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探究真心 歡喜自在

探究真心 歡喜自在 時間:93年12月8日地點中正紀念堂演講廳主講:智崇居士紀錄:張春美整理:黃秀真、羊憶玫 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到信義文化基金會來演講,提供我自己對於佛學上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探究真心歡喜自在」。黃教授特別說明了,我是從科學觀點來整理佛法,所以我介紹佛法方式,和一般佛教講法不太一樣。我自己為什麼會從專心研究科學,變成一心要推廣佛法,這中間的轉變,我想簡單的說明一下。 三十多年前我不佛教徒,也不相信任何宗教,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我喜歡的是科學尤其是物理,我覺得物理才是科學中的科學,物理才是真理。物理學上的定律或原理,都要經過非常嚴格的重複實驗證明,證明它是對的,這個定律、原理才會被接受。對我來講,這才是真理。所以,那個時候,我根本不會相信科學以外的東西,尤其不會相信宗教,因為宗教所說都是沒有經過科學證明的。可是等到我在科學上的研究愈來愈深入以後,發現科學定律,不論是理論的證明、實驗的證明,在證明之前,一定要先接受一個假設,如果不接受這個假設,就無法去做實驗,而這個假設卻是不能被證明的。這樣的假設在物理學中多得不得了。 當我了解到這樣的事實之後,我再也沒辦法科學的理由去否定宗教,為什麼呢?當我還沒有接觸佛教之前,接觸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他們的信徒在領受洗禮之前,先要宣示相信有上帝,先相信才能領洗。這樣的相信、這樣的接受,跟物理學上先要接受一個假設,才能去證明不是一樣嗎?既然科學可以接受假設,宗教怎麼不可以接受一個上帝這樣的假設呢?那科學有什麼資格可以批評宗教迷信呢?至於後來我怎麼從一個無神論,變成一個佛教徒,那個過程就太長了,也不是今天要來報告的。 我今天要講的是:「探究真心歡喜自在」。當你探究到真心了,你就歡喜自在,這兩者之間是有因果相連的關系。 我們先談怎麼來探究真心我想各位一定有一觀念就是我這個世界存在有「心」與「物」這兩類東西。「物」是什麼?大家都明白,當然也可說是物質。至於「心」是什麼?可能就不是那麼清晰了。當我一問「心是什麼?」時,大家的腦子里可能會出現一些詞句,例如貪心慈悲心、愛心……或說是精神、精靈……等等,在這么多的「心」裡面,那一個才是真心呢? 其實我們對於真心」這東西是很看重的。例如人在談戀愛的時候,總要問:「他是不是真的愛我啊?」或問:「我是真心愛他嗎?」只要發現有任何一方不是真心的,那這個戀愛就不可能談下去了朋友相處也是一樣啊!如果不是真心的,這個朋友也不用交了。所以說,每一個人都在追求真心,每一個人都渴望真心。 既然那麼渴望,我們就來好好地探究一下真心是什麼!我學物理,所受的訓練就是講究方法、尋找真相。什麼是真心?怎麼把真心找出來?這是要有方法的,方法不對,是找不到的。事實上,這個方法也不我找到的,佛教經典裡面早就有了。不過,佛經語言很古老,現代人不太容易看懂。我們是接受到他們的啟示、啟發就看出來了,原來就是我要用的。 佛教經典裡面是如何說法呢?他們說「能、所」,我用現代的語言來講,「能」就是「能知」;「所」就是「被知」。被知是什麼呢?就是被知道的;能知是什麼呢?就是能夠知道的。比如說,你們看見我站在這里:你們是能看的,我是被看的;我講話,你們聽見了:你們是能聽的,我講話聲音是被聽的;我用手拍這講桌:這個桌子是被拍的,我的手是能拍的。以上能看、能聽、能拍都用能知來代表;被看、被聽、被拍都用被知來代表,並可依此類推……。那你們想想看,我們生活中,每一時刻,每一個起心動念,是不是都在這能知和被知的相對應的結構當中?就如同現在,我演講的內容,你們聽懂了,那你們就是能知,我的演講內容就是被知了。 可是,我們常犯一個毛病就是我們把所有的精神、注意力都放在被知的部分,而把能知的部分忘記了。長久以來,我們把能知忘得一乾二凈,可是,有被知的話,一定會有能知,你想想看,我們把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丟掉了生活怎麼不會出現偏差呢?佛教所說眾生的問題,就在這里啊! 禪宗是在提醒大家能知和被知的問題,台灣很多人念佛,專心念南無彌陀佛」,禪宗就要你在念「南無彌陀佛」時,問「誰在念?」。「南無彌陀佛」這句佛號是被念的,它是被知,禪宗問:「誰在念?」時,他就在找那個能念的是誰?在找能知部分。