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梁師新加坡演講:佛學與科學的異同

梁師新加坡演講:佛學科學的異同 時間:2004年6月5日地點新加坡濱海城港麗大酒店二樓會議廳(新加坡書展)紀錄:張春美整理:周雅容、汪義麗 ※從小就想追求真理,因而選擇了研究物理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歡迎大家來參加這個演講會。我先談一下我自己學佛的轉變。很多人對於像我這樣子的人很好奇,原來接受的是科學,怎麼一轉,變成了佛學去了,而且把佛學當作自己終身的志業,這個轉變是怎麼發生的?在我講今天的題目之前,我想大家最有興趣的是這個部分,所以我先我這個轉變過程跟大家說明。 我在年輕還在學生的時候,事實上應該是從中學時代吧,心裡所嚮往的是要追求真理。當時讓我覺得,能夠代表真理學問有一個,物理學。連科學都不算,因為物理才是科學中的科學科學是追求真理一門學問。所以在那個時候,我最喜歡讀的就是物理學大學就選擇了物理系。後來出來工作,也進入物理的研究單位去做物理的研究工作。 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自己知道,我想要追求的就是真理其他的東西我是沒興趣的。當時為什麼會認為,科學中的科學就是物理學它是追求真理的,為什麼會這樣?那個年代在我那個年紀,像我這想法的人其實是蠻多的。也可以說,在我那個年紀,選擇物理學為他第一志願的很多,都是非常優秀的。當然這些事情,現在都已經轉變了。 我在高中,差不多二年級要升三年級的時候,李政道、楊振寧得到諾貝爾物理獎。像這種事情那時候對我們對追求物理的鼓舞是非常大的。當時會認為,如果我們把物理學研究好了,我們就知道宇宙真理,我們就能夠把人類都帶到一個幸福地方去,當時是抱著這樣的熱情在追求的。 為何視物理為真理 我現在要說明,物理學怎麼會讓我們覺得它是真理呢?這個事情,是跟科學的發展有關系的。西方科學的發展,從文藝復興的啟蒙運動時期開始,一路發展過來,慢慢茁壯。中國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大家覺得中國之所以積弱不振,跟中國沒有科學有關,科學的研究太落後了。這些情緒上的問題、原因也就使得我們有這樣子的追求。 西方列強在那個時候,對我年輕人的沖擊是:他們之所以強,是因為他們有科學;我們之所以弱,是因為我們沒有科學科學是落後的。還有一原因,早期的那些科學家,他們追求真理的歷程也感動了我們。他們為了追求真理,像伽利略、哥白尼,為了追求真理,跟當時的羅馬教廷沖突而被判刑,他們這樣的奮鬥歷程,也是鼓舞我們追求真理原因。 追求真理的時候,他們發現了這些物理定律發現過程,是經過非常嚴密、非常嚴謹的理論證明,再加上實驗證明。整套的證明,不只是定性的證明,還有定量的證明。這個證明的歷程、程序,他們所採取的那些規則,是非常嚴謹的。而且到我那個年代,在學那些東西的時候,他們已經有整套學習的規則,知道怎麼去把宇宙定律找出來。在這些尋找的過程中,那種嚴謹的態度,是讓我們很感動的。 比如說,有一個阿伏伽德羅(avogadro a)常數,這是十七、八世紀早就提出來,一莫耳物質的數量,不論是原子、分子或離子,都是6.02×1023個。這個數字很早就提出,但是一直都只是假說。經過一再實驗證明,一直到1865 年才承認這是定律科學家所提出來的定律都是經過這麼艱苦、這麼認真、這麼嚴謹的證明之後,才得到承認。不是輕易的、隨便的說一件事情,就稱為定律。 說到證明,我剛才也提到,就是有兩種。一種是理論的證明,這樣還不夠,還要實驗的證明。任何理論,不論你寫得再好、說明得再好,還是假說。透過實驗的證明,證實它是真的,這個時候才會成為定律。這麼嚴格、這麼認真的學問,使得當時我們開始在學的時候,就認定只有它,只有經過物理學證明的才是真理,其它的都是胡說八道,因為沒有經過證明呀!沒有經過證明就認為它是對的,怎麼可以接受。有一個人,只是這麼想一想,說他說的是真理,很多人就跟著說:「哦!這是真理。」沒有經過嚴密的證實啊!當時像我們這種人,相信的定律有一種,相信的真理,只有物理學證明出來的,我才接受,不然是不接受的。認為都是胡說八道、都是迷信,是這種情況。 那個時候,我等是一個科學迷,就認定是這樣。這樣的認定,促使我選擇了科學,認為真理只有科學,只有科學才有真理。其他什麼宗教、什麼佛學,腦子裡面根本就沒有這些東西。認為那都是迷信,胡說八道的東西,根本不接受的,甚至根本想都不願意去想。 物理是真理嗎? 我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怎麼轉變成接受佛學了?這個轉變怎麼來的?這樣轉變的來源,沒有像我這全心投入,做過理學的研究工作專註去學,是不會知道的。也不是所有的、專註的做物理科學的人都會知道,也不見得。我的轉變是三十多年前,我還著迷於物理學的時候,對於物理學了解得愈多愈來愈覺得這個物理學好像不是我想的那種真理。 第一個讓我起質疑的是,所有物理學家,他們證實、證明了任何一個定律、原理之後,都會保持一個態度:「這個真理、這個原理、定律,是可以被推翻的。」比如說,愛因斯坦就把牛頓的力學定律推翻,換成相對論,量子力學也把古典力學推翻了。像愛因斯坦量子力學的那些大師們,他們建立了新的定律出來,但是在建立的時候,他們就說了:「我們也准備給人家推翻的,只要你能把它推翻。」我就覺得,一個可以被推翻的東西它會真理嗎?對我來講,這個有問題呀!第一次開始質疑,有一點點動搖。那種動搖還不怎麼強烈,只是開始有一點動搖、有一點懷疑。 證明之前要先接受假設 後來再深入之後,更加了解,所有物理的定律都要證明之後才被接受,這是很好這是讓我佩服的地方。但是我也發現,所有的物理定律,在證明之前,一定要先接受假設。有的時候我們說這個假設是公設,有的時候又叫做前提等等,但是意思就是假設。而這個假設不能證明。一定要接受一個假設,如果不接受這個假設,沒有假設做基礎,就沒有辦法推理,也沒有辦法實驗,根本就不能去證明任何事情。 