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錫永居士: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龍樹四重緣起 1 空性與緣起

四重緣起般若 第二章龍樹四重緣起(1)

  1 空性與緣起

  有外道向釋尊問法,他將自己的修學一一告訴釋尊,釋尊都一一否定,這外道不服,於是問釋尊:「你自己到底說些甚麼法?」釋尊答得很輕鬆:「我唯說緣起。」

  由此可見,緣起(pratityasamutpada)是佛家的基本思想

  在《阿含》系列經典中,也確實見到許多說十二緣起經典。有些經典,它的內容並且是釋尊教弟子如何修習十二緣起,難怪有些學者認為,十二緣起小乘佛教的基本教法,比重不輕於說四聖諦

  可是在大乘經典中,說十二緣起的比重則輕了許多,比重較大的教法是空性,那麼,是不是釋尊這時已不再「我唯說緣起」呢?絕對不是,因為說緣起是說空性,說空性即是說緣起,只是大乘經典不「唯說十二緣起」而已。

  龍樹將釋迦二轉*輪的經典,整理成一個緣起的體系,由現觀緣起來說空性,這就為他著名的論著,《中論》。這本論著,弘揚中道思想,但其實仍未脫離十二緣起教法,只是龍樹建立了一個四重緣起系統,重重緣起深入,入一重緣起,離一重緣起,由是而成中道,所以十二緣起雖然是緣起的基本,在《中論》中,卻已不是緣起學說的全體。

  然而,龍樹的學說亦不是自創,他說的四重緣起,全部可以在經典中找到依據。這些經典,也不完全是《般若》系列的經典

  可是,四重緣起學說在漢土卻久已晦暗,這很可能是因為青目論師(pingala)的釋論(《中論釋》)傳入漢土之後,雖然有三論宗宗師吉藏造《中觀論疏》加以宣揚,但由於吉藏同時指摘青目釋論有「四失」,因此青目雖有說四重緣起,而漢土學人便疏於研究了。[注1]

  然而四重緣起學說,在西藏卻未失傳,據格魯派學者多識活佛在《佛理精華綠起理贊》(四川民族版,2000年)一書中說,宗咯巴於釋《中論》時,即有三重緣起的釋義,即說為相連、相依與相對[注2]。寧瑪派所傳,則是四重觀修,其中第四重相礙緣起,屬於秘密教授,學習的人要發金剛誓句與菩薩戒,所以對於這重緣起,於漢譯中,只能在龍青巴尊者的《七寶藏論》中見到較直接的敘述,學過相礙緣起的人,一看就知道他是說這重緣起,未學過的人,則但知其所說。宗喀巴不說這一重觀修,也許亦跟這秘密教授傳統有關。(為甚麼要秘密呢?下文將有說及。)

  龍樹於《中論》外,還有一篇《七十空性論》。此論古代無漢譯,近世始由法尊譯師據藏譯譯出。筆者據法尊譯,參考藏譯,已寫成《七十空性論疏》,當時未打算發表,因為還想翻譯一些西藏文獻作為先導,現在則作為本章的附錄。

  這篇論,是龍樹的重要論著,論中實廣說四重緣起,以一重緣起超越一重緣起,然後說勝義世俗雙運成寂滅涅槃。由這論著,即能完全理解龍樹的中道思想,並非只泛說「緣生性空」那麼簡單

  「緣生性空」實在是一決定見,這決定見,不能光由邏輯推理來證成(這亦不是否定邏輯推理),實須由行人經抉擇、修證,然後才能現證這決定。《七十空性論》即循著觀修的脈絡,立一重緣起、破一重緣起,至究極則盡離緣起,那便分明是為修行人鋪路。行者循著他鋪的路來作抉擇,重重向上,那就要現證四重「緣生」、四重「性空」的境界,至於最後盡離緣起而修證,則是學道上無間道行人的事。

