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凈土十疑論》淺講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問:十方諸佛,一切凈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凈土。今乃偏求一佛凈土,與平等性乖,雲何凈土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凈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凈土,專遣往生?」

  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贊西方一佛凈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凈土,即生一切凈土。」

  華嚴經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雲:「譬如凈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譯】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問:十方諸佛國土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完全相同;修行人應該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凈土,為什麼這時卻要偏偏指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這樣不就與平等本性互相違背了嗎?這樣又如何往生凈土呢?

  答:一切佛土,在理體上確實完全平等,但是由眾生根器鈍,內心混濁雜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話,三昧很難修得成的。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因為心念專致,所以能夠往生西方凈土

  猶如在《隨願往生經》中,普廣菩薩佛說:「十方世界都有凈土世尊為什麼偏偏要讚歎西方阿彌陀佛凈土,讓眾生往生那裡呢?」

  佛回答普廣菩薩說:「閻浮提的眾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煩燥雜亂,所以偏愛讚歎西方彌陀這一凈土,讓眾生專心於一點上,這樣就容易往生,若是念一切佛,念的佛太多,則心散漫,難以成就三昧,所以不能往生。」

  「並且求一佛的功德與求一切佛的功德是完全一樣的。因為佛的法性是完全平等的。所以專念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西方凈土也就是生一切凈土。」

  《華嚴經中說:「十方三世一切佛身是同一佛法身,都是同一心,具足完全相同的智慧,其無邊的力量也是一樣的。

  《華嚴經》中還講:「譬如一個圓滿月亮,一切水中都映現它的影子影子雖然有無量無邊,但其根本的月亮是一個。如是的無礙智慧成就佛的清凈法身,應現於一切剎土,而佛身卻根本無二的。」

  有智慧的人,可以從譬喻里獲得解悟。如果能夠了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個月亮之所現,一個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頭,因此月亮和月影是無二無別的。那麼,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的道理就能夠明白,因為法身無二無別故。所以,精進心念一尊佛時,也就是精進專心在念一切的佛。

【講】

第三個疑問:偏念一佛疑

  通過上面兩個疑問的解釋,現在想同修們已知道求生凈土對於我們的修行確實很重要。但十方凈土很多,我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西方凈土呢?十方諸佛太多了,我們為什麼要單念阿彌陀佛呢?為什麼要偏念一佛?我們還是看智者大師是怎麼說的吧。

  征問

  【十方諸佛,一切凈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凈土。今乃偏求一佛凈土,與平等性乖,雲何凈土?】

  凈土對一個凡位的菩薩說是太重要了,我們從前面的學習,見佛聞法、親近知識對我們的確是很重要。照這樣來講,十方諸佛都有一顆清凈的心,依止大悲願力所創造的國土也有很多很多,這麼多的凈土它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它對我們產生滅惡生善的引導也沒差別。我們看阿閦佛凈土很好葯師佛的凈土很好,我們只要到那個地方去,都能使我們滅惡生善,這個功德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我們修行者在因地時,應該憶念一切諸佛功德,這樣到果地的時候,才能夠普遍的受生在一切佛的凈土,這樣的功德才能圓滿。故說因地念一切佛,在果地生一切凈土,這剛好跟佛陀功德圓滿隨順。那麼,現在西方凈土的傳承,卻是要我們偏念一尊佛、偏生一佛凈土感覺上跟平等的法性好像有違背,這樣怎麼能夠生凈土呢?我們看大師的釋疑:

  釋疑

  【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我們來看一下,大師對為什麼要偏念一佛的解釋:這段釋疑還可分三小段:第一是約能念的心,約我們眾生能念的心來解釋。第二約所念的佛,所念的佛有差異。第三小段作一總結。

  從能念的心這方面來講:從理論上說,一切諸佛國土都是法身所變現的。既然都是法身所變現,它當然都是平等的。但是從眾生心念來說,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因為我眾生的根機愚鈍。什麼叫根機愚鈍呢?簡單的說,就是濁亂者多,就是我內心不是污濁就是散亂污濁的是貪嗔的煩惱散亂的是胡思亂想。眾生本身有這個濁亂的心,於是障礙就很多。如果在因地的時候,不能夠攝心專注在單一的所緣境上,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葯師佛、後天念普光佛,那麼你本身這個心就很難專注,經常被濁亂心所干擾,這個所緣的境又不斷的變化,結果就很難達到一心不亂

  所以諸佛菩薩、很多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叫我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修叫修一相三昧。一相三昧的意思就是說,它整個修行理論的基礎,就是以一念來抵萬念。你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就根據一個法、一個念頭來對治就好