它之所以能夠證明,是因為先接受了假設,而這個假設沒有辦法證明的。這一點科學家是清楚知道:「哦!這個假設我不能證明,但是必須要接受,接受了以後才可以去做證明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就發現,證明的基礎,還是建立在不能證明的假設上面。先接受了不能證明的假設,才可以去做證明。這件事情,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只有理論的證明是這樣,後來深入去了解,連實驗的證明也是一樣,要先接受假設。 實驗的假設是什麼呢?大家一般可能不會很注意,因為你反覆去做實驗,要證明這個實驗是同樣的結果。比如說你可以是今天做這個實驗,明天又做一次實驗,做了同樣的實驗,你認為兩個實驗是同樣的實驗的時候,你就做了假設。假設什麼呢?今天的這個時間,跟明天那個時間是同樣的。可是你沒有辦法證明,今天的這個時間、跟明天那個時間是一樣的,你沒有辦法證明的,但是你必須接受。 當你這樣接受的時候,你才可以說,我這個實驗是同樣的實驗,得到同樣的結果,那麼我們就說:「哦!你看這是沒錯的。」假如今天的時間、跟明天時間是不一樣的話,雖然其他都一樣,可是這是不同樣的實驗呀!怎麼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呢?這個是經過了深刻的反省以後,你才曉得,我們接受的假設,我們做一件事情,我們接受的假設多得不得了,不是一、兩個而已。 另外一個,比如說我們做了同樣的實驗,你在新加坡做、我在台北做,我們說我們做了同樣的實驗,得到同樣的結果。那你就做了一個假設了:台北的空間和新加坡的空間是一樣的,你又沒有辦法證明這兩個空間是一樣的。所以,科學所有的證明活動,必須接受假設。為了要證明,就必須先接受假設,而且這個假設不是一、兩個,多得不得了,一大串。 開頭的時候,我以為只有理論的證明有假設,因為理論先要把那個假設講清楚、交代清楚。後來發現,實驗裡面也是一堆假設,一大堆假設,你都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接受了,然後去證明,才得到了定律我以前很佩服科學用證明得到了定律,非常的佩服,因為這些定律都是證明出來的。後來我發現,唉呀!這個證明先接受了一個不能證明的假設,而且接受了一大串,理論的、實驗的都是。因此我就開始警覺到,我不能夠嘲笑宗教。 我的無神論崩潰了 當時我所了解的宗教,還不包括佛教我當時了解的宗教就是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還沒有進入我的生活圈。我發覺我不能嘲笑他們信仰上帝我以前的態度是嘲笑的,認為那是迷信,看不起它。我想,如果他們的上帝就是假設,他們所信仰上帝,就是宗教上的假設,那麼科學有什麼資格嘲笑他,你自己不是也接受了一大堆假設嗎?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不敢以無神論自居了。 我覺得我沒有資格用物理學、用科學來貶抑、批評宗教也可以說,那個時候我的無神論就崩潰了,這就是我轉變的開始。我覺得我不能夠排斥宗教我不能鄙視宗教。我那麼相信科學,所以我也要同樣地去接受宗教我覺得這是一樣的。所以我就開始嘗試去接受當時所了解的基督教、天主教。 平等對待宗教 為什麼會接觸這兩個宗教,因為我周圍的朋友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很多。我父母天主教徒,一看我已經不是無神論,就開始跟我傳教。拿《聖經》給我看,講道理給我聽。我也虛心的到教堂去、把《聖經》拿來讀。可是我讀不下去,去聽也聽不下去。但是我不排斥了,我不否定他們,我尊重他們。我這個轉變只轉變到,讓我從無神論者,變成一個可以平等對待宗教的人。我拋棄了無神論,但是並沒有成為任何一個宗教信徒。因為我基督教、天主教的《聖經》,聽他們講道理的時候,他們的講法對我產生不了感動,也不給我力量。 不像我的朋友、或是我的父母親,那個宗教給他們力量,他們會感動。但是我不會感動呀,我就沒有辦法。所以我覺得我對得起他們,因為我真的去努力、去嘗試接受,但是沒有辦法,所以也算交代得過去了。 這時還沒有碰到佛教,所以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我也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子,因為我上帝想成、等同是一個假設,這個既然是一個假設,我可以把它假設成上帝也可以假設成真主、也可把它假設成玉皇大帝等等。這個是我可以去操弄的東西,所以對我來講,產生不了力量。 同時我也知道,物理學的進步,比如說,從牛頓的古典力學進步到相對論,進步到量子力學最重要地方,就是把牛頓的假設改掉了。後面的推理、邏輯還是一樣的,只是把假設改掉了。所以每一次物理學的大突破,其實都是改變了假設。選擇了不同的假設,後面的定律就不一樣。也可以說,不同的假設會生出不同的定律。那麼,如果我想要一個什麼樣子定律,其實只要在假設這邊操控一下,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任何一個定律,它有這個特徵。 莫名奇妙喜歡禪宗公案 所以對我來講,我可以操控假設的話,我就不覺得它能帶給我力量不像我的朋友們,假設對他是有力量的,我也很羨慕他們,能夠得到那樣子力量我很誠實去做這樣子努力,但是沒有達到,所以不是我的偏見,其實是我沒有辦法做到。就在這一段時間,我接觸到本書《禪學的黃金時代》,很好玩的,這本書的作者天主教徒,這是很早以前的書了。就在我不曉得怎麼辦的時候,我就看到了這本書。看了以後我就非常的歡喜這本書主要內容,就是講禪宗在唐朝的一些歷史,還有它的公案禪宗有很多公案,我看了以後非常的歡喜。我看一遍歡喜一遍、看一遍歡喜一遍,如此這般,歡喜了五、六遍之後,猛然發覺,裡面講的公案我一個都不懂。 