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圓覺經》講座 八

圓覺經》講座(八)20101113 時間:2010年11月13日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主講:智崇上師紀錄:張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我們今天要講《圓覺經》的〈辯音品第八〉。 「於是辯音菩薩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關於前面這部分,因為每一章都一樣,我們就不再解釋。我們從「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這裡提到前一品講了奢摩他、三摩缽提、還有禪那,這三個修行方法。辯音菩薩就問說,一切菩薩在圓覺門,就是在圓覺宗裡面要修的話,「有幾修習」就是有幾種方式。「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希望世尊能夠舉出修行方式總共有哪些?讓大家方便修行,能夠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這個就不解釋了。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世尊說:「好,善男子!」就是稱呼辯音菩薩。你們能夠為大眾及末世眾生;這個大眾,當然就是來參加這個法會大眾,那裡面當然有很多菩薩。「及末世眾生」,當時根本還不能參加這個法會的。所以辯音菩薩的問題不限於當時,也包含了未來。「問於如來」,有什麼樣子修行方式?「『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這個也不解釋了。 接下來,釋迦佛就開始說:「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凈,本無修習及修習者。」在如來圓覺清凈境界,根本沒有修行這件事情也沒修行者這件事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一切的菩薩以及末法時期眾生,祂們是依於未覺幻力來修行的。這個未覺幻力就是執迷。還在執著與迷惑當中,才有修行回事。如果你沒有了執迷,就沒有修行也沒修行者。那執迷是什麼?就是執著和迷惑。如果你只看到「未覺幻力」,會以為滿有水準的,也滿神秘的;其實就是執迷。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凈定輪。」這樣一來,就有二十五種修行的模式。這個「清凈定輪」也是說好聽的,其實說的就是:修行的模式有二十五種。有人因為讀過《圓覺經》,以為這二十五種就是前面講的那三種,排列組合出來有二十五種。不是!排列組合的話,哪裡只有二十五種?幾百種都可以,不會只有二十五種。這二十五種不是排列出來的,是菩薩眾生在修這三種的時候,自然出現的二十五種狀態,是真實的出現。眾生修行時,他的修行狀態會有二十五種。不是拿那三種來做排列組合出來的,是一個真實狀態。 接下來就依次講這二十五種第一個「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這樣子修行模式就是單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取靜為行,就是靜下來。「唯取極靜」,把靜做到極致,「由靜力故」因為這麼靜下來力量,「永斷煩惱就把煩惱掉了。「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這個是很快的,這麼靜下來就入涅槃了,這個算是頓悟的。這樣子修的菩薩就叫做「單修奢摩他」。 事實上,這邊所說的單修,不是說只做奢摩他,其他兩項不管。要注意的是佛法沒有斷滅的,雖然講單修,也不會把三摩缽提和禪那切得乾乾凈凈,只有奢摩他。這裡的單修是指主要修這個,其他兩個還是附帶會有一點,這一要注意。如果真的是其他兩個切得乾乾凈凈,完全都沒有,只修這一個,是不可能修成的,也沒有這回事譬如說「永斷煩惱」,這個地方就是禪那,所以還是會有的。不要看到「單修奢摩他」,就以為只要修空觀,其他假觀、中觀;三摩缽提和禪那,碰都不用碰、學都不學了。 第二個「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凈妙行,於陀羅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這位菩薩是第二個模式。祂「唯觀如幻」,祂看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沒有一樣不是幻化。