  我們一般來說,多貪眾生不凈觀、多嗔眾生悲觀,每一個法有它的對治。但是凈土法門這個一相三昧,就是不管遇到什麼障礙,統統歸依阿彌陀佛這一個以一念來抵萬念的法門。它的特點是容易專注,容易專注就容易成就一心不亂,就容易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而得生彼國。也就是說,我們能念的心很濁亂,如廣念一切佛,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不如專心念一尊佛,如此則因一心歸命而快速成功。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來說明,這個公案是出至於《念佛法要》,在清朝有一居士叫錢翼山,這個錢翼山居士他在城裡面開一間酒店,賣酒也賣肉,天天殺雞殺鴨,由於生意做得很好,所以毀了很多眾生生命。後來他接觸到佛法,並開始念佛,就感到殺生不好,不再經營酒店而改行,一面還很虔誠念佛念了幾年以後,突然間他最小的兒子掉了,有人就譏笑說:你說造殺業不好,我們看你造殺業時倒沒事,可現在你念佛兒子也念死了,這個世間哪有什麼感應哪有什麼佛菩薩啊!這位錢居士仍處之泰然,完全不為逆境所動,照樣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到了第二年,他的太太也死掉了,雖然對他有打擊,但他對佛號的所緣境,照樣的歸依,念佛如故。到了第三年,他自己得病還吐血,可能是內出血吐血,可他念佛更加的虔誠、更加的專注。在他臨終之前,神識昏昧業障現前。他本來想燃指供佛,以消自己的業障。但在旁邊助念的善知識勸說:業障現前,這個不是色身有問題,是你心中有殺生罪業,你不如把燃指供佛的心,轉向好好的懺悔發願更實際。他就聽善知識的話,他在念佛之餘,心中又是懺悔又是發願。於是他神識昏昧情況,就慢慢的消失。後來他在大家的助念當中,突然間打睜眼睛說:「我已游凈土,見無數蓮花,我坐其中,樂不可言!」

  他說我在念佛當中,已經神遊凈土,我現在這身體在這地方,我的神識已經神遊凈土,而且看到蓮華了。諸位要知道,臨命終的時候,看到佛陀的正報、看到凈土的依報,特別是看到蓮花,這都是往生的瑞相,而且他發現自己在蓮花當中,而且樂不可言,結果就往生了。

  我們看這位錢居士是一個濁亂眾生,他一生當中還造了很多的殺業,中年以後才開始念佛,如果他心不專一,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觀世音菩薩、後天念地藏菩薩今生肯定不會成就了。他為什麼成功?就是他專一,他願意把他剩餘的精神體力專注一句佛號上,所以他冤業消除,成功往生了。

  所以為什麼要「專念阿彌陀佛?」從能念的心來說,是容易成就一心不亂而成就一心不亂,是臨終阿彌陀佛感應的一個重要條件。如果這個所歸依的境經常變換,今天一個、明天一個、後天又一個,這樣腳踏多條船,肯定會一事無成!所以,約著能念的心,容易成就一心不亂這是第一個方面。

  當然,約所念的佛也有不同,佛陀在《法華經》中講到一個偈頌:「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釋迦牟尼佛依止大智慧光明,觀察我們三界流轉的相狀,他說:在三界流轉的眾生就好是一個人住在一間起火燃燒的房子中一樣。在這一期的生命當中,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遭遇到很多的痛苦,以及修行上的障礙。所以,基於離開痛苦障礙的理由,幾乎所有的凡位菩薩,在修習成佛過程當中,第一件要做事情,就是先離開三界,把出離三界火宅當做第一個目標

  談到離開三界,我們修行方法二種差別第一個是聖道法門,第二個是凈土法門。這二個法門最大的差別,就是難跟易的差別。如果我們今天選擇聖道法門,它的修學重點在於斷惑證真,我們要斷除無始的煩惱跟罪業,要證得二空的真如之理,那這個過程,肯定會遇到很多的障礙,成功率也太低了。所以三世諸佛菩薩法語,還有歷代許多祖師大德開示都不讓我們走這個自力修行方式

  第二個法門就是我們說的凈土法門凈土法門修學的宗要在感應道交,就是我凡夫一念歸依的心情,跟三世諸佛本願的功德,二個能夠心心相應、感應道交。這種感應道交的修學方法,相對於前面的聖道門,可以說來得更加的容易。所以,不管是佛陀、不管是歷代祖師,對這個法門都是鼓勵並且讚歎有加。

  當我們覺得離開三界火宅,是我們學佛修行第一個目標後,接下來是要選擇凈土法門,因為這是成功率比較高的修學方式。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凈土念佛,到底我是應該專心的念一尊佛,還是廣念許多尊佛?哪一種效果更大這是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偏念一佛疑」。

  我們現在知道在三界流轉,這地方障礙實在太多了,我們要到凈土去就應該念佛,那怎麼念才比較恰當呢?是應該念一尊佛,還是要念許多佛呢?大師回答的大意是說如果你廣泛的念許多許多的佛,你今天念普光佛、明天專心的念普明佛、後天專心的念葯師佛,每一天都換一尊佛,到最後的結果還是心思散亂,「三昧難成」,很難產生感應力量。所以,從能念的心,你應該修「一相三昧」,你今天念這尊佛、你明天還是念這尊佛、後天還是念同樣這尊佛,這樣就容易成功,這是約著能念的心來說明。以下我們約所念的佛,來說明這二者之間的差異

  在這當中我們又可分成二小段:第一小段先發明正義,第二段再引經證明。先看第一小段: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凈土,即生一切凈土。這個地方是約所念的佛來分別,到底念一尊佛比較好,還是念多佛比較好呢?

