,於空性中現實相,非人的意識心可知。若有煩惱心、業障心是無法入空的。

經雲。復次秘密主。如空中無眾生壽命。彼作者可得。心以迷亂故。而生如是種種妄見者。釋論雲。如虛空者。謂但有名而無實法。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縹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種種雜物。心著如少兒仰視青天。謂有實色。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又如虛空性常清凈。人謂陰曀為不凈諸法亦如。是性常清凈淫慾瞋恚等曀故。人謂不凈。此經雲。心迷亂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種種因緣其心迷亂。妄見凈虛空中有種人形相。或可怖畏或可貪著。若得本心時。則知此事生時不染虛空。滅時亦非還凈。本來不礙虛空亦不異於空。行者修觀行時。若有種種魔事種種業煩惱境。皆當安心此喻如凈虛空。雖於無量劫中處於地獄爾時意無罣礙。如得神通者。於空一顯色自在飛行。不為人法妄想之所塵污也。

◎經雲。復次秘密主。如空中無眾生壽命。彼作者可得。心以迷亂故。而生如是種種妄見者:空性中只有光明,無凡夫眾生及有壽命概念認知。凡有此認知,仍是以意識心的修行者,無法入空性、修證不可得證。凡夫意識認知判別而有各種妄見迷亂,產生各種認知

◎釋論雲。如虛空者。謂但有名而無實法。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縹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虛空即是空性,是一個名的概念,沒有實法可說。空性無法以意識心見,只能用修行方式證之。空性內是光明,沒有帶業眾生。若此人修行至無漏,即已具有真實智慧

虛空:此處指空。

虛空非法可見:空性無法可見。

‧眼光轉見縹色:如同人的眼看遠處一些光的色系。

諸法亦如是:修入空時亦如是。

‧空無所有:空性是沒有妄念、無有分別。

‧人遠無漏實智慧故:人修行到無煩惱心,則如已具有智慧

◎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種種雜物。心著如少兒仰視青天。謂有實色:若無法證空性實相,會執著有見。如妄想生男女、城舍等雜物心中執著時,如小孩看青天時說天有色。

◎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又如虛空性常清凈。人謂陰曀為不凈諸法亦如。是性常清凈淫慾瞋恚等曀故。人謂不凈:有行人入空性,看不到遠處邊界的無量無邊界。空性如虛空,性質屬清凈,人稱陰暗為不凈諸法亦如是,其空性的性質為如虛空清凈若有淫慾瞋恚等,則人稱不凈

◎此經雲。心迷亂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種種因緣其心迷亂。妄見凈虛空中有種人形相。或可怖畏或可貪著。若得本心時。則知此事生時不染虛空。滅時亦非還凈。本來不礙虛空亦不異於空:心亂煩惱是人受疾病及非人等原因,由心亂不凈,此妄見在這空中(虛空)所現之人物相,現出恐怖或貪著所現的相,當修證本心時則知虛空似空,自心所現妄念是不染空性(虛空),當自心妄念滅時,空性仍不動

行者修觀行時。若有種種魔事種種業煩惱境。皆當安心此喻如凈虛空。雖於無量劫中處於地獄爾時意無罣礙。如得神通者。於空一顯色自在飛行。不為人法妄想之所塵污也:修行時遇魔事、各種業障煩惱境界,仍須將心安本心中,好像比喻虛空。雖然處在地獄業中,只要將心定住,仍可具有神通。神識本尊自在於某處,於法界中來去自如渡生而不染,不為人的意識心可以了知。

‧空一顯色自在飛行:本尊在某一處、某一道渡生。

不為人法妄想之所塵污也:不為妄念染著本心空性。

(10)旋火輪喻:此段說明持火轉動形成輪相,如同持咒種子字轉動本心,可不染業障並可渡生。

經雲。復次秘密主。譬如火燼。若人執持在手。而以旋轉空中。有輪像生者。如人持火燼。空中旋轉作種種相。或方或圓三角半月。大少長短隨意所為。愚少觀之。以為實事而生念著。然實都無法生。但手中速疾力。能運一火成無量相耳。真言行者若於瑜伽中。隨心所運無不成就。乃至於一阿字門。旋轉無礙成無量法門爾時當造斯觀。但由凈菩提心一體速疾力巧用使然。不應於中作種種見計。為勝妙而生戲論也。釋論無火輪喻。別有影喻。雲如影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實不可得。又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使煩惱正見光。則有我法相。又如影。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如是。復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斷故。罪福熟時則出。然是影非有物。但是誰眼法。如旋火疾轉成輪。亦非實有。喻意大同也。

◎經雲。復次秘密主。譬如火燼。若人執持在手。而以旋轉空中。有輪像生者:將火把在手轉動之,則有輪產生。

◎如人持火燼。空中旋轉作種種相。或方或圓三角半月。大少長短隨意所為。愚少觀之。以為實事而生念著。然實都無法生:人持火把,空中移動形成各種相,如圓三角……隨身心變化成各種相。凡夫以為真有此輪或各種相產生,實際是無真正的相。