「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以祂的覺性的力量,「佛力」就是覺性的力量,變化世界的種種幻化,讓這個幻化起作用。「備行菩薩清凈妙行」,這樣起作用,就是在菩薩行,在度眾生,幫助這個,救度那個,就在做這種事。這些都是幻化的事情這個世界裡面沒有一樣不是幻化的。 然後祂就起幻,讓這個幻起作用。肚子餓了就變出食物讓你填飽肚子。怎麼弄出來的?不是變魔術弄出來,而是由廚房裡面炒出來的呀!這樣做出來就是變出來了。大家以為「幻化」就一定要像大衛魔術一樣?不是!這個世界就是幻化的,你到廚房把菜飯做出來就是幻化出來。但是這麼炒出來就可以填飽肚子。在祂的角度看起來,吃飽了也是幻化,肚子餓也是幻化。這麼一做,「備行菩薩清凈妙行」,就做了很多菩薩六度萬行,「於陀羅不失寂念」,對陀羅尼門並不會失掉寂滅的心念。「及諸靜慧」寂滅就是禪那、靜慧就是奢摩他,所以祂並沒有說沒有禪那和奢摩他。這樣子修的菩薩就叫做「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第三個是單修禪那。當然,所謂單修禪那,也不是只是單修,它也有三摩缽提、也有奢摩他的。「若諸菩薩唯滅諸幻」,祂不是觀一切都如夢如幻,不是這樣觀。祂是怎麼做呢?既然這些都是幻,我要把這些幻都消滅掉。祂的作法要把這些幻化消滅掉。所以祂「唯滅諸幻,不取作用不去管產生什麼效果,好像肚子餓了就要把肚子填飽;祂不管這個的。「不取作用」祂沒有起用,不去產生功效、功用的。就是把這些幻滅掉。你肚子餓,滅掉。肚子飽,滅掉都是幻,都把它滅掉。「唯滅諸幻」就是這樣。 「獨斷煩惱」,把煩惱也斷掉,煩惱也是幻嘛,獨斷煩惱之後,祂就專注在哪裡呢?「煩惱斷盡,便證實相。」煩惱斷光了,便證到實相,實相就是清凈無染的覺性。這個方法,很像我用方法:被知的都不是。是不是就是這樣?把它統統滅掉了,滅光了,那就「便證實相」。這樣子修的菩薩就叫做「單修禪那」。要注意這個單修禪那,也並不是只有禪那而已,還是帶有一點奢摩他、三摩缽提的。這三個都是單修,接下來就是另外的修法。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大家知道「取至靜」就是奢摩他,「照諸幻」然後又「起菩薩行」那就是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這個就是奢摩他。「便斷煩惱」,證到了靜性以後,就把煩惱斷了;這個煩惱一斷,就是禪那,所以「後修禪那」。「永出生死」就修好了。 「若諸菩薩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這個菩薩就是先修靜,靜到極點的時候,三摩缽提的力量就出來了。靜到很靜,祂就會起變化。起變化就不靜啦,我們寂靜靜下來的時候是沒有變化的,但是靜下來以後,反而產生了智慧人心沒有靜下來的時候沒有智慧靜下來的時候智慧就生出來了智慧一生出來,就產生種種變化可以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之後又斷煩惱,又入禪那了。所以「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祂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這個都是自然現象。不是我要安排成這樣,我再照這樣子修。不是!有的人一修,就自動變成這個樣子。他自然會呈現這樣子的結構。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凈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就是奢摩他,「斷煩惱已」這就是禪那,「後起菩薩清凈妙行,度諸眾生」,這就是三摩缽提。所以這一菩薩,就是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是禪那,「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在斷煩惱的同時就在度眾生、建立世界,所以祂是齊修。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祂是「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在靜當中起變化、起幻化,所以祂是齊修奢摩他和三摩缽提。這個是滿特別的,有的人愈靜就愈變化,他沒有靜下來的時候,還變不出什麼東西來。這就靜下來了、同時就在起變化,「後斷煩惱」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應該滿多這種狀況的。因為靜下來跟寂滅很難分、很類似,可以一起做的。所以「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在靜的當中,就在滅了,之後才起種種變化,起作用;起用來變化世界。