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法華經》講座 九

圓覺講座《妙法蓮華經》(九) 時間:2012年06月09日地點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大樓201演講廳主講:智崇上師紀錄:張春美整理:郭藤輝、梁玉明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祂們都是菩薩,有兩萬多,一群人做了以下的誓言。 「『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所謂「異國土」不是在娑婆世界說,是在娑婆世界以外的國土說。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祂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因為這一娑婆世界比較難,人比較差,所以,祂們不是要在娑婆世界說,是要在別的世界去講《法華經》。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波闍波提與六千比丘尼,大家一起座位站起來合掌,然後,看著釋迦佛。 「於時,世尊告憍曇彌」憍曇彌就是祂的姨母波闍波提比丘尼。「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世尊曉得她的意思,祂就講,你好像很憂慮的看著我,是不是以為我說你名字,就沒有給你授記?祂說,前面已經說過,一切聲聞都已經授記完畢。比丘尼是聲聞乘,所以,已經授記了。意思是都已經給你授記了,你還在擔什麼心!祂知道,一定要稱她的名,因為祂們的關系不同。世尊一出生,祂的母親就去世了,所以就是由姨媽養大的,這個關系當然要有一點不一樣。 「今汝欲知記者」你想要知道你授記的狀況。「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就是跟著祂一起的那些比丘都要做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你看!要從聲聞乘轉成菩薩乘,不是一件簡單事情。祂要在六萬八千億諸佛的法中做大法師,要在這麼多佛前,做這麼久的大法師之後,才漸漸具備菩薩乘。從這里就知道要轉成菩薩乘,不是一件簡單事情。 「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祂做佛的話,名稱就是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些尊號都有。「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祂授記完後,其它的,就交給六千個菩薩當中的一個,一個、一個授記下去。 「爾時,羅?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耶輸陀羅心裡這麼想。「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怎麼都不把我名字也提出來授記?其實,祂已包括在裡面。但是祂們的關系不同,所以她心裡就會這麼想,沒有說出來,佛就已經知道了。「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也是一樣要做很長時間大法師後,漸漸才具備了菩薩條件才能夠菩薩道,才能夠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祂的佛壽可長了,不像前面所講的,都是多少個劫,祂是「無量」阿僧祇劫,那就很長了。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諸比丘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祂方國土廣宣此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這個時候世尊看著法會現場的菩薩,有八十萬億那由他。「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這些菩薩都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最後只要來下生一次,就要作佛了。「轉不退*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祂們都是只要再來下生一次,就可以成佛菩薩這是最高等級的菩薩,再上去就是佛了。「而作是念」,祂們心裡就想:「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祂們心裡想,如果世尊特別告知我們要講這個經,那我們就一定如佛所教導的,來廣為宣傳、宣說這個《法華經》。祂們只是心裡這麼想。「復作是念」這麼想了以後,又想:「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雲何?」可是,佛並沒有明講,沒有交代,那我們該怎麼辦?