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佛學基本問題的五個辨析(楊全)

佛學基本問題的五個辨析

楊全

  內容摘要:本文從一個欲尋求佛陀思想精髓要義的實修親證參悟者的角度,就佛學的五個基本問題作了不同於尋常佛學研究者的探討和辨析。首先,探討了為何說佛學是蘊含著無比科學性的、至高妙完備的信念體系而非蒙昧迷信學說的根據;二、探討和辯明了佛學世俗學界對應用法術、科技目的的截然不同的看法及其究竟;三、提出作為完備的人生哲學之一種,僅僅只是佛學層次功能佛學至高妙的終極目的另有所在;四、對佛學關於出世、隱居、持戒布施意義世俗學界對此的誤解進行了辯明;最後,就世俗佛學和真正的學佛進行了評析,強調了要想在真正意義上領悟佛學的精髓要義,這隻應當是一個實踐問題而非理論問題。
  關鍵詞:實修親證、解釋學、人生哲學精進、法術、科技
  第一、佛學是正信正見的、蘊涵著無限科學性的至高妙完備的信念體系,而不是蒙昧的、迷信學說
  一位大哲人曾經說過:「初知科學遠離宗教,深知科學歸依宗教。」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初知科學人會很自大、很自以為是,以為天下事很快就可以為自己所全知,並以科學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在淺層次上變得很唯物,其實是非執著物質世界的實相,而喪失了人性中極其寶貴的空靈、妙覺自性。認為宗教只是宣揚迷信虛幻東西,而根本不能領悟和感受宗教的精髓所在。他們根本不懂得偉大的宗教思想學說中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於不可企及的無限和超脫、化解煩惱苦難智慧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終極智慧方法,包含了人類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開發自身潛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入至高妙境地的,切實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門。而深知科學以後,才會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無垠,產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讚歎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進而想要追尋如何才能超越自身局限,充分開發自身潛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方法。而偉大的宗教正可以提供這樣的智慧方法,因而宗教是其自然的歸途。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特別注意:僅僅是由於純粹的科學的啟示而歸依的宗教,不一定就是正見、正信的宗教,如果沒有正見、正信的指引,有可能陷入外道甚至邪教。
  也許有人會說,佛學中缺乏教會人們如何生存的法術和技能,這就是缺乏科學技術的表現。[1]是的關於生存技能方面的東西佛經中確實講的比較少,佛的智慧有個基本的出發點:人只要能基本生存,更多的終生就應當去注重如何修身養性、修煉自度,而不能在生存技能上太多的關注,否則易導致對物慾的追求、貪圖享受、玩物喪志、為奇技淫巧所累等等嚴重阻礙正常修煉的弊端,我想這正是佛經中沒有過多包含能夠提供修煉者如何生存的技能和法術的重要原因。但有關醫道方面、特別是在有關「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至高妙養身袪病的智慧方法方面卻提供了豐富而完備的論述。人類這種生靈地球上已經具備了生存的優勢,無須再傳授給人類過多的生存法術和技能,人類就應當齊備了很好的生存條件,一方面,如果人類始終能本著與天地宇宙自然和諧共生發展進化的方式生存,人類不可能滋生出更多的怪病和人為的災禍人類可以不需要建很多高樓大廈橋樑公路、製造出飛機汽車等就能夠獲得非常好的生存條件環境,不會造成污染和環境破壞生態破壞,更不會製造出足以毀滅人類自身千百遍的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可怕的電腦信息攻擊武器等等。
  人類若能遵從佛學心性智慧的修煉,可以無限開發出人自身的潛在智能獲得遠遠高於世俗科技能帶來的外在化工具手段。[2]人們只要注重精神的內守,病安從來?只要注重修身養性用佛學智慧指導人生就可以避免和消除人類相互的爭斗和敵意;另外一方面,佛陀告訴我們:「煩惱菩提。」這是在告訴我們生老病死或是遭遇到種種煩惱苦痛不幸正是修煉的緣份和機會。總之,佛學中包含完備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發展的智慧方法,無論是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道倫理學等方面都提供了最為完備的智慧方法在這些方面的智慧方法也遠遠超越了世俗人類層次
