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錫永居士:《四法寶鬘》導讀 第一篇 導讀 七、出世間法九乘

《四法寶鬘》導讀 第一篇導讀 七、出世間法九乘

  出世間法的九乘,大別為二,即共因乘,與不共果乘。前者指小乘大乘的顯宗,後者則總括密乘各次第而言。

  共因乘分三,即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前二為小乘,後者為大乘

  密乘亦修菩薩行,這將菩薩乘專指大乘的顯宗,只是為了立名的方便。因此,大乘顯宗亦名「波羅蜜多乘」,密宗亦名「金剛乘」,此即大乘顯密二宗的建立差別

  不共果乘分外密三乘與內密三乘。外乘是事密(又名作密kriyatantra)、行密(ubhayatantra)及瑜伽密(yogatantra)。內密則為瑜伽(ma- hayoga)、無比瑜伽(anuyoga)及無上瑜伽(atiyoga)。

  如是顯三乘、密六乘,即成為九乘次第。

               ┌聲聞
            ┌小乘─┤
       ┌共因乘─┤   └緣覺乘
   出世間法─┤    └大乘——菩薩乘(波羅蜜多乘)
        └不共果乘——密乘(金剛乘)
          ┌事乘
      ┌外密─┤行乘
      │   └瑜伽
  密乘─┤
      │  ┌大瑜伽
     └內密─┤無比瑜伽
         └無上瑜伽

  這里須要解釋一下顯密所別的名義。稱為「共」,是指其理論而言,顯乘與密乘都以同一理論作為根據,是故便稱為共。如密乘行人亦須了知聲聞乘所修的四諦、緣覺乘所修的十二因緣菩薩乘所修的六波羅蜜多等。稱為「不共」,是指修持方法而言,密乘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跟小乘大乘顯宗有所不同,是故便稱為不共。

  至於將小乘大乘顯宗稱為「因乘」,那是依照西藏密宗的觀點,他們所修,唯為成佛之因;而密宗則稱為「果乘」,因為依密法修持可得成佛之果。

  將上述兩項定義融會,因此,便有「共因乘」與「不共果乘」的判別。

  顯宗的人,對共不共的分判容易接受,但對因乘果乘的判別則多持反對,往往指密乘「即身成佛」為虛誕,甚至謗曰:成的不知是甚麼佛。這類諍論,須要略加解釋。

  密乘分判九乘次第,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將自宗高判,低判余宗,實質上態度卻非常持平。以大乘顯宗言,他們所修的是菩薩行,故判之為菩薩乘,可謂並非低判。修菩薩行只是成佛之因,蓋必須經歷菩薩的十地,然後始能進而得佛果,判為因乘,道理在這

  至於密乘自許所修為成佛之果,亦不是說任修外內密六乘皆可即身成佛,所指僅無上瑜伽乘而言,其餘五部,因為是無上瑜伽乘的階梯,因此便亦攝在果乘之內。

  然而說修無上瑜伽可得佛果,實際上亦是籠統的說法,此中仍有次第。

  無上瑜伽乘分為三部。即心部(sems-sde)、界部(klong-sde)及口訣部(man-ngag-sde)。或稱外部、內部、密部。其中口訣部復分三部,即隨機、口耳及心髓。

        ┌ 心部
        ├ 界部
  無上瑜伽乘─┤     ┌ 隨機
         └口訣部─┤ 口耳
             └ 心髓

  這里說口訣部復分三部,所據為敦珠寧波車(dudjom rinpochf)的說法(亦有將之分為四部,即外、內、密、心髓部,或稱為阿諦、遮諦、仰諦、寧諦等)。本論論主龍青巴尊者一系的修習,即屬於心髓部。

  西藏密宗僅許心髓部的修持可即身成佛,並未說凡修無上瑜伽乘可即身成佛。關於各部的義理,詳見後說,知道了這些義理之後,便當不以判心髓部為佛果乃屬高判。

  然而由此亦可知,並不是一學密乘即可成佛。如今傳播密法的人,每每過份強調「即身成佛」,對道次第則末同時強調,這便失去西藏密宗的主要精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