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這個時候,這些菩薩恭敬的順著佛的意思,也想要滿自己的願望。所以就不等祂告示了,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師子吼」,祂們就在佛前,「大聲」的發誓。 「世尊我等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祂方遙見守護。」祂們就要在這個十方世界,穿梭來穿梭去,要令這些眾生都能夠書寫這些法華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那麼,這個都是您的威力。「惟願」希望世尊您在滅度以後,就在別的地方世界,遙見來守護我們。「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祂們就說了下面的偈。 「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廣說」就是說法華經》。「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從這里可以看得出來,祂們在十方世界穿梭來穿梭去,祂們是這麼高等的一個菩薩。可是,在眾生的眼裡面,祂是跟眾生差不多的。不然的話,這些人怎麼還會罵祂們,又拿刀、拿杖來對待祂們。當然,人們不會知道祂們是這麼高等級的大菩薩,都把祂們看成是一般人一樣。所以,祂們穿梭來穿梭去並沒有頂著一個大菩薩的光環這樣招搖。從眾生的眼中看來,根本就是普普通通的眾生嘛!我們看到這個,就曉得狀況是這樣。所以,那些無智的人不知道祂們是大菩薩,會打罵祂們。祂們怎麼辦?只有忍受。不是應該要防衛、要對抗、要爭取公平正義嗎?祂們並沒有去反抗,只是在忍受。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惡世末法時期的這些比丘,祂們「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實際就是這種狀況。「或有阿練若」阿練若就是阿蘭若,就是清凈修行道場。「衲衣在空閑」就是日子得很空閑。「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自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自己才是真正有道的,對人間祂們是輕視的。 「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可是,祂們很著重、貪著你的供養多不多。祂跟白衣居士說法,也被這個世界所尊重、恭敬,好像尊重有六通的羅漢。所謂六通,最後一通就是漏盡通。「是人懷噁心」可是阿練若這樣子的人心懷不善,祂的心是不善的。「常念世俗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他所想、在意的,就是世俗間的事情,並不是出世間事情,祂只不過頂著阿練若的名稱。阿練若,是一個很高的修行者清凈修行者。祂這個阿練若是假的,空有其名而已,實際上根本是假阿練若。「好出我等過。」「我等」就是那些大菩薩們。假阿練若很喜歡抖出我們的毛病,出我們的糗。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議。」這些比丘其實是什麼呢?就是大菩薩。可是看不出來呀!說祂們是貪利養,就是貪供養,說的都是外道的論議。「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說祂們在做的這個《法華經》,是祂們自己創的;自己搞出來的,是來騙惑世間人的。「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經。」為了求名,那麼就來分辨這個《法華經》,這個《法華經》怎麼樣;那個《法華經》怎麼樣,在那裡議論東議論西的,這種議論就是前面講的諂曲。這樣的議論很複雜,搞來搞去的,這個就是分別世間。 「常在大眾中,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余比丘眾誹謗說我惡。」就說祂們是壞蛋。「謂是邪見人。」說我是有邪見的。「說外道論議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被人家這麼講,祂們為了對佛的恭敬,所以對這樣子惡劣的作為、這樣的對待,是忍讓的。「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雖然被你們這樣子輕視的罵,說我們的壞話;但是你們還是佛,所以我還恭敬。「如此輕慢言皆當忍受之。」全部都忍受! 「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有的人鬼附了身,然後辱罵我們。「我等信佛當著忍辱鎧。」我們敬信佛,就穿上這個忍辱的盔鎧。那忍辱的盔鎧穿上去就是忍受,就是比較好忍受。「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來世護持佛所囑世尊自當知濁世惡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惡口而顰蹙數數見擯出。」