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一

圓覺講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1時間:2009年2月14日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主講:智崇上師紀錄:張春美整理:周雅容、羊憶玫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歡迎大家來聽講《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法思想的指導原則 《金剛經》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佛教經典,尤其對中華文化而言。它是禪宗發展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內容就是對佛法思想的指導原則;它能夠指導我們,在學佛時候的思想。 我先把今天要講的部份經文一遍,念完以後再開始講解。大家手中的這部金剛經經文原文前面標示有小小的編號,我從一念到第五。 經文:「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2時,長老菩提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3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4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 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5『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我們剛才把經文過了,那麼我們再回到前面,一段一段先做文字字義的解說。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這部經典阿難尊者把它記下來的。阿難尊者記憶力第一,他有這個能耐,聽過就記得。《金剛經》就是憑他的記憶把它寫下來的。所以「如是我聞」就是阿難說:「我聽過以下的內容這是我聽過的、聽到的。」「一時」,就是在某一個時間;「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就是佛陀居住的地方。「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他們聚集了一千二百五十位的比丘,跟佛在一起。 「爾時」,就是那個時候;「世尊食時」到吃飯時間了,就是快接近中午的時候。「著衣持缽」,就把衣服穿好,拿了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就到舍衛大城城裡面,去做什麼呢?乞食。乞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托缽化緣。當時,佛陀還有跟祂一起修行比丘們,他們吃飯就是靠這樣的方式,是去乞討的。 乞食的方式,後來到了中國,雖然還有這樣子形式,但是我們的修行者,已經不是靠乞食維生。主要的生活、吃飯是靠自己耕種,就是叢林制度了。雖然還是留有一個乞食儀式,但是這已經不是出家人生活的主要方式。但是在佛陀那個時候,祂主要就是靠乞食過日子的,乞不到食物,就沒有飯吃就會餓肚子的。他們自己不去煮飯、種田,不做樣子事情。乞食,是佛陀留下的一個生活典範是有意義的。關於乞食的意義,我們如有時間再另做說明。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就按照次序的去乞食。他們有規矩的,按照規矩來次第乞食,讓人供養食物給他。接著「還至本處」,乞食完畢就回到祇樹給孤獨園;「飯食訖」,把托缽化緣來的食物,吃完。他們托缽化緣,是人家供養什麼,祂就吃什麼,並沒有限定是葷是素,是葷、素不拘的。「飯食訖,收衣缽」,吃完飯把衣服和缽都收好;「洗足已」再洗腳;「敷座而坐」把座位鋪好,坐在座位上。就是吃飽飯,坐下來,大家准備談話。 「時,長老菩提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個時候,這麼多大比丘裡面,有一長老,就是地位更高的須菩提他是解空第一的修行者;他就在一千兩百多人當中先站起來,他的右肩是露出來的,只有左肩這邊衣服是有衣服遮到,這是比丘他們的服飾。 「右膝著地」,是單腳跪的,不是雙膝著地。很多經典裡面,都提到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有一點像是我們看清朝的電影,那些臣子叩跪皇帝「喳!」一下,就像那樣的方式,是右膝著地。 