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富爸爸與窮爸爸

爸爸與窮爸爸

梁乃崇教授

女士:我今天聽說老師要講「富爸爸與窮爸爸」,是不是已經講過了

老 師:已經講過好幾次了。這本書你可以自己買來看啊!是有不錯的觀念

既然你問到這個,我們也可以再講一講。這本書作者在夏威夷出生,是一位第四代日裔美國人,寫的是美國的有錢人賺錢的心法。這個賺錢的心法,還不只是美國人的;更是這三百年來資本主義的文化所孕育出來的精華,而這本書把這個精華──一個秘密心法漏了出來!這個賺錢心法是資本主義富人秘密它是怎麼形成的?我還在辦法了解中。它好像不是某一個人的發明,而是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眾人經過三百年的孕育,慢慢發展出來的。這個賺錢心法,以美國人而言,95%的人不知道;只有5%的富人知道。像我們東方的人,就沒有這樣的東西。類似的東西還有,但是格局小,是局部的。這一套賺錢心法不是小格局,已經貫通了跟人性關系,和世界的規則也有某種程度的貫通。這么重要的東西,東方人很難知道,即使是美國人,也只有5%的人知道,何況東方的文化背景,那是更難知道,但是這本書把這個秘密泄露了。

這個賺錢的心法是在什麼情況下傳授的呢?大部分都是在家庭裡面,在飯桌父母傳給兒女的;並不是在學校教育體制里傳授,所以教育體制也沒有這個東西,那是在實際的、家庭生活當中,富人把它傳授給下一代。在這5%的富人裡面,猶太人占的比率是最高的。這位作者日本人,他講的窮爸爸,就是他自己親生的父親;而那位爸爸是他同學爸爸。他的窮爸爸觀念,就跟我中國人的觀念非常相似的。中國人的觀念就是好好的讀書,成績要好,念一個有名氣的大學,畢業以後找一份高薪、穩定工作,這樣一生就一帆風順了。他自己父親就是這樣教他的,而那位爸爸所講的就完全不一樣了,他認為:「你要富人,何不自己設立一個公司讓人家來你這里上班呢?」

爸爸還告訴他,學校的教育只能教你作一個雇員,就是到一家公司工作,領固定薪水的雇員,這樣學校的教育是做得到的;至於怎麼去經營一個公司學校的教育沒有這個內容沒有辦法教你。那個富爸爸就把自己的兒子和他一起教,從九歲的時候教起,教到三十九歲,總共教了三十年,覺得他們可以了,才沒有再繼續教。可見這個課程是一件不容易學的事。

在這本書裡面,講了非常多的對比,因為他們從九歲開始,還是小孩子,就碰到了碰到兩個爸爸,雖然都是主張:你要努力你要學習,但是內容是不同的;你要去賺錢,但是賺錢的方式都是針鋒相對。他們都是你做好,但是兩個人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當時作者還小,雖然無法分辨,但是在他幼小的心裡起了強烈的撞擊。他就在這環境當中長大,所以他的感觸特別深刻,才會寫出這些書來。像他的朋友(富爸爸兒子),就不會寫這本書他也沒有時間寫書,原因是他家產已經有幾十億美金了,管理那麼大的家產他也沒有興趣來寫書了。至於他為什麼有那麼多錢呢?因為父親給他家產就有幾千萬,而經過他的手,就變成了幾十億。所以,他現在又用他父親教他方法,又再教他自己兒子了。從這樣子看起來,中國人的「富不過三代也不用在他們身上了。

這一位富爸爸國中都沒有畢業,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輟學了,為什麼會輟學?他父親去世了,留下一個小店,他只好自己來照顧。但是作者自己的父親什麼呢?是幾個名校的博士,非常有學問官位做到夏威夷州政府的教育部部長,官位大了薪水也夠高了,但是過世以後,什麼都沒留下,只留下一些未付的帳單。在他小的時候,他其實也看不出哪一個是富有啊!因為他說的窮爸爸也不窮,他說的富爸爸也不富,九歲的時候,他怎麼看得出來。他只知道這兩個爸爸所講的,就是針鋒相對,就是不一樣。他實在沒有辦法做一個簡單的選擇,所以他在這地方,思考非常多。他的父親做得很大的時候,非常地忙,工作多得不得了,所以連跟他們見面的時間都沒有,他們都看不見自己的父親,而那位爸爸越有錢,就越有空閑,所以他才有辦法教他兒子和他在這樣子的對比之下,他說:大概在十六歲的時候,就決定選擇接受富爸爸教法而不理他父親建議

