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關於「四相」之04:獨立自主,許下承諾

獨立自主,許下承諾

梁乃崇教授

我們心裡真正要追求的是本來面目

是無條件的接納,我們真正嚮往的是成佛成道

連追求愛情都隱含追求悟本來面目影子

獨立自主,負起全責」才能謹慎決策,全力以赴

獨立自主」,就是為自己的生命負起全部的責任企業家張忠謀的管理態度是要求部屬負起全部的責任,讓部屬沒有機會責任推給老闆。當部屬老闆請示時,老闆提示意見,如果部屬執行計畫失敗了,部屬不可以責任推給老闆老闆給的建議部屬要自己做判斷,負起責任。通常在我們的行政官僚體系,部屬會擬甲、乙、丙案給上司裁決,如果裁決其中一案執行失敗了,是上司負責,這種狀況在張忠謀的經營體系中是不存在的。唯有負起全責,才會謹慎決策,才會全力以赴,事情才會成功;否則凡事推諉,不負責任事情一定失敗。

這個負起全責的態度要把用在修行上。修不好,修出了毛病,要自己負責,跟老師沒有關系,不要把責任推給老師。為什麼呢?因為是你自己執行的,自己判斷的,自己解釋的,所以要自己負責。一旦知道要負責,修行就不會馬馬虎虎,才會做出正確的決定,這就是獨立自主、負起全責的意義

提倡「多幫因,少幫果」,包含了獨立自主精神

我講「幫因」的主張,其實也與每個人要負起全責有關系也就是當責任是別人的時候,不用替別人負責。如果認為幫別人負責是做好事,其實適得其反。所謂「幫果」,這個果跟責任關系,別人該負起的果,就是別人該負起的責任。你幫他挑,是在壞事,因為沒有讓他獨立自主,剝奪了他的學習機會。這種把別人的責任搶來擔的情況,特別容易發生父母子女上面,這不是愛護子女,反而害了他們。所以我提倡「多幫因,少幫果」,包含了獨立自主,負起全責的精神。幾千年來的佛教都存有這個問題這一點我們要多加註意。

無我的第一步就是健全成熟「我相」

獨立自主、負起全責,是不是增強我執?增強我相?是的!一點不錯,這不是矛盾嗎?並不矛盾,因為在實際的修行過程中,一定要先讓「我相」健全成熟,「我相」健全成熟以後,才能離我相進入人相。如果沒有健全成熟的我相,只有一個軟趴趴的我、殘缺不全的我,根本站不起來,修什麼呢這是佛教沒有說清楚的地方。有健全成熟的我相,才能進一步做離我相的工作。所以佛法有很多看似矛盾東西,其實是沒有說清楚。比如佛經中說過,佛陀出生時,腳踏蓮花走了七步以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多麼大的我慢,佛為什麼要這麼講呢?這跟達到無我不是背道而馳嗎?現在看來,這並不矛盾。因為要達到無我,第一步就是要從健全成熟的我相做起。一個人能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獨立自主負起全責,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時我相才健全成熟,才能從我相進入人相,次從人相進入眾生相,再從眾生相進入壽者相,再次從壽者相進入離四相,才能達到無我。所以無我的第一步,不是去我相,而是讓「我相」更加成熟健全,修行者這一點要拿捏準確。

佛法對於怎麼實踐無我,並沒有說清楚。今天我特別強調,無我的第一步,就是健全成熟的我相。這一點要把它補充到【金剛經】離四相的修持裡面,離我相之前,先要有一個健全成熟的我相,這一點以前沒人講過。一般人講的離四相是一下子進入無我,沒有步驟階梯,這麼做是無法修行成功的。

獨立自主是在完成健全的「我相」

獨立自主與我相、人相的關系是什麼?獨立自主是在完成健全的我相,並不是在離我相,或者是無我相,而是讓我成熟,所以不能獨立自主就是我相不成熟。離我相進入人相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先讓我成熟。我相不成熟就做不到離我相,想要進入人相,根本就是緣木求魚。能夠獨立自主,才能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尊重別人,才能夠進入人相,這樣就是離我相。如果我相不成熟,根本無法進入人相,更不可能離四相了。