識心想東想西生生滅 須菩提就向佛請教問題:「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他就說:「啊!難得的世尊啊!您是會護念各位菩薩的,也會付囑」就是教導、叮嚀諸菩薩的。他先稱讚佛陀,接著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各位先生、各位女士這個意思。須菩提說有先生、女士們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這里我們就要先了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什麼?我們現在簡稱這個心,就叫做「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麼長的稱呼,指的就是菩提心。因為那是依照梵音翻譯下來,所以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現在就簡稱「菩提心」。須菩提說有好多先生、女士們,都想把這個菩提心啟發出來,「應雲何住」應該怎麼住?「雲何降伏其心」怎麼去攝服我們平常的心,才能夠菩提心啟發出來。他的問題,可以說就是在問如何啟發菩提心;如何去住,能夠做到這個菩提心?如何把我平常的、不好的心攝服,然後我們的菩提心才能夠生出來。他等於就是問了這樣的問題。 第一個,我們先要讓大家能夠了解,什麼是菩提心?還有我們所謂的,一般我們說「不是菩提心」的那個心,又是什麼心?這里先要跟各位講的,就是心的種類。心,我們可以大致分成兩類;一類就是所謂的生滅心,另外一類就是不生不滅心。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另外的名稱,我們說,一類是分別心,一類是無分別心。我們也可以說,一類就叫識心,另外一個就叫菩提心。不同的說法,只是不同的名稱而已,指的都是一樣的。各種不同的名稱,指的就是兩類,心就是分為兩類。大家比較容易懂的,還是從生滅心和不生不滅心來分類,大家容易有體會。 這兩類心,第一類,我們一定知道的,就是生滅心。所謂生滅心,就是念頭一下有、一下沒有;這個時候有,等一會兒又忘掉了;現在想它,等一下又不想了;心念是會生起來,也會消失;這樣子的心,就是生滅心。各位對於什麼是生滅心一定知道,每一個人都知道,你現在覺得你有什麼心,那個就是生滅心。所有你想的,比如說,我想賺錢;現在經濟不好我想找一個職業;我失業了怎麼辦;但你也不會一直在想如何賺錢,你想一想也會累,也就不想了,或者改成想別的事:我要吃飯、我要睡覺了,諸如此類一會兒想一會不想,想這個又想那個的狀況,就是生滅心。 菩提心不生不滅無分別 你知道的心,大概都是生滅心,也就是分別心,也就是識心。但是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心,就是不生不滅心。這個通常我們不太會知道,但是它在那裡,它一直在的。但這個不生不滅心,你怎麼知道有它呢?你是要自己去找的。你有一個心,它一直在那裡,從來沒有消失過,也從來沒有生出來。 它早就在那裡,沒有消失過。有這麼一個心,你要去體會。你去也不見得找得到,就是要去體會它,這個就是不生不滅心。這個不生不滅心,我們通常都無法掌握,我們知道的都是生滅;那個不生不滅,就很難找,體會不到。所以需要去啟發它,啟發來了,我們就知道了。我們要啟發這一不生不滅心,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啟發這一個。它一直在那裡,這個心是不滅的;它早就在那裡無所謂生,也沒有生;它是不生不滅。 這一個心,既然是不滅,意思就是這個心是不會死的。而那個生滅心,是會死的,它會滅,就是會死、會消失的。所以這個菩提心,就是不會死的那個心。要知道這個不生不滅心不容易呀!所以當時,須菩提就問世尊:「這個心要怎麼樣可以啟發?我們好多先生、女士,都想要啟發,該怎麼啟發?」他就是問佛陀這個問題。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問的好啊,須菩提呀!就像所說的,如來是很善於護念菩薩,善於付囑菩薩的;那麼你就好好聽我為你說。祂就說了:「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各位先生、女士啊,想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是這樣子去安住,這樣子去攝服其心的,我接下來就要為你講。須菩提就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當然啦,世尊啊!很高興能夠聽講。 「佛告須菩提」,佛就告訴須菩提,這邊就是重要的佛的開示了。「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菩薩們啊!