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心」與「物」──探索心物的本質

「心」與「物」──探索心物的本質 時間:2004年7月11日主講:梁乃崇教授地點:崇友人講堂記錄:張春美整理:黃秀真、胡祖櫻  主持人:陳國鎮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早安。又到了我們公益演講的時候。今天邀請梁先生來跟我們講「心與物的本質」。我們曉得「心」涉及到宗教,「物」涉及到科學,「心、物」互動,產生了人類文化,所以想要了人類文化這一生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不能不去了解我們的心,也不不去了解我們所來到的物質世界。可是,反省心和物,有時候需要一段歷程,不是想要反省就能夠反省,想要知道就能夠立刻知道。不過,我們很幸運有梁先生,他在很早就開始在心和物之間的不斷地徘徊,摸索心和物的本質,對我們來說,我們可以省掉很多的力氣也可以幫助我們大家在今生今世,對心、物的了解有更多一分的深入,更成就我們每一個人的靈性。所以,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梁先生來給我們講心和物。 主講者: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今天我要的講的題目是:「心與物的本質」。 心與物的一般觀念 心是什麼?一般人在日常用語中會用很多有關「心」的詞,例如善心、惡心、識心、信心、決心、愛心、痴心……甚至於也知道思想感情……等也都是心的作用;「物」呢?「物」是什麼?一般人都知道「物」就是物質或者是物體,講得深一點也都知道「物」都是由原子、分子、更細的基本粒子組成的。事實上,一般人對「心和物」還有一認知看法,我認為是值得拿出來探討的,我大約把它歸納為下列幾項:  一、心是不可見的;物是可見的。所謂「形上學」,就是談論心的學問,因為它看不見。二、心是依物而生的。也就是有物才有心,物是主體,心是附屬的,所以物壞心亡。秉持這樣觀念的人以醫學上腦部受傷的例子作證明,認為如果整個大腦壞掉,任何思想心念就消失了;如果部分的腦受傷,與受傷部分相對應的心智功能也就沒有了。依照這個說法推論下去,就是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所謂靈魂、神、鬼,全是虛假的、幻想東西。 三、既然物是主體,心是附屬的,所以研究物的自然科學也是佔主體地位,而研究心的人科學只是附屬的。  我想以上的這些看法,應該是現代的主流思想我想問問各位,你檢查一下自己,或看看周遭的人,對心和物的認知是什麼?你和大部分的人是不是已經接受了現今這樣的主流思想我想沒有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七十接受了這些觀念。其實這種觀念就是唯物的思想。 西方唯物思想對心與物的認知是否正確 西方唯物思想的興起,是從文藝復興運動開始,文藝復興運動引發了人類自然科學的研究,形成了現代的科學文明。這種唯物思想成為主流,也不過是近四、五百年的事。至於中國接受西方的科學文明就更晚了,差不多兩百年吧!在這之前,不管東方西方,主流思想都是唯心的。經過幾百年科學文明的洗禮之後,人的觀念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唯物觀念已經主導了這個世界思想。現在我就要來檢討這種唯物觀念對心與物的認知是否正確?為什麼四、五百年以前人類認知和四、五百年以後完全相反?這種改變是進步的呢?還是退步的? 我就從上述第一個認知──「心不可見,物可見」談起。這樣的認知,好像沒什麼大問題,我可以接受,相信大家也會覺得沒有問題。但是當我們推論:「心不可見,所以心不存在」,我就反對了。以前我若聽到有人說這樣的話,我就會問:「你有沒有曾祖父?」他說:「有。」我接著問:「你有沒有見過?」他說:「沒見過。」我說:「既然你沒見過,那你應該沒有曾祖父才對啊?」如果他說:「有見過。」那我就問:「你有沒有曾曾祖父?」總會問到一個他沒有見過的。很多東西是不可見,但存在的。 再來談「物可見」,當然天花板、桌子、椅子……等等這些物,都可見。大家也知道這些物是由原子所組成,那我就要問你:「你見過原子嗎?」大家會想:「我雖然沒見過原子科學家總應該看過吧,不然他怎麼會說有原子呢?」