  這個地方是說剛開始只要念一尊佛就好,比如說念阿彌陀佛這一尊佛,剛開始是得到一尊佛的本願加持力,因沒有念別尊佛,其他的佛當然與此無關。但是最後的結果,當你成就三昧以後,你就可以同時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就是說你剛開始只是念阿彌陀佛,但是到成就念佛三昧的時候,真正得到佛的根本時,是一切佛的加持。我剛開始是念一尊佛,為什麼到最後會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呢?它的理由是「以同一佛法性故」。因每一尊佛的本願不一樣,所以每一尊佛的作用也不一樣。比如普光佛有普光佛的本願,普明佛有普明佛的本願,但是他們的根本是同一個真如法性的,所以剛開始從一個門進去,不管是哪一個門進去,到最後的根本都是一樣的。就是因為三世諸佛作用雖然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體性、根本都是沒有差別的。

  從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你剛開始是念阿彌陀佛,得到阿彌陀佛一本願的加持,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成就一切佛的加持。那麼剛開始是生於一個凈土,但是當你西方凈土以後,同時也可以到達一切凈土。就是剛開始時是專一的、成就一佛所給予的功德,但是成就這一功德以後,其他的功德也會同時具足

  這個道理,有沒有經典的根據呢?以下就引經來證明這個理論的依據,我們看論文:

  【故《華嚴經》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又雲:譬如凈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

  這以下,智者大師就引用《華嚴經》來證明他前面的觀念。《華嚴經》上說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切諸佛作用是有差別的。你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有本師釋迦牟尼佛本願對你加持;你念阿彌陀佛就有阿彌陀佛本願對你加持。這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每一尊佛的本願都不相同。但是等到你能念到諸佛之根本的時候,他們的根本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到最後每一尊佛的根本是同一個心念的、同一個智慧、同一個十力、同一個四無所畏,所以從根本上說是一樣的。

  這樣的道理很難理解,下面講一個譬喻,比如說天空清凈的滿月,它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但是天空中只有一明月,這個明月它可以照在台州,就在台州生起一個月亮的影像它也可以照在普陀山,也在普陀生起一個月亮的影像。我們看它映在台州時的影像,跟映在普陀山的影像,好像有許許多多個。但是我們從影像當中找到月亮本體的時候,它的根本還是來自同一個天上的月。所以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你不管根據台州的影像找到月亮,或者根據普陀山的影像找到月亮,它的根本是沒有差別的。從這個譬喻,我們可以知道:三世諸佛這種我空、法空無障礙智慧,所成就清凈法身、等正覺,依止這樣一個差別的根本,普現一切的佛身、普遍成就一切的佛號、普遍成就一切的凈土,但是能現這尊佛的清凈法身,是沒有差別的。

  這段文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剛開始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念阿彌陀佛剛開始的方便是有差別的,但是到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這一點,我們凡夫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凡夫妄想對立的,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佛陀的根本不是妄想他是法身。因為法身思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能夠從一個根本,普遍的出現無量的差別也可以從無量的差別當中,回歸到同一個根本。這個就說明了,修持剛開始的方便雖是不同,但其結果是一樣的。

  以下再把這個觀念作一個總結,我們看論文: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我們以譬喻來作一個總結。比如說,你在一切的月影當中,你隨便一個月影,只要你能找到月影的根源月亮,每一個人依止不同的月影,但是最後找到的月亮是同一個的。也就是說,你剛開始選擇任何一尊佛去憶念,剛開始加持力有差別,但是最後的根源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你剛開始不要因為你念一尊佛,好像功德有所欠缺、有所不足,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你剛開始念一尊佛,但是你最後的結果是具足一切佛的功德,完全沒有欠缺、完全是圓滿的,這就是佛陀佛陀之間一種互含互攝的情況

  蕅益大師對於修行一門深入的看法,也提出非常貼切的譬喻,他說修行這件事情,就好像挖井一樣,你口渴想要挖井,你今天在東邊挖一個井、明天在西邊挖一個井,你挖一輩子都挖不到水。為什麼呢?心思散亂三昧難成。你應該設定一個目標,然後窮你一生的精力,在這地方好好的深入,才能夠得到水,而得到的水,這個結果是一樣的。這個地方,就給我很重要的啟示:你生命數目是固定的,你與其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後天參禪,倒不如在一生當中一心歸命念佛。這個就是我們今天這個偏念一佛的問題,既然你想念佛,想要跟諸佛感應道交,這個根本思想剛開始時要你一門深入,你不能廣泛地緣念一切佛,心緣念得太廣是沒有辦法成功的。剛開始念一尊佛,到最後的結果得到一切佛的加持,這個就是一即一切的道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