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圓覺
問:我們的生命既然是智慧生命,為什麼還要講生命圓覺呢?是否因為僅僅介紹智慧生命有落邊之疑呢?如同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時還要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這個道理嗎?
答:本來同體,言說都無意。
前邊介紹了小乘修緣起、大乘證空性。而密乘證如來藏倡導生命圓覺更徹底、更透明、更直白,中間不需要轉彎子。如果說大乘證悟空性有一個能證的空性和所證的空性,證悟了空性,能所二取,但在見上還有一個心性自性空,還有一個一切唯心造的心和自性空的空的境界,不是最徹底的了義中觀見。
「智慧生命」、「生命圓覺」,翻譯過來,是一切眾生的本「基」上具足一切佛智。此覺性光明與諸佛無離合,有如滿月。生命本來圓滿無缺,覺性圓滿,無取無舍,無斷無證。前者從因地上建立,後者從果地建立;前者以大乘空性為所證之要,後者以如來藏為「基」;前者以唯識為見,後者依中現、大中觀為趣,故有所不同。
問:前邊提到了如來藏的概念,也講到了中觀見,但未展開。到底什麼是如來藏?學法中,對大乘、空性、般若了解的多一些,對唯識學講的一切唯心造、離心無有法、萬法唯識多少熟悉一些,但對於中觀、大中觀了解的不多。如來藏與中觀、大中觀見是什麼關系?了解如來藏,對於我們修習、行持、解脫有什麼意義?生命圓覺與如來藏是什麼關系?生命圓覺是持中觀見、大中觀見之趣,這句話如何理解?
答:這些問題很重要,對於今天這個時代人們的修習尤為重要。正如第一世江貢康楚仁波切的化身貢夏仁波切和藏傳佛法的諸位祖師們說過的,「精勤之法難以調優眾生的時候,唯有無須精勤的大圓滿最為契機」。
目前正是禪法、道果、大手印和大圓滿調伏眾生的時期,這些諸佛的心髓之法易於修持,無有偏差。當今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信息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生活緊張,身心壓力大,競爭激烈,很少有人能有專修、勤修的時間,這是時代的特徵。另外,現在在生命個性解放的時代,人們的自我意識都極強,追求自我、獨立、平等、民主,在精神層面上,人們很難接受說教,對於古老陳舊的宗教形式難以從心底里認同,燒香拜佛,求個人福報,視諸佛菩薩為自己的保護神,使得人們離佛法的真理性越來越遠。這些形式上的認識,只能導致人們將佛當作神,當做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神秘力量。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現狀,使得人們的心靈被蔽障,看不清自覺、覺己、覺他、覺性圓滿佛法的解脫之路,這是我們的共業,是未法時代的特徵。
在人們不顧一切追求財富、利潤的時代,佛法、宗教也成為盈利的手段和內容。過於張揚宗教的形式,神秘的力量,使得佛法的自覺、覺己、覺他的解脫精神,般若智慧的力量,慈悲救度一切無明眾生的願行,被這些披著宗教外衣的、以盈利為目的虛假佛法導入進了誤區。許多信學佛者過於追求形式,在社會生活中被人們看成另類,所作所為顯現不出智慧和靈妙覺性。
一切眾生本來解脫,究竟解脫,生命不過是覺性的顯現。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皆不離圓覺覺性,未有一眾生剎那離於此圓覺。圓覺為生命之體,修行只是自覺離於一切幻相、分別心意識的影象。持此而觀生命自性空,無有一切能取所取,盪盡無始時從來的業力習氣,安住在本體覺心性上,覺性智光明自顯現,一直到窮盡顯現,便是證悟菩提。其修持般若之路,是覺己覺他的示現。覺己覺他的過程,是解脫自心的八萬四十千眾生無我相、他相、壽者相、眾生相、一切分別相,是了義的同體大悲。無一相者可度,即是救度;無我相、法相、一相可執,即是覺性、覺性本自圓滿無缺。
真正的信奉佛法,應以如此見地為理趣,才為真正的「智慧生命」、生命圓覺」。重形式而不執,重修持而不離於覺性,覺性本自圓滿,一切顯現皆為幻,無我無相。無知便是覺,無法便是修,無取無舍便是證。
在今天,從果地上建立起來的修法見地、理趣更為當機,一是使人們回歸到自覺覺己覺他的圓覺覺性中來,沖破形式的障蔽,顯現佛法的真理性,使人們真正認識佛法的本來面目;二是順應時代,因緣契機,倡導大中觀的心法要「圓覺心要」。願我們以此見地早證菩提,這是我們倡導「生命圓覺」的意義。
問:何為圓覺呢?