對我而言,我從這本書得到了一個寶物。以前曾經想要把「賺錢心法」發展出來,十幾年來並沒有發展成功。就在這幾個禮拜之前,我看了本書,才發覺我想要發展的東西,就在這里,這本書已經有了。當然,這個事情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也不清楚,是不是我承認沒有辦法發展出來,才讓我看到這本書?當我看完以後,立刻知道,想要自己獨立發展出來是不可能的。它是過了歐洲和美國這么廣大的地區,在實行了資本主義,實行了三百年才孕育出來的東西我想要搞幾下就搞出來,根本是不可能的。同時,我也知道沒有經過p公司這十幾年過程,也沒辦法吸收它所帶來的豐富成分。所以,這樣子看來,十幾年努力,還是沒有白費,幫助我把它的精華吸收過來,而且滲透到資本主義的文化體系裡面。還有我也看到它不足的地方,需要調整。如果把它修改好了,合乎理想以後,可以作為修「菩薩乘」的功課。從經典上的描述得知:羅漢苦行樸實的,而菩薩都是庄嚴華麗的。所以菩薩一定是有又有的人,他才能夠行「菩薩道」,做六度萬行的工作。如果空閑很多,但是沒有錢,這樣的話只能行「羅漢道」,所以在這現實世界裡,要成一個菩薩的話,就需要安排一個課程讓你變得富有,同時又有空閑。這樣「菩薩乘」才是可行的佛法,不然的話,菩薩世界是一個想像世界而不真實可行的世界。有錢又有閑之後,菩薩就可以運用「三摩缽提」的力量,創造真善美、創造慈悲喜舍、創造庄嚴清凈解脫自在環境,這不就是創造「人間凈土」嗎?

本書提到許多富人,看似沒工作事實上他們創造的財富非常豐富。有幾個名人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比如說:愛迪生所受的學校教育是很少的,可是他創造的財富非常大;貝爾發明電話,所創造的財富是非常大;亨利福特也是沒受什麼教育,卻創造了美國的汽車工業。而現在又有戴爾創造了戴爾電腦;比爾蓋茲創造了微軟。大家都知道比爾蓋茲在哈佛大學念了一年就不念了,戴爾也是在大學里就已經裝起電腦在賣,後來連書都不念了,他們都是這種沒有受正規教育或是受的教育不完的人。像比爾蓋茲所創的微軟事業,我們來看一看:比爾蓋茲他有寫過很好的軟體嗎?沒有,都是人家寫的。那他在做什麼他就是在富人啊!三十多歲就變成美國的首富,而且他這個微軟公司的生產力等於韓國一年的生產力,他一個人所創的微軟公司等於南韓一個國家的產值耶!你想想看,他們的創造力、生產力多強啊!這些富人多厲害啊!最近看起來,美國經濟日本又強了很多,至少有個原因,就是因為美國有懂得賺錢心法的人;而日本沒有這樣的人,所以日本創造財富能力就不美國。從美國日本的比較來看,我很想把這個賺錢心法了解得更清楚,並增加獲得「空閑」的能力,整理成「菩薩乘」的修行課程

我的使命是替企業家找出修行佛法讓他們有錢又有修行成道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發展出這樣的佛法看了本書以後,發現我要找的東西,百分之八十在這裡面了。這個世界其實是很奇妙的,感謝有p公司的成立,沒有的話,我可能還不會看這本書,所以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緣關系是說不上來的。

書中他那個富爸爸,對這兩個小孩的教導的方法,他設計一個實際的生活情景,小孩在實際生活中學習,不是聽老師講解。我覺得修行也要這樣,如果修行不是這樣的話,效果不會好的。禪宗有這個性質,禪宗修行是非生活化的,是在一真實的在生活當中修行──這也是我們一直希望做的事情。而這本書裡面已經顯現它的學習效果了。

台北問:這本書裡面,老師您覺得不夠好的地方有哪些?