  所以寧瑪派所傳的四重緣起,跟《七十空性論》完全吻合。其所修證的「緣生性空」境界亦不是由推論認知的「緣生性空」境界

  二者的分別,亦可一說。

  由認知而說「緣生性空」,其實是「緣生是故性空」,那就等如將「緣生」當成是因,「性空」則是緣生的果。這亦等於說:由於一切法「緣生」,是故一切法「性空」。

  由修證而現證的「緣生性空」卻不是這樣,一切法空性、無相那是抉擇(由釋迦教法,在資糧道上得來的決定,成為加行道上的抉擇),如何修證這個抉擇而能得現證決定見呢?依龍樹的教法即是修證四重緣起。所以在修證上,「緣生」並不是「性空」的因,而是現證空性的手段(方便)。

  所以在《七十空性論》第68頌,龍樹說——

  以此一切法 皆是自性

  故佛說諸法 皆從因緣

  這論頌是法尊譯師所譯,譯得很縝密,比對藏文,可謂一絲不苟,它的意思亦於龍樹自造的釋論中說出——

  以此一切法皆自性空,故佛說諸法皆是緣起

  這說法,就恰恰跟「緣生,是故性空」的理解相反了。龍樹分明是說,因為「性空」,佛才說「緣起」,所以「緣生性空」的涵義,是「說緣生以證性空」。此中說「緣生」是世俗,證「性空」是勝義。

  如今漢土學人很受一種說法影響,這說法,以為「緣起故空,空故緣起即是中道(或說為「世俗中無自性緣起」與「勝義中緣起的性空」),其實這說法很有問題,因為在《七十空性論》以及藏傳緣起教法中,並不認為「緣起故空」,恰恰相反,是「緣起故[世俗]有」,即是說行者須由緣起來建立「有境」以作觀修,然後超越這重緣起那就即是證成這重緣起的空性。[注3]

  所以如果一定要用一兩句話來說龍樹的中道,便應該這樣說:「緣生故有,超越而空」[注4]。

  亦必須這樣理解,才能真正明白龍樹在《中論·觀四諦品》一首著名偈頌的頌義。它說——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注5]

  由緣生而建立為有,即是世俗:超越「緣生有」而現證其性空,即是第一義。這樣才是實實在在的修證。倘若籠統而說「緣生是故性空」,那麼,「緣生」與「性空」便都同屬第一義諦(勝義諦)了,那又如能說依世俗而證第一義,更如何能說離緣起而成佛呢?龍樹在《中論2觀 涅槃品》中明明說——

  受諸因緣故 輪轉生死

  不受因緣 是名為涅槃[注6]

  我們豈能說「緣生是故性空」即是不受因緣」呢?這樣說時,分明還未能離開「緣生」。

  所以若將「緣生性空」理解為「緣生是故性空」,實在是誤解了龍樹的教法,龍樹說——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注7]

  此中所謂「空因緣」,青目釋為「以何因緣說空」,那就可謂已得龍樹的意旨,知道「因緣」只是說空的手段。而且,「以何因緣說空」這句話即是「用那一種因緣來說空性」,那就說明緣起法不只有一重,否則便不會說「用那一種」了。

  龍樹在《觀四諦品》中還有一首很著名的偈頌——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注8]

  這就很顯明地說,由觀修「因緣生」之法,然後才能將此法說之為空。何以為空呢?因為「因緣生」即是假名而有。這就即是超越緣起有然後才能說空了。

  龍樹在《七十空性論》結頌的釋論中說(依法尊譯,下同)——

  若成就正信,勤求真實,於此都無所依之法,能以正理隨求隨欲者,則能遠離有性、無性而得寂滅。

  「成就正信」,即是抉擇;「勤求真實」,即是觀修;由是而能對一切法生決定,這決定便即是「都無所依」,亦即既不依於緣起亦不依於空性(遠離由執著緣起而執之「有」;亦遠離由執著空性而執之「無」)。

