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康菲爾德:踏上心靈幽靜 第14章 我是誰:無我或真我 自我發展的過程

  自我發展的過程

  修行如何能幫助我們發展健康又完滿的自我感呢?我們如何能達到真我?這個歷程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了解。正如西方心理學的描述,最初的自我感或正向的自我力量來自早年的發展,天生的氣質或業力的傾向會受到童年環境的反饋和鏡像的塑造,產生自已是誰的感覺。若我們與父母有良好的聯結,受到他們的尊重,就會發展出健康自我感;反之則形成匱乏負面自我感。接下來,這種初期的自我感會被老師學校社會狀態和之後的家庭生活所強化。通過這種重複制約,在早期的童年模式之上再一層層累積,以及用健康或不健康方式不斷重建,就產生了我們熟悉的自我感。如果是不健康自我感,自我靈性功課在一開始就是恢復和療愈的功課也就是了解並釋放匱乏或受傷的自我感,重新喚起失落的能量,與自己有真實的聯結。自我恢復到某種程度時,接下來就是進一步發展性格、智慧、內在力量、技能與慈悲佛陀的教導中,把這種發展形容為「善巧特質」 的培養,比如慷慨、耐心、覺察和仁慈

  接下來,自我的發展就會導向更根本的層次發現真我也就是發現靈性生命如此努力培養的各種正向特質,其實早已存在於我們的真實本性之中。從這種真實本性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會發現並肯定個人的天命,我們的自我在此生有其獨特的模式,藉此得以覺醒。只有結合自我的發展與發現及對自我空性的認識,我們才能完全了解真我

  在佛陀修行中,有一段特殊的經驗可以用來說明這個矛盾佛陀在追尋解脫時,一開始是跟隨當時兩位偉大的瑜伽士,卻發現他們的方法有其局限,於是佛陀進入長達五年自我否認與禁慾修行,嘗試以其人格力量消除或克服所有缺點。先前談到佛陀獅子吼曾提到這一段。在那五年苦行禁慾中,他試圖降伏身體心靈慾望恐懼,由此找到解脫之道佛陀在這條路走到最後,卻無法成功,於是坐下來省思,忽然有了奇妙的體悟,顯示出開悟之路。他想起小時候坐在父親花園的蒲桃樹下,在天真的狀態自然出現一種完整而滿足的感覺,其實他在時就已體驗到他所追求的平靜清明身心自然合一。佛陀憶起這種深邃的完整感之後,徹底改變了修行方式,開始滋養、看重身體心靈。並了解覺醒絕不是力量的產物,而是由安住的心、敞開的心靈產生的。

  在那重要的一刻,佛陀用了健康的童年回歸自然智慧也有人說他還用了累世修行發展出的耐心、勇氣和慈悲。大多數修行的人並沒有佛陀健康童年和強健的自我感可資運用,而是帶著軟弱或不穩固的自我感,即使能暫時超越匱乏自我,達到開放無我狀態,仍然無法將之整合,也無力在生活中實現這些體悟。

  所以對許多學生而言,自我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復原。先前談過禪修是:一種療愈的過程,復原時,我們全心全意地了解使自我感軟弱、匱乏、阻塞的痛苦處境,開始看見自己的防衛和別人的期望是如何遮蔽我們最深經驗真實基礎。我們逐漸能不再認同這些老舊模式,而產生比較健康自我感。當害怕匱乏自我放下,我們必須像小孩一樣重新開始,認識並恢復曾受虐待或與自我分裂的身心。我們要恢復自身的感受,恢復自己的獨特觀點,說出內心的真話。在這個過程中,通常需要經驗豐富的人當向導,以他們為榜樣來學習愛、誠實和接納,創造健康自我

  找回迷失的自我是西方靈性旅程的重要部分,在心理學女性主義的文獻中有許多記載。梅.薩頓在詩作《我現在成為自己》中如是表達:

  我現在成為自已。這需要

  時間、許多年和許多地方

  我曾分解、搖晃,

  戴上別人的臉,

  瘋狂奔跑,好像時間

  已然老去,大聲警告,

  「快一點,在那之前你將死去——」

  (什麼?在早晨之前?

  或看清楚這首詩的結局時?

  或在圍城中安全地愛?)

  現在站著不動在這裡

  感覺自己的重量與密度!……

  現在有充足的時間,而時間年輕

  哦,在我活著的這個小時

  整個人完全不動

  被追逐的我,曾瘋狂奔跑的我,

  站著不動,站著不動,命令太陽停止!

  也許要耗費多年時間深入處理,才能停止奔胞,發出未發出的聲音,說出內心的真話。但這是達到完整與真我的必要過程

  自我發展的下一個部分是性格的發展。佛陀常把靈性修行描述成培養心和性格的各種良好品質,包括自製(限制自己不產生會造成傷害的衝動)、仁慈、堅忍、警覺與悲憫。他勸勉弟子要培養開悟的要素,借著不斷努力,強化靈性能力能量穩定智慧信心與覺察。佛陀身為開悟榜樣,可說是高貴的戰士或熟練的巧匠,通過勤奮的訓練發展出整合和智慧的性格。我們也能選擇發展自己,以耐心處理心靈心智的模式,逐漸形成意識方向

  重複的練習是大多數靈性和禪修道路的基本原則。先前談過如何專注練習訓練小狗,而我們也可以常常重複誦念禱詞,藉此強化信心。持續禪修能使我們學會善巧地放下可怕和狹隘身份認同,平息我們的心,傾聽而不是反應。我們若能有系統地把注意力放在慈悲的反省上,凈化每個行動的動機就能逐漸改變自已。佛陀說:「就像師傅把箭造得又直又正,有智慧的人也使自己的性格又直又正。」不論用哪一種方法修行都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信賴自已,佛陀說:「自我才是真正的避難所。」了解這點,我們就能作出選擇,願意強化自己的勇氣、慈愛和悲憫,通過反省、禪修、專注和重複的訓練,在內心喚起這些特質。我們也能選擇棄絕驕傲怨恨、懼怕和緊縮,以彈性和開放作為健康發展的基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