老 師:不好地方,對這本書來講,不是那麼重要,只是對我比較重要而已。我還是先講好的地方,這樣對大家比較有幫助。有一事情,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講得非常簡單清楚,因為在他們九歲的時候,那個富爸爸就教了,所以在九歲的時候就聽懂了,現在只不過把九歲時候聽懂的東西,重新講給大家聽而已。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弄清楚的事情很多人都認為只要他買了一棟房子,那個房子是他的資產。賣房屋的人,還有親朋好友,甚至貸款的銀行,都會跟你你有了資產,而自己更覺得自己有了資產。所以很多人有錢的時候就會房子,買很多房子。這個情形在台灣,十五年前是對的,十五年就不對了。因為十五年前,房子會越來越貴,同時還會通貨膨脹,買房子雖然要交利息還貸款,可是還了二十年後那個錢已經不算什麼了,因為我們的薪水也一直在漲;通貨也一直膨脹;開始的時候是吃力的,到後來就很輕松,這樣買房子正確的。可是,現在已經沒有通貨膨脹了,而且房子的價格也跌了,這個時候大家還是延續買房子做為資產的習慣這就錯了

我在八、九年前就提出:我們不應該買房子,應該租房子,但是沒有什麼人採信,現在就背負著高額的房屋貸款,同時房子又跌價,有的還跌了一半,這是很慘痛的事情。所以買房子有貸款要付,貸款包含利息和本金,同時有房屋稅要繳,也會有一些維修等各種費用,都是你的支出。當然房屋也可出租,租金就是你的收入。假如個月所有的支出是十五萬元,而你把房子出租,租金也是十五萬元,那麼這個房子對你來講,既不是資產也不是負債;如果租金只有十萬元這個時候你需要每個月從你的口袋流出去五萬塊,那麼這個房子對你來講,不是資產而是負債。另外,如果你個月的租金是十六萬,那麼每個月可以賺進一萬元,這個房子才是你的資產。所以,房子對你而言,它可以是資產,也可以是負債。而租金是會隨著市場變動的,本來是十六萬元,以後租金可能變成十二萬元,於是本來是資產的房子,就變成是負債了。

所以一個東西對你來講,是資產還是負債,就看它讓你口袋的錢增加呢?還是減少?是以現金的流動來定義的。有太多人去買房地產,買了以後根本也沒有租出去,沒有租金收入,或者收入比支出低。在台灣,有些醫生個月的收入可能有八十萬元,但是他買了一大房子,他的八十萬元收入都去支付他的房子貸款,最近房地產又跌價。雖然他的月收入很多,但是他製造了很多負債,把他個月的高收入通通吃掉了,所以他還是很窮。這種情形不只在台灣,在美國也非常多,他們把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弄錯了。這個觀點不只是買房子,買股票、買任何東西都一樣。你要判斷它是不是資產?用現金流量的方式來研判就不會有問題。當你採取這樣子的判斷時,你如果要買房子你就要算清楚,它會讓你的現金增加呢?還是減少?如果買房子,每次都讓你的現金增加,不管多少都是增加的,有出租的價值,租金還不錯的房子這個時候,不需要做事,那些房子每天都在增加他的收入。

當然,買股票也是一樣:以前我聽過一位做生意很成功的先生說,在股票跌到谷底的時候,把績優股買起來放著,每年會有百分之二十的股利,比銀行的利息還要高。

其次,這本書提到很多與修行有關的問題,他講一個人之所以窮困,原因是不能克服對錢的恐懼感和貪欲。一個人為什麼要急著去工作賺錢呢?那是因為擔心沒有錢用,選擇的對策就是找工作,有了工作就不再擔心了。另外一個就是對貪欲沒有辦法控制,看到什麼東西都想買,不能節制花錢的習性。所以就要趕快去工作做一個工作還不夠,還有人做兩個工作,為了什麼呢?為了付這些帳單、這些貸款。這樣的情形在這本書作者看起來,你是為錢而工作的人也就是你被錢所控制,你是錢的奴隸,只是為了自己的債務工作,這樣子永遠不會有錢。

那麼作者怎麼做呢?他的富爸爸教他:你要讓為你工作,怎麼樣讓錢為你工作呢?譬如說:你買下了很多資產,這些資產自動地讓你的口袋裡的錢增加,這個就是讓錢為你工作。所以,我覺得這個部份是很重要觀點