我們修行要做到離四相,離四相之後,才達到「無我」。無我之前,第一,先要讓我相成熟,我相要成熟,則先要獨立自主、負起全責。如果不能獨立自主,做事無法自我承擔負責,如何進入無我呢?無我並不是讓我相不成立,如果是這樣,那就不用入世來做人修行啦!既然入世做人,個人的我相要先成立。獨立自主修行的第一步,第一步做到了,才有下面的修行步驟。若是第一步都沒做到,修行會有進展。

每個成員都獨立自主,負起全責,才能組成團體

當你負起全責,事情就會成功,人也變得聰明、有能力個性上的缺點也都自動不見了。我們常常習慣責任切割,一切割就不是全責,會變成這部分是我的責任,那部分不是我的責任,因此找借口責任推到我的責任范圍之外,養成推卸責任習慣當我們只願負一部份責任的時候,考慮的就只是一部分的范圍,范圍之外不考慮。但是當一個人能夠負全責的時候,他考慮事情智慧就完全改變了,不會找借口推卸責任,因此會有全部的能力。任何原因都是自己的責任,找借口沒有用,還是要負起全責,因此能力就發揮出來了

「許下承諾,負起全責」就會遇到正法

不負起全責,也就無法真正修行、增長智慧、完成工作有的人修行不好,就說是因為沒有遇到正法,這也是推卸責任當你修行負起全責時,正法就會到你面前;沒有負起全責,正法到你面前,你也不知道。只有真正願意對自己的生命負起全責,許下莊嚴的承諾,才有可能成道。因此,修行者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不要把自己的責任切割。如果對自己的一生沒有負起責任修行就修不好,學習、教育、工作也做不好

如果你還沒有對自己的生命許下承諾,也沒有對修行許下承諾,現在開始,為時不晚。負起全責的承諾,就是內心的覺醒。像很多典禮,比如就職典禮,就應該有承諾,而不是一個形式,當然實質與形式兼備的承諾是最完美的。如此看來,西方的婚禮在教堂舉行,比中國人在餐館舉行要好。喪禮也是,中國人的喪禮沒有對生命的尊重和承諾,是不夠的。我們無論在生活上、工作上、修行上,都需要找回一個東西,就是負責任的承諾。找回來以後,生命將煥然一新,這是一件很莊嚴的事。

中國人欠缺獨立自主基因

責任這件事情在中國特別有問題,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士向來只是「想」、「說」,至於「做」、「成」就不他們的事,所以他們只負責諫言,只負責批評,不負責去做和做成,做和做成不是讀書人的事,這個習性到現在還是很嚴重,完全不了解做和做成的重要性。還有,中國習慣把提問題當作是自己的事,找答案則是別人的事,這也是沒有負起全責;習慣負起全責的人,應該是會提問題,也會自己找答案。所以中國人在獨立自主這方面是有很大的弱點,我們好像缺了一個基因,把獨立自主天性抹殺掉了。像獅子老虎老鷹有的本事,我們好像都沒有了。台灣企業擅長模仿,卻無法做任何產品的先鋒,不願也無能力做老大,像施振榮提倡老二哲學,因為我們只有這個能耐。

獨立自主的承擔,比大慈大悲的心還要深,比博愛更深。西方的宗教提倡博愛我在美國跟一些人討論,問他們人生目的是什麼?他們最想要的是什麼?他們都講「love」,沒有一個例外。我就問他們:「愛是什麼?」他們最多就講到博愛」,講到最深就是uncondition love(無條件的愛)。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什麼是無條件?如果他不愛你,你是不是還愛他?如果他不愛你,你就不愛他,那是有條件。如果他愛你,所以你才愛他,這也是有條件。如果他討厭你了,如果他變丑了,如果他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你是不是還愛他?如果不是,那都是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就是任何情況出現,即使他不愛你了,你仍然愛對方。