◎但手中速疾力。能運一火成無量相耳:只是手中快速運轉此火把成無量相的原理而已。此段說明若修行者本尊真心持咒得佛力加持成各種相或輪,可以渡眾生

真言行者若於瑜伽中。隨心所運無不成就。乃至於一阿字門。旋轉無礙成無量法門:修真言本尊相應法的人若以持咒、阿字運轉真心,可以自在無礙,構成無量法門

爾時當造斯觀。但由凈菩提心一體速疾力巧用使然。不應於中作種種見計。為勝妙而生戲論也:此時是因清凈菩提心快速轉動,才有現象,不要在此過程中作種種分別比較,為此殊勝妙用之境而生妄論。

◎釋論無火輪喻。別有影喻。雲如影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實不可得:以火輪喻實無火輪相,火輪與影不同,影像可見但摸不到,諸法亦如是,只能覺知,意識心是不可得空性及渡生的法。

◎又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使煩惱正見光。則有我法相:有光則有影現,無光則無影現。業障煩惱遮蔽了自性光明,由此有我法相。此段說明自性光明空性因受業煩惱而生我相法相等一些妄相,此為意識心之現象

◎又如影。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如是。復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斷故。罪福熟時則出:又如影,虛空(空性)中任何留不住,所以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空性光明常住不動眾生過去現在依善惡業影住世,所以果報依業不斷。罪福因緣成熟時則顯現。

◎然是影非有物。但是誰眼法。如旋火疾轉成輪。亦非實有。喻意大同也:業影非物,如何消業,只要用咒,快速轉動本心成輪後,可除業障,以影及火焰比喻皆同。

‧但是誰眼法:但是用什麼方法可除業障

‧如旋火疾轉成輪:以咒語快速轉動本心,即如手持火炬快速旋轉,如此可以消業障

(二)六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大乘生句):若本尊依三密加持,有十緣修行過程後,如法修持必有成就。以六句說出成就的讚歎!

秘密主。應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者。梵音謂句為?曇。義如前釋。此十喻皆是摩訶衍人甚深緣起。非聲聞緣覺安足之處故名大乘句。心之實性。更無一法可以顯示之者。亦不可授人。但如是深觀察時。障蓋雲披。自當證知耳。故名心句。如來智慧。於一切法中無可譬類。亦無過上。故名無等。而心之實相。與之函蓋相稱間無異際。故曰無等等。若以十緣生了知心處。則安住其中。故曰無等等句。諸佛以此十緣生義。必定師子吼說如來性心實相印。若有能信解者。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諸魔。皆化身佛說相似般若亦不能變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是。故曰必定句。以此中道正觀。離有為無為界。極無自性心生即是心佛顯現。故曰正等覺句。以深修觀察故。如入大海漸次轉深。乃至毘盧遮那。以上上智觀。方能盡其源底。故曰漸次大乘生句。當知如是六句。次第相釋次第相生也。

秘密主。應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者。梵音謂句為缽曇。義如前釋:

六句分別為1.大乘句2.心句3.無等等句4.必定句5.正等覺句6.大乘生句。

(1)大乘句(大乘法)

◎此十喻皆是摩訶衍人甚深緣起。非聲聞緣覺安足之處故名大乘句:十喻是菩薩道的大乘修行,不是小乘聲聞緣覺能修的法,故名大乘法。

(2)心句

◎心之實性。更無一法可以顯示之者。亦不可授人。但如是深觀察時。障蓋雲披。自當證知耳。故名心句:可證心的實相,沒有其他法可如是證,亦不可私自傳授,內觀時因業障蓋障除去,自可證菩提本心故名心法

(3)無等等句:無上密法

如來智慧。於一切法中無可譬類。亦無過上。故名無等。而心之實相。與之函蓋相稱間無異際。故曰無等等。若以十緣生了知心處。則安住其中。故曰無等等句:世間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超過如來智慧故名無等法。真心空性的實際相的顯現是無有分別、不可分開,故曰無等等。若以本尊持咒修三密,經十緣過程,了知真心且能安住空性中,修無上密法,故曰無等等句。

(4)必定句

諸佛以此十緣生義。必定師子吼說如來性心實相印。若有能信解者。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諸魔。皆化身佛說相似般若亦不能變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是。故曰必定句:佛以十緣義理,佛有威力,說出如來藏性、心實相及密印,若能信此修行,十方法界魔即化身佛說般若智慧之法,也不能改變修行之心,最後佛身相與魔相是不同,故曰依佛法修必不成魔,一定為成佛故,為必定句。

‧必定師子吼說如來性心實相印:佛有威力說明如來藏性、空性、實相及法印。

般若智慧

(5)正等覺句

◎以此中道正觀。離有為無為界。極無自性心生即是心佛顯現。故曰正等覺句:以正道觀之,離開有為三界,入無為的空性自性,現佛身光明,入佛界光明即是心佛顯現,此為正等覺句。