在他的書裡面還提到了一件事情,就是麥當勞的老闆在1974年,被邀請去奧斯汀為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mba工商管理學院的碩士班演講,他問學生們:你們看我是做什麼行業的?學生們就哈哈大笑,這個還用講嗎?大家心裏面想,你就是賣漢堡的。所以,大家都不講話,認為這個問題還要問嗎?好一會兒才有人說: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是賣漢堡的。麥當勞的老闆說:我知道你們會這么說,各位先生、女士們,我是做房地產的。(參考該書p.108)他的事業是房地產;他的職業才是賣漢堡。大家在想:這是怎麼回事?因為麥當勞的漢堡事業做得很大、很好,因為店面的位置以及布置,他都是經過精心的調查以後,才選定的,選了以後他把它經營起來,於是那個地方就會熱鬧,熱鬧了以後那個店面就值錢了。然後又特許給另外的合夥人,把這個店頂下來,他就收權利金,所以他賺的是這個錢。他幾乎已經把全世界的大都市最重要最好的地點,化作是他的資產;他的資產比天主教的教堂還多,這是他在1974年講的有關他的錢來源是這個樣子的。

這件事情對當時的一個學生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個學生以後經營了汽車洗車場,就是採取了這個辦法,他的真正資產是房地產不是洗車,也賺了不少錢。

這件事情使得我想台灣曾經發生的一件有關麥當勞的事情:麥當勞在1980年代才進到台灣,當時幫麥當勞在台灣經營的那位先生姓韓,韓先生比麥當勞更厲害,他幫麥當勞在台灣經營,開店在哪裡,他把地點周圍的房地產,先買下來,因為那個店是麥當勞的,這個錢他賺不到,於是他就把麥當勞的地點周圍的房地產買下來,以後經營起來熱鬧了,麥當勞固然值錢,周圍的房地產也跟著值錢,所以他賺的比麥當勞還多。後來這件事情被麥當勞發現了,所以就解除跟他的合夥經營關系我想那個時候麥當勞也學會了,不但要賺那個店,周圍的房地產也要自己賺了。從這里可以看出來,中國人對賺錢的招數也是很有辦法的。我想從那件事以後,麥當勞又從韓先生這里學得更多,賺得更多。

這一事情讓我覺得:沒有進入這個領域,這本書沒有透露出來的話,真的不曉得他們在做什麼,對不對? 成功的企業家會冒險,也會管理風險,要達到賺錢的目的,須要增加財務知識智慧。那麼,用貢獻主義觀點來看,什麼時候會有風險呢?沒有貢獻的時候就有風險。如果做了貢獻也就是把原來的問題和困難克服了,才賺到錢,就沒有風險了。怎麼管理風險,這本書說:增加財務技能、知識經驗等。而不是:分散投資法、高賣低進法、攤平方法等這些笨方法。但是,他只是批評這些避險措施,並沒有指出怎麼管理風險。我現在把它綜合起來,所謂管理風險就是:你做貢獻,把問題和困難克服了、消失了,這樣才叫做管理風險,才叫做控制了風險。這本書的優點就講到這里。

接著下來講它的缺點第一個我不滿意的地方是他自己不願陷入金錢恐懼和貪婪,不願為錢工作;而要錢為我工作。因此成立公司,僱用被恐懼和貪婪所控制的人為我賺錢。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卻要別人去做,利用別人的弱點來讓你變得富有。這是不對的,我無法接受。

第二個問題,作者希望得到財務自由,希望錢用不完,所以他要努力賺錢。對我而言,不要這么想賺錢也可以達到啊!我只要清心寡慾、節儉生活,一樣可以達到財務自由啊!所以,這個理由對我來講,說服力不夠。另外他還講,賺到錢他就很開心。對我而言,要很喜歡賺錢,有點困難我不是說喜歡賺錢,只是喜歡東西可以有很多啊!我最喜歡東西不是錢,錢可能排到第四、五位我覺得他的賺錢心法,得是第一喜歡賺錢的人才適合,如果你有另外一件事情喜歡賺錢還要更喜歡,怎麼辦呢?把這兩個喜歡的事結合在一起,譬如這位作者很喜歡賺錢,但是他心裏面也喜歡教育,所以他就教人家賺錢,把他喜歡的教育和賺錢結合在一起了。所以,我如果要賺錢的話,因為我喜歡教人修行成道,那我就要把賺錢跟教人修行成道這兩件事情結合在一起,要怎麼結合,我還不清楚,當然講得更大一點的話,其實我們喜歡建立人間凈土;讓人間凈土有真善美、有慈悲喜舍、有清凈庄嚴、有解脫自在、富有圓滿等等,這樣我才能做,不然的話,我是沒辦法做的。