獨立自主,負起全責」就是無條件的接納

再者,無條件的愛,其實還是有一個「愛」的條件,我們一般人用「愛」這個字都有各自的定義,也就條件。比如愛就是要甜甜蜜蜜、卿卿我我,這個定義本身就是條件。所以無條件的愛,其深度比不上獨立自主、負起全責,換句話來說,獨立自主、負起全責就是無條件的接納,無條件的接納比無條件的愛更深,接納已經沒有愛了,比大慈大悲還要深。無條件接納就是空性,無條件就是空,接納就是空的容器這就是我們的佛性本來面目。我們追求愛情,會希望海枯石爛,至死不渝,海枯石爛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也腐爛了、死了、毀了,為什麼愛情要追求到海枯石爛,至死不渝?因為我們心裡真正要追求的是本來面目,是無條件的接納,我們真正嚮往的是成佛成道,連追求愛情都隱含追求悟本來面目影子有的人一談到婚姻就想去算命,如果算到前世夫妻要相遇了,就很嚮往,這個嚮往的心,還是從本來面目出來的,還是想要追求無條件的接納。甚至很多人婚姻吵吵鬧鬧,沖突糾紛不斷,在我看來,其根源都是測試對方條件的底線,希望測到無條件,所以製造問題來測試。就我的體會,其實每個人都想修行成道,想達到無條件,就是想達到空、無,也就是想達到我們的本性。所以天下事情都是從我們的本性生出來的,大家都修行,只是修得好與不好而已,即使你不想,你的潛意識還是想修行的。

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跟修行有關

有人告訴我:「老師啊,你的佛法那麼高,跟你的人都不怎麼努力還在東打轉、西打轉,不是太可惜了嗎?」我說:「你不要擔心,他們打轉來、打轉去都是修行都是他們自己需要的過程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我一都不煩惱,這也不關你的事。」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跟修行關系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生命特性,即使做成行屍走肉、機器人,還是一個修行生命體,只是做得不好而已。所謂不好,也是相對於修行的人而言,做得不好,並不代表不修行,也不能就此否定這個修行者生命體。換句話說,大家都是未來佛,遲早會達到圓滿目標獨立自主、對自己的生命負起全部的責任這一點很重要!很深!也很好用!不會像佛法教的打坐持咒觀想那麼難,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很好用,而且有效。

聽眾老師剛剛所講的就是皈依自性

老師:對,就是皈依自性。今天這樣的講法是不是比較容易做?

聽眾:今天的講法非常實際,而且很生活化。獨立自主根基扎得越深,才有辦法一步步踏上成就的台階,這種獨立自主精神對任何人都很重要,所謂「師父帶進門,修行看個人」,師父不能幫我們吃飯,一定要自己解決自己的飯量,獨立自主其實也是在展現大無畏精神,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沒有什麼可以畏懼的。

「愛即非愛,是名為愛

聽眾我想我跟朋友接觸的經驗我覺得他們的愛情都很荒謬,但是我如果跟他們照實說,他們就會生氣,我也就不講了。老師剛剛提到,情侶之間常常在測試對方的底線,我的朋友一個比一個測試得厲害,他們自己也知道是在測試。女生比較容易去測男生,一測就會發現男生快受不了了,但不測又覺得男生木頭人,沒有感覺,經過測試真的有感覺了,但是男生一旦被測,就不愛你了,越測越不愛,雖然嘴吧還是說愛你,但女生已經發現男生被測後的不悅,只是不測又不知道底線在哪裡?所以我覺得一般的情侶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無條件的愛,它是抽象的而不是實質的,也就是這個愛是升華的,可以跟形體分開,但是心靈還是愛你,所以你測試的是形體極限而不是真正的愛。一般人不了解這一點,以為測試的是真正的愛,其實當男生被測,顯現的不悅,是形體不愛,不是心裡的愛。

老師:你講得很好,確實是這樣,因為無條件的愛就是不愛,一測試發現它的底線就是不愛,但是又不想要這個測試的結果,其實愛就是所謂的「愛即非愛,是名為愛」當中的「是名為愛」,也是無條件的接納,所以他們這樣的測試,測到最後即使是真的,他們也會不要,當然測到假的,也會不要。所以在測試的時候,應該是要測自己,而不是測對方,應該是要測自己的底線,當測試對方達到崩潰的底線時,你自己接不接受?如果不接受,自己是有條件的。不能只看對方的底線,也要看自己的底線,這樣才會公平。若是你的底線沒有超越他,如何測試別人。所以你在測對方,其實也是在測自己,這是互動的,不只是單方面的。測試別人的人要注意,其實你也是在測試自己,你發現別人的底線,其實也就你自己的底線。

修行要用直覺

聽眾:自己修養到什麼程度,別人也會用同樣的程度來對待你,也就自我修養是會把別人的狀況引出來?