奇怪了,這裡面講的公案我一個都不懂,我怎麼在那裡歡喜啊?就覺得很奇怪,這件事情讓我得很驚訝。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理性的人,不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人,但是看了不懂還這麼歡喜。那個時候,我就警覺到,禪學裡面有東西,是什麼東西我搞不清楚,但是一定有原因的。 學佛之路開始啟動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去接觸佛法我就去看《六祖壇經》,然後又知道,胡適批評六祖壇經》是偽造的,他從敦煌石窟裡面得到了一些什麼。所以我就去圖書館,把胡適對於敦煌石窟,有關禪學研究的資料,全部調出來看。也去看了胡適日本鈴木大拙在夏威夷召開東西哲學會議,互相間的辯論。 因為我怕自己又糊里糊塗,接受了一個不正確東西,所以把他們裡面有爭議的,盡量把它搞清楚。這個禪學,到底在搞什麼東西,為什麼我會莫名其妙的歡喜呢?我就去了解這些東西。當時我已經看出來胡適對禪一點都不懂,他只是考證歷史;鈴木大拙懂。 我曉得這個人懂、那個人不懂,可是我自己還是不懂。對啊!這是什麼東西?那個時候看了六祖壇經》。《六祖壇經》裡面講到一個事情,就是六祖寫完他那個有名的偈子以後,五祖就把他找來,到房間裡面單獨教他金剛經》,教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時候六祖就大徹大悟了。 我在想這個是關鍵什麼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但是我還不懂呀,什麼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沒有人懂啊。看過《六祖壇經》的人就知道,六祖聽了金剛經》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了,就說出:「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何其自性本自清凈。」馬上就說了這些。 我就在想,這個裡面是什麼東西關鍵就在金剛經》。但是只曉得重點在這邊,還是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不知道。只是好像做研究一樣,慢慢找、慢慢找,找到重點了,但是那個重點是什麼,還是不了解,那個秘密並沒有解開。但是對我來講,已經開啟了一個學佛的路,我就很有興趣要去了解它。我就找書看、去學、東問西問,有人喜歡佛學的,就去找他,成為朋友。或者是有什麼大師來要講什麼,就去聽。就是找機會親近佛學。因為我已經知道,重要的東西在這里。 遇到華藏上師 但是這樣子學,還是沒頭緒,還是沒有了解。就在那個時候,就認識了我的師父,就是吳上師我們現在稱他 華藏祖師。認識了他,我就跟他學,他有一本《金剛經講義》,一般人看他那個講義,覺得他寫得不清不楚,但是我看了以後,如獲至寶。我在他那個講義裡面,就懂了《金剛經》這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我懂了。 這句話一懂,前面所有的謎題都解掉了答案已經有了,我完全懂,原來是這麼一回事。但是這個懂是非常深的,所以我也沒有辦法在今天教給大家,說我到底是懂什麼東西,其實講不出來的。但是我還是盡量想辦法,講出來給大家聽,能夠了解多少就算多少。 佛法是無住,科學是有 主要有兩個東西,是什麼呢?無住,所以另外一個狀況是有住,無住、與有住的差別。什麼是無住?我要講無住就很難,但是有住就很好講。什麼是有住?必須要有假設,我才能夠證明定律這就是有住。住在哪裡呢,住在假設上,這就是有住。無住是什麼呢?不需要有假設,我可以證明定律,我可以生出定律來,不需要假設。意思是,上帝也可以不要。 如果住在這上帝上面,我就可以證明基督教出來。佛法什麼呢?沒有上帝,什麼都沒有,空性、什麼都沒有。生出一個什麼呢?生出佛法。所以佛法是無所住而生的心,那個心就是佛法差別在這里,我能說的話,只能說到這里,沒有別的說法了。 科學是不能夠以無住、沒有假設,而去證明定律這是不可能的。科學必須要有假設,必須住在假設上面,所以科學整個是有住的。還有其它的宗教要有信仰對象,那也是有住的,所以這兩個是旗鼓相當的。佛法不同,佛法是無住,祂沒有假設,可以生出佛法來。生出的佛法,就是生出來的心,那就佛法。用有所住而生出來的心,是科學定律,無所住而生出來的東西,就是佛法。所以關鍵點就是有住和無住,這樣子把它分辨出來了。 無住是根本狀態 大家可能會要問一個問題我當時自己就問這個問題:「可能嗎?無住是可能的嗎?這個應該不可能吧,只有有住的狀況吧,哪裡可以無住呢!有這種情況嗎?」我當時就這個問題。我問這個問題,我馬上可以給自己回答,無住是可能的。 我們常常也在無住的狀態下生出心來,為什麼可能?我們都有靈感靈感沒有根據任何假設,自己就這樣生出來了。我們有很多直覺,就是知道;原因、理由,不知道。這種事情很多,所以我們是有無住的狀態。再說一句,這個假設怎麼生出來的?這個上帝怎麼生出來的?無住生出來的,對不對! 所以,無住的狀態是一個更根本的狀態科學那些假設,它是從無住生出來的。它可能不是從無住生出來的,但是你去推算的話,推算到最根本的時候,它還是從無住生出來的。很多那些假設,它得到假設的時候,可能是第n個假設,第n個假設可能是從第n-1個假設生出來的,n-1是從n-2那個假設生出來的,但是你推到後來,假設1,一定是從無住生出來的。這個不但可能,而且實際的、真實狀況就是這樣。 當我了解到這里的時候,你說我有什麼辦法不接受佛法沒有辦法,我已經沒辦法不接受佛法了。同時我也知道,我從小想知道的真理,原來在佛法裡面。所以我轉變成一個真誠的、也很努力佛教徒,或者一個佛教修行者。這個事情太重要了,所以我提前退休。