這樣子就是「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這個狀況要多解釋一下,祂是怎麼做的?「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變化力就是起幻,就是在幻化;幻化是不安靜的,不是靜下來的。「種種隨順而取至靜」隨順種種因緣幻化,再變成安靜下來。這過程到底是什麼狀況?「以變化力」起幻再起用,這樣子一做以後,就發現,這個世間因緣,並不是他自己單獨的力量挑起來的,而是各式各樣力量的匯合促成的。 這個因緣當然也是幻的,但不是自己獨力挑起來的幻,這些幻化是由各式各樣力量彙集起來的。這種各式各樣的力量,多至無量,根本數不清。因為祂起幻修三摩缽提,祂就發現祂在起幻。起幻時祂會知道:這個幻是我起的,是我要樣子去做的。但是後來祂發現,整個幻化的因緣變化,都是整體的幻化,不是祂自己的力量所呈現出來、所造成的。那是各式各樣、無量無邊的幻化力量,所彙集起來的一個狀況。 那時祂就覺得,自己那個幻化力量是很渺小的,因此就愈來愈不用力了,也就愈來愈不用力去幻化了。因為自己那個幻化力量,在整體的這個幻化力量中,就是非常、非常渺小,於是祂對自己的那個幻化力就不用了愈來愈放下、不用了。因為祂放下了,愈來愈用了,祂就愈來愈體會靜的深度。祂就體會到靜下來的那個深度,漸漸地就融入法界,成為法界的一部份。 所以才會說「種種隨順因緣「而取至靜」。祂這個至靜是這樣子來的。開頭是祂起的幻,起了之後就發現自己的那個幻很渺小,整體的那個幻化太大了,整個法界是一個幻化的因緣所形成的。所以祂自己的幻化力,就愈來愈不用,愈來愈放下;因為這樣子放下了,祂就體會到靜,體會到靜下來的那個深度。一靜下來以後,祂就漸漸的融入法界。 所謂融入法界,就是融入這個法界整體的因緣,那個幻化因緣。祂就整個融進去了;就成為整個法界的一部份,這個幻化因緣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其實祂的幻化力量就更大了,這樣就是「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當祂這樣子修到的時候,就等於是覺性與法界融成一體;也可以說,娑婆涅槃不二的狀態。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前面是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這個是後修禪那。過程跟前面那個一樣,只是祂後面是取寂滅,前面那一個是取至靜。取寂滅和取至靜一樣嗎?不一樣。至靜就是靜下來,寂滅是看破了、了知了。這時候祂會覺得,什麼都沒意思了,所有一切都沒意思了,那就是寂滅。取至靜不是這樣;祂就是靜下來,並沒有覺得沒有意思,沒有這情形。我們修行是會遇到這種狀況的,當你覺得世間一切都沒意思,不想幹了,就會取寂滅。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這個就是一心三觀。先修假觀,中修空觀,後修中觀,就是這個。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我想這個也不用解釋了。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這也不用再解釋了。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凈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凈。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凈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凈,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凈隨順。」這是最後一個,就是第二十五個。 那我們把 第二十五個來看一下。「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凈隨順。」這裡的三種自性,就是那三種修法,指的就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大家讀到樣子文字會想,這一修法,是不是就是把這三個合成一個修,也等於是齊修這三個。不是,不是這樣子那是什麼樣?它重要的地方,「圓合一切」就是合在一起,而「於諸性相,無離覺性」這個是它的重點。祂於性、於相,於佛性、於諸相,都沒有離開覺性。 祂的覺性最大了,已經作主了。祂是怎麼修的呢?祂也沒有要修哪一個,祂就是不離自性。