‧以此中道正觀。離有為無為界:以三觀(假觀、空觀、中觀)修持,最後以中觀方式,內觀本心外觀本尊方式,修正完全無三界因果並入空性自現佛身的修行方式,是真正修成佛成就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6)漸次大乘生句:入毗盧性海修一切種智並將佛身以變化身入各處渡生並圓滿成就

◎以深修觀察故。如入大海漸次轉深。乃至毘盧遮那。以上上智觀。方能盡其源底。故曰漸次大乘生句:如此深入內觀,轉輪妙法入毗盧遮那佛國,修一切種智之成就,方能找到佛如幻變身之源,及渡生成就之源。故曰漸次大乘生句。

‧深修觀察:深入內觀。

‧如入大海漸次轉深:安住於空性中。

‧上上智觀:一切種智成就

◎當知如是六句。次第相釋次第相生也:當知上述六句,依次第修持時現出之次第相狀。

(三)十緣修持最後成就有四大項,強調本尊修持三密加持及渡生時受佛力加持,以凈菩提心(清凈心),由此修證種智成就而修成佛不可思議法。

1.具足法財,渡眾生所需不匱乏,此段是檀波羅密,屬布施、福成就

2.遍知一切心相,渡生種智成就,了知法界眾生界,並幻化入各處渡生,因眾生心不同、不同法、不同相,修一切種智成就方法,屬慧成就

3.十地修行成就者阿闍梨說出以本尊真言修持三密加持,與小乘苦修是不同方式成就的。修成佛身須以大乘法如是修。

4.悉地法成、悉地果生成就來自清凈心(凈菩堤心)的修持成就。如是修可以修成佛身,佛國凈土成就即福慧圓滿成就

毘盧遮那即以此十緣生句不思法界。作無盡莊嚴藏。從十世界微塵數諸法界門。常出生根力覺道禪定解脫諸寶。遍施眾生尚不匱。故曰具足法財。一切如來智業由此具足。故曰出生種種工巧大智慧。若於一念心中。明見十緣生義。則上窮無盡法界。下極無盡眾生界。其中一切心相。皆能了了覺知。以皆從緣起。即空即儗即中故。故曰如實遍一切心相。阿闍梨言。行者初修觀行境界現前時。由內因外緣力故。自然緣起智生。不同常途習定功力苦至而後通徹也。梵本中雲。自此以後。次說真言持誦次第。如法悉地。如法果生。此是傳法者所記。故不於經中具出其大意言。已說凈菩提心諸心相竟。從此以下。明進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

(1)具足法財:渡眾生所需不匱乏。此段是檀波羅成就(布施、福成就)。

◎毘盧遮那即以此十緣生句不思法界。作無盡莊嚴藏。從十世界微塵數諸法界門。常出生根力覺道禪定解脫諸寶。遍施眾生尚不匱。故曰具足法財:毗盧遮那以十緣法,入不思法界修持無盡莊嚴佛身相。由此入十法界各諸法門開示修行解脫之法及渡生之法,使眾生所需不虞匱乏,故曰具足法財。

‧常出生根力覺道禪定解脫解脫法。

‧諸寶:渡生方法

(2)遍知一切心相,渡生種智成就,了知眾生界。因眾生心不同,以不同法、不同相,修一切種智成就的渡生方法,屬慧成就

◎一切如來智業由此具足。故曰出生種種工巧大智慧。若於一念心中。明見十緣生義。則上窮無盡法界。下極無盡眾生界。其中一切心相。皆能了了覺知。以皆從緣起。即空即儗即中故。故曰如實遍知一切心相:由此才具足渡生種智,由此出生渡生方便大智慧於一念心中,明白十緣之義理。上至法界下至眾生界,自在心中瞭然,是以清凈心覺知一切。由十緣起,以空觀、假觀、中觀如實了知,覺心一切相。

(3)本尊三密加持,與小乘苦修不同。修成佛成就須以大乘法如是修。

◎阿闍梨言。行者初修觀行境界現前時。由內因外緣力故。自然緣起智生。不同常途習定功力苦至而後通徹也:十地阿闍梨說修行者三觀時,當此境界現前時,是修行者內心有渡生願,外有佛力加持,使有智慧面對修行過程,知內因外緣而引發。此法與修定力苦修是不同的。

(4)悉地法生、悉地眾生成就,來自清凈心(凈菩堤心)的修持成就。如是修可以修成佛身、成就佛國凈土

◎梵本中雲。自此以後。次說真言持誦次第。如法悉地。如法果生。此是傳法者所記。故不於經中具出其大意言。已說凈菩提心諸心相竟。從此以下。明進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修真言次地持誦如法成就如法次地修行成就。此為傳法者應證實,故不於經中隨意說。應說凈菩提心時各心所顯之相狀。從此以後,明白進修方法及渡生方便法,及成就果地修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