物理的工作,研究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嘛,都是有所住的心啊!無所住的,才是重要的東西嘛。 所以我提前退休,專心來做佛法工作。這樣的一個轉變,沒有一點點勉強,是很真誠的,在為真理而奮鬥的一個歷程。大家如果知道了這個故事,應該就不會覺得我是一個奇怪的怪人。怎麼搞的,佛學是一個迷信東西科學是一個很明智的、最合真理東西你這個人怎麼搞的,放棄了明智的真理,去接受了這個迷信東西。這到底怎麼回事?我相信,聽完我這樣子過程,不會有人有這樣子想法。 佛學科學相異之處 好!再來我們就回到我們今天的講題,來看《佛學科學的異同》,它有什麼異同?這兩個東西都在我的心裡面,所以我能夠感受到它們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地方我先相異地方列出來。第一個,就是剛才所說的,一個是無住、一個是有住。科學是有住,不只是科學有住,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住的。 再一個,佛教認為這個世界最重要的部分是心,而科學認為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物。佛學認為,這個世界是幻化的,科學認為世界真實的。佛學認為這個世界是有靈魂的,而科學認為沒有靈魂的。佛學講的心,主要是講無分別心,而科學要求的是分別心。佛學是要離相的、而科學是要執相。佛學講空、科學講有,重點是擺在有。佛學講的事情都是永恆的,其他的宗教也講永恆,他們講永生,意思就是永恆;科學是講生滅的,也就是不永恆的。 還有一東西佛學講「能」,我現在把它講成「能知」;科學是講「被知」,也就是「所」,就是被觀察的對象。這里有很重要的不同,佛學為我們的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認為這個世界是幻化的,可是科學認為這是真實的,所以這個地方是很不同的。佛學會認為人是靈魂的,人死了以後靈魂不滅靈魂還在科學為人沒有靈魂死了什麼都沒有,這是科學的。 兩者的相同處 我們再來看相同的地方佛學科學有相同的地方這是很奇怪的,而且相同的地方還很多。第一個佛學講「真空生妙有」,科學就是「霹靂說」,就是「宇宙生成論」。這個還是假說,不過現在講宇宙生成論的學家都接受,它還叫假說,不叫做定律,因為宇宙沒有辦法做實驗的,所以它是一個假說。科學家認為,我們這個宇宙怎麼生出來的?就是在一個真空狀況,什麼都沒有、真空狀況,產生了一個大爆炸,砰!宇宙生出來了,這個叫「霹靂說」。現在的科學家、天文學家,都接受「宇宙生成論」這樣的假說。 再一個,佛法是講無分別的,科學裡面有沒有講無分別呢?有,就是李政道、楊振寧的「對稱性原理」。對稱性原理就是無分別,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如果你不是學物理的,沒有深入去了解的話,你看到對稱性,不會曉得它是無分別。是深入了解以後才曉得,哦!他講的是無分別。 他當時講的是左和右,到底有分別還是沒分別。後來李政道,把物理學裡面的守恆律,就是能量不滅定律、什麼電荷、動量不滅定律,這些守恆律,全部都可以從一個無分別導出來。這些守恆律裡面,80%他可以導出來,還有20%他導不出來。守恆不變的守恆律,都可以從一個對稱性的沒有分別,就把它導出來。所以這個是很奇怪的東西,對不對! 再來一個,這個不二,其實跟無分別也很相同。在統計力學裡面,就有一種叫做「全同粒子」,所謂全同粒子就是,統計力學裡面一定要讓它相同的,如果它不相同的話,統計力學就不存在了。什麼東西相同呢?比如說,這一顆原子跟另外一顆原子,是完全相同的,不會說第一個顆金原子跟第二顆金原子,它們有差別不可以的。如果有差別,就天下大亂了,一定要相同。那我們人呢,張三、李四,能夠完全相同嗎?是沒辦法的,是不是。但是我們也會把它弄得相同,就像投票的時候,這個人投的票,跟那個人投的票,是等值的,這是人為把它相同的。全同粒子不是人為的,就是認為完全相同,如果不相同,這些統計學的定律就沒有了。 《楞嚴經》裡面,佛在講「地」的時候說:「你看這『地』的性質,粗糙的時候就變成了大地,像地球一樣,細的時候,就像微塵』。然後可以一直細分下去,分到最後就變成所謂的『鄰虛塵』,如果把『鄰虛塵』再分,那就變成『空性』」。「鄰虛塵」這樣的論說,非常像現在物理學裡面講基本粒子狀況。我們物理裡面就有基本粒子,像誇克這種基本粒子就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它都要在高速、高能量的加速器裡面,一撞擊以後才會出來的。出來的時間都非常的短,一下下就沒有了。所謂一下下,就是10-20秒,都是一閃就沒了,就變空了。所以鄰虛塵,這個「塵」已經靠近虛空了,稍一靠近就變虛空名字都取得好傳神。 我們在佛經裡面,常常看到「微塵」這個名詞。微塵,它應該屬於,我想不是那麼小的,應該就像原子、分子那樣的東西。像這樣子東西佛學科學都在講呀。而且它們還有一個相同,就是,科學是追求真理佛學是在求真,這個也相同啊!再來呢,佛學也要證的,悟修持證或是信願行證,最後都要證啊;科學是在證明,這個也相同呀! 佛學有所謂的信,當然科學也有信,信什麼呢?信假設。不過一般的佛法是在講信的,深的佛法,是信到不信,信等於不信,這個有點不同。再來佛教一部很重要經典金剛經》,講的東西就是《金剛經》的句型。這樣子的句型,科學有沒有用到?科學也常常用到。不過我今天舉的這些例子,倒是沒有用到,科學也有類似的東西就是了。 好!所以它有這麼多相異又有這麼多相同,這真是很奇怪!相異相異了,怎麼又有相同,相同怎麼還有相異這是很奇怪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相異跟相同的部分,都是那麼多、而且又那麼深入,我今天接下來就講這個部分,來說明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現場問答】 師:我想請問一下,我講的這些相異和相同,有沒有問題?