戴先生:基本上在財富的追求,跟人生目的的追求部份,我個人覺得有沖突的地方,因為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十二因緣最頂層的地方,而財富是在十二因緣下面的愛、取、有那些地方,所以我們如果追求個人財富,一直在十二因緣幾個層次打轉,為那些帶不走東西拚命地去追求,而那些百年以後要帶走的東西,可能因為我們追求了財富,而把精力都浪費掉了,疏於努力,會不會有這個現象

老 師:這個問題應該是有的。如果我們追求財富不對的話,就會有這樣的問題,至於那兩本書裡面,他已經把這個問題掉了,因為他能夠看透財富的本質是虛假的,財富其實是人的認知造成的,如果你有一個僵硬的認知,你就會變窮。雖然他接受了那個富爸爸那麼多的教育,可是當他要去建立一個企業的時候,他那個富爸爸還告訴他,你會失敗兩到三次。後來,他真的去做的時候,真的連續失敗了三次,到第四次才成功。他九歲就開始從富爸爸那裡學得那麼多,卻還會失敗,書里就提到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雖然他學得那麼多,但他沒有真正地去做過,而且也沒有失敗過,所以他沒有真正學到;真正學到就是要在做的當中失敗了,才會學得到。所以,他要經過三次失敗以後,他才曉得要怎麼做才會成功。所以他說:失敗是成功的一部份。當然我們也有成語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兩個意思是相同的。原因就是你真要學到,一定要經歷失敗;不失敗是學不到的。雖然他有爸爸教他,而且教這么久,但還是需要失敗的經驗

第二個原因,他為什麼會失敗,原因是他內心有很多疙瘩有情緒上的、有認知上的諸多問題,當他在失敗中艱苦奮鬥時,他跟他太太經常吵架,所以在那個狀況下,所受到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於是要處理很多很多自己的情緒問題、很多自己的執著,很多莫名其妙種下的偏見,可能自己不認為那個是偏見,如果知道那個是偏見還好──這些東西都在影響他,使得他失敗。他必須透過那些失敗,把內心恐懼、貪婪等等這些心中埋藏的缺陷,把它挖掘出來、清除掉,他才能成功。所以整個發財過程在我看起來,是一個修行過程是一個以境驗心的修行過程,非常真實當你賺錢了,就證明你修好了。所以如果一個人,一炮而紅就賺錢了,這個是最大的災難,會讓你以後死得更慘,因為你沒有修行、沒有成長、沒有成熟,你內心不夠清凈。所以我會認為這個部份是一個非常好的實際的修行過程;而且用到了以境驗心的方法是一個實際生活中的修行

關於剛才你問會不會到那裡打轉,在那個過程是在愛、取、有這邊打轉,但是他是在修行,他是在清除心中的缺陷,然後才可以成功。或許他講的部份我把它看得好了,可能不見得有這么好,如果實際上還不是我想像的這么好,那麼這個部份就是我們還需要改進的地方,還要努力地方

戴先生:我個人因為在飛機工作關系我覺得人類有一點過度地使用了資源,事實上很多是不必要的,但是為了舒適、方便,而過度地使用了地球的資源。自然界的資源實際上是有限的。(師曰:對) 所以我們應該珍惜不需要那麼舒適、不需要那麼浪費的時候,應該要節制一下。另外,剛剛老師提到說:他累積那麼多財富,還是架構在很多的雇員上。(師曰:對!)如果財富累積的過程是一種修行,而處理累積的財富恐怕也不得不謹慎,如果他把財富給他的後代,就剝奪了後代的修行機會;如果他不財富給他的後代,他又該怎麼處理這些財富

老 師:這本書里沒有講,以他的朋友來看,那個富爸爸交給兒子兒子又再交給孫子。富有是什麼?他們沒有講清楚,關於這個部份,在貢獻主義里已經有定義了。比如:富有不一定要消耗資源,這要看你怎麼去定義你的富有,我們靜坐持咒觀想做得好的時候,我們也覺得很富有;我們清心寡慾,也可以過得很滿足,也可以自認為很富有。所以對於所謂的富有、所謂的真善美,我們有自己的定義,就不是別人可以左右的了。那麼,什麼時候會受別人的左右呢?比如說:我們會受到歐美商業廣告的影響,以他們的富有為標准,這樣的話,我們就被他們牽著鼻子走,我們就變成文化的奴隸,而不自己的主人。那麼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堅定自己的定義,實踐自己的定義,做出真正的效果來。要想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的優點,我們就必須好到某一個程度,要能讓別人心動,別人才會接受你。