  這就是龍樹教導我們,如何才能現證離邊的中道了。

  在《佛理精華緣起理贊》中,多識活佛介紹了宗喀巴大士緣起與性空的決定,我們亦應該略作介紹,其詳,讀者可參考原書。這實在是一本好書,掃清一切有關緣起的迷霧。

  宗喀巴大士對於緣起與性空的決定,有很精闢的論述。首先,甚麼是性空呢?宗大士緣起理贊》中說(依多識活佛譯,下同)[注9]——

  如果認識與此相反 認為性空就無作用

  有作用者即非性空 就會落入邪見深淵

  此即決定,一切法自性空而有作用。此「自性空」與「有作用」並不矛盾。「如果認識與此相反」,「就會落入邪見深淵」。多識活佛解釋道——

  從辯證法來說(辯證法就是對立的存在),辯證法存在的兩個都是互相依賴、互相依存、互為存在前提的關系。「有」和「空」的統一,就是佛教辯證法

  因此,宗大士說——

  非緣起物猶如空花 故無無緣存在之物

  又說——

  因視一切依緣而有 故不陷入絕對有無

  由此可知,必須成立緣起有,才可以自性空在辯證上統一。此所謂辯證,即是觀修時的觀察,並不只是哲學上的推理。

  宗大士接著說——

  自性絕對不依作用 因緣相對作用形成

  依多識活佛的解釋,中觀所破除的自性有一特殊定義,即是「絕對」而且「不依作用」的自性。而因緣則表現為「相對」而由「作用形成」,亦即「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東西才叫因緣」。

  這就是由實際觀修而作出的觀察了。於觀修時,立足於「相對、作用形成」的緣起有,由緣起有,才能破除一切法有一個「絕對、不依作用」的自性

  所以宗喀巴大士在《佛法三根本要義》中才會這樣說 (依多識譯)——

  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

  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偏見

  這觀修境界剛好跟如今流行的見解相反,他們以為,必須以自性空無才能消除實執、以現象實有才能消除虛無,這隻是推理,不是觀修。於觀修中,唯有緣起有(現象實有)而無實有(如二取有),這是從有邊來觀察:唯有自性而非緣起空,這是從無邊來觀察。因此,在世俗中,是「相對作用形成」的緣起有,而不是「無自性緣起」,在勝義中,是「絕對不依作用」的自性空,而不是「緣起的性空」。

  一般的見解,一置於觀修中即成混亂。於觀察世俗時,便已經說「無自性緣起」了,請問,剛剛成立由緣起形成的事物境界以作觀察,又怎能立即說這成立事物緣起,可以同時成立這緣起為無自性呢?下來於談唯識時,說到彌勒瑜伽行的四正加行,起初是「知本無所有,即證知唯識」的「有得加行」;然後才是「由證唯識故,知無一切境」的「無得加行」。一個「唯識無境」要由兩個加行法來現證,為甚麼呢?因為於「有得加行」中是由相來觀修,「無得加行」則由性觀修,相與性的觀修不可混亂,現在說「無自性緣起」,則是在成立現象的同時混入自性因素,故成混亂

  同理,於觀察勝義時,便已說「緣起的性空」,此際尚未在觀察中超越這重緣起,如何能立即說這重緣起為空性呢?那亦是性相混亂

  宗喀巴的觀修則不同。他「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是由現象作觀察,於觀察中成立緣起有(現象實有),由是消除「二取有」與「名言有」的實執偏見(深一層次,則如由「相依有」消除「業因有」實執,是即由緣起超越緣起)。如是即由相而作觀察,並未混入自性因素來起觀。

  他「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偏見」,是由性作觀察,於觀察中,對一切法的自性,僅由否定其「絕對不依作用」而說之為空,並不否定它的相依性、相對性、相礙性。如是即由性而作觀察,並未混入相的因素來起觀。

  所以,流行的見解是依名言而推論,宗大士則由現觀而決定,此間開合,相差甚大。所以宗大士才會說——

  如此珍貴無比之法 卻被學淺無知之輩

  搞得如像馬蘭花草 交錯倒置亂無頭緒

  所以,要了解龍樹的四重緣起,漢土學人恐怕先要打破「緣起故空,空故緣起」這個成見——我已說之為「緣起故有,超越而空」。

  注釋

  1 有關吉藏指摘青目釋《中論》之「四失」,見大正·四十二,頁五。然而,吉藏卻於三論宗的「三種二諦」基礎上,建立「四重二諦」。其內容依其《二諦義》略說如下:第一重二諦,「有」為世諦、「無」為真諦,以之破凡夫諸法為有;第二重二諦,「有、無」為世諦、「非有非無」為真諦,以之破「二乘人」(聲聞、緣覺)滯於空見;第三重二諦,「二(有、無)、不二(非有非無)」為世諦、「非二(非有無)、非不二(非非有無)」為真諦,以之破「有所得菩薩」之執「有無」;第四重二諦,上來三重二諦為世諦,以無所得、「言妄慮絕」方是真諦。如是「四重二諦」,重重次第超越,以前前為後後之方便,故即於第四重二諦,前三重二諦亦「不廢」,故謂「就三種二諦中論廢不廢,明無方便三即廢,有方便三即不廢。」