各位大菩薩們啊!應該這樣子來攝服其心。怎麼攝服呢?「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要怎麼樣去攝服其心呢?就是所有一切的眾生,包括哪些呢?包括卵生的,就像雞、鳥、蛇,它們都是生蛋的,由蛋來生出來的;若胎生,就像哺乳類動物人類,是胎生的。若濕生,是在潮濕的環境裡面生出來的,像細菌。若化生,若化生什麼呢就好天人,他們一想就出來了,沒有經過卵、胎、濕,這些都沒有;想在那裡出來,就出現,一化,就出來了。 這樣子就有四類了,這四類眾生以外,還包括「有想」,會想的;我們人會想,天上有一個天,叫做有想天,他們就是有想,什麼都用想的就可以了。「若有色」,是有形象的,就像色界天的天眾;「若無色」就是無色界天的眾生那是沒有形象的;再來若有想」那是有想的;「若無想」還有一種是不想的、沒有想的;沒有「想」這件事情的。所以有「有想天」、還有一個「無想天」,。還有「若非有想非無想」,就是有一個天,叫做「非想非非想天」,那裡呢,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還有這樣子眾生這一些類型,都已經是天界的了,總共有九類眾生。 這里的一切眾生之類,包括很多,各種形式生命,全部都包含了。不像我們,以為看到人才算是眾生其他的都不算了。這里不是,連細菌、微生物都是,只要有生命都是。而且天界的,我們看都看不見、根本沒有形象的,只要他有生命那就眾生之類,都包含在裡面。 這麼多各式各樣的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都讓他進到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那我們先就要講涅槃是什麼?我們用這個「涅槃」,當然它的含意相當的多啦,也很深的。但是我們為了方便,讓大家很快的了解,涅槃什麼呢?就是世尊成佛的時候,祂所達到的境界,就是涅槃也就是修行者達到的最高、最成功的境界;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辦完成了、成功了、都做好了,那麼才叫做涅槃也就是圓滿程度,最圓滿的那一個境界,就是涅槃境界。 那麼大家可能會想:「喔!那隻是一個境界,可能不是真實的,是我們心中想想而已。」不是,是真實的;你達到的話,那是真實的。修行者成佛的時候,就是會達到那個境界,叫做涅槃境界。這樣子的一個涅槃境界,就是佛的世界。當然也就是所有眾生的問題,都完全解決了的那一個境界、那個世界就是涅槃。 涅槃又有兩種,一種是有涅槃,就是把生死的因解掉了;無餘涅槃,是把生死的因,與生死的果,全部都解掉了。所以無餘涅槃是最高的境界,就是真的全部都解掉了。所以祂就說:「我呢,要讓所有的眾生,都達到最高的、佛的境界。」意思就是這樣。要讓眾生都達到最高的、佛的境界那就是「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的意思。 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度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樣子也都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數不清眾生,祂都把他度了;接下來「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其實沒有眾生被度。最困難的就是這個地方。前面當然都好懂,最困難的呢,就是度了無量、無邊眾生,其實沒度。那大就想,那到底是有度還是沒度?祂既不是有度,也不是沒度。我們先再看下去,再來讓大家了解。 「何以故?」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祂也知道,講到這里大家就聽不懂了。怎麼回事?到底有度還是沒度啊?「何以故?」為什麼呢,須菩提啊,「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啊,菩薩不可以有相。當然,世尊講的更清楚,四種相都不可以有,意思就是不可以有相。哪四種相呢?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不可以有;簡單來講,就是不可以有相。若有相呢,就「即非菩薩」,就不菩薩了。這里又是困難了,到底在說什麼?這里真的是不好懂,如果這個地方我們都了解了,整部《金剛經》就解掉了。 現在我試著讓大家了這一段的意思。「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個我們就不講了,就是很多眾生,各種形式的、所有一切就是了。「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個大家剛才也應該知道了,就是;祂都讓眾生達到最高的、佛的境界,這個也可以理解。