找這個部分,找得徹底的話,就能找到本來面目。如果能找到本來面目禪宗就說「開悟」了。 現在我這個世界的存在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能知」,另一部分是「被知」,對照剛才所講的一般的觀念,這世界存有「心」、「物」兩類東西──請問各位,「心」屬於「能知」還是「被知」呢?「物」又是屬於「能知」還是「被知」呢?你們自己的答案就出來。「心」是「能知」,「物」是「被知」。剛才說大家很清楚「物」是什麼,至於「心」是什麼就不是那麼清晰了,經過這樣對照一講,對「心」的概念是不是又清晰一點了? 我們還要繼續探究下去,我們把這世界再分得更細些,物又分成物質世界和我們的身體,心又分成識心和自性,所以就有了四個層次物質世界、我們的身體、識心、自性。這四個層次把一個人和整個宇宙都包括在裡面了。當然,這種分法是從一個「人」的觀點來分的。 接著我們就來探討這四個層次之間是怎麼來界定和劃分。大家看,這里有一枝筆,我把它拿起來,我這樣一拿,這個筆是被拿,我的手是能拿,那麼「能知」和「被知」的分界線要劃在哪裡呢?就在「筆」跟「手」之間。這個筆屬於物質世界,我的手屬於我的身體,所以,「能知」和「被知」的分界線,就是劃在我身體物質世界之間。物質世界是被知,身體是能知。不隻身體,還包括識心和自性,通通都是能知。 現在請大家把眼睛閉起來,這時候你能感覺自己的身體,你的頭、你的腳,對不對?你不是用眼睛看,也不是用手去摸的,是你感覺到的。請問是誰在感覺?──是你的「識心」。所以,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就劃在識心跟身體中間,也就是身體物質世界是被知的;識心和自性是能知的。 好了,現在我們看到這個能知和被知的界線是可以移動的。這個身體,剛才還是能知的,現在卻變成被知的。接著再問,識心是什麼呢?就是你在想東想西的心,一下子想這個,一下子又想那個,想來想去,想個不停。當你在想東想西的時候,你知不知道自己在想東想西?你知道也就是說這想東想西的「識心」被你知道了,它就成了被知的。那麼是誰知道了這「識心」?是自性這個時候,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就劃在「識心」跟「自性」中間了。這個時候的被知就包括「識心、身體世界」,只剩下「自性」是能知。那麼可能有人要問:「我可不可能把自性再剖成一半?」可能,我可以再把它剖一半再剖一半,這樣子剖下去,沒完沒了。不管你怎麼剖,剖到最後,一定會剩下一個「能知」在那裡。為了方便解說起見,我們就規定,剩下的能知是自性,此外成為被知的部份就歸併到識心裏面。界線就劃到這里,不再繼續剖了,這是人為規定的,這個規定是可以的。這一規定下去,「自性」的定義,就很清晰了,就是完全沒有可被知的部分。可被知的部分已經被歸到「識心」這邊了。 現在我們回頭來看「識心」和「身體」,這兩者有的時候是能知,有的時候又是被知,所以我們把識心和身體定義為能知和被知的混合區。清楚混合區之後,能知和被知的界限就變得非常清楚了。這個混合區有一特性,當它要成為能知的時候,它一定靠在自性這一邊,它之所以會成為能知,是因為自性給它的幫助,是自性給它的支持。若沒有靠在自性這一邊,它一定就是被知。例如這個物質世界,永遠都是被知,因為它不可能把我們的自性包含在裡面,永遠沒有成為能知的時候,所以,我說它是「純粹的被知」;而自性呢?它永遠不可能被知,所以,我們說它是「純粹的能知」。 探究到這里,我們應該可以清楚知道何為心、何為物了。真正的心就是純粹的能知,即自性;識心跟我們的身體是心、物混合區;物是純粹的被知。回頭再看剛才我們提到的各種心,如:貪心、瞋恨心、善心、惡心、嫉妒心……,這些是什麼?這些全都被你講出來,都被你知道了,那都不真心。因為真心是不可被知的。現在真心已經被你探究出來了。 我們把真心探究出來了,原來真心就是我們的能知,是一種不可被知的純粹的能知。接著我們來探討有關主動權的問題。 這里有一枝筆,我要它就拿它,我要放下放下,請問主動權掌握在哪裡?大家一定會說,主動在我的手,不會在筆。也就是主動權一定在能知這邊,不會在被知那邊。我們再依據剛才所講的心物四個層次與能知被知的對應關系來推論,就可以知道我們的自性(真心)才真正掌握我們生命主動權;心物混合區有時候可以掌握,有時候沒有掌握;至於物,也就是純粹的被知,是永遠沒有主動權的。 什麼是純粹的被知的呢?就是如財產名利、地位、學位……等等外在世界東西現代人,把所有的精神、注意力,都放在被知上,而把能知給忘了,久而久之主動權就失掉了這就佛教經典裡面一再說的事情:「我們人掉在生死輪回當中,無法解脫。」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辦法,趕快把你的能知喚醒,奪回主動權。