不但罵,罵完了還把祂們趕出去。「遠離於塔寺。」從塔寺中把祂們趕出去。「如是等眾惡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我是世尊使。」我就世尊派來的使者。「處眾無所我當說法願佛安隱住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你看祂們好委屈哦!要講這麼好的佛法法華經》,給世人聽,還要忍受這樣子的對待。這就是菩薩所說誓願。 所以,我們不要想這部法華經》是佛講的,我要為祂廣為宣傳,敲鑼打鼓。你看,佛都已經給了我這個令箭!我已經拿到證書、招牌了,那麼,當然要大大方方、轟轟烈烈的來推廣,你們都應該要恭敬、好好來聽!不是這樣子,反而是這麼委屈、這麼忍辱的來傳這個《法華經》。我是認為這是有非常深的含意,絕對不是我們一般世人想像的,正好跟我世人的想法相反。祂是世尊使,也是如來使,就是佛派的使者,佛派的使者推廣起來竟是這麼可憐。所以這個經典透露了一個,跟我們一般世人非常相反的想法這樣子呈現出:如來使至少比上帝的天使還要大,對不對?人家天使下來,都是那麼神氣,人們對祂欽佩恭敬。而我們的如來使出現的時候,在惡世裡面的人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也不對他欽佩恭敬。 妙法蓮華經》〈安樂品第十四〉 前面這些大菩薩發了誓願,要講這個經了。但要注意一點,那些大菩薩們就是在娑婆世界,並沒有到他方世界。更前面那些授記者,祂們都是要到他方世界,到他方世界就可以風風光光的講《法華經》。這個娑婆世界,因為是五濁惡世,是沒有辦法風光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是在娑婆世界,所以那些委委曲曲、受盡人家責難的事情,恐怕才是真的。那些風風光光的,反而好像不是真的。從經文看起來,好像是這樣。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風風光光,雖然不如意,但是你可以暗自慶幸,你可能就是個菩薩。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希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雲何說是經?」文殊師利問說,祂們這些大菩薩要在以後的這個娑婆世界、這個五濁惡世說《法華經》,祂們為什麼能說這個經,這麼困難,還要被人家輕視、受到惡罵,在這狀況下,祂們為什麼能夠說。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祂們想要說這個經的話,祂們要做到四個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說是經。」祂們第一個要做到的,是能夠安住在菩薩的行處,以及菩薩親近處;能夠安住在行處和親近處,那麼,就能夠說這個經。 「文殊師利!雲何菩薩摩訶薩行處?」什麼是菩薩行處,行處是什麼?「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猝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這就是安住了菩薩的行處。怎麼樣一個行處?祂說,菩薩要住在忍辱地,就是忍辱波羅蜜地,前面已經講過,菩薩說法也會被人家罵來罵去的,祂都要能忍受,這就是忍辱地。「柔和善順」,非常柔軟,心很柔和、很善良、很溫順。「而不猝暴」,沒有火爆氣,被人侮辱了還要沒有火爆行為。「心亦不驚」,心也不會驚怕。做到這樣,就是忍辱。下面還有比較深一點的。「又復於法無所行」。你於法沒有行,無行才是無為,有行的話就是有為。「而觀諸法如實相」,觀所有的法都是實相。所謂實相,指祂本來就這樣。真的就這樣,你不用行,你不用去造作。祂本來就是這樣,你還要做什麼?你要做的話,就是因為祂不是這樣,你才要把祂做成這樣嘛!而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真實,就是這樣呀!而已經這樣了,你還做什麼。「亦不行」,你面對實相的話,你不要做什麼的。你會要做什麼的話,就表示那個不合你的意,要把祂做成合你的意,你才去做嘛!「實相」,本來如是,就是這樣。就這樣了,還需要做嗎?不需要做了!所以「亦不行」。「不分別」。祂本來就這樣,真實狀況,就這個樣子,還有什麼好分別的?要分別的話,就會出現到底哪一個是真的、假的,哪一個是對的、錯的,哪一個是好的、壞的,這時才有分別。都是真的,如實呈現,就這個樣子你就有什麼好分別了,這里講得好深哦!「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菩薩行處就是什麼呢?處在實相,就是安住在實相。這里把實相表達得更是清楚了。這樣子來看待,你就會了解了。 我上次有提過一個問題,到底哪一段在講《法華經》?講來講去都沒有真正講到法華經》。都是講跟《法華經》有關的一些事情而已。為什麼沒講?因為《法華經》不需要講呀!祂是實相啊,祂就這樣呀!所以,沒有講《法華經》,你怎麼能夠講?