我要告訴各位,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見過原子原子是推測出來的,不是看見的。我在以前做研究的時候,已經有人發明了一個儀器叫做stm,它用一個針尖,可以把原子的形狀掃瞄出來。於是科學家可以用這個儀器把碳原子的形狀畫出來,一顆一顆地畫出來。例如畫在白板上,「這樣子是一個原子」。你看科學家可以看見原子嗎?這是原子嗎?不是,這是白板耶!你看的是一個轉換過的圖像,不是真正的原子,真正的原子沒有人見過,那麼小怎麼看得見?不可能看見的。所以,「物可見」,這也是有問題的。大的物可見,小到原子這樣的物,是不可見的,沒有任何一個人看見。那它存在不存在?存在啊!不會因為沒有人看見,就沒有這個東西啊!那麼,憑什麼說「心不可見,就不存在」?「看不見就是不存在」,這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點,物壞心就亡了。醫學上有很多的病例證明,腦部受傷的病人,與受傷部位相對應的心智功能,會改變或毀壞。有人本來感情是很豐富的,腦受傷之後就沒有感情了。有的人本來數學很好的,腦受傷以後數理的分析能力就消失了。有的人腦部受傷以後記憶力消失了。科學界常常根據這樣的例子來證明物壞心亡,或者說心是依物而生。我認為他們在做這個結論之前,心中已經先做了一個假設。假設什麼呢?假設「心」與「大腦」是一體的,假設「大腦」就是這個「心」,「心」就是「大腦」。可是這個只是假設,並沒有人能夠證明,沒有證明的假設,僅只是猜想而已。然後科學界就根據這個猜想,做了這樣的結論。假如他的假設是錯的,心和大腦不是一體的,那麼他是沒有辦法得到「物壞心亡,心是依物而生」這樣的結論的。 現在假設「心」跟「大腦」是分開的。我把「心」比作電話機,「大腦」比作電話線,當電話打不通的時候,有兩個可能,一是電話機壞了;二是電話線斷路了。我們並不能夠因為電話打不通的時候,就確定說電話機壞了,因為可能是你的電話線壞了。所以一個人腦子受傷了,我們看到他的心智功能不作用了,就說他心壞了,可能不是這樣啊!可能是他的心還是好的,只是大腦壞了。因為你真正觀察到的是他的大腦,至於那個心,你並沒有真正觀察到啊!除非他能證明心和大腦是一體的,如果只是假設,就不能拿來當作證據。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接著我們來談「心依物而生」這句話英國近代哲學家也是數學家羅素,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宇宙生命是一些原子在偶然的狀況下,排列組合產生出來的。」有很多科學家也跟他有一樣的看法。因此他們認為人石頭並沒有兩樣,都只是一堆原子組合。所以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也沒有。什麼神啊、鬼啊、靈魂啊!都是假的,根本沒有這些東西。 這些說法證據嗎?沒有證據,什麼證據也沒有。你說他們能夠證明嗎?他們的證明只是:「你看,這個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你說他有靈魂,看不見啊!」他們根據什麼說這句話呢?根據「不可見就不存在」這個假設。這個假設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是錯的推論啊。 錯誤觀念主導了我們 我們想想看,這么多錯誤觀念在我們的腦子里,也裝在許多大科學家哲學家的腦子里,甚至主導了我們這個世界思想,主導了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文化讓我們人生是在做一些錯的事情。我們怎麼會不痛苦世界怎麼會不混亂? 在學術界里,因為唯物思想作主導,所以自然科學的地位遠遠高過人文科學的地位,經濟學說也一樣,重物不重人,認為要解決人類生活痛苦,只有發展經濟,要發展經濟,就是要發展「高科技」和「物質價值」。結果是經濟愈發達,人類痛苦愈多。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唯物思想主導之下,人類社會已經走進了死衚衕,若不改弦更張,我們是走不出去的。我只是把一般人對「心和物」的認知做一個反省、做一個檢討,就發現這么多的問題,可見這問題的嚴重性。我們若想要走出這個困境,就必須先釐清楚「什麼是心?什麼是物?」