  關於佛教信仰及其學說是否屬於迷信的討論:「佛教信仰,乃是智信而非迷信」(梁啟超語)。佛的精髓和教義不但不主張迷信,且是較之世間一切學說(包括科學技術),最徹底的也是最完備的、最有效地能夠反對和根除迷信學說及其智慧方法。為什麼呢佛法認為:不但虛幻的信是迷信執著於實有、實相的信仰也是迷信都是應當破除的。但世間的人智的科技之智卻往往只能破除虛幻不實之迷信,自身卻深深墜入執著於實有、實相之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人只有修煉佛法才能使自生超越十分有偏見、殘缺不全的人智,而獲得佛性的顯現、智慧的提升。西方也有一句古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3]這句話中蘊含著人們不要過分自以為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物而得意。豈不知就是由人類太偏愛思考(主要指藉助語言符號系統進行邏輯、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維游戲概念游戲),以至於自誤入思維障礙而不能自拔。這句話十分深刻的點明了人類智慧的有偏和殘缺不全。人類智慧的弊端及其根源在於肉身慾望前世今生業力精神意識我執,自以為是所形成的阻擾和障礙人類不充分認識到自身智能的殘缺不全、偏狹蒙昧,還自以為是地認為科學萬能、科學至上,提倡唯科學主義,那將會在以偏代全、殘缺有限的人智引導下在歧路越走越遠。
  當今人類人文精神和認識體系主導思想的誤入歧途,導致當今人類錯誤思想意識支配和駕馭了科學技術,再加之由於科學助長了人的自大和自以為是,
  這樣當今的人類已經把科學技術變成了宗教精髓的武器,變成了敵視和抗拒修煉的強大的障礙;一個例子:相傳愛因斯坦晚年,曾深刻地反省過自己所提出的相對論,認為是在人類見地未能駕役它的情況下過早地發表出來,給人類帶來的災禍可能會大於福祉
  第二、佛學在應用法術和科技目的問題上與世俗目的的辯析
  有的佛學學者認為,佛經中包含了很多的科學技術,甚至把佛經科學技術等同起來,這是極為不切合實際的。佛經中確實談到了一些法術,但僅是教會人們尋求大自在解脫的根本智慧方法,而絕不是教會人們如何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佛經中之所以不過多的談及法術和科學技術就在於要避免誤導人們刻意的去追求法術和科學技術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當今的人類就恰巧在這一問題上誤入歧途,並且在這個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程度上,佛學是提倡和重視智慧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導的是要在正信正見中尋求大自在、大解脫的根本智慧方法,而絕不提倡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這也正是佛學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優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當今的人類是在這一點上與佛學的精髓背道而馳,反而認為:宗教提倡嚴格的高要求的禁慾、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應當加以批判和拋棄的,千百年來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觀念的爭論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展開的。關於應用法術和科學技術,到底目的何在,是用於修煉獲得大解脫自在還是用於過世俗的好日子?一直也是宗教世俗發生沖突的焦點所在。好的宗教倡導的是自覺自願的修煉,而不是強迫性的,是提倡、指點和啟迪,而不是強制、蠱惑和欺騙。好的宗教世人態度是:大力提倡和鼓勵每一個世俗凡人都能夠按照高標准、高要求進行勇猛精進的修煉,修煉得好的將會得到好的果位,不願從事修煉而只是熱衷於過世俗生活也不會對其進行盲目干預,更不會採用強制、蠱惑和欺騙的方法。對這類人,佛學只是認為其沒有修煉的緣份。正如《妙法蓮花經》所說:「他們機緣還沒成熟,與其聽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業,還不如讓他們離開,也是好的。」[4]佛經告訴我們關於生存的法術只是要掌握到能獲得溫飽就足夠了,超過溫飽再去追求法術從而獲得更舒適的生活這就完全違背了佛學的精髓和宗旨。如果將科學技術和法用在正信正念的修煉中,那麼法術和科學技術所達到的水平越高對修煉者越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法術始終不能夠刻意地去求,更不能超越見地的去開發和利用。否則必然落入外道甚至邪道。法術正像金錢對人的作用對於見地較高的、能夠正確駕馭金錢人所掌握的金錢越多越能夠帶來福祉,反之,對於不能夠正確駕馭金錢的人,掌握的金錢越多,越能夠帶來災禍,不但會危害自己也會危害他人。