《法華經》就是呈現實相嘛!如果你到這個惡世,就是會被一些惡比丘罵,那也是實相呀!所以才會忍辱,祂以忍辱來面對,這也就是實相。祂有說什麼?祂什麼都沒有說。 「於法無所行。」祂沒有做什麼。所以也沒說什麼。只是在「觀諸法如實相」,這些都是實相。怎麼樣子可以得到實相?就是你接受祂,你連人家的辱罵,你也接受。當你接受辱罵的時候,不就是在忍辱。其實,忍辱就是接受。而且也沒做什麼,因為實相不需要你做,祂已經呈現了,祂就是這樣。這就是行處。這樣子的話,這個行處就深了,就是在講《法華經》。因為處在行處、安住在菩薩行處,就是在呈現《法華經》,也就是在說《法華經》。所以,祂說要怎麼樣才能說《法華經》?要安住行處,原來是這麼回事。 「雲何菩薩摩訶親近處?」親近又是什麼?「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外道、梵志。」「梵志」就是婆羅門。「尼犍子等」,尼犍子就是當時的一個外道,六個外道裡面的一個外道,專門修苦行的一個外道。「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祂也不去用世間語言來美化。說得好聽、多美麗、多理想呀!等等這些外道的事。不親近不去靠近哦!我想通常我們不但要親近,同時自己也要做,不只是親近要做。 「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路伽耶陀」,就是順著這個世間的法、道里、理論、方法,就是順著這個世間。「逆路伽耶陀者」就是逆這個世間的法。我查到的那個註解,是這麼說的。什麼是「路伽耶陀」?就像孔老夫子倫理道德,祂是順這個世間的一套理論,這個就是「路伽耶陀者」。還有就像墨子的兼愛、非攻,也是順這個世間的。什麼是「逆路伽耶陀」?就像道家的那些主張,要離開這個世間,要清凈無為,不入世的,那就是「逆路伽耶陀」,那麼就更不能學這個倫理道德了,以後學了這個倫理道德,祂們就不親近他,也不學這個道理,我看根本連親近都不親近道家也不親近事實上我們不都想親近嗎?這個「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我們都很喜歡的。其實我們都在親近,這里祂告訴我們不要去親近。 「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什麼是凶戲?我們不是有很多影片,就是專門演那個兇殺的。這種都不親近。「相扠」就是互相拳打的。摔角、相撲,不是都很好看嗎?相撲是日本的那個相撲。「及那羅」,那羅就是搏擊、摔角那一類的表演。「等種種變現之戲」從這些變化出來的一些好看的花樣。「又不親近陀羅」,「旃陀羅」就是專門做那種殺生,就是做殺戮工作的人。「及畜豬羊雞狗」,「畜」就是養,養豬的、養羊的、養雞的、養狗的,都不跟他親近。「畋獵漁捕諸惡律儀」,打獵的、捕魚的,也不跟他親近。「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睎望。」就是像這一的人,祂是不去親近他,但是,人家會來找他。找上來的話就跟他說法,講《法華經》。講是講,但是不懷希望,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好,不做期待,但是會跟他講。 「又不親近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就是也不親近,為了求聲聞乘的那個比丘比丘尼以及優婆塞、優婆夷。你是聲聞乘的話,祂就不親近你。也不跟你問訊。所謂問訊就是打招呼,連招呼都不打,這個叫做不親近。 「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如果在一個房裡面,或者在經行處。「經行」是一種用散步、用步行在修行方式。我們在恭敬的時候,就圍著,右繞走,那個就是經行。所以,你在房中或者在經行,或者在一講堂中,不跟他們搞在一起。「不共住止。」不跟他們和在一起。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睎求。」你不跟他在一起,他們來找你,就隨宜說法,不抱希望。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不應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你也要在女人身體部分做文章,說出能夠生欲想的那個相,不取那個相來說法不做這種事情。「亦不樂見。」也不願意看到這個事情。「若入他家」如果到別人的家裡。「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不跟他講話。「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我想,不男,大概就是什麼人妖之類。還有五種我不知道,只曉得一種。「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去親近他們,是代表我是親切的,在情上面是厚實的。去接近了,就變成淺薄的。「以為親厚。」我想,就是在情上面是厚實的。如果那樣去親近的話,在情上是輕薄的。所以,這個親厚是指情厚或是不輕薄的意思。 