老師:會的,我們都有直覺,我們都知道別人的狀況,只是我們常常否定自己的直覺,因此就變成不知道了。「生命教育法」一書就提到有人養狗例子,狗是很聰明的,主人想什麼,它們都知道,雖然它們不會講話。貓狗都如此,何況是人!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傾向否定我們的直覺,所以變得不知道了。倘若尊重直覺,大家就會知道,修行要用直覺。情侶之間的測試,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如果有直覺的話,就不測試了,因為已經很清楚了,有直覺又要測試,只是在證實而已。而我們所希望的都是條件的接納,無條件就是空、無,今天這麼一講,大家應該更相信每個人都是修行者

我們非常容易住心,宗教如果停留在信仰階段,還是住心的。信仰是住心;遵守真理、原理是住心;守法、遵守道德標準是住心;遵守戒律也是住心;遵守佛法的原理還是住心,所以住心的習性是很深的。要怎麼做才是不住心呢?懂得「回頭」就是不住心,如果不懂這點,全都是住心,遵守規則、原理、真理佛法都是住心。所以要警覺住心的習慣是根深蒂固的。真要解這個問題,就是要入定,每天至少入定半小時,因為這個習性太深,所以要解它,不在入定的狀況很難碰得到。

雖然所講的獨立自主已經很深、很廣,但是深度還不夠解除住心的問題,必須要入定才能碰得到。獨立自主是在意識心的狀態,在意識心的狀態,是解不了住心的問題。所以要解這個問題,沒有別的路,只有入定;定得夠深,才碰得到,才能解;而且這個定要是無相定,才可能達到無住。有的人可能沒有每天坐半小時但也能做到入定。如果現在定得不夠深的人,只好多做,沒有其它的捷徑,只有反省得夠深,才能觸及。而且要注意,刻意入定,就定得不夠深,因為不管怎麼做,不會超過「我要入定」這個意願的深度,這個意願是在心靈的某一個層次,依這個層次起了一個要入定的心,再怎麼做都在這個層次之下。所以想要突破這個障礙,只有一辦法,就是忘掉入定,才可能深入。

這些狀況不講,要你們自己發覺才好,但是大家都沒有發覺,我只好說了。要會入定,就要學會「忘」,中國莊子講過要「坐忘」,坐在忘裡面,起心即妄,才能有深度,若起要修行的心,就會卡到,就是「動念即乖」,所以要忘。自己要懂得下這種功夫才有機會進入不住相、無相。不然還是有住,就體會不到「無住」的威力。老莊的思想佛法有可以相通之處,但是在中國佛法道家交融這麼久,能夠貫通二者的不多,直到禪宗把它們貫通,但是禪宗一失傳,這兩者又不通了。我現在又想把佛法跟西洋的文化貫通起來,這也很難,但是已經做到某個程度,比如佛法科學之間的貫通,我們便做了一點。這些事很難,但很有趣。

所以住心與不住心是很難的,要多功夫獨立自主是住心的,開始做的時候,要完成我相,是住心的,完成我相之後,達到最深最徹底才是無住,所以是從有住起步。「愛即非愛」,愛就是大家戀愛了以後結婚,結婚以後又吵吵鬧鬧即非愛,非愛以後達到無條件的接納,就是「是名為愛」,這三個步驟就是從有住到無住。我看很多老夫老妻,至少在外形上做到了,但外形做到並沒有光輝。在心境上,如果也做到了無條件的接納,莊嚴神聖的光輝才會散發出來。很多人遵守世俗的規則,所以外形上做到了,但是心靈上並沒有達到,就不會產生神聖莊嚴的光輝。如果心境上做到了,散發出神聖莊嚴的光輝,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起景仰欽佩之情

聽眾:許下承諾是不是跟本性關系

老師:是的,是我們的本心本性、覺性莊嚴的一面。當我們自己的生命負起全責的承諾,還會抱佛腳嗎?不會的,應會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不是一個小可憐。沒有變成偉大,只是沒有許下這個承諾而已,一旦許下承諾,就會發現周圍的人一下子就變了,本來覺得很討厭的人也不覺得討厭了,世界再怎麼動亂,你的感覺還是祥和的,你的氣度就不同了!

資料記錄-陳雲卿 楊宏宇

資料整理- 邱英美 呂秀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