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都說佛教是一個消極又悲觀的宗教,信佛會導致國家積弱、科技落後,這是一般人不了解佛教中有「菩薩道」的緣故。
佛教創始者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教法,對一些比較重視自己的人(就是一般所稱根器較差的人)就教他們如何自救,這部份以求自行解脫生死、不管他人生死的修行者,就是我們所稱的「小乘佛教」,乘就是車,小乘就是小車,只能載自己,不能載別人。這些人以明了世間的苦與無常為出發點,去修道以求解脫苦惱,因為他們以為世間苦是他們的障礙,因此他們逃避世間的一切,這就是一般人認為佛教是消極逃避的由來。但這些人也是很了不起的,至少能空掉慾望,他們修行成功就是一般人所稱的羅漢或辟支佛。對於根器較好的人(實際上是較喜愛管他人事情的),釋尊就告訴他們,修行除了自己了脫生死,也要無條件的幫助其他人。這部份以利他為特長(當然也包括自利)的佛教,就是我們所稱的「大乘佛教」,菩薩與菩薩道也是「大乘」佛教所獨有的。大乘佛教很重視修「福報」,福報泛指做一切有相的善行(例如持戒、布施、念佛、供佛、誦經等)所得的(或所積存的)善果(例如有健康的身體、足夠的財富、得長壽、有智慧、有官運、有好的妻女等),這與小乘佛教主張「斷除」一切慾望是不一樣的,大乘佛教修行者對各種慾望是主張「不執著」而不是斷除。
釋尊在世時到他圓寂後約五百年期間,印度流行的是小乘佛教,而大乘只是極少數,大乘佛教及其經典可能是釋尊傳授給一些俗家弟子而有的,在釋尊圓寂後約五百年,大乘佛教才逐漸興起終至取代小乘佛教。而在東漢傳入中國的佛教(約在公元六七年)自始就是大乘的天下,這也許與中國人講求家族和諧興旺(就是得福報)的思想有關。
菩薩是指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全名是「菩提薩埵」,其意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聖者,這些修行者除了自己精進修佛道求解脫,同時也不舍眾生、不離眾生,一切修行也為眾生,希望眾生能離苦得樂,終究也能了脫生死。而菩薩道就是大乘行人修行與渡生之道。更深一層說,渡生是擴及所有六道眾生,不只是對人而已。現在很多人以為做點善事就是菩薩道,這是有些問題的,行善布施可得人天福報,是菩薩道所必須的「一部份」(所謂三乘之共法),但不是全部。布施行善在天主教做得很積極,其偉大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使人間美好的想法不離孔子「大同世界」的理念。當然這些人對人心的凈化及對善良風氣的提倡是有很大的貢獻,但它不是佛教的菁華所在,也不是菩薩道的全部內容,了脫生死才是佛教的菁華,菩薩道中的修行者精進修行要使自己了脫生死,也同時助他人了脫生死,雖然菩薩給大家有個美好的夢,但目的還是要大家早些「夢醒」,而不是要大家長久沉醉在美夢之中。
二、菩薩道的內容
菩薩道是大乘行者由發心修行到成佛中間的漫長路程,由於除自修自渡外,渡眾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這種艱困的工作,就必須要有動機,它是渡生的動力,這就是慈悲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彌勒菩薩與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代表);要有目標,就是宏偉的願望(以大願地藏菩薩為代表);要有渡生的大智慧,好的工具與方法(以大智文殊菩薩為代表);要有永恆不斷的渡生行為(以大行普賢菩薩為代表);最後要有大精進心去完成(以大勢至菩薩為代表)。具有上面這五種條件,菩薩道才能順利的走下去,這裡僅就較重要的一些內容敘述於下:
(1)發渡生大願:
渡生是一種有相的行為,是一種「事業」,要成就大業,就要有大目標大願望,現今所知偉大的佛菩薩們,在開始修行時(即因地時)都有偉大的宏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葯師佛的十二大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這些大願在經過漫長歲月的考驗(也是一種極強大的定力)及付諸實行,才使他們達成所願而終成為宇宙中名號向亮的佛菩薩。
(2)發四無量心:
這是菩薩「渡生時所持的心」。菩薩渡生時要有無量的慈、悲、喜、舍四種心。簡單的說,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是去除眾生的痛苦;喜是歡喜讚歎他人的成就或快樂(其反面就是嫉妒,見不得他人好)進而參與其事;舍是以怨親平等心將一切舍與眾生。要達到「無量」的層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們所發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范圍、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是真正無量,一般人只要能做到「近似無量」就可以了。
(3)修六波羅密:
這是菩薩修行渡生的做法,大乘修行者是自度、度人並重,他們日常的行事就是行六度法,又稱六波羅密,是六種能到達彼岸(即解脫生死)的方法,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菩薩的布施范圍很廣,包括財施、法施與無畏施。法施是說佛法助眾生離苦得樂以至解脫生死;無畏施是讓眾生免於恐懼的布施,例如我們能陪伴癌症末期病人並開導他們,使他們心中免除死亡的恐懼,這就是一種無畏施。菩薩布施要做到無相布施,簡單的說就是不求一切回報,也沒有施者與受施者之心(如此可免去因同情而起施捨之心)。