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一個典型例子:海南省的一些十分貧窮農民家庭,因為徵用土地一夜之間暴富,幾年以後這樣的暴富沒有給他們帶來福祉,反而帶來了災禍。而世俗見解正好與佛學的精髓相反,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更好的追求世俗精神生活的滿足。這正是當今人類已經走入歧途還不自知的一個最大的誤期。事實上,當今社會物質文明較以往是大大豐富了,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面已基本獲得了溫飽,然而人類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精神需要,並且這是人類最本質、最根本的需要,物質生活方面的溫飽條件不過是人類為獲得這一最根本、最本質需要的一種物質前提。不要說物質溫飽,就是物質極大的富足也決不是人類生活最根本和本質的需要。那麼溫飽以後的人們究竟應當更關注什麼呢?毫無疑問,應當更關注自己精神家園的美好構建,通俗的說就是應當更關注人類自身的精神心理健康美好構建和健全發展,這才是事關人類的終極關懷和人類最根本、最本質的需求所在。人類對物慾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對此應當加以反省和節制,如果對人類追求物慾的滿足不加以節制,任其無限發展,必將導致人類精神境界的墮落和人性的退化。最終人類將喪失了自己的本性而退化為動物,只不過是比普通動物在獲取衣食住行方面更有智慧和本領的動物
  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貧窮盜賊富貴起淫心。」這種說法,其實也是十分片面的。貧窮富貴不是影響人心的根本要素,關鍵要看個人的先天秉賦及其周圍的社會精神氛圍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庸俗唯物主義往往認為:貧困使人壞,富貴使人好。而另一些膚淺的唯意志主義、唯心論者卻認為:富貴使人壞,貧困使人好。這都是十分片面的。
  有人認為,人類物質文明的追求應當是無止境的,並認為有多高程度物質文明才能支撐起多高的精神文明,二者應當永遠同步。這種觀點不過是一種庸俗的唯物主義而已。因為只要獲得了溫飽,一個人的精神追求是可以達到無限高遠的,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達到無限的高遠。古今中外那些在精神境界上堪稱楷模的聖哲先賢們無不是這樣。這些聖哲先賢們沒有一是在大富大貴之後其精神境界才達到了十分的高遠的。有些雖然具有了大富大貴的條件,但卻自願放棄了大富大貴的生活,大都自願終生選擇了淡泊卻溫飽的物質生活。反之,一個過份注重物質生活享受的人,哪怕是一個十分聰明而有才乾的人,其精神境界必定不可能高遠。古往今來,沒有一精神境界十分高尚的人,是過份注重物質生活享受的人。這里有個問題應當特別注意,人類追求駕馭自然手段能力應當是無止境的,但這種追求絕對不屬於追求物質享受,而是屬於人類追求精神需求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分。如果說人類社會在未能達到物質生活條件的溫飽時,應當不惜採用過分偏重於開發和刺激人類對物慾追求,激發和促使人們大力發展物質文明的方法是有其一定必要性的話,那麼一旦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面獲得溫飽以後,就不可再過分注重發展物質文明,而應當將重點轉過來,注重發展和構建精神文明了。在溫飽之後評價人的生活質量的綜合標准和根本準則歸根到底是決定於一個人在心靈上、精神上是否自在、充實和幸福,這在根本上將歸結為一個人內心心靈感受和精神狀態,而與人財富、名望、地位無關。
  一方面人類對物慾滿足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另一方面,人類這種宇宙生靈宇宙中發展構建物質文明的能力是有限的。人類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窮盡認識宇宙大道,但是一個獲得物質溫飽的人,只要善於構建精神家園,是可以在精神上獲得無限的充實、滿足、快慰和自在的。反之一個不善於構建自身精神家園的人,即使其物質生活條件再怎麼富足也很難獲得精神上的充實滿足和自在。例如,一個擁有五星級飯店老闆,由於掛礙太多、太過於算計而反倒不能擁有一安穩睡眠,而一個內心無牽掛的街邊流浪漢,只要隨便席地而卧就能有一個香甜的睡眠
  第三、佛學是倡導通過精進勇猛勤勉的高標准、至為嚴格的向內的心性修煉追求至高妙完備的人生境地的,而絕不是消極厭世逃盾、退縮和保守的不提倡進取向上的人生哲學