有沒有我講這個相異地方,你們覺得「咦!沒有相異啊!」,我講相同的地方「咦!這好像不是相同呀!」有沒有這樣子的問題? 問:剛才您提到永恆的生命佛學不是常提到無常……。師:是,無常就是生滅。 問:生滅應該在……師:就是無常。 問:可以放在左邊嗎?因為佛經也常提到…… 師:哦!是有,對的。不過我這邊要講的是科學裡面沒有永恆,佛學會提到永恆。沒錯,生滅佛學裡面有的,講無常啊、生滅啊,是這個樣子。但是佛學還有永恆,所謂永恆就是不生不滅,這個部分在科學裡面是沒有的。 科學裡面,認為壽命最長的東西是質子。所有宇宙裡面的東西都會壞掉的,壽命最長的就是質子。所以有人就想要測量,質子的壽命到底有多長?質子的壽命大概估計是在10 31年到1033年,這是非常長的壽命。不管是多少,反正不是永恆嘛,所以這是可以測量的,是可以估計的。在科學觀念裡面,認為這個宇宙是會壞掉的,會生起也會壞掉。比這個宇宙壽命還要長的,就是質子,但是質子的壽命也是有一個限度的。  問:我們學習的時候是用英文的,麻煩您提到物理學名字時,可不可以英文名字。因為我學物理的時候,都是英文的。 師:哦!這樣子。我的英文不怎麼好,抱歉。ok!你來幫忙翻譯一下。譯:剛才提到的質子就是proton。proton的壽命,比宇宙universe還要長。 師:ok。那霹靂說呢?譯:就是big bang,有學物理的就會知道。對稱性原理就是conservation laws.師:conservation是守恆;不是對稱,對稱是symmetry。 問:請問能量壽命嗎?師:能量一定有壽命,因為能量單位裡面有時間。問:有時間的話就是……師:就有壽命。問:我印象中,好像有一定律叫做「物質不滅定律」?師:對。問:那個是不是科學?師:是科學。問:那不就是等於永恆?師:那個不滅不能等於,那些守恆律都表示不滅,但是都是有條件的。問:也就是您說的假設。師:對。那個條件一不存在,就沒有了,這樣子。問:謝謝。  問:請問一下,《金剛經》…… 師:我本來要用例子是管理學、不是科學,不過現在的管理學也算科學的話,這個就用上了。我本來想寫的是:「管即不管」,什麼是管即不管?企業理學裡面提到,最好的管理,就是你不用管他,他自己管理自己,這是最高明的管理。管即不管,要管到不要管。這是企業理學裡面自己提出來的,「管即不管」就是《金剛經》,《金剛經》就是這樣的東西。 問:老師,可不可以稍微講一些有關靈魂東西。師:沒錯,接下來我就是要講這個東西,所以先不回答。還有問題嗎?  「能知」與「被知」是同時存在又互相對立 沒有問題了,我現在就講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所謂的「能知、被知」,這個在佛學裡面原來就有的,它就是所謂的「能所」。「能所」這個東西,就是我現在所說的「能知」和「被知」。我用「能知」和「被知」這樣的語言,大家比較容易懂。如果講「能所」的話,恐怕解釋了半天,大家還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在我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處在「能知與被知」這樣的關系當中。比如說,我今天在這里演講,我講的話你們聽見了,我講的話是被聽的,所以它是被知;而你們聽見這些話,這些話被你們聽到了,所以你們是能聽。我站在這里,你們看見我了,我是被你們看見的,所以是被知;而你們是能看,所以你們就是能知。所以我們在任何一個狀況下,都有所謂的「能知與被知」這樣的一個對照關系。 我現在再舉個例子,比如說這本書,我手把它拿住了,我這樣一拿,這本書是被拿的、而我的手是能拿。所以我的手是屬於能知,而這本書是屬於被知,這個關系是普遍存在,在我們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之間,時時刻刻都存在的。這樣的能知與被知的關系,是我們很根本的一個關系。 能知與被知的這個關系,我們講得更抽象一點,還有一種,比如說,我今天在講「佛學科學的異同」這樣的一個題材。這個內容是一些想法、一些思想,這樣的想法,是不是也被你們知道了?所以這個想法也是被知的,而你們知道這些想法,你們就是能知。在我們的思想這一層面也有所謂的能知與被知的對照關系。能知與被知的這個關系,只要早上你一醒來,眼睛一睜開就發生了,就存在了「能知與被知」的這個關系。 現在我再把它講得更清楚一點,我們把這個世界,看成就是有兩個對照關系;一個被知的東西,它就不是能知;是能知的時候,它就不是被知。這兩個是同時存在,但是互相對立的。狀況就像什麼呢就像一塊磁鐵,一邊是南極、一邊是北極,這樣一個磁鐵,你把它切一半,能夠把南極和北極切開嗎?切不開的。你把它切一半,切開的地方就又變成南極、北極,你怎麼切都切不開的。 世界的四個層次看能知與被知 這個能知與被知也是一樣,你怎麼切也切不開的,它就是有兩端,這兩端同時存在,而且是對立的。就好像我們的硬幣一樣,就是有不同的兩面。像這樣的情況我再把它講得仔細一點,我把世界分成四個層次,就是有世界這個層次有我身體這個層次、還有我們的識心這個層次再來就是我們的自性這個層次,這個是佛法語言啦。 識心就是我們會想東想西的心,這樣的心就是識心。另外我們還有一個非常冷靜、不動的、不生不滅的心,在更深的部分,這就是自性。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我們的心,我們通常把心分成有生滅的、和不生不滅兩個層次。我們整個宇宙,就是世界,一切物質在這里。世界身體、識心、再深一層,就是自性這樣子的四個層次。 世界身體的界線 那我們來看,這本書屬於世界裡面的一部份;我手這樣一拿,我們來問,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是不是就在我的手、和這本書中間。