文化大師huntington的「文明沖突論」,他第一個憂慮的就是回教跟基督教文化沖突。因為回教的基本教義派,他們就是不甩你歐美文化。如果我是回教的話,我不是用硬幹的方式──就是不甩你,而是讓自己做好,好到令別人羨慕,以此來說服別人。他們若覺得你比較好就會願意來學。要做這一點,在精神層面要有更深入的探討,探討的深度一定要超過他們,才可能說服另外一個文化。這個部份不是誰說服誰的問題,我們看到別人的優點時,可以把優點吸收過來,裡面可能包含有不足的部份,我們可以把它補足,並不要因為他們還有不足的部份,所以他們的優點也不要,我不希望這樣子做。當然要這樣子做,還得要有一個本事,就是能夠把優點和缺點分離出來,你要有這個能耐。沒有這個能耐,當然就沒有辦法這樣做。剛好我有這個能耐,所以我就敢這樣子做;如果我沒有這個能耐,優點和缺點沒有辦法分離,可能會採取的辦法就是全部都不要。但是,對我而言這個不困難我有辦法把它分離,所以,我會把它的優點吸收過來,我的態度是這樣的。

問:第一次參加法會的連線,效果滿好的,藉此再聊一下,因為來得晚一點,前面並不確定知道聊些什麼,但是因為「富爸爸與窮爸爸」這本書滿有名的,它裡面傳達的有幾個重要的觀念,對人生都是很有啟發性的。第一個財富的部份,第二個部份就是梁老師您談到的修行的部份,怎麼樣兼顧這些部份,是不是在知識經濟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比較有機會結合呢?這裡面有許多這種屬於創意的部份、修行的部份,怎麼樣把它轉換成一些知識層面作法,慢慢地透過組織把它推廣出去,是滿值得研究的。在財富的部份,一般人會覺得這個部份本身性質上是和修行沖突的,好像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這一部份是不是可以把它看成是在人生的發展過程里,有著不同的階段也就是說修行機緣,不一定早來;倒是財富的需要先來了,讓自己的生活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剛剛梁老師也談到,台灣的大企業家可能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但是,我想說:像台積電的張忠謀,他算不算是法治的一個例子

老 師:好。你問的問題滿多的喔!最後一個問題,你問到的是張忠謀,我覺得台積電還是人治,他本身是法治。我們的社會法治環境不健全,商業文化亦不成熟,專業經理人的能力工作倫理尚未建立,傳統文化遺留輕商的習性,一般人佩服英雄式領袖,這些原因使得企業不得不發展成人治色彩,不過台積電有相當程度制度化,是台灣企業中法治程度最高的公司

一個問題修行不應該要錢,為何還要去賺錢,這是聲聞乘的觀點;就以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而言,有很多長老,像提供「祇樹給孤獨園」的長老須菩提,還有維摩詰居士都很富有,不是窮困的人。所以,如果以聲聞乘的觀點來看,是不需要富有;但是以菩薩乘來看,他們應該要富有,不但要富有,而且要有空閑。這樣子的話,富有和修行是一致的。

比丘是不能碰到錢的,聲聞乘有這個規矩,顯示對錢財的排斥。這樣的態度,不能適應現代,我希望佛法能夠適應現代工商文化,所以佛法要做很多調整的。

荊先生:在這個工商業發達的時代,我們怎麼樣來投資理財?投資在股票市場上是一個較好方式,如果以現在的股票市場來看,要怎麼做才是一個投資,而且是有貢獻的?老師看法是怎麼樣?

老 師:他問了一個問題我們現在要理財的話,大部分是投資在股票市場。那麼要怎麼做才是投資,而且是有貢獻的,才合乎我們的道德尺度,不只是賺錢而已。這個問題在滿早以前解答過了。現在我有新的解答,就個人理財而言,股票市場是合法的,我們就可以合法的買賣股票,並不需要合乎貢獻報酬律。貢獻主義是為建立更好的經濟體制而作的思考,那一天人類真的建立了貢獻主義的經濟體制,這時我們再來遵守吧!

資料記錄-張春美

資料整理-鄭智元 梁玉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