答:圓覺直指法的本體,不可言語表達形容,不以「圓覺」來表達,就不知此廣圓深妙。覺為心體離念,即我們前邊所介紹的「現前的離垢之智」。離念相者,等同虛空界,是如來平等法身,此法身是「本覺」。釋迦佛說「此是釋如來藏心生滅門中本覺」,故「本覺」無有凡與聖的分別,非離境心,心境凡聖本空,唯是靈覺,唯有靈妙覺顯,所以稱為「圓」。
「圓」有廣大、無窮、方圓之義,為體大而用廣之意。理方而義圓,方是正直、不偏不邪,圓是滿足、無虧無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為《圓覺經》的全名,其中「修多羅」者為「契經」。「契」為契理契機之意。
《圓覺經》文殊菩薩參雲:「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明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雲何無明?」
大陀羅尼門為總持之意,又謂圓覺體中。真如、菩提、涅槃及到達智慧、解脫生死的般若智海,都是從諸佛的體性智中流出的,這樣的體性智即是圓覺。而一切眾生的無明、妄見也是從此流出的、顯現的,若了悟圓覺的體用,即如此的見地、理趣,從任何一法皆可證悟菩提,成就涅槃,這是因為法法平等,心性、法性、大平等性本自解脫,皆是圓覺體性空,成佛即是證悟了本體性智即圓覺,而無明則是迷失了,迷失了即為執著,不可解脫。覺性顯則無明滅。覺性光明,此覺性光明恆許朗照,從始時,至無窮,故覺不起為本覺,離分別意識知,即是覺,覺自顯,而無處,無需尋。自迷失,即分別識他,無分別識他,即自明覺顯、覺照,其二者同顯,即覺智、分別識一體無離合,同現主相,迷者執,而覺者無執。因相者實非顯。
《圓覺經》雲:「美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壁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一切眾生都是圓覺者。從無始以來,未有一個在本「基」上不是圓覺者的,亦未有一個剎那能離開這個本體覺性智的,只因俱生無明,而顛倒迷失,以東為西,一方迷失,其餘三方也都錯亂了,將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當做自己的身體形色之相,依做和合為實有,以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對境所緣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心識幻影,所謂心對根塵,有緣虛相。慮、思考分別思慮之相為影,而自心性自性空本無意識分別思慮相影,眾生將思慮相影當做了自心。
問:不是介紹如來藏與圓覺、中觀見的關系嗎?為什麼介紹起了《圓覺經》了呢?
答:要深入、細微地了解圓覺與如來藏、中觀見的關系和觀修的理趣,首先應清楚圓覺是心體,是本「基」,是「大陀羅尼門」(總持)。眾生的無明、生死輪回和真如、菩提(覺性)、涅槃、波羅蜜多的所依,皆是從圓覺體中流出的。而如來藏是相對五道中的清凈位,心識名為如來藏,清凈位相對不凈位,指五道中的資糧道與加行道,其心識名為阿賴耶識,即無明眾生。因阿賴耶上所聚集的八聚識執著能所二取相,以為真實而受熏習。所受熏習的種子是阿賴耶上的種識,即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第七識未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無明眾生執著妄見,造種種業,其業熏習了阿賴耶識,故為不凈,稱不凈位。
凈不凈位指五道中的見道與修道。見道與修道位者已見到了清凈的本來,即見到圓覺的心自性空,見到了我們常講的佛性,並在圓覺自性心空上行持為修道位的概念。
問:既然已經見到了清凈心體性空、圓覺智性、佛性的本來,為什麼還要稱凈不凈位,還有什麼可修的呢?
答:凈不凈位的凈是見到了清凈心體的本來面目,見到了自性心性空,見到了圓覺明體性,並安住在此心性自性空上修持。但見到不等於證道,此時的阿賴耶上的八聚識還未轉成智(轉識未成智),一有風吹草動,阿賴耶上的八聚識還會翻起,無始時以來的業力習氣還未盪盡,還在起作用,故稱凈不凈位。
達了凈位,阿賴耶識已轉成了如來藏,即已轉識成智、無明識相,已轉成了智境,此時心性覺性光明自顯現。現前的一切,皆為無垢清凈之智、證悟菩提,這是彌勒菩薩所建立瑜伽行的基礎。
瑜伽行是大乘的修學。彌勒菩薩瑜伽行的修證強調中道。中道是諸佛的根本思想,在修學上必須時時不失中道而行持觀修,若偏於觀修所緣境的相,便偏於有,若偏於觀察所緣境為空性,則偏於無,二者都是落於邊際的。
問:以上理趣如何理解呢?