釐清楚了,才會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用「能知」和「被知」重新定義「心和物」 現在我來重新定義「心和物」,我怎麼來定義呢?我用「能知」和「被知」的對照關系來定義「心與物」。其實這種說法不是我創始的,中國古代禪宗就有「能、所」的說法,我只是用「能知」代替「能」;「被知」代替「所」,並用比較現代的話來說明罷了。什麼是「能知」和「被知」的對照關系?大家看我現在拿著這枝筆,「被拿的是筆,能拿的是手」,就有這么一個相對的關系存在。或者我拿這一瓶水,我這么一拿的時候,也就生了一個「能拿的手和被拿的水瓶」的對照關系。又譬如說,我站在這里,你們看到了,所以,對你們而言,我是被看,你們就是能看。我講話聲音,你們聽見了,所以我的聲音是被聽,你們是能聽……諸如此類的例子是舉也舉不完的,對不對?現在我把以上所講的「能拿、能看、能聽……」都用「能知」來代表;所有「被拿、被看、被聽……」都用「被知」來代表。我們每天早上醒來,一睜開眼睛,這種「能知和被知」的關系一大堆。平常大家的習慣是:只注意到被看、被聽、被拿……而忽略了能拿、能看、能聽 ……也就是平常大家只注意到被知的部分,而完全忽略掉能知的部分,甚至於重點都放在「被知」上,把「能知」都忘記了,這是現代人真正嚴重的問題。 心和物及四個層次 現在回頭再來看心和物。我把我們居住的宇宙分成心和物兩大類,兩大類之下再細分四個層次。就是「心」包含「自性」和「識心」兩個層次;「物」包含「身體」和「世界兩個層次(如圖一)。   http://read.goodweb.cn/pic/xw01.png" width=400 height=286>  「識心」就是會想東想西的心,也是心理學談到的意識心;「自性」是心理學沒有講到的心,但是在佛法才有講到的心,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識心」是有分別的;「自性」是無分別的。「識心」是會生滅的;「自性」是不會生滅的。 能知與被知的劃分 現在我們來看「能知與被知」和「心與物」之間是什麼關系? 現在我拿著這瓶水,我這樣子一拿的時候,你們說能知與被知的界限在哪裡?這個界線當然是在我的手與水瓶之間。界線畫下來了,能知這一邊包括手、身體、識心、和自性;被知這一邊則包括水瓶和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簡單地說能知與被知的界限,就是在身體物質世界之間(如圖二)。   http://read.goodweb.cn/pic/xw02.png" width=400 height=286> 我還是要再強調一下,什麼是「被知」啊?被你知道對象就是「被知」啊!「能知」是什麼呢?能夠知道「被知」的對象者就是「能知」啊!剛才我舉了許多能知被知的例子,如「能聽、被聽」、「能看、被看」、「能拿、被拿」,界線很清楚,你應該會畫這條界線了吧!就是這么簡單啊!這是可以操作的。 好,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動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把眼睛閉起來。當你把眼睛閉上的時候,你是不是可以感覺到你的身體、你的腳、你的手、你的頭?你不是用眼睛看的,但是你的身體你知道了。此時,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怎麼畫?當我們眼睛這么一閉上,去感覺身體的存在時,身體變成被知的了,對不對?它是被知的,那它被什麼知道呢?就是被你的「識心」知道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劃在身體和識心中間(如圖三)。     http://read.goodweb.cn/pic/xw03.png" width=400 height=286> 這個時候要注意,從身體世界都是被知。什麼是能知?從識心到自性是能知。剛才這個身體還是屬於能知這一邊,我們眼睛閉起來去感覺自己的身體的時候,它就變成被知而不再是能知了。我們接著再往上推,什麼是「識心」?「識心」就是會想東想西的心。大家注意,有的時候你在想東想西而不自覺,但是當你知道自己在想東想西,也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的時候,想東想西的識心又變成被知了。