這本書是世界的一部份,我的手是我身體的一部份,所以這時候,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畫在世界身體的中間,這個沒有問題。同樣的這個地毯,我這樣去踩它,這個地毯也是屬於世界的一部份,而我的腳是屬於我的身體的一部份,所以能知與被知之間的界線,還是畫在身體世界的中間。諸如此類,這種事情很多,就像這個桌子,我去拍拍它,也是一樣。 當我一拿書的時候,世界這邊全都是被知;身體我這個手這邊是能知;意思是,身體一直到識心、自性這一串都屬於能知這一邊。世界是被知的,身體、識心跟自性是能知,界線很清楚,是不會混淆的;是被知就是被知,是能知就是能知,是這樣的對照關系,而且這個界線很清楚,就立在那邊。 身體與識心的界線 我們現在再做一件事情,大家把眼睛閉起來,你能不能感覺到你自己身體?是不是可以感覺到自己的頭、胸部、手、腳,一定可以感覺。你的身體你知道啦!被誰知道?被識心知道。這個時候,這個身體知道了,所以它是被知的,能知是識心。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身體世界都是被知的,而能知是什麼呢?是識心一直到自性,這邊是屬於能知。這兩個對立還是一樣很清楚:屬於被知就是被知,屬於能知就是能知,這兩個並不混合,它的界線是很清楚的。 自性與識心 我們剛才只是做了一個動作,把眼睛閉起來,把身體六根的感官不用,只是這樣做。這時候,我們的身體就被我們知道了,我們沒有用眼睛這些感官來知道這個身體,可是身體是被知道的,這個很清楚。我們再來問一件事情,我們的想法也就是我今天講的內容就是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也會被我們知道啊,你知道你有這個想法,所以你的想法就是被知道。想法被知道的時候,表示這個識心被知道。當識心被知道的時候,識心以下全部都被知道,所以識心、身體世界,全部都被知道,只有自性是能知。 這樣子就出現了一些問題,大家會想,這個自性這邊,是不是還可以再畫一條線,一半的自性知道了,另外一半的自性在知道它,會不會這樣呢?會。如果這一半的自性知道了,那這一半的自性,到識心以下都是被知,另外一半是能知。假如這個狀況發生了,我們做一個規定,這一半被知道的,就把它歸並到識心這里來這是人為的規定,我們可以做這樣的規定。如果不這樣規定,這樣一半一半一直劃,劃不完的。所以我們就做一個人為的規定,被知的這部自性,就屬於識心,只要做這樣的人為規定就可以了。 這樣一個規定定下去之後,識心就是被知。我們再來看,身體、識心這兩個地方角色是很特別的,這兩個角色是混合的。它有的時候是能知,有的時候是被知,是混合的。自性這里就永遠是能知,我就叫祂純粹的能知,因為祂不會有的時候變成被知,這里不會。而世界、這個物質區是永遠的被知,根本不會有機會成為能知。 純粹的能知與純粹的被知 為了讓下面進行得比較容易,我們只討論純粹的能知、和純粹的被知,這樣比較簡單一點。在中間這個混合區,你就知道,它有的時候是能知;有的時候不是。但是有一個特徵,只要它是屬於能知的話,它一定要跟純粹的能知站在一邊,一定要靠著這個純粹的能知,才可能成為能知的一部份。真正能知的來源,就是從這個自性、這個純粹的能知來的。 好!我們知道這個事情了,我就問,如果我們這個世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做心、一個叫作物,就是心與物。那麼,你會認為心應該是在被知這邊呢,還是在能知這邊?心是不是在能知這邊?心一定在能知這邊嘛,對不對!一定在這邊。物呢,一定在被知這邊。如果我們來看純粹的能知和純粹的被知,那就更清楚了,物一定在被知這邊,心一定在能知這邊;中間混合區,就有時候是物,有時候是心。 心、物搞不清楚,常常是因為在混合區,搞的我們昏頭轉向,到底是物還是心;現在如果把它這樣子分類了以後,知道中間有混合區,你就很清楚了。所以把混合區弄清楚,是很重要的。我們用能知與被知,才能夠把「心」和「物」定義清楚,不然沒有辦法定義清楚。 主動權來判定「心」與「物」何者重要 科學只定義「物」,他們認為「心」是虛幻的,是由物生出來的,看又看不見、摸又摸不著,常常搞不清楚,所以會認為「心」是不存在的、是虛假的。而「物」實實在在,很清楚呀,所以這是真的。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是真的,而「心」好像有,又好像沒有,不太確定,所以是虛的、假的。 但是我接下來要問一個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掌握主動權。我要做一件事情,比如說,你們今天要來這里聽演講,你們會做決定:我要來,這就是你有主動權;你也可以決定,我不要來這就是主動權。我要問,這個主動是在能知這邊,還是被知這里?我不需要再證明了,你們一定知道這個答案主動權一定在能知這里,被知是沒有主動權的。就像這個地板,我就是可以踩它,我要踩就踩,不踩就不踩,主動權不會在地板那裡,主動權一定在能知這邊,也就是,一定在心這里,不會在物這一邊,物這邊沒有主動權。 好!大家都知道有主動這件事,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感覺到;那我就要問,有主動的是真實呢,還是沒有主動的是真實?或者另外一個問法,有主動權是重要的呢?還是沒主動權的重要?當然是有主動權才重要嘛,你如果沒有主動權了,你有什麼重要。 佛法重「心」,科學重「物」 但是以科學觀點來看,認為「物」是重要的,「心」不重要;「物」才是真的,「心」是虛的。這樣的話,他的主動權就沒有了。當主動權一喪失的時候,他就不能做主。所以佛法會認為,眾生為什麼會輪回生死、身不由己,因為他主動權放棄了。當他把主動權放棄了、或者忘失掉了,他的主動權就沒了他就會在生死中輪回。當我們主動權收回來的時候,我們才能夠了生脫死。 那怎麼恢復?就是把你的能知,純粹的能知能覺恢復。純粹的能知能覺就是自性,所以要悟本來面目你能夠悟本來面目,就是恢復了你純粹的能知能覺。