  吉藏且舉《中論》、《維摩》、《華嚴》、《大智度論》等,說明各重二諦皆可於經論找到根據,並強調「二諦是教,不關理境」,唯有如此理解,始能由「教」而悟「理」、由世俗而證勝義。吉藏之「四重二諦」,實通於「四重緣起學說

  2 宗喀巴《中論廣釋·正理海》(rigs pa rgya mtsho)說緣起三性雲——此說為差別緣起者,可解釋成有為法之緣起。彼復說為「相連」 (phrad)、「相對」(ltos)、「相依」(rten)等三種異名。所依之詞義,[義為]於一切所知生起生起二種——生者於非有為法為非有,然卻依彼[非有為法]而建立,是亦有「生」義。[如《中論》雲:]「作者依業有,業復依作者,除此緣起外,未見能生因。」此謂依於業而生作者,然業卻非作者之能生。彼理若用於他法,亦說為量、所量、所立,能立等彼此相互而生,然卻非彼此相互能生。《寶鬘論》亦雲:「此有即此生,有短即有長。」此即如「短」非「長」之能生。

  復次,謂依各各因緣而生起。除離系果外,須作於實有法,諸非彼之緣起者,乃依他法而生起,然於心觀待處,實非彼之因緣。若爾故雲:「何故世間法,悉為因緣法,是故世間法,皆為空性法」。

  3 龍樹《六十如理論》(yuktisastika)有頌雲:

  「於求真性者 初說一切有 通諸義無貪 然後說寂滅

  不知寂滅義 但聞空性聲 不修福德業 損害彼劣夫

  說諸業果有 眾生真實 了知彼體性 然後說無生

  宗喀巴《入中論善顯密意疏》(dbu ma la'jug pa'i rgya cher bshad pa dgongs pa rab gsal)亦言:

  「於抉擇諸法無實中,若不善解何為實有及如何執有,則於真實義見,定有錯失。《入行論》雲:『未知所觀事,必不取彼無。』此說心中若未善現起所破事之總相,則必不善緣取彼所破事之無。……

  自續派之論典,於所破多未明說。惟《中觀明論》釋世俗有,可就其違品之有,知其何為勝義有或真實有。如彼論雲:『於無真實性事,增益違上行相之亂覺,名為世俗,此能障真或由此能蔽真實故。如經雲:法生唯世俗,勝義無自性,於無性錯亂,說明真世俗。彼彼所生,由彼所顯現,所見一切虛偽主事,名唯世俗。……故由彼等意樂增上,安立一切虛偽性事,名唯世俗有。』」

  4 此亦如阿底峽尊者(atisa)於其《入二諦》(satyadvayayatara)所言 (依釋如石譯,收《菩提道燈抉微》(台北:法鼓文化,1997)頁247- 256):

  「若舍正世俗 修習於空性

  則彼於來世 將惑業因果

  世俗所顯現 理觀無所得

  不得即勝義 亦法本住性

  因緣所生世俗顯現成

  倘若不能成 水月緣何生

  故眾因緣生 一切現象

  諸緣若斷絕 俗中亦不生

  5 依鳩摩羅什譯,大正·三十,no.1564,頁33a。

  6 同上,頁35b。

  7 同上,頁32c。

  8 同上,頁33b。

  9 此《緣起理贊》(sang rgyas bcom ldan』das la zab mo rten cing'grel bar 'byung ba gsung ba'i sgo nas bstod pa legs pa bshad pa'i snying po)除多識活佛的翻譯外,尚有郭和興的漢譯。英譯可參考geshe wangyal,the door of liberation(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1995)。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