這時「識心」被誰知呢?就是被「自性」知。在這個時候就不只是識心是被知了,從識心到身體再到世界,全部都是被知,這個時候只有自性是能知。剛才我們把能知與被知間的界線又推進了一次,原來是能知的識心,又變成被知了。(如圖四)   http://read.goodweb.cn/pic/xw04.png" width=400 height=286> 我們有沒有辦法再推進一步?譬如說自性有一半被我們知道,還有另一半是能知?有可能,但是這樣子是沒完沒了的。因此,我們做一個人為的界定:到自性這里,只存在能知。這時候,自性什麼呢我就它是「純粹的能知」。它不可被知,它沒有辦法被劃到被知這邊了,因為被知都被我劃到這邊來了。 再來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可以說是純粹的被知,因為它從來沒有變成能知過啊!它是純粹的被知,永遠都是被知。於是我把純粹的能知和純粹的被知中間稱為混合區,因為有的時候它是能知,有的時候它又是被知,所以稱為混合區。不過,它成為能知的時候,一定要跟純粹能知站在同一邊,純粹能知就是自性。所以「能知與被知」跟「心與物」之間的關系最好的定義就是:能知是心,被知是物,中間是心、物混合區(如圖五)。    http://read.goodweb.cn/pic/xw05.png" width=400 height=335>  佛法的定義,我們的世界就包括自性、識心、身體世界四部分,更細分的話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組成結構,依序是這樣的:無明緣生行、行緣生識、識緣生名色、名色緣生六入、六入緣生觸、觸緣生受、受緣生愛、愛緣生取、取緣生有、有緣生生、生緣生老病死我這所說的「自性、識心、身體世界」就是包含「本明→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心物關系 我們就回頭來看心物的相互關系。如果我們把自性和識心看成是「心」,身體世界則看成是「物」的時候,當「身體」壞掉的時候,「世界」壞不壞世界當然也壞掉了。但是當「身體」壞掉的時候,「識心」並沒有壞、「自性也沒有壞,意思是什麼呢?「心」是不壞的,只有「物」壞掉了。 在心和物的這種互動關系裡面,還有一很重要因素就是:「主動權」。像我拿這瓶水,這樣拿的時候,做「拿」這件事主動在那裡大家都知道一定在能知這邊,被知是沒有主動權的。也就是主動權在心,不在物,物這里沒有主動權。主動權在能知,主動權在心。因為心有主動權,心不會壞,所以心(也就是能知)才是真正宇宙主體。 錯誤認知痛苦來源佛教可解此痛苦 現在我們知道,唯物論根本弄錯了,「物」根本不能成為主體的,唯物論把「物」當成是主體,真正的主體──「心」卻被忽視,被當成是附屬物。這就是佛說的顛倒,科學家顛倒得更徹底。因此,我們若不認清這個錯誤,依舊不斷地去追逐物質,我們的生命就會隨著沒有主動權的「物」在流轉。這樣的輪轉生死,沒有辦法跳脫出來。在這個時候,我們的純粹的能知、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明會覺得很痛苦,會想要找出路。但是整個是一團迷霧,把你困在裡面。佛陀就是看出這個問題所在,所以才創立佛教。創造佛教就是要我們悟本來面目、悟自性當你自性一醒過來了也就是你的純粹的能知醒過來了,你的主動權就醒過來了。否則,你的自性沒有醒,你的主動也在睡覺。所以,只要一醒過來,痛苦就解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學佛學佛就是要悟本來面目,要體悟我們的自性,我們的心就不再顛倒。只要能不顛倒,跟佛就沒有差別。因為顛倒所以輪轉生死,只要不顛倒了,回到純粹的能知這邊,就了生脫死。 自性的性質和佛法原則 自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已經解釋過了。下面我根據這不可被知的性質,演繹出佛法的一些原則。 第一、佛法談到佛性自性的時候,總是用空和無來說它,為什麼?因為自性不可被知嘛!你想要描繪一個不可被知的東西,只能用比喻啊!最好的比喻就是虛空、空無。第二、《金剛經》記載佛說:「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所說法否?」