  事實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極反對懶墮、反對不求上進的,佛學十分強調從事精進勤奮的修為實踐,並將精進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道家的無為也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里無為境界道家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干預自然大道,只有徹底領悟了什麼是不合道的行為並善於放棄,才能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達到隨心所欲合於道的至高境地。而隨遇而安、安貧樂道這是種人生尋求至高無上的超凡脫俗,至高的心靈自在、大解脫的大智慧、大至理。
  正信正見佛法是超人智本體論的、超人智形而上學的、超方法論、超認識論的大智慧佛學在建立了終級的,完備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之後,在具體的做事和修為過程中不是空洞的學說是非常實實在在的,是非常注重踏實,精進、實事求是的精神的,在這方面的高標准和高要求較之世俗的學界來得更為嚴格、完備,對不同層次的修煉者提供了豐富完備的修煉法門,其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是高度完備和智慧的,只不過方法和道路不盡相同,人間世俗中好的方法和道路,佛學也不排斥,並可以在一程度上加以利用,佛學把人智的科學早已包容在自己的法術范疇中,佛學的修煉法門不僅適用於地球生靈,並且適用於整個宇宙生靈,在人類這個層次進行修煉,佛學是知道應當充分的重視和利用人智層次的法術也就是科學技術,因為,作為世間法的科學技術,世間凡人在使用它時會感到:它具有看得見摸得著、可操作性強、可重復性穩定較好的特點。但這種重視和利用應當時時為更高層次見地所把握和引導。
  關於如何正確領悟和認識佛所倡導的出世的精髓要義:(一)、遠非人世間所曲解誤會的狹義的、消極、逃避的出世,反而是主張積極的順乎天道因果緣由的最高層次最高境界的入世、救世、渡世;(二)、佛陀所倡導的出世僅僅是去除拋棄阻礙自性顯現、導致無明世俗肉身感官慾望、享樂和虛榮滿足的追求的部分,由此才能在更高層次境界上提升和肯定人生價值生命價值並倡導積極地、精進認真勤勉地去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三)、佛陀所倡導的出世,也不僅不會導致對人生價值生命價值消極、厭世、逃避、頹廢態度,反而是最徹底最實在的批判並消除任何對人生生命及其無限潛在價值消極、厭世、逃避、頹廢、漠視的態度的、最為完備並能夠提供切實可行可操作的智慧法門學說佛陀所倡導的提升和拔高人生價值境界的修煉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一切世俗的勤奮和認真所能達到的程度,其勇猛精進勤勉奮發所要求達到的程度世人所難以想像的。其原動力和深層次心理內驅和動因不再是世俗常規的那種對感官享樂和虛榮滿足的追求所激發出的世俗心理動因和內驅力,而是一種高度升華了的、對至高無上生命價值和境地——至高無上人生自我完善、無上自在的、能夠充分徹底的調動激發修煉者勇猛精進奮發向上的驅動力量。這是一種至崇高至清純的精神力量;(四)、佛陀所倡導的認真求實精神的要求也遠遠高於世俗世界對認真求實的最高要求。這既是一種標准、高要求的行事、修為的認真求實精神,又是一種高度智慧的、絕對不會由於認真求實得過度而導致執著於人和事的實相,進而遭致無明的至高妙態度。而世俗的人智所提倡的認真求實卻不可避免地會由於執著世界的實相而遭致局限或陷於無明
  第四、佛學以及老莊學說的精髓要義和終極目的另有所在,其至高妙完備的人生哲學心靈安慰學說以及完備的解釋學的功能價值只是佛學的淺層功能價值,而世人往往誤以為是其最大功能價值所在。
  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看,佛學不僅飽含至為高妙完備的能使人生獲得最好的空靈超越性和最大的安慰、解脫人生哲學佛學中更蘊含著至為高妙完備的精神安慰和心理分析學說,是至為高妙完備的解釋學,可以說較之當今世俗學科中的人生哲學心理學及其諮詢學說以及解釋學更為博大精深、高妙而完備。佛學人類在遭遇生命之「輕」(閑極無聊、空虛)[5]、「重」(挫折、打擊、痛苦不幸)境遇時最好的精神港灣和避難所,能給世俗的人們提供一定層次的化解和超越生命之「輕」、「重」境遇時的最佳方法,能使世人獲得一定層次的超脫精神空靈自在之感,因而可說是人類心靈精神的終極家園。佛學在這里所提供的方法作用絕不是「阿q」似的簡單的「精神勝利和超越之法」,而是極具說服力、極深邃透徹、極具安慰性的,是至高妙完備和智慧方法。但是這些作用方法僅僅只是佛學的淺層次功能價值所在,而不佛學最根本最重要最奧妙的精髓要義所在;很多學者往往將此誤認為是佛學最高的、最根本功用價值所在。這又是一種誤解
  為了對此問題作為一番較深入的探討,這里有必要簡要地談一談什麼是學佛所倡導修煉的終極目的所要達到的至高境界?在這一問題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我認為學佛和修煉的初期目標應當是使自身建立起完備的宗教信念體系,有利於使現代人逐漸深刻地意識和領悟到超然一切、常葆空靈、寵辱不驚、得失不嗟、淡泊名利清靜無為、「應無所而生其心」的至理妙機,以至最終能夠培養出以出世之心精進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的高妙人生態度,如此將有助於抵禦各種不良誘惑,在任何挫折磨難的境遇中都能保持極積樂觀、充實而和諧寧靜心態,進而達到一種健全而完備的人生境地,而終極的目標則是:真正達到、「應無所而生其心」、明心見性[6]、空靈自在中道無為的至高境地。而從另一個角度說佛學道家學說的終極目的和精髓要義是在於提供了一種向內深層次的開發智慧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強的高深學說。其向內深層次開發智慧的深度可達到喚醒基因層次的潛在的記憶、潛在的智能程度
