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俊隆:禪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5 專注於「無」

5 專注於「無」

如果你刻意去追尋自由就不會找得到自由。在得到絕對的自由之前,你必須先擁有絕對的自由這就是我們的修行

要了佛法你必須先忘掉所有先入之見。首先,你必須拋棄實體或實有的觀念。我們對生命的一般見解都是深植於實有的觀念。大多數人都相信,一切都是實有的,並且認為他們看到或聽到的都是實有的。無疑地,我們看到的鳥兒或聽到的鳥叫聲確實存在,然而,我所說的「確實存在」與各位所說的「實有」意思不完全相同。

生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

佛法認為,生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所以,那隻鳥是既存在又不存在。單單認為生命是實有的觀點,對佛教說是一種外道觀點。

何謂「外道」?就是當你把一切視為實有,以為它們具有實體性和不變性,那你就不是佛弟子。就此而言,大部分人都不是佛弟子

找出自己的道路

真實的存在來自空性,而且會歸復於空性,從空性中出現的存在才是真實的存在,我們必須穿過空性之門。這種存在的觀念很難解釋,在今日很多人開始感覺到現代世界充滿了空虛,或感覺他們的文化自相矛盾

反觀過去,日本人卻相信他們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是永恆的存在,直到後來輸掉戰爭,他們才變得非常憤世嫉俗。有些人認為這種憤世嫉俗是很要不得的,但我認為這種新的態度要比舊的態度還更勝一籌。

要我們對未來有某種確定的觀念或期望,我們就無法以真正認真的態度面對當下。我們常說:「這件事情我明天(或明年)再來做吧!」我們說這樣的話,是因為相信存在於今天的東西會繼續存在於明天

即使你沒有賣力,你仍然會預期,只要隨既定的道路向前走,某種結果就會自然來到。但根本沒有某條固定的道路是永遠存在的。

你在剎那接著一剎那時,都得找出自己的道路。某些由別人設定的完美理想完美道路,並不是我們自己的真正的道路。

了解自己,就能了解一切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開拓出屬於自己的真正的道路,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我們開拓出的道路,就會是一條遍通一切的道路。

這話聽起來很玄。當你把一件事情徹底弄明白之後,你就會了解一切,但如果你試圖了解一切,這樣反而什麼都不會了解。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你自己,了解自己之後,你就會了解一切。

所以,當你努力開拓自己的道路時,就能夠幫助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開拓出自己的道路之前,你幫不上任何人的忙,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得上你的忙。

想要獲得這種真正的獨立,我們必須忘掉一切既有想法,一剎那接著一剎那發現一些相當新穎而且不同的東西這是我們活在世間應有的方式,所以我們說,真正的了解來自空性。

研究佛法之前,你應該自己的心來一次大掃除。你必須把所有東西房間里搬出來,把房間徹底清掃一遍。如果有必要,把房間打掃乾淨之後,你可以把所有東西再搬回去。你也用得著許多東西,所以不妨把它們一件件放回去。但如果其中有不著東西那就沒有保留的必要,否則的話,你的房間就會堆滿破舊、沒用垃圾

向東一里就是向西一里?

我們說:「一步接一步,我停息了小溪喃喃的水流聲。」當你沿著小溪而行,自然會聽到水流聲。水聲是連續不斷的,但只要你想要讓水聲停息下來,就必然可以做到。這就是自由這就是斷念。

一個又一個雜念會在你心裡生起,但只要你想要將之停息,就一定可以做得到。當你能夠停息小溪喃喃的水流聲,你就能充分欣賞周遭的事物,但只要你還被一些成見習性困住,就無法如實地以萬物的本然面貌去欣賞它們。

如果你刻意去追尋自由就不會找得到自由。在得到絕對的自由之前,你必須先擁有絕對的自由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我們的道並不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我們有時會走向東,有時會走向西。

向西走一里就意味著向東走一里。一般來說,向東走一里和向西走一里是相反的事,然而,如果你能夠向東走一里,就表示你也能夠向西走一里。這就是自由。沒有這種自由你就無法專注於手邊的工作

也許你以為自己專注,但沒有這種自由你做事時就會有某種不自在之感。因為你被向東走或向西走的觀念束縛住了,你的活動就變成是二元性的,而只要你被二元性給困住,你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你也就無法專注

該不該專注呼吸

專注不是死命盯住一樣東西。坐禪時,如果你使勁觀看一個點,那大概五分鐘就會覺得累,這不是專注專注意味著自由,所以你的努力應該不指向些什麼,你應該專注於「無」。

沒錯,我們是說過,坐禪時應該專注呼吸。但我們這樣說,只是為了讓你可以透過專注呼吸而忘掉自己的一切——而如果你忘掉自己,你就專注呼吸

我不知道兩者孰先孰後,所以嚴格來說,沒必要太使勁專注呼吸順其自然好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只要你持續修行早晚便能體驗到那來自空性的真實存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