「不獨入他家」,獨自不到人家的家裡去。「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如果因為有事情必須要單獨去的話,就一心念佛。心裡面想的都是佛,所謂念佛,不是念佛號,是心裡面想的都是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如果對女人說法的話,不能露齒笑,也不能把胸部露出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就是為了法的話,也不能夠去,不可以去靠近。「況復餘事。」為了法都不可以,那麼,其它的更不可以。「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不喜歡養一些年輕、年少的弟子、小沙彌小兒也不會跟這樣子的人去拜同一個師父。 「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這是一地親近處。 所謂的「親近處」,就是你跟誰、怎麼樣的人靠近,不可以跟怎麼樣的人靠近。很講究哦!看起來,這些地方我們現在都沒有做到。我想我們現在到底是比較進步不需要這樣,還是精神墮落了?我也搞不太清楚。不過,以現在來看,是嚴了一點。要做這樣子的話,那個環境有一點像回教,那些女生都蒙起臉來,大概就可以做到。尤其像現在的西方歐美國家,不但不蒙起臉來,還想辦法多露一點。好像在這環境裡面,都沒有到親近處的狀況。第一步的親近處,都沒有做到。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要觀一切法,所有的原則、規則,一些方法現象,都空如實相,實相是空的。「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觀一切法如實相的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就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一切法會因緣而生而有,這些法是從顛倒生出來的。是這麼來看一切法。「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做到這里就是第二個親近處,就比較深了。 在第一個親近處,就是一些有相的規則,要做的話,比較容易而且有跡可尋。這第二個親近處,就無跡可循了。這個親近處,其實,就是你已修到了,才能夠觀一切法如實相,觀一切法不顛倒,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還是會生出來呀!一切法、一切語言,還是會有、會生出來。祂是從因緣而有,從顛倒生出來。「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很喜歡這樣子法相。觀一切法,就是觀一切法相。能夠觀到這樣子狀況,就是「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這第二級的,應該是更高一級的親近處,這就比較難啦!我想也不是說這個「第二親近處」比較難做,兩相比較起來,反而是前面那個有相的「初親近處」,比較好做,比較容易。所以第二個親近處,就是親近的實相。前面那個初親近處,只是說你不要去親近那個不好、不可親近的人。而第二個親近處,祂是入法相、入法性,是進入實相了,就是親近了實相。這個,比較深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睎望 而為說法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就是劊子手。)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說法時 毋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安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法華經 這一段祂就是在說,如果你能夠安住在行處和親近處的話,你就能在這個惡世裡面,說這個《法華經》。不然的話,是沒有辦法說的。所以,要說《法華經》還真的不容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前面祂講有四個法,需要安住四個法,前面講的是行處、親近處是第一個法,接下來是講第二個。 「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第二個,是你要住在安樂行。什麼叫安樂行?就是你在說話、在讀經、在講解的時候,不說人家或者經典過錯。不說人的過錯也不說那個經典不好也不去輕慢諸餘法師。其它也法師在說、在講法不去批評不去說人家不好也不說所有其它人的好惡長短,不說他們什麼比較擅長,什麼比較不擅長,都不講別人的這些事情。 「於聲聞亦不稱名說其過惡。」對於聲聞修行者,不會指名道姓的說,他什麼地方不好也不會說他多棒、多好。對於聲聞人,好壞都不講。「又亦不生怨嫌之心」。不會去生起埋怨、或嫌棄誰的心。那個嫌棄、嫌惡、埋怨的心都不起。