你的純粹的能知恢復了,主動權就回來了就不會在輪回生死當中、就能了生脫死、就能掌握主動權,這就是佛法。所以,佛法就特別在講「能知」這個部分,而「被知」這個部分,他是知道,但是他知道這里是沒有主動權,所以他不會放太多的心思在這里。佛學科學他們的重點是不同的,科學的重點是放在被知、物這一邊;佛學是把重點放在能知、心這里。所以佛學不斷的在探討能知的性質,不斷的體會純粹的能知的性質。 真正的能知不可被知 今天我要再說明一點,純粹的能知可不可以被知?不能被知。被你知道了就是被知,不是能知,所以祂是不可被知的。不可被知當然也不可被說呀,你只要說得出來,就是被知。所以我說「祂是能知」,都不是真的,只要被我說出來的,都不是真的。這也就是佛陀經常會說的一句話:「不可說」,沒有辦法說,說出來就錯。禪宗也說言語道斷,只要說了就斷,因為說出來就是假的;因為被說了就是被知的,所以它已經不是真的能知。被寫了也是被寫,所以它也不是真的。 那真的在哪裡?就是能說、能寫的「能」就是,但是不可被說、也不可被寫。這樣的性質,我們如果要來描繪它,還是希望有一比喻佛陀慈悲就有一個比喻。祂說這個純粹的能知,就是什麼呢?就是空性,是空的、是無的,或者說像虛空。拿虛空比喻,就是因為它不可被知。但是虛空還是被知啊,我們又不得不說,所以說出來都是比喻。 所以佛陀也講,祂說出來的任何東西都是比喻都是標月的手指。標月指,就是指月亮手指,標月指不是月亮。比如我指著天空說,月亮在那裡大家都看手,就說這個手是月亮那是錯了;所有說出來的,都是標月的手指,不是月。為什麼會這樣說,就是因為,說出來的就是被知。佛法困難的部分就是這里,與人溝通的時候,要傳遞佛法道理,最困難的就在這里。這個地方已經說到頭了,懂不懂,就靠大家悟不悟了,沒有辦法。 佛學科學又是互相介入的,故也有相同處 那麼我還是要回來,回到為什麼佛學科學有這麼多相同的東西又有那麼多不相同。為什麼?物理學,就是在處理物質世界這個部分,這個地方是被知的,要處理這個被知,還是要用到能知,能知還是掌握主動權。所以雖然說它們是不一樣的,可是在處理這個物質世界的時候,照樣要用自性,因為他要用到能知的部分,而這個能知的部分,一定包含了自性。所以能知在處理物質的時候已經介入,這個純粹的能知、自性,已經介入到他處理的物質世界。 佛學的重點是處理自性,以純粹的能知,來表達東西的性質,要處理這一個。看起來這個是探討「心」,科學是處理「物」,這兩個根本不相干。怎麼不相干呢?一定會相乾的。為什麼呢?有能知,一定就有被知,你切不開的。有被知,就一定有能知,他們根本就連在一起的。所以佛學這里,也會帶有被知的世界的性質在裡面。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就是剛才提出來的,佛學科學有這麼多東西相異的,可是又都是相通的,原因就是,他們是互相介入的,並不能夠斷然分開,其實是分不開的,我們想把它分開也分不開的。因為他們本身就同時具備了能知與被知的性質、這樣的特性在裡面,所以沒有辦法分開。 自性與法性 那麼如果用佛法語言,來說明這個關系的話,自性是什麼?自己的本性。法性是什麼呢世界本性法界本性自性與法性的關系本來就是相通的。用佛法道理來看的話,科學處理的是法性,而佛法專註在處理自性,但是也會注意到法性。所以這二者是相通的,也會有相異道理在這里。 以重要性而言的話,佛法才是重要的,因為佛法注重的是自性、純粹的能知能覺,掌握了主動權;科學沒有掌握主動權,所以它的重要性不及佛學。但是科學所做出來的成果,不能小看,也是很重要,因為他整理出來的東西就是法性。 修行者第一步,他是要修自性這個層次,這個層次修完以後,他要進入法性,要修法性的。所以了解科學對於修法是有幫助的,不能小看這一塊,這一塊是很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更高層次的一個修行,是必須要進入科學領域所涉獵的范圍。但是這樣子的進入,跟完全不管,而且否定掉自性這個部分,只做科學,只管法性這個部分,那是不同的。那是一種自我矮化、自我局限,又掌握不到主動權,那是最不可取的。我想這個題目,我就講到這里。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 【現場問答】 問:請問直覺一定在自性這里嗎?師:在這個中間。問:那我們作夢的時候……師;那就更低了,做夢就更低了。 問:請問有何方法,更快的修自性。 師:就是更快的悟本來面目。其實沒有什麼快慢,只有一辦法努力去修。只有這個辦法。如果心裡面還有快慢的話,欲速則不達。所以最好把求快的心要放掉,這樣才快得起來。  靈魂就是識心和自性的混合體 問:師父,剛才有一位同修問到靈魂事情。 師:ok,剛才有人問到靈魂靈魂是在哪裡呢,用這個來分類的話,靈魂就是識心跟自性這個部分。人死掉的時候,就是身體掉了,因為你身體掉了,所以你的世界也跟著壞掉,都壞掉了。可是你的自性和識心,並沒有壞掉,還是存在的。但是識心這里會有變動,其實識心變動完全不稀奇,因為我們沒有死的時候,識心就是一直在變動,這個部分是一定在變動的,不變的唯有自性,沒有變化可言,完全不會變。 所以我們的靈魂不生不滅自性,還有一個會生生滅滅的識心,混在一起,這樣就是我們的靈魂。我們的靈魂當我們身體沒有了的時候,一般人就會認為什麼都沒有了,靈魂也沒有了,跟他講話他有意見也不會表達,我們就認為他死了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這樣的看法,我認為是錯的。為什麼這樣是錯的,我舉一個例子你就知道。 如果我們有一個電話在這里,接了一根線,它就可以打電話給另外一個電話。我們如果從甲這個電話,打給乙這個電話,結果乙這邊無法接,沒有反應,那麼我們可以做兩個判斷,一個是這個電話機壞了;還有一個判斷是電話機沒壞,只是中間的線斷了,它無法傳達,這也是打不進去啊,意見也無法表達啊。我這比喻,中間的這個線就是一個人的身體,這個電話機就是他靈魂。如果電話線壞了,我們就說電話機壞了,對嗎?不對呀,我們不能這樣子講,我們看見的是電話線壞了。