「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就困難了;度了這麼多、這麼多的眾生,而其實沒有度;為什麼要這麼說呢?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菩薩不可以有相。 好,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樣一句話,就是有相;我們度了所有一眾生之類,包括卵生、胎生等等,這就是有相。所謂有相呢,就是你心中有一個很清楚的輪廓,有一個很清楚的圖像,你心中有一個很清楚的picture,那就是相。所以「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說得很清楚啊,要度很多、很多眾生你很清楚啊。當你很清楚的時候,就是有相,就是有形象有一個很清楚的picture。 「實無眾生得度者」又是怎麼樣呢?也很清楚啊,一個眾生都沒有度,你也很清楚啊,也有相啊!而現在呢,要把這兩個相擺在一起,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跟一個都沒有度,相等了;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就是沒有度眾生。度無量、無邊眾生,跟一個眾生都沒有度,是不是這兩個都是相?但是是相反的,對不對?是兩個相反的相,你都很清楚,而這兩個相是相反的。祂呢,就要把這兩個相反的相連起來。 這個時候你是不是覺得不懂了?「咦?這個在講什麼東西啊?」你就會問,到底是有度還是沒度?祂好像又度了,又好像沒有度;沒有度,又度了;這是什麼呢?你心裏面是不是就覺得不清楚了,對不對?你會覺得「到底是什麼啊?」你不清楚啊。這個不清楚狀況,就是無相。 所以祂就告訴你,「何以故」為什麼呢?因為有相不是菩薩啊,所以要告訴你一個無相的,要做無相,那才是菩薩啊。什麼時候就是無相了呢?就是你覺得「咦?到底是有度還是沒度?」也就是無相了,既不是有也不是沒度。所以祂就告訴你一個無相狀態。這個無相狀態,怎麼造成的?就是我們讓兩個「相反的相」相等,這兩個相反的相,我們說它就是同一個。度了很多、很多,就是一個都沒度;這個時候你心裏面,自動的就把兩個相反的相,互相對消。 就好像我賺了一百塊,就是賠了一百塊,就沒錢了,那個錢的相就沒了,就空掉了,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麼一個作用。所以它的作用,就是讓你離相,讓那個相對消。祂怎麼對的呢?就是拿兩個相反的相,兩個相,還是相哦,但是這兩個相是相反的,放在一起就讓它對消;這樣子的話,就達到了離相的狀態。所以祂就告訴你,若菩薩有相了,就不菩薩;我們就是要離相、要無相。怎麼達到?就是用對消的方式讓你達到。 世尊說法啟動廣大心、第一心、常心、無相的心 在這一段里,同時還有另外的含意,這一段祂也是在啟發、在啟動人性。怎麼啟動?首先,「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一啟發了我們的廣大心,把你的廣大心開動。我們人的心量大概都沒有那麼大,講到「所有一眾生」,一般想到的大概都是只包括我認識的,我不認識都不算;或者我喜歡的才算,我不喜歡都不算;這樣都是很小的心量。但這里不是啊,祂告訴你,連什麼濕生、化生之類都算進去,是無量無邊的心量,這就是啟動了我們的廣大心。 第二,「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啟動了第一心;凡事都要做到第一、最好,救人也要救到最好,度人,也要把度到無餘涅槃,就是達到最高、最高的境界,達到極致、頂點,就是第一。這也是菩提心的一個特質,上述「廣大」是菩提心的一個特質,這里要做到「第一」也是菩提心的一個特質。 接下來,「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又是什麼心呢?我們也可以說它是離相的心。我的師父說,這個心叫做常心,這個就是恆常不變的心;它是離相的心,也是常心。常心的意思,就是跟無常相對的,所以常的意思是什麼?永恆不變永恆不變是什麼?就是不生不滅這就不生不滅心,這同樣是菩提心的一個特質,就把我們那個常、不生不滅的特質啟動了。 再來,這里還啟動了一個心,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無相的心。無相的心是什麼?是不顛倒;有相,就是顛倒心。所以祂把菩提心四種特質都啟動了。那麼現在,它的不顛倒是要無相的,有相,就不是。這一點大家就要注意了,當你得很清楚明白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顛倒的時候,當你在問「到底是有度還是沒度?」那個時候就是不顛倒。我們要啟發的那個菩提心,就是這個呀!