「善修如是安樂心」,你做這樣子,以後你講《法華經》,你的聽眾都會順你的意。如果有什麼人,問你一些挑戰性的問題,你也要用那個小乘說法來回答,而要以大乘的解說法來回答。那是希望他們能夠得到一切種智。這里就是在說一件事情,如果會遇到很多不順事情,那應該都是跟你造的業有關啦!祂這里說安樂行,不講人家壞話什麼都不批評你就沒有造業。所以,來聽你說法華經》的人他就會來跟你搗蛋了。因為你自己都沒有業嘛!所以能安樂行,其實就是不造業行。不要造那些惡業,講經的時候,就不會遇到不順你的那些業報。你不去造那些惡報,來聽經的人都會順你的意。講不講有什麼重要、有什麼關系呢?重要的還是消業,不要造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凈地 而施?座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凈衣 內外俱凈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衣服卧具 飲食醫葯 而於其中 無所睎望 這是重點哦!因為我們講經的人,也要吃飯、睡覺,所以,在講經的時候,心裡面都會考慮怎麼樣講才會有收入,會顧慮這些,祂的意思是這些想都不想。衣服卧具飲食醫葯,這些想都不去想。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現場問答】 問:在無法分辨外道與非外道時,如何選擇親近與不親近。 答:如果你沒有辦法分辨,當然沒有辦法選擇。所以,什麼是外道?什麼不是外道要學會分辨。這個外道和非外道的分辨,有深有淺。你至少要會分辨淺的。譬如說,我們要知道佛講的就不外道佛說經典那就不是外道。不是佛說的,至少我們知道,譬如科學它就外道佛教經典裡面,特別指出的那些六師外道,就是外道,至少你這地方你要會分辨。如果這個你也不會分,當然沒有辦法選擇了。要親近還是不親近,當然是沒辦法的。 問:為何不親近,就是厚實? 答:不是,這個問題不對。是不親近那些五種不男不女的那種,你不去接近五種不男,祂指的是不去親近五種不男或者不去親近那個女神。當然,這個指的是男的,男性的菩薩。當然,他在世間不見得掛上一個菩薩名字或一個光環,他就是一個普通的修行者或者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就是優婆塞、優婆夷,都可以。你如果是一個平常的男性修行者你不親近那些人妖,這代表什麼呢?祂說這就是親厚。我把它解釋為這個叫厚情,這個人的感情是親厚,就是情厚。反之,你去靠近那些人,你很喜歡很有興趣去接近那五不男的話,你的情是薄的,所以才說是輕薄,不是淺薄。你看!像這種都不動心不去靠近的人你會覺得這個人比較穩重、厚實。對那些人妖顯現出很有興趣的樣子,不是輕薄嗎?這很明顯嘛!對這些不聞不問,也不想談,都不重視的人,就是一個穩重厚實的人你會覺得這種人他在感情上是穩重厚實的。對那個好有興趣、嘰嘰喳喳的,都是小鬼頭,就是一個輕薄的人嘛! 問:佛教徒可以養狗嗎? 答:祂這邊說養狗、養雞、養什麼的那些人,我們都不去接近,自己更不會養狗。如果我們泛指佛教徒的話,那我要說可以養。你要養就養,沒有什麼關系如果你是要講《法華經》的人,準備在這世間講這個《法華經》的人,就不可以也不是說絕對不可以,所謂的不可以,就是如果你這樣子做的話,你在講《法華經》的時候,你的《法華經》裡面可能會遇到麻煩,不能很安穩的講《法華經》。為了讓你講《法華經》能夠順利,最好不要養狗如果你養了,當你講經的時候,也許有些人就要像狗一樣咬你。你的聽眾裡面就有這樣子的危險。 問:地藏菩薩有養一隻狗,這表示祂與《法華經》有違背嗎? 答:嗯!應該不是。因為祂講《地藏經》;祂沒有講《法華經》。這邊講的是,那個講《法華經》的那個菩薩地藏菩薩祂沒有講《法華經》,祂講《地藏經》,《地藏經》就沒有這個限制。 問:《安樂行品》中的大菩薩,可以結婚嗎? 答:可以。這里,沒有說祂不可以結婚。但是祂要結婚,找對象的時候,祂就要謹慎一點,不要太招搖,有些人大張旗鼓的宣稱,祂要相親了,結婚典禮也搞得轟轟烈烈,這個大概不適合。結婚,我認為是可以的。 問:大菩薩一定是男的嗎? 答:不一定,也會是女的。不過,這邊說的時候,祂是以男性的角度來說的,只是這樣子而已,並不是說,一定是男的。 問:「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中的「不出、不起,無礙、無障」是什麼意思? 答:什麼意思?就是不出、不起,無名、無礙、無障呀!就這樣而已。這算是第二親近處,這邊祂主要是說,祂能夠看到一切法相,是祂看到了那些法相的「不出、不起,無礙、無障」,祂看到了很多啦!譬如說祂也看到了一切語言道斷。祂也看出祂是不出的、不起的、無名的、無相的。就是,祂看到那個法相裡面的這個部分,祂的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無障、無礙。不止呀!還有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通常我們觀到法相,祂是有相,有東西的,是有事情的呀!但是,祂從那個有相、有事情的那個裡面,看到了沒有,看到了什麼都沒有,是這個意思。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