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竟然說他沒有說法。為什麼?因為自性只要一說出來、一寫出來,就都落入被知。因為自性是純粹的能知,不可以被知,也不可以被說,一被說出來,就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了。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真的說不出來,說的都是比喻。第三、不可說當然是不可見啊!對不對?但是,它存在不存在?當然是存在的啊!第四、既是不可被知,當然沒有辦法分別它,所以它是無分別的。第五、不可被知,所以不生不滅。第六、既是無分別的,所以是同體。第七、既是同體,所以是慈悲喜舍。 我可以從「不可被知的」這一個性質,把整個佛法原則演繹出來。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知道,佛陀真正要講的,就是「不可被知」的自性,就是今天我講的純粹的能知,或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只要這個地方醒過來了人生眾生的問題就全解了,這個地方弄顛倒了,眾生的問題就沒有解。 結論 佛陀所講的和我們所談的心物其實是同樣的問題,只不過世間學問沒能像佛法講到這么深,把問題解得這么透徹。這也是為什麼我這個研究物理的人會來弘揚佛法原因。當初會研究物理的原因,是認為物理學宇宙真理把它當成真理來追求的。我追追追,追到佛法來了。因為當我把「心」與「物」這個關系看清楚以後,我沒有辦法學佛,沒有辦法不提前退休,來做弘法的事。我想在座各位也是一樣,當你們聽清楚了,聽懂了我講的道理以後,也會沒有辦法學佛的。因為你無法拒絕真理,對不對?我想我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各位。 主持人:陳國鎮教授: 我想各位今天聽梁教授不是用投影機、也不是用投影片,而是慢慢講、慢慢寫,有時間好消化,也會了解到心物的分析。拿佛法來這樣地分析實在非常地透徹,我記得梁先生以前在師大綜合大樓也講過一次,每次聽梁先生演講都有很多心得,同樣地今天聽了有很多心得。 我們很多人都在從事教育。我們教學生都在教他們那一顆心,可是我們很多時候,正好把那顆心壓得死死的。其實我們要藉由各種資源把學生的心教活,讓他們恢復他們的主動權。如果我們的學生、我們的下一代,能夠這樣的話,那麼世界會變得更好,因為這一切在於你的心是活的。所以我覺得聽了今天這個演講以後,我們每一個人,大概第一個先要自己醒過來、不顛倒,其次要讓我們的家人跟著醒過來,然後想辦法讓我們周遭的朋友醒過來。 大家有沒有問題要問梁先生的。 問答 問:請問自性不可被知,我們如何才能知道自性醒過來?是否當我們不起分別心時即是自性醒過來? 答:我們怎麼知道自性有沒有醒過來?其實有沒有醒過來,是無法知道的。被你知道就不是,那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曉得呢?我們是從被知這邊知道的。當我們脫離被知的時候,你是可以知道的,所以能夠脫離被知的時候,就是醒過來了。所以,有沒有醒過來?是從被知這邊來觀察,不是從能知,因為能知沒有辦法被觀察。至於是否當我們不起分別心的時候,就是自性?不是,這樣子會弄錯。不是我們不起分別心,其實我們的分別心還是在起的,也就是被知的狀況還是存在的,只是不被那些被知的東西所限制了,你已經自由了,那個時候就是。 問:請問,你的自性和我的自性是否同一? 答:這個地方為我今天講的題目重點不在這里,所以沒有說。你的自性是純粹的能知,不可被知的;我的自性也是純粹的能知,不可被知的;釋迦牟尼佛的自性也是不可被知的。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一樣?因為不可被知嘛!但是,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不一樣?因為它不可被知。 問:你是否已成佛?還有哪些人已成佛? 答:我不知道。因為成佛這件事也是不可被知的,誰能知道呢?如果我知道我成佛了,那就成佛,因為那不是真的!《金剛經》里講得很清楚的。《金剛經》里,釋迦牟尼佛就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就說:『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出來的,就一定是錯的,所謂已成佛是不能說的,說出來都是錯的。