  勸世、勸善是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淺層的功能作用,而至高至深層次功能作用則是對每一個個體生命都給出了至為高妙完備的通過修煉,充分開發自身的無限潛在智能、得道成佛大法。能提供窮則獨善其身精神修養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靈的慰籍的港灣的功能也只是宗教的淺層次功能作用,退守、隱居也只是修煉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根本法是通過退守隱居獲得排除外界干擾、清心寡慾、清凈無為、與世無爭…,也就是佛家倡導的澄懷無住、息心凈念、清凈六根、去除七情六慾,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清心寡慾、心齋、坐忘的內煉修為的更好的環境條件。根本的目的方法還在清靜無為,在於通過至高妙的正靜定、坐忘修煉而得道成佛。清心寡慾、無為、齊物我、齊萬物、物我兩忘、澄懷無住、清凈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質仍然是一種方法是為了去除我執妄念、人為的亂干預天道。總之,偉大的宗教思想學說中包含著能夠提供人們完備的信心體系以及心靈自我慰籍、自我調節、自我激勵的機制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於不可企及的無限和生發出高妙的超脫精神,能使人們產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讚歎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無垠,以及能給予人們化解煩惱苦難智慧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終極智慧方法,包含了人類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開發自身潛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入至高妙的大解脫、大自在境地的切實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門
  第五、世俗佛學學佛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佛學的問題是一個實踐問題而非理論問題。把佛學看作是一種理論學說是一種好的人生哲學這是世間學人的普遍態度和共識。用此態度和認識是根本不能領悟真正佛學中的精髓要義的,是不能悟道見佛的。要想真正悟道見佛,不能通過尋常做學問方法,更不能憑藉理性思辨、甚至語言、邏輯、概念,因為「道可道,非常道」[7]、「禪可言,非真禪」,只能通過實踐的方法,而且這里的實踐也不是尋常「行千里路、破萬卷書、交八方友」式的實踐,而是身體力行、全身心投入的實修親證。其方法更多採用的是體悟性的高妙修煉方法而不是僅僅憑藉人智的理性思辨、藉助語言邏輯概念甚至思維去進行所謂「實踐出真知」的方法。[8]這種把佛學僅僅看作是一種學問哲學理論和思想看法,正是世俗佛學的又一誤區。因為建立在理性思辨、憑藉語言邏輯概念體系、思維體系基礎上的人是有偏和殘缺不全的。語言理性思維只能是在一層次才是可以藉以悟道見佛的工具,但是有相當的負面作用和局限性,特別是在不具備一定高度的修煉層次情況下,僅僅憑語言理性思維就想悟道見佛就更為有害,往往會陷入佛所說語言障和思維而不悟道見佛,還會誤解和曲解佛、道的精髓要義。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關於這一我在文中已經有所論述,可參見拙作《談談佛法見地科學關系》見孔子2000網站http://www.confucius2000.org/。
[2]同[1]
[3]轉引自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韓少功、韓剛譯 作家出版社1989年月版p337
[4] 《妙法蓮花經》(轉引自張澄基先生《什麼是佛法?》一文)
[5]此概念出處同[3]
[6]見《六祖壇經
[7]見《老子•第一章》
[8] 同[1]
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4年5月版
2、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5年7月版
3、《金剛經
4、《華嚴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