祂在做的時候,那個過程,呈現出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祂也可能單修這個、單修那個,也可能一下這個,一下又是那個;不定的,其他的二十四種都可能呈現。這個圓修的狀況是一個活的、不定的呈現。祂在這個當下是,呈現這個就呈現這個,呈現那個就呈現那個,是一種自然的呈現。沒有說我要修哪一個模式,什麼模式都沒有。前面你還可以自己定出一個模式來,我先修哪一個、後修哪一個,或者中修哪一個、齊修哪一個,有模式。但是這個已經不定型了,沒有模式了。所以叫做圓修三種自性,祂的圓是這樣子的圓。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這一段是告訴你怎麼做,怎麼知道自己到底應該修哪一輪?因為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模式,先去把自己的模式找出來,然後照這個模式來修,這樣會比較快一點。怎麼做呢?「當持梵行」,就是修清凈。這個安靜,就好閉關樣子。「寂靜思惟」把心靜下來好好的想,「求哀懺悔」祈求、懺悔自己所有的一切業障、業報。這樣子做「三七」二十一天,等於是要閉關二十一天。把這二十五輪做成抽簽的標簽,然後到第二十一天就抽一個簽出來,抽到哪一個就是哪一個,就照你抽到的那一個來修。如果抽到的時候,心想我是這種嗎?「一念疑悔」就不算了,就無效了。無效了怎麼辦?重新再來二十一天,再來抽。你想要找到自己是哪一個模式,你適合哪一個,就是這樣子來找的。抽到哪一個,就是那一個。稍微懷疑反悔,「我好像不是這個,我認為自己應該是哪一個,怎麼抽到這一個?」這樣就不算數了。不算數怎麼辦?重新再來二十一天,再來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凈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輪。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這個偈的意思是說,辯音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菩薩,祂們的無礙的清凈慧,「皆依禪定生」都是禪定生。禪定的意思,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這三個就是所謂的禪定生。「三法頓漸修」,這三法有頓、有漸,你都可以修,有二十五輪,你可以選一輪來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都是用這個方法,來證得菩提的。「唯除頓覺人」,只有頓覺的人是除外的。頓覺的人是什麼呢?就突然就什麼都會了,這就是頓覺人。頓覺人就沒有用這三個法,他不用這麼頓漸修,他就是會了。 「並法不隨順」的意思是,沒有一個法是不隨順的,不隨順什麼?不隨順因緣,沒有不隨順的。「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隨順因緣努力的修,「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這樣以後就可以涅槃。 講解就到這裡。大家有問題可以問。 【現場問答】 問:如果做到睜眼閉眼都可以觀見六字大明咒的咒輪,梵文的那個咒輪;這種定,在咒輪上的修法是屬於哪一種?這三種裡面哪一種? 師:這三種裡面的三摩缽提,只是三摩缽提裡面的一小小部分。這個就是觀想, 這個觀想就是起幻,所以是屬於三摩缽提裡面的一小小部分。 問:以這個定於咒輪為基礎,如何做到攝心?師:那就再看啦!你去抽簽嘛,你去抽簽,該修哪一個。 問: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凈境界,無作自性。是否為無自性? 師:不是。這個自性是無作的,所以無作自性,指的是無作。祂無作而變成起用,因為祂是以寂滅力,寂滅力就是達到寂滅嘛!達到寂滅,就無作啊,什麼都不做,無作而又起用了。有起用,所以這樣就是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問:末世眾生依此輪者,常持梵行,如果不斷除淫慾,可修此輪否? 師:問題是如何定義淫慾要看你怎麼定義。如果我們定義說,只要夫妻行房就算淫慾,那麼就不能行房了。如果說夫妻行房,這個不算淫慾去找妓女行房的話,那個才算淫慾,這樣子的話,夫妻行房又可以了。如果說,起了淫念就是淫慾,那麼心裏面都不能有這個心念,一起念就算淫慾了;就看你怎麼定義。怎麼定義才對呢?也沒有耶,你怎麼定義就怎麼對,隨你選的。所以,什麼是梵行,也是你定義的。譬如說圓覺經》裡面也有講到如來隨順覺性,祂是什麼呢?淫怒痴皆是梵行。這樣子的話,祂什麼都可以了。至於怎麼定義,那是隨便你的。但是你要照你的定義來做就是了。可不可以修此輪呢?那要看你是不是照你的定義做。照你的定義就可以。 