如果我們知道電話線壞了,還要說這個電話機也壞了,有道理嗎?沒有道理,對不對。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死掉的時候,我們看見的是身體壞了,這個線就代表身體,我們只看見這個身體壞了,我們並沒有看見靈魂壞了。只看見身體壞了,然後就說靈魂也消失了,這個根本是一個錯誤的推斷。你要靈魂壞了、沒有了,你要看見,要有證據,不能夠憑身體壞了,就說靈魂壞了。正如同你不能憑這個電話打不通,你知道電話線斷掉了,就說電話機也壞了,是不對的,這是很淺顯的道理。 所以他們認定,人一死靈魂就壞了、也沒有了,這個是錯誤的推斷,這樣子的推斷是不成立的。尤其他們在做這個推斷的時候,對於靈魂現象也不接受,而且他們也沒有看見靈魂壞了。 身體的毀壞並不能動到靈魂層次 問:師父!請問識心從佛法來講,是不是第八意識?師:識心是包含六、七、八識。問:六、七、八?師:對,全部包含。我不想把它講得太復雜,所以把它簡化在這里講。 問:自性本來面目。 師:對。在靈魂這個部分,我可以再多講一點。我以前認識一些手腳被切掉的人,因為某種病的原因就把手或是腳鋸掉了。這些人我跟他們談過話,知道他們鋸掉的腳常常會癢,有的時候還會痛。到底是怎麼回事?已經不存在的身體還會痛、還會癢?因為那個部分是屬於靈魂層次身體,並沒有被切掉,他癢、他痛,是靈魂層次的腳。 所以身體的毀壞,並不能夠動到靈魂層次的部分。這個觀念對人很重要很多人怕死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當然很害怕,是不是!但是如果靈魂這個部分還有,還是好好的,而且更重要的,自性在這里,自性在這里的話,主動權就在這里,主動權沒有喪失呀!這才是真正的自己,自性才是真正的你自己。這個世界、這個身體、這個識心都不是真正的你自己自性才是你自己。 我們都知道,錢財身外之物,不需要在意,這個我們都懂呀。但是你還要多懂一點,這個身體自性之物,不重要的,跟身外之物意思是一樣的,心外之身也不重要呀!  問:臭皮囊嘛。 師:對。但是它也有用處的,不能隨便丟,還是很有用處的,而且也很重要,要研究它、保護它。為什麼?它代表了法性啊,也很偉大的,所以並不是因此就要把它拋棄掉。  把握住主動就如八地不動菩薩 問:識心做不到這個程度,這個好像不定。師:不定的話,就是主動權沒有把握好。 問:就是沒有做到啊。師:主動權把握到的話,是不動的;所以八地菩薩不動地,主動權掌握得牢牢的,那是不動的。 問:靈魂等於是永恆的,對不對?師:永恆的部分是自性,識心這個部分是變動的;所以靈魂是有永恆的部分和變動的部份。 問:人死了以後,靈魂還存在,會存在到什麼程度會不會輪回?師:會一直不斷的輪回下去。 問:可是在另外出生的時候,他會忘掉以前?師:對,他會忘掉以前的事情,這個是法界設計好的,要你忘掉。為什麼?如果沒有忘掉,這輩子日子不好過;忘掉的話,就可以重新開始。不要以為忘掉很可惜,忘掉是幸福的。 問:我想請問一下,佛教有所謂的,比如說,成佛以後就可以掌握主控權,可以選擇在什麼時間投胎、投胎到哪一戶人家,請問這個是因為識心跟自性結合了嗎? 師:識心不見得那麼能夠操作自如的,真正有主動的是自性。所以自性部分的成分,份量要變得比較重,識心要變得比較輕,才有可能。如果是真的成佛的話,那當然。所謂成佛就是到達自性這里,這個地方主動權就非常清楚了。 問:是本來面目。師:對的。 主動權夠,就可以決定自己要投生到哪裡 問:師父自性那邊有主動權,是不是就可以決定要到哪裡去? 師:對,自己可以決定。祂可以決定,但是祂不是說沒有困難;祂可以決定,但是祂還是要遇到困難,要克服困難才能夠要去哪裡就去哪裡。他有很多的業報、也有很多福報,他要在這些業報、福報中間穿梭調配,才能夠達到他想要達到的目標。這個狀況是很復雜的,不是那麼簡單的。  問:假使說,一般人的話,自性如果不夠、比較輕的話,識心比較重;那就是說,他就不可能選擇他想要投胎的地方,會被業力…… 師:對,被牽著走。問:被業力牽著走,是嗎?師:對。問:那就墮入三惡道。師:種善業的話就上三善道,也可以生天的。所以你們怕的話,多做善事多做善事會升天的。  問:請問一下,剛才您說能知、被知是相輔相成,不能獨立的。師:沒有辦法獨立。 問:如果我成佛了,難道沒有主動權嗎?師:有。 問:不要跟被知牽在一起,可以嗎?比如說那個自性…師:有。那個主動權就是去控制被知。 問:被知還是有世界啊,還是有相;可以無相嗎?自性是永恆的,在無相裡面。師:哦,完全隔離嗎? 問:對,不要乘願再來。師:ok。這個是沒有進入自性的人想法、推測,證入自性的人,沒有這個想法。 問:為什麼呢?師:你想想看,沒有被知的花花草草,什麼都不動,什麼都不變;什麼都是空的、無的、平等無二的…… 問:不好玩。師:對啦,很無聊的。 問:輪回不是很無聊?師:如果你能夠自主了,來輪回就是好玩的。 問:如果好玩的話,大家就不會再輪回了,如果真的玩到不會被牽動的話。師:那個不叫輪回,那個叫做乘願再來、普渡眾生。 問:不一定是乘願啊。師:修到那個地方就是菩薩。 問:菩薩會不會再被轉回到六道裡面呢?師:修不好還會被轉,修得就不會。 問:請問一下,平時我們作夢夢境裡面的人事物,是識心裡面所胡思亂想的,還是前世,果真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師:兩種都可能。 問:哪一種比較多?師:看不同的人而定。程度不好的人,可能是胡思亂想;程度的人就不是的。 問:夢裡所夢見這些人與事很真實,有時候不禁要問自己,是不是前世曾經遇到過的事情,好像不是識心裡面胡思亂想的。 師:對的。這個部分要解答的話,我要把這四個部分一一拆開,變成十二因緣,我才能夠講,這個太復雜了,需要很多時間。好!我想沒問題了,也許有問題,也沒時間了,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各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