這個就是無相的心。 這里特別說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解釋很清楚的話也不容易,簡單來說,我相就是我自己;人相就是別人的自己,別人就是人相。眾生相什麼呢?以前的解釋都是說很多人;這里不是,這里的眾生相是所有的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團體組織,或者國家、一個民族,或者是一個物種,那個都是眾生相。像我們有些學校,比如說清華大學的,他們就常常自稱「我們是清華人」,台灣大學他們就說「我們是台大人」,這個「清華人」、「台大人」就是眾生相。不是許多的個人,那已經不是一個一個的個人了。 那麼壽者相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講的,所有一生命,整個大生命,就是壽者相。所以壽者相,是命,跟命有關,它是生命相。跟命有關系的話,它就多了一個東西,它特別強調壽命壽命就是時間,就跟時間關系。所以,什麼是壽命相?歷史就是壽命相;很多人喜歡算命,那也就是壽命相,我的命如何、我的命運怎麼樣,說的都是壽命相;還有,我們都很喜歡故事,所有的故事都跟歷史故事差不多,都是壽命相;凡是跟時間連上關系的,這些都是壽命相。 不過這邊的壽命相,當然還有短命相,說時間的話,也有短命相。我們這里不講短命相,壽者相都是長命的;很多人做事情都是短線操作,不管長線的事情,長久的事情都不管,只管眼前、短線操作,那個都是短命相,但都是跟「壽者相」同類東西。不論長或短,這些都是相,都要離開,才是離相的,才是無相的。 三輪體空,不住相布施 我們再看「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們前面已經為這一個部分布下了一些基礎。「復次」就是再來呢,「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你就不要住在上面,要無住而行於布施。不只是布施布施是法當中的一種,所有的所謂的法,都要無住,都不能住。「應無所住」不要住,「不住色布施」,同時也「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塵,就是六塵相;這些塵相都是相,所以布施的時候不能住於相,簡單來講就是這樣。什麼相都不能住,不只是色相不能住,聲香味觸法都不能住。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應該這樣子布施。「不住於相」大家就想,那我們布施的時候要怎麼去做呢?就是以布施為例來講的話,我們不要去想到:「我在布施」,這個我相要放掉;幫助的那個人那個人的人相要放掉;我給了他,布施了什麼財物什麼東西,那個色相也要放掉;這叫做三輪體空。這樣子才是不住相布施。 祂接著又告訴你「何以故?」,為什麼要這樣布施呢?祂就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這樣子布施的話,他的福氣福報,就大得不得了。事實福報也是相,也要放掉;但是祂為了說明,當然還是要借一些東西來說。「須菩提!於意雲何?」這里呢,祂就要來讓你體會。 接下來的文字,就是要讓你體會「其福德不可思量」,那個不可思量是什麼?「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祂就問須菩提,我們可以想像我們是在外面,往東方的天空看,那麼一望去,無邊無際。祂就問:「你這樣子望去的時候,對於東方的虛空,那個天空,你能夠思量嗎?」祂的意思是:「你能夠抓得到什麼東西嗎?」當然你會想說,有雲彩啊,雲彩就不虛空啊,我們現在的是虛空。如果是虛空的話,就沒有東西可抓了;沒有東西可以把握,連它的邊際都沒有辦法知道。 你能夠想天空的邊在哪兒嗎?這個虛空的邊在哪裡嗎?沒有辦法。所以祂就說「可思量不?」你可以去想像嗎?它的邊在哪裡呢?沒有辦法想,所以須菩提就回答:「不也,」沒有辦法世尊沒有辦法。接著祂又說:「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其它方向的天空,上上下下四面八方,那個天空你去想,找得到邊嗎?有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找到。「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如果他的布施是不住相的,那麼他的福德就大到像虛空樣子,沒有邊際。「福德不可思量」是這個意思。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那麼菩薩呢,就應該如此安住;就是要住於無住、住於不住相,應該這樣子住。我們現在來講無住,就是像虛空這樣,那麼有住呢?是什麼樣子?大家來看看,你們就往前面看,是不是有牆壁是有相?有相了,你們就住在這個相里啊!是不是?