問:如何做到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師:修成了就做到了呀!你如果能夠讓覺性作主導了,那就做到了。 問:個人起幻的能力很渺小,整體法界、集體眾生起幻的能力很大。可否說,法界一切眾生集體的起幻力是共業,個人幻力是別業,當個別業強過共業,便會張寶勝般,進行隔空搬運。特異功能是個人的顛倒夢想,打敗眾生集體的顛倒夢想嗎? 師:張寶勝的那一套,就是他的三摩缽提;這就是他的三摩缽提,所展現出來的變化力。那個起變化,就是三摩缽提起幻、起用;都屬於這裡面的。有好幾位魔術師表演的魔術,那都是在起幻,都屬於三摩缽提的一種。 我在電視裡面看到播了好多次,就是街頭魔術師。他好像叫david blaine,跟另外那個大衛不一樣。他在街頭表演,把街頭的人都嚇倒了。我看那個表情我覺得他應該是真的,站在那裡就浮起來了,這個就是幻化力。我覺得他那個不是魔術,一般講魔術好像都是騙人的,反正都是假的。他們是真的就這樣浮起來,身體離開地面,浮一下下沒有多高。旁邊看的人都嚇倒了,那個表情很精彩。這個表演我認為就是幻化力,就是三摩缽提。 其實比這個更精彩的,在我們的《維摩詰經》裡面,那個維摩詰表演得更精彩呀!那簡直太神奇了,變出一個維摩詰菩薩出來,還到眾香國香積佛那邊去,拿了香積飯回來,這是更大的魔術啦!像那個大衛魔術的表演也是;你根本搞不清楚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這裡提到的張寶勝,也不是什麼別業打敗共業,就是三摩缽提的變化。 問:二十五種修行方法既是自然現象,就是這二十五輪,為何須懺悔二十一天,用抽簽的方式? 師:你是屬於哪一種自然現象你自己不知道啊!你想要事先知道,可以對你修行比較有幫助。這二十五種,每一種都是存在的模式,你想要找的話,就用這個方式來找,看你是屬於哪一種?你不也可以呀,沒有規定你一定要找。 問:曾修到世間所有一切都沒有意思,周圍親人你怎麼修行修到這樣,該如何安住於世間? 師:修到寂滅,你就在寂滅,你也不會在乎啊!如果你還在擔心怎麼安住於世間,那你還覺得這個世間有意思呀!當你真做到這個沒有意思的時候,你根本就連這個問題也是沒意思,根本就不會問的。所以這個表示你還沒有做到。你沒有做到,來問做到那個狀況怎麼樣子那是你亂猜的問題,這種問題沒有意思的。 問:這二十五種清凈定輪是否有修行深淺之分? 師:不是這二十五種,這二十五種有什麼深淺可分。但是你自己修的話,每一種都有深淺可分的。 問:是悟自性後起修,還是由二十五輪來起悟自性? 師:你要修這個的話,先要把前面那一品講的,那三種是怎麼修的弄懂了,現在要真的去實踐了,才去找這二十五個裡面,你適合哪一種,這樣你修起來比較快。因為你找到的那個模式,就是你天生的模式,用抽簽的方式找到,找到以後你就照這個方式修,會比較快。如果你不知道,慢慢摸索會耽誤一些時間。 問:一心三觀對應哪一段?請老師再詳解。 師:一心三觀是有第一個修假觀,第二個就修空觀,第三個就修中觀,就是這三個。所以對應到的話,假觀就是三摩缽提,空觀就是奢摩他,那麼中觀就是禪那。 問:請問師父,近來察覺自己有如天地間游盪的靈魂,沒有了形體,有時會有如空中飛行的老鷹,俯視人間,看到自己的形體,在車水馬龍的人間行住坐卧,好渺小的人間萬物等等,一切都是渺小的,何以會人在紅塵無所住呢?這樣子狀態修行過程自然發生的嗎?如果是,接下來應當如何精進修行? 師:這樣子狀態,有些人是發生的,狀況發生之後,你接下來應如何修行呢?第一個,這個狀況不要告訴別人。尤其不可以告訴沒有這樣子經驗、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狀況的人,因為會把人家嚇到。所以這個事情是不要講出來的。至於要怎麼修,既然你稱我是師父我想我已經?過你了,你就照我教你修行去修就是了。 問:一切眾生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是否此生來世間一遭,就是為了學習成長,投胎也是三摩缽提嗎? 師:對,投胎也是三摩缽提。這個世間,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幻化的世界。你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就是來到一個幻化的世界。在幻化中你說無罪福,不是的;以幻化的立場來看,是有有福的。以空無、寂滅的角度來看,幻化都沒有了,當然福和罪也是沒有的。但是在幻化的立場來看,幻化是有的,福罪也是有的,看你是從哪個角度的問題。如果你是生活在幻化中,像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中,就是有福有罪,不然你怎麼會在這個世界。既然有福有罪,當然你就希望是福不是罪,就會有這個選擇。 好,回答到這裡,謝謝各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