到這個地方都是可說狀況。 問:世人已經積非成是,活在極錯誤世界,個人如何扭轉局勢,不受環境價值觀、認定、評價……影響? 答:學佛。只有學佛,可以解這個問題。 問:肯定了我們有能知,如何持續使其內化,成為自己真正的寶貝,不再落入舊有的認知世俗觀念中。 答:只有修行,真的來學佛,真的來修,才有辦法才能夠扭轉這樣的錯誤的趨勢。 問:探討能知、被知,最終的目的是幫助人類回歸自性光明,活在圓滿中。這樣對人間的人、事、物就會有智慧去處理嗎? 答:可以。學佛是為了這個目的,講能知、被知,說明能、所,講得那麼清楚,就是來幫助我們人脫離苦海走到光明的道路上。 問:「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說唯物的世界是被心創造出來的嗎?光明的心創造光明世界痛苦混亂世界也是無明的心創造出來,所以找到主動權,就可以達到佛經所說:「圓滿具足能生萬法」,是這樣嗎? 答:對。就是這樣。你掌握了主動權,你可以改造你的心、你的身體、你的世界,一路下來全部都可以改造,就是這樣。這樣實際的用法,佛經裡面是講的。不過在實踐上,目前的佛法做的並不那麼明顯和成功,所以大家以為佛法都是出世的,不是要改造這個世界的,但是佛法當中的菩薩大乘菩薩是很積極的要改造世界的。大家不用懷疑,佛經裡面就是有這個,只是目前世做得不夠好,現在把它講清楚,就有機會把它做出來,實踐成功。 問:請問,悟本來面目時,是有一種境界產生嗎? 答:會有。因為你要悟本來面目必須要從被知的混合區,到達完全不可被知的部分,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境界產生。但是,那些境界已經是被你知道了,所以依然不是真正的本來面目,真正的本來面目是不可被知的。 問:當自性醒過來時,本明也成為被知的嗎?答:不會的,本明不會成為被知,如果成為被知,那就不是本明,就是你還沒有醒過來。 問:佛陀悟到自性,請問基督有嗎?答:不知道。也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問:可否再說明無分別、同體平等然後到慈悲喜舍? 答:這里是用到識心去推演,不是用自性、純粹的能知。無分別就是沒辦法分別、就是一樣。無分別再推演下去就是平等、就是同體。你、我、他,大家都同體的、平等的,意思是什麼?你的手、你的腳,跟你的頭都是同體的,你會平等對待你的左右手、或你的腳、你的頭嗎?當我們看每一個人跟我都是像我的左右手一樣,是同體的,是一家的,我們都是平等的,你對待別人,不就會慈悲喜舍了嗎?這個關系就推演出來了。 問:請問你先前提到心理學認知是屬於識心,那麼潛意識是否屬於自性? 答:心理學談到識心的部分,包括有無明、行、識、名色,這些都談到了,只是分析得沒有唯識學那麼清楚。在唯識學裡,無明就是屬於第八識(阿賴耶識),行是末那識(第七識),識就是六識,名色是識當中的六塵,這個在心理學都有提到,但是沒有分析得那麼細。潛意識大概在行的一半這里,行的一邊叫意識,另一邊就叫做潛意識。潛意識的意思跟無明的意思是類似的,無明就是不明白,我們搞不清楚所以才叫做「無明」。潛意識的「潛」也是這個意思。心理學經過催眠方式,確定你心裡有個東西,但是你自己不知道,所以就定一個名字叫做「潛意識」,所以潛意識只是到「無明」這里。我的觀察,「潛意識」應該還包括「行」──第七識的一半,「行」的另一半則歸到意識。因為心理學分得比較簡單,所以才分成這個樣子也可以說心理學發現無明的性質,「無明」就是「不明白」,心理學就叫意識。至於它有沒有包含「本明」呢?心理學這個地方就講不清楚了,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在潛意識裡面分辨出本明。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能夠說要從他們的定義來看,是不是有自性?但是就實際狀況來講的話,自性是暗藏在這里了。心理學講的潛意識裡面,在真實狀況里,一定暗藏著自性在裡面,如果沒有暗藏的話,就不成為所謂的潛意識了。但是就他們的辨別能力而言,他們並不能夠辨別出這裡面暗藏了有自性。我的問題也回答完了,謝謝各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