就住在這里啦!這個相是什麼樣呢,它「可思量不?」可思量啊,可以想啊,這個空間里有地板、有牆壁、有天花板,我們往上、往下、往四面看一看,是不是都住了啊?都住了。你的心是不是也被關在這房間裡面,出不去?所以住,就是住進牢房,住進這個相的牢房。你就在這裡面,那麼你的心的大小就這麼大,那你的福德呢,也就這麼多。所以無住真的很厲害,無住就變得很大。 「相」是心的牢籠 「相」是什麼呢?「相」就是心的牢籠,可以把你的心關起來的。你不要以為是這個牆壁,牆很厚所以才把你的心關住;其實只要糊一張紙,都可以把你的心關住。「相」就是專門把你的心關起來的監牢,它的作用就是這個。所以你住相的話,就是關進相的監牢了。為什麼佛陀要叫我們離相、要無相當你無相的時候,你的心才沒有被關住!所以要把人的心關住,很簡單的。只要弄一個相,就可以把人的心關住。很多人想要討好情人,想把他喜歡的人的心鎖住,怎麼鎖呢?送她一個鑽戒就把她的心鎖住了,不是嗎?所以,佛陀就教你不要被這個相關住,不要住相。 再來看,「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祂又再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啊?可以以身相,以如來的身相,來見到如來嗎?須菩提回答:「不也」,不能;這個須菩提很厲害哦,他已經完全懂了。可能各位會想,我不看祂的畫像,我怎麼知道祂是如來呢?一定要找一個祂的樣子嘛。可須菩提不是,他懂了,「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沒有辦法如來身體樣子,見到如來。 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身相,就不是身相啦。哦,那大家又要「到底有相還是無相?有身相還是無身相?」又不知道了。不知道就對了,不知道就沒有相了嘛!對不對?就離相了,你就沒有被鎖在相上,就沒有被鎖住了。所以,「佛告須菩提」,下面有重要的話,這個是我們常常把它背起來的:「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相都是虛假的。 大家想:「怎麼會是虛假的?鈔票的相也虛假嗎?」是虛假,如果你把它看成不是虛假的話,那麼你就被鎖在裡面;你只有把它看成是虛假,你才不被鎖住。大家心裏面想:「你們把它虛假,那錢都給我好了。」所以心裏面還是認為它不是虛假的。不過最近我們有一作者,他把他文章給我,那篇文章叫做《科學論道》,把最近的那些科學理論,全部都貫通了,結果證明了一件事情:「宇宙虛幻的」,連宇宙都是虛幻的。大家不妨去看那個文章。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把它改成「凡所有相皆是牢籠」,都是一個牢籠都是腳鐐手銬。不過大家呢,可能把腳鐐手銬都看做手鐲、項鏈看法不一樣,但它一定是把你鎖住的。剛才我們已經證明了,這個相就是可以把你的心鎖住,非常有效的。「若見諸相非相」,如果你能夠看穿了,這個相就不是相,那就離相了;你能夠離相,「則見如來」。 這個見呢,我們把它改念成「現」,則現如來。這里的如來指的什麼呢,就是你的菩提心;你自己的菩提心就出現了,這就是我們所謂《金剛經》要啟發菩提心。怎麼啟發?就這樣子啟發了。你這樣一離相,你的菩提心,你的不生不滅心就啟發了,就出現了。為什麼這里的「則見如來」,我要把它解成「現」?因為在古代,「見」和「現」是同一個字;再一個原因呢,如果這個如來可以被你看見,那祂是一個相,就又沒有離相了,這個本身就不對了,要不住相,所以把它念成「現」,是菩提心啟發而顯現,這樣的話就完全合乎它一貫的精神,一貫的含意。好,今天就說到這里。 接下來,大家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要問? 【現場問答 師:我們剛才講到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三方面都不要住相。就是布施的時候,三方面都不要住相,哪三方面呢?就是不住於我在布施,這個我相不要住;布施對象,就是人相不要住,還有,布施的物品,這個物品的相也不要住,這三個部分的相都不要住,都要離相,這就是三輪體空的意思。 問:當我們肉身沒有了之後,我們的不生不滅心到哪兒去了呢?既是不生不滅,表示永遠存在,而肉身當然是有生滅的。 師:我們肉身沒有了,就是肉身結束了;至於不生不滅心,祂是永遠存在。現在問的是,人往生以後,這個不生不滅心到哪兒去了?祂哪兒都不去,哪兒都去。因為所有的哪兒呢,都是從這個生滅心生出來的東西,所以並沒有什麼哪兒去、哪兒不去。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說,可以去到哪裡。去到哪裡呢?如果你還沒有修成,你肉身沒有了,你就能到人道以外的其他的道。