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通俗地說說三身五智

通俗地說說三身五智

聖者的明和空是不分的,明中有空,空中有明,明也是空,空也是明。喝茶的時候,進入空性狀態,用那「明」去品嘗茶味,別的都不要管。別人發怒的時候,用那份「明」去體會他,覺察他。空性的本體無搖無動,「明」則隨緣應事。久久習之,便能打成一片,證得聖果,便會俱足佛的三身五智

三身就是法、報、化三身:「空」成法身;「明」叫報身;「空」與「明」的種種顯現,叫化身

什麼叫五智五智的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我們可以安住在真心狀態下,對五智進行不一定符合學者話語體系的一種理解:

大圓鏡智指的是,你的真心像一面鏡子似的,能明明白白地照出世界上的一切,但無論映照出的是什麼事情,有多麼惹人討厭生氣,有多大的誘惑力,鏡子不為所動;

平等性智指的是你去除了對「我」的執著,消解了「我」與「外部世界」的分別與隔閡,於是實現了一種內心平等圓融

妙觀察智指的是你的心時時保持警覺,沒有一絲一毫的散漫昏沉,對眼前的一切,都具有清醒而敏銳的覺知;

所作智指的是,雖然你沒有任何機心與算計,心如朗然晴空,但是一旦面對世上的一切時,仍然知道自己該如何抉擇,怎樣才能達到目標

法界體性智指的是,你專註於眼前的事情不被其他的諸般顯現所影響,因為你明白,所有一切都隨著因緣的流轉而不斷改變,沒有固定不變的狀態,無法執著,也無須執著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僅僅是自己的一點體會,你別管是不是符合經典,你只管是不是能讓自己得到一點小小的啟發。我們學經典目的,不是為了談弄玄虛,鎮住別人,而是為了學以致用。

我們以證得明空之心後的開車為喻:你手握方向盤,心融於空性,明白這個世界都是虛幻的,不要去執著它。明白它是沒有自性的,是因緣聚合的,是瞬息萬變的,這是法界體性智的妙用;你守住明空之心開車時,心如明鏡,所有的景物都朗然映於心中,心卻如如不動這是大圓境智的妙用;同時,你明白世界平等的,沒有你和我的區別,沒有二元對立這是平等性智的妙用;雖然不離明空,心無旁騖,但你仍然會成功地將車開到目的地,這便是成所作智的妙用你的心時時警覺,時刻注意往來的車輛,避免發生車禍,這便是妙觀察智的妙用

但是,要明白,明空之心是坦然放鬆的,不要高度緊張警覺還要放鬆。朗然空寂之中,不乏光明警覺,彷彿有一光明照耀你的心一樣。那放鬆,就像躺在野外,面朝虛空,無念無想,身體消失了一樣的放鬆。

在這狀態下,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走路、吃飯、看書、寫作,等等。在應對萬事萬物的時候,你都可以用那份警覺去觀察和體會。什麼是觀察呢?觀察就是看看自己心中的那份警覺是否如法,是否能夠應對外物而不為它牽引,這就叫觀察。體會則是自己的生命融入這份覺悟,品味它,不要丟掉這份覺悟。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你也許會丟,但因為有了那份警覺你很快就發現自己不在狀態。這時候,你就要重新提起正念,安住於隨緣任運的安然之中。這便是不怕念起,但怕覺遲。只要你及時地警覺,你便能憶持那覺性,保任那覺性,終而融入那覺性。你要說話,一直專註地品味和體會。

這樣,久而久之,你就沒有執著了。做任何事情,你都能保任住覺性;你可以做任何事,你都不執著於它。你吃了幾十年飯,卻沒咬一粒米;你寫了幾百萬字,卻沒有動一筆;你行了千萬里路,卻沒有走一步;你經歷了許多的紅塵歷練,心靈卻仍然沒離開那種朗然空寂光明。明白了這一點,你便自然明白了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

你就這樣進入空寂和妙察,警覺專註,體會,放鬆,讓自己行、住、坐、卧都融入這覺性光明,讓自己的一生都融入這覺性光明你就離苦得樂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