然後就可以了脫生死,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佛經一再講的就是這件事。我曾經創一個新詞叫「半心不遂」來形容現代人現代人身體都很健康,或說都很注意身體健康,也保留有識心,可是卻把真心掉了,所以不是半身不遂,是半心不遂。今天我們已經探究出什麼是真心,也看到了現代人的問題,那是不是應該努力去找真心,喚醒我們的本來面目呢? 接下來,我要用真心」這「不可被知」的條件導出「真心」或「自性」的其他的特性、或特質。 首先是「空性」。既然真心不可被知,只要被你知道就不是,它當然就是空的,就是無的,即佛法講的「空性」。我在此說空說無的,其實還是假的,因為被我說了!也被你們聽到了!所以說它是假的。真的是不可被說,不可被知啊!那個不可被知、不可被說的,到底它在不在呢?有沒有呢?它一定在,一定有。若不在的話,是誰在知道那些是被知呢?但是,它又是空的、無的。這就佛陀的苦惱,怎麼講這自性虛空性呢?我們看看外面的天空,我們知道那是無盡的虛空,對不對?雖然這個虛空,是被我們知道的,它是被知啊!但在所有被我們知道的對象裡面,它是最接近不可被知的了。所以虛空成為佛陀可以找到的最好比喻了。 其次是金剛不壞。它既不可被知,你摸不到它,也看不到它,它怎麼壞呢!所以是金剛不壞。它又是不生不滅的,如果你知道它的生,那它還是被知的,因為它不生所以也不會滅。所以,體悟到自性人就會說:「啊!法爾如是!」本來就是樣子。 真心有一個性質,是無分別、不可說,因為它不可被知,你怎麼去分別、去說它呢?所以是無分別、不可說。也因為它是無分別的,所以又是平等的;因為是平等的,所以是同體;既是同體又可以導出「慈、悲、喜、舍」、「真、善、美、智」等性質。 當你喚醒「純粹的能知」的時候,你就會具有這些的個性當你具備這樣的個性,你到世間來做事,來行菩薩道的時候,就是「率薩埵性而行」,儒家說法,即「率性之謂道」。「薩埵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心本性如果你能夠率薩埵性而行,不是率識心而行,你就能夠歡喜自在,毫無煩惱了。煩惱為什麼不見了呢?因為所有的煩惱都是被知的啊!你的真心已經醒了,這些被知的東西對你來講都不要了,你輕而易舉地就可以把一切煩惱丟掉。所以探究到真心就能歡喜自在。 假如我們去買一個昂貴的?戒,這?戒一定會裝在一個精美的小盒子里,小盒子外又會有幾重精美的包裝。但是我們要的是那隻?戒,精美的重重包裝並不是我們要的。剛才講過,我們和這個世界分成四個層次──「世界身體、識心、自性」,世界身體、識心都是包裝,真正的?石,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真心。我們要為那些包裝的東西煩惱嗎?當然不要。不過,要說這個話是有條件的,就是你的真心要醒過來。 談完了去除包裝,接著我們來談「離相」。佛法中一直要我們「離相」,很多人覺得,怎麼可以離相呢?「相」怎麼可以離掉呢?尤其像是鈔票的「相」,離了不就沒有了嗎?我說要離相,不是要你把鈔票丟掉不要,而是要你不去執著這個「相」。一執著這相,你就掉進它的陷阱成了它的奴隸。「相」是什麼?相是「牢籠」,是專門把你的「真心」關起來的牢籠如果你能夠從這個牢籠中跳出來,你就自由了。所以,當你懂了真心你就會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些相就關不住你。 現在的佛教,曲解了「離相」的真義,以為離相就是要把一切舍掉,什麼都不要了。不是的,它的真義是要你不執著這個「相」,若你執著了這個「相」,你就成了「相」的奴隸,那是很苦的。你要掌握主動權,如果你沒有掌握到主動權,你只是相的奴隸。而當一個人的真心醒過來的時候,他一定能把主動權收回來,他不但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也不會是生命的奴隸,生死對他來講,自己是做得了主的。 最後有一點結論,就是我主觀的看法我以為生而為人,如果不修行,不去喚醒自己的真心,你的這一生就白過了。如果大家覺得有道理,不妨採用我的建議,開始修行;覺得沒有道理就把我說的話它忘掉。你有主動權,你可以選擇。 問:我想請教一個問題,按照這樣的切割,是不是永遠到不了最後的不可知的能知,到達不了佛家涅槃?答:我不需要切到底,就已經達到了。那一邊就是被知,這一邊就是能知。 問:不需要您的假設,還是您已經印證到這里了?答:不切已經有了,不是假設以後才有,假設只是為了說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