我們不是有天、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六道,這六道你都可能去。如果你好了就有另外四個道,一個是羅漢道、一個是辟支佛道、一個是菩薩道、還有佛道,這四道你可能去。這是要修的,有程度差別的;就算要到天的話,也要做一些善事,才上得去啊!所以呢,你可以說哪兒都去了,哪兒也都沒去。反正就是不死就是了,可以確定。  問:請問不生不滅,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如果存在,是會生滅,還是不會生滅? 師:這個不生不滅它是一種空無的存在。就像什麼呢就像天空,天空是空的啊,我們有的時候講空,就是沒有嘛;可是天空是空的,那就沒有天空嗎?有啊!所以那個天空是存在的,它是一種空無的存在。所以不生不滅就有如天空。 那麼如果存在,到底是有生滅,還是沒有生滅?如果要這樣子問的話,那麼就又落入在生滅的問題裡面去了,我們既已知是不生不滅就不要再掉進生滅。我們講存在的話,其實是因為我們人,你要讓他了解,才講存在的。最正確講法什麼呢?閉嘴不說話。問這個問題,然後默然不答。那個是最正確的回答;裡面才沒有語病了。 因為只要你回答,就會落入生滅,這個也就是佛陀說:「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句。」祂說祂沒說一句。「咦?那不是在騙人嗎?」祂不是這個意思,因為真正的,是說不出來;說出來,就已經落入生滅了。只要說出來就已經落入生滅,但如果不落入生滅,我都閉嘴不講那大就不必來聽演講了。所以還是要講,又要說了等於沒說,它的奧妙也在這里,它的困難在這里。  問:為何是以身相見如來,不問以心相來見如來呢? 師:為什麼不問這樣?因為講的時候要看對象。如果對象是從身相比較容易懂,他會比較清楚,那你用心相來講,他會不清楚你在講什麼。所以佛陀是應機說法,祂是看當時來聽的對象需要怎麼講,如果當時的對象要用心相來講,那麼祂會用心相。不是說不可以講,可以的。  問:如何找〈科學論道〉這篇文章? 師:如果想要看科學論道〉,可以問基金會。  問:「相」涵蓋同體大悲嗎?還是指世間外在東西? 師:我們應該這麼說,這部經典的重點,是對著相眾生說法;對已經著相的,就是已經被關在相的牢籠裡面的眾生來說的。如果你沒有被關在相裡面,你不是被關在相中的,這一個人已經離相了,祂就不這樣說,祂就不會講這一東西,祂會講另外一套,祂會講《華嚴經》。《華嚴經》裡面就告訴你很多、很多相,你要入這個相、入那個相。你離相了,祂就要告訴你入相;你關在相的牢籠裡面了,祂就告訴你要離相。所以,這個相是涵蓋了同體大悲,不是光指世間外在東西。 凡是你清楚知道的都是相,你講「同體大悲」這四個字,這四個字當然還是相。有時候我們也會說,我心中有一種很殊勝心境感覺等等,但只要那個心境是被你清楚知道的話,那就還是相。所以就是相,沒有什麼說的。  問:須菩提為什麼去問發菩提心雲何應住?他為什麼要這樣子問? 師:這個不能問我要去問須菩提,我只曉得他這樣子問。如果你心裡也想要問這個問題的話,那正好,很好;如果沒有的話,我沒辦法回答你。  乞食深具意義是為典範 問:乞食有何意義有什麼深意? 師:我們眾生都要吃東西我們現在也知道,眾生眾生之間已經形成食物鏈;意思就是你吃我,我吃你,都是吃來吃去。而吃來吃去的方式,很多時候等於是在獵殺、搶奪。我們或許會說:「啊,不是的,食物是我們自己種的。」你自己種的那個田,不也是向植物搶奪?我們說收割,其實就是搶植物的果實。 我本來以為,我們自己種東西就沒有搶,結果發現不是。自己種東西的話,要看你的農作方式是什麼。如果你的農作方式是像現代用化學肥料、殺蟲劑,然後機器去收割,這樣子的這個農耕法,是向天地搶,是跟天地食物。現在有人在推動自然農法,就是恢復古代的種田方式,恢復土地自然生機讓它自己復活。我覺得樣子的農法比較接近不是搶的。 還有一種呢,就是我們吃動物吃肉,那也都是搶的啊。如果是獵人的話,那是獵殺;如果是飼養的,那個等於是綁架。所以說,生命之間,眾生求取食物的模式,裡面有很多不善的因素。 我認為,佛陀不是輕易在做乞食這件事情的,祂立下這個乞食的典範是有道理的,祂就是告訴修行者,你們不要用獵殺、搶奪的方式取得食物,你們要做一個典範,就是用乞討的方式。乞討的方式獲得食物就不會有搶,也不會有獵殺的行為。因為你是乞討的,人家給你才有得吃,人家不給你就餓肚子,所以你的心謙卑的,修行者的心是謙卑的,而且是慈悲的。在行為上,就不會有搶奪和獵殺的這種行為,這是一個很重要典範它是意義的。除此之外,祂也讓眾生有種福田機會。因為供養修行者食物,哪一天這個修行者成佛了,他有很大的功德力,當他要幫助眾生的時候,他就有理由幫助你,因為你以前給我飯吃啊,所以我現在幫你要把你救起來,要把你度到無餘涅槃,這樣子就有緣由了。如果你沒有給過他飯的話,他想要幫你都沒有理由。所以乞食是給眾生一個種福田機會,讓這個修行者,以後修行成道的時候,就有機會、有理由去幫助當年曾經供養眾生這就是讓修行者眾生之間,建立一個互惠的機制。 另一方面,乞食和布施,根本就是一對,兩相一對就結合了。