答:一切真如、菩提、波羅蜜多皆是由圓覺體性所流出,如果僅承認這一點,而不承認眾生的無明、妄見、能所二取相的業力、習氣是從圓覺體性中流出顯現的,在觀修時的所緣境就落於邊際了,非是中道,是二法門,有對治、有為法,而非不二法門、無對治、無為法,本自一體無離合,因彌勒菩薩瑜伽行的基、道、果都不落於邊際,所以建立了法相、唯識、如來藏的系統。
《圓覺經》雲:「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一切有相皆為虛妄,一切執著業力習氣皆因眾生無明,明白了這些,不等於我們就不執著、不虛妄、不受業力習氣熏染,明白了僅僅是聞到了法、理,關鍵還是行持、觀修、實證。
問:觀修從哪裡入手呢?依什麼觀修呢?
答:一般修學者非能聞法好見空性(那是利根之人)極便聞法,即見空性、圓覺智性者,亦要修持起用,即不能停留在見道、修道位的凈不凈階段。要想證到清凈位還是需要修證,只是與不凈位的眾生的修學、觀修的次第不同。一切修學要依所緣境,即心意識所緣起的一切境相來修,我們稱這些所緣境為法相自性。
答:法相是相的自性相。觀修是知一切法相的自性相本空,諸法相無有自性。證悟了這一點,方證悟心自性、法自性、大平等性本自解脫,究竟解脫,證悟圓覺自性明性、空性,一體無離合。彌勒瑜伽行法相、唯識、如來藏三大系統中,首先建立法相,即是五道行人契入瑜伽行、觀修的方便,並不是為了建立什麼現象,而是為了建立觀修者所緣境的自性。
修行所觀的一切相皆不出這個范圍,此為一切觀修行人所依的基礎。
彌勒菩薩瑜伽行所說唯識,並不是要對心做什麼分析,而是為了觀修需要而建立的應執生法。所緣境為所取,心識為能取,所取境既有不同位的差別,能取識自然有不同位的差別,唯識所建立的理是這種差別的相。
唯識是從不凈位轉向清凈位的過渡,即凈不凈位。這一中間過渡環節正是從無明眾生轉向證悟解脫所修的道,非常重要和關鍵,在《成唯識論》中,將唯識位分為三位:住唯識性、實住唯識性、轉唯識性,這就是不同位、道上的分別。
如來藏是轉唯識性的果。轉依果有二: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成無上覺,即轉分別意識心的分別知為無分別智的心性本覺。成立唯識,即是為了證得二轉依果,這是「唯識」的建立所在,是為自情證二轉依果而建立起來的道,轉依果由「唯識」的修證而得證。這個轉依果的所依,名為「唯識真如」,是心性自體、圓覺自體,這是生死涅槃的所依,也是如來藏。如來藏是生死涅槃之所依,如《寶性論》中雲:「證行有差別,凡夫聖者佛。如實見言者,都見如來藏。」
《圓覺經》雲:「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是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她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未世眾生,依此修行,不邪見。」
這是講如來藏體本為虛空性,恆常不動。佛在因地修行時,依圓覺性證悟菩提證悟圓覺體性,未有一個實有的證悟者,無有一個受輪回生死的實有者,生死涅槃的所依是如來藏。如來藏體性空,有如虛空,無有形象,只有圓明覺性,不生不滅,沒有知和見的分別,是真如法界的自體性,究竟圓滿。了悟這一點,才是「覺悟心地法界修行」。諸位菩薩因此緣故,在於圓覺明心的修持時應發起清凈無染之心。未法時代的眾生依照此法修行實證,就不會墮於邪見,如來藏為瑜伽行的果是生死涅槃的所依。
如來藏由轉阿賴耶而現證心性本來清凈,轉並非否定阿賴耶的成立,所以不壞世俗。而本來清凈是心性實相、勝義,否則如來藏只是涅槃的所依,而非是生死輪回的所依,這是中道,不落於世俗和勝義二邊。
悟入遍計自性相好是知所應知,悟入依他自性相是知所應斷,悟入圓成自性相即是知所應證。這即是依法相而修證的三個層次。
悟入三自性相的次第,是由遍知而所得、由遍斷而離所現、由證得而現證無二。這是在修證中以三無性,超越三自性相。
三無性為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其所無,為無三自性相的自性。
從相無自性性來觀察遍計自性相,從而現證其無自性,如此遍計,這種修證即知其所應知是為遍知。
由生無自性性來現觀依他自性相,從而現證其無自性,如此他起性,這種修證即知其所應斷,是為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