在渡生的生涯中,遇到侮辱攻擊的事是免不了的,修行者就要以忍辱克服,大乘修行者的忍辱是「空忍」而不是「瞋忍」。面對污辱時,不是含著瞋恨心把忿怒強壓在心底,而是要真正了知諸法本空,沒有什麼可以生氣的事,進一步以慈悲心善待對方,「完全出自內心」的原諒對方。持戒對修行者也很重要,但因大乘修行者是在世間做事,要面對各種不同心態的眾生,因此不能過於堅持某些教條式的戒律,而要重視「菩提心戒」的修持,凡一切行事皆不離菩提心為原則。這也是初學者所最難掌握的,弄不好會真犯戒而不自知。世界上就有很多驕慢自大的人,自稱只要用「心香」供養佛菩薩就可以,也有一些人以「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為借口而行殺生放逸之惡行,更有人藉「雙身法」可增福慧而行淫亂,甚至破壞他人家庭之惡業。大乘修行者對某些看似違反小乘戒律之事,不是不能做,但必須修行者具有「某些條件」才可以做,這也是大乘修行者比較困難的一點,一般人還是要守世間的道德、法律,守佛教的五戒或菩薩戒等,不要開始就要守「心戒」,那有點危險。
修禪定的目的是要制心,使心念單純化,可提升工作思考的效率,進一步深入可「現性開悟」,提高心靈的層次,可了知世間諸現象的本源,可進一步了解佛教「緣起性空」及「諸法心造」的真理,但眾生因長久以來有各種妄想執著,形成潛意識中有各種障礙(佛教稱之為業障),表現在禪定中會有各種妄想(包含各種氣動、色相、感應相等等),修行人若不知或有不良的心(如求神通等),將會對身心造成痛苦或傷害(俗稱著心魔),因此,修習較深的禪定最好有人指導。智慧的獲得要經過定中的觀想,也就是由思想的源頭或接近源頭處下手,使心由內到外皆有正念,如修習慈悲觀、無常觀、無我觀、不凈觀等,這些可助我們消除內心的障礙,使心地純凈,各種智慧自然出現,最重要當然是悟得「空慧」,就不會執迷世間的各種現象。
大乘菩薩道修行者為能接近眾生,使眾生易受其教化,就要有一些渡生的手段,這就是四攝法,即要修習布施、愛語、利行與同事四種方法。布施的范圍很廣泛,這裡所說的布施是偏重於「惠施」,也就是施給眾生一些恩惠的布施,如給他們急需的財物;愛語是講一些眾生愛聽的話,較順眾生的話;利行是做一些有利大家的事;而同事是與眾生立於同一個立場講話或做事。當然為方便引導眾生,這些手段有時可能有違戒律(在表面上),但只要是以慈悲心出發還是可以的,如有時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之類。
(5)學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菩薩道的最高境界。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是菩薩道的最高境界,大乘菩薩行者都應修習並效法去實行。這十大行願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與普皆迴向。這十件事之前三項都強調禮敬供養三世諸佛,菩薩道行者供養諸佛的重要性在禪宗的重要經典楞伽經上有提及,意思是說菩薩在長時期的行道中若不得佛力加持,則會被外魔(指天魔)與內魔(指內心煩惱)所破壞而可能退轉而墜於凡夫、外道或小乘之流,這一點對真有修行的人應該是可以認同的。供養禮敬諸佛要發自內心,由內而外,由潛意識到意識皆起恭敬供養之心,這不是很容易之事,不是一句口號「以心香供養」就可辦到的,這是多生恭敬供養諸佛的結果,也是有大福報的修行者才可辦到。得到諸佛加持的人在修行上會順利很多,甚至可以「快速」成就,尤其在「相法」上的成就更快,這對只重「修慧」而福報不足的修行者而言是不可思議也不會相信的。
三、菩薩道精神的現代闡釋
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菩薩道的精神,那就是「要有極大熱誠的心去做事,但要知道畢竟一切是空」。
一個人修行到一段時間後或者對人生的苦、空有相當認識後,有時會覺得人生到頭來都是一場空,何必努力做事呢?這樣就容易陷入小乘行人的消極悲觀的心境,若能發慈悲心為渡眾生的苦難,那就會有為眾生而產生熱心積極做事的心,但在世間努力做事,若沒有了知畢竟是空的修為,就容易陷入執著世間諸相,貪著世間名利而與一般凡夫無異。要了知畢竟一切是空最可靠的方法是經由修行而實證到空慧,這就是菩薩要修行空觀的原因。這種菩薩道的思想對現代工商社會中的修行者有相當價值,前些日子有位學理工的同學與我聊天,他說因學佛而覺得很矛盾,很多事都不太想去做。我告訴他這是不對的,因他是學工的,我問他是否畢業後想開工廠,他說是有此意。我告訴他若將來開工廠,把所賺利益多分一些給員工,多替員工的生活著想,把員工當成自家人看待,你積極工作創造財富是為了照顧員工,這樣你就是行菩薩道,你所得的回報將是員工的尊敬與高效率的工作。但是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多見,大多數的人還是較自私的,菩薩道的修習會有助於產生這種利他的思想,若台灣社會上多數人有這種想法,那台灣將是一個講義理、充滿愛心的社會,工商業的效率也很高,自然就是一個富裕的社會。
四、結論
菩薩道是佛教的精髓,是眾生成佛必經的道路,它是自渡渡他、福慧並行。它是為讓無量無邊眾生同登解脫生死的彼岸而做的努力,它是廣大無邊漫長無盡的道路。我希望葯師山的同修們大家都來行菩薩道,大家來為苦難眾生而努力,具體的做法有下列幾項,提供各位做參考作為本文的結束。
1.做任何事,對任何人及畜生要不離慈悲心。
2要有在此生達成了脫生死的決心與信心。
3.要有現代化的知識與技能,以創造有形或無形的財富(此指可提升眾生生活品質之事)以幫助眾生。
4.要隨時反省自己的心,是否有貪、瞋、痴、慢、疑、惡見等不良的想法出現。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修行者。
5.要努力精進修行。
6.要誠心禮敬供養諸佛菩薩。
7.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做事,但要隨時提醒自己畢竟一切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