所以它的意義是很深遠的,代表慈悲心,也代表感恩的心,也代表了謙虛,都在裡面。  問:請問老師總統、行政院長,要如何去做三輪體空? 師:來上課吧!  問:若心住於懶於生計,應如何降伏其心? 師:我想,如果其心真的懶於生計,如何降伏其心?不用降伏,如果你還飯吃就不用降伏。到哪一天真的餓肚子,你就自動降伏了。  問:菩提心會提問嗎?  師:菩提心就是能提問,但是它不是被提問。能夠提問都是菩提心作用,在起用。菩提心在起用的時候就提問,但是它不是被提的問題。  問: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當時無擴音設備,如何能聽到? 師:能,因為當時很安靜,能聽到的。當我們心靜環境也安靜,那個聲音得很遠,聽得到。像千里眼、順風耳,再遠都聽得到。  問:根據學理,成佛是否要素食?佛乞食顯然未介意葷食,請開示。 師:這是漢傳佛教會有的問題。當我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去的時候,了解南傳佛教狀況。我這一生第一次吃烤乳豬,就是新加坡的一位南傳比丘請我吃的;他這麼請,我嚇了一跳。後來了解,南傳的比丘沒有吃素。佛教吃素是到了漢地以後轉變的,所以佛陀沒有吃素,祂也不挑食,人家供養什麼,祂就吃什麼。 吃素並不是壞事,我贊成。我自己也曾經吃過一段時間的素,但是我的吃素方法,是六祖的肉邊菜。因為我家裡面其他人不吃素,要為我素食麻煩了,所以我就吃肉邊菜。就是有一天開始要吃素,就吃了,又到某一天,大概經過五年還是六年,不吃了就不吃了;不是因為戒律。現在我們吃素,變成是戒律、是功德我覺得這個不太適合。但是我是贊成,吃素是好事。 尤其現在地球糧食比較不夠,差不多用花費五斤的糧食,才能得到一斤肉;當糧食都不夠的時候,這個事情是不對的。所以吃素是好事,但是把它硬性規定非吃素不可,這個沒有必要。  問:佛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世界亂象卻有增無減,何故?請開示。 師:這里啊,無量無邊就是無窮大,無窮大減一個無窮大,等於什麼?還是無窮大啊。道理就是這樣,這個在我們數學裡就知道;祂度了無量無邊眾生,就是減去了一個無窮大;但剩下的還是等於無窮大。所以是沒有增減的。  問:請問識心是否可感知菩提心?人何以感知菩提心顯露? 師:我們能感知,都是菩提心在起作用。所謂識心可以感知菩提心,那還是菩提心在感知的。單獨識心是無法起用的,它是靠有菩提心才能夠感知、才能夠作用的,所以真正的源頭都是菩提心。  問:我思故我在,是否落入生滅心? 師:不是。我思故我在這是笛卡兒的名言。我最近了解,他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在確認他的菩提心的存在,笛卡兒是在確認這個事情;但是大家對於他的解釋,都不是很了解他的原意。在我看起來,他是一個緣覺乘,也就是獨覺式的、這種哲理的修行者。 這種人,在沒有佛法環境裡面,但他自己去找正確的法,「我思故我在」,就是他知道自己的菩提心他是證明:「你看,我會思考,就證明我的菩提心存在。」他是這個意思,但是很少人看得懂。 問:「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請問此二者是否相同,或者相近? 師:對。相同也相近。  問:涅槃即是成佛境界圓滿無缺的境界。為什麼還有區分有餘、無餘,有高低之分呢? 師: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金剛經》的話,在後面會講到。  問:老師誦讀《金剛經》時字字清明,請問誦念當下,是否以意解,還是聲入?我們誦經時,心應住於何處? 師:住於無住,專心的念。這個《金剛經很有作用的,你就樣子念過去,就在修心了。就這樣念過去,不要想太多;不要想,就這樣念過去,自動會有反應。「唉呀!到底是有度還是沒度啊?」就不用管它了,這樣念就好了。這樣子就在修行。 像是「倩女幽魂」那一類電影,不是常演到說是把《金剛經》一亮出來,鬼就嚇跑了。其實不是,其實是當我們一念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們的心、我們的菩提心不被相的牢籠鎖住,一打開的時候,那些鬼就會跑掉。  問:聖嚴法師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希乘願再來奉獻。」請問,眾生修行不錯,且發願再來者,未來是否可如願? 師:會啊。這個願都會實現的。  問:如果遇見自稱為幾地菩薩,可觀人前世因果者,是否真為菩薩? 師:你不用看啊,你只要看他有沒有四相,有任何一個相,那就怎麼樣?即非菩薩很容易啊,就是你自己判斷嘛。就是這樣子,有相、沒有離相、著了相,那就不是;沒有著相,就是,離了相、才是。 好,我們回答到這里。謝謝各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