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佛所喜 樂佛所樂 時間:2006年4月9日公益講座地點:台北科技大學綜合科館紀錄:蔡素鈺整理:周雅容、汪義麗、汪滿妹 雖然題目是「喜佛所喜、樂佛所樂」,整個內容其實應該還要包含「行佛所行、願佛所願」。 ※若對佛性有所體悟,你就是佛 要講這個題目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佛是什麼?這是今天首先要交代清楚的。 大家如果看了佛經,就會知道:佛者,覺也。「佛」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可以說就是覺性、覺者。所以,覺悟的人就是佛。那麼要怎麼樣覺悟呢?禪宗的說法,就是「悟本來面目」。何謂「悟本來面目」?真實的狀況要怎麼做呢?這就要自己真的有所體悟,才能夠把握這個含意。我們也可以說:人人都有佛性,如果你對佛性有所體悟,讓你的佛性醒過來了,那麼你就是佛! ※隨順佛菩薩的本性去做事就是「率薩埵性」而行 我們如果能夠「率佛性」來做事,就是「喜佛所喜、樂佛所樂、行佛所行、願佛所願」。《中庸》也有「率性而為」;而用佛法的話來講,就是「率薩埵性而行」。「薩埵性」就是佛性、就是菩薩的本性;隨順佛、菩薩的本性去做任何事情,就是「率薩埵性」而行,也就是《中庸》裡面所講的「率性而為」。這個地方真正的困難點是,何謂率薩埵性?何謂率性?如果定義不清楚,就可能是率自己的慾望而行,而不是率佛性而行了。悟了本來面目,或者是如《金剛經》所說的離相,做到了「明心見性」的話,就可以真正的界定清楚。當然我們不是一定要界定清楚以後,才能做這個事情,我們還有別的方法可以讓你在還沒有悟本來面目之前,就能做到「喜佛所喜、樂佛所樂」。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裡面有一句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句話就可以幫助我們在還沒有悟本來面目的時候,就可以實踐「喜佛所喜,樂佛所樂」。經中說:佛菩薩如果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話就不是菩薩,意思是如果能夠離開這四個相就是菩薩了。所以,我們只要離開這四相就可以了。 本來面目或佛性是無形的、是不能被看見,很難被我們講清楚,是要自己體悟才能知道的。可是「相」是一個很清楚的、可以被我們知道、被我們看見、被我們了解的對象。我們要離開這個可以被我們知道的對象,能夠離開被我們知道的四相就是菩薩,也可以說就是佛。這樣的話,在還沒有悟本來面目、還沒有體會佛性的時候,我們就有辦法採取行動,所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對我們來講就很有幫助、很重要了。 ※四相的含意 首先我們就來介紹這四相到底在講什麼?
http://read.goodweb.cn/pic/n08.png">
四相座標圖
我用兩套解釋來講這四相,一套是「
自性深度的四相」,另外一套是「法性廣度的四相」。這四相有
兩個不同的定義,
把它分成平面的
兩個軸,在y軸的「
自性深度的四相」是《
圓覺經》所定義的;x軸這個「法性廣度的四相」在
佛經裡頭是沒有的,目前除了《
圓覺經》對四相有比較清楚的定義外,
其他的經典還
找不到第二個定義。法性廣度的四相,顧名思義
是從名稱
所做的定義,也是
最簡單的解釋,是根據「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個名稱
把它擴大,
把它詳細化、延伸化,是新發展出來的現代定義。在
佛經裡面沒有這麼詳細的定義,但是經中既然提
出了這個名稱,那麼這個定義的輪廓早就已經出
來了。 大家會想:有了《
圓覺經》的定義不
就好了嗎?為什麼要「顧名思義」建立另外一個定義,而且這
兩個定義又完全不一樣?因為這四相在其他
經文的應用,其實
都是顧名思義的定義,
而不是《
圓覺經》的定義。《
圓覺經》的定義很特別,一般經中所指的「我相」
就是我的立場,「人相」就是別人,「
眾生相」就是
很多人和
動物,「壽者相」就是
壽命很長。這樣的定義,我們會想:說的應該
是指很多人啊!但是按照《
圓覺經》的定義,這四相從頭到尾
都是自己一個人,沒有第二個人。《
圓覺經》對四相的定義,跟以名稱來定義並不一致,與在
經典裡面的應用
也不一致;因此我
才會要詳細地去發展「顧名思義」的定義,
把它深化、詳細解釋。
※自性深度的四相 我們先來看這個
自性深度的四相定義,
也就是《
圓覺經》的四相定義。《
圓覺經》的四相定義是很清楚的。我相是什麼?「我相」就
是指我們的
身體,這也是一般人
都會接受的定義。「人相」是什麼?
我們現在就做一件
事情:我們先把
眼睛閉上,並且暫時停止去使用
身體,
這個時候你會很清楚的
感覺到你
有個肉體,
也可以
說你的
身體是被「你」知道的。「你」是誰?「你」不是這個
身體!你
眼睛一閉,整個
肉體被「你」知道,被誰知?當然是被另外一個人,因為這個
身體叫做「我」嘛!我們已經定義了
肉體是「我」,因此就是這個
肉體的「我」被另外一個「人」
知道了,
那就是「人相」!所以在《
圓覺經》里,稱為「彼人」,
也就是另外一個人。所謂「另外一個」還是自己啊!所以,
身體的我相是被
自己的「心」──「識心」
知道了。 知道這「另外一個」就是識心,表示這個「另外一個」現在又被我們
知道了,被誰知道?被「
眾生相」知道。剛剛
在這樣談論,這些
事情都已經
發生了,
當我們知道還
有一個「
眾生相」出現,那
眾生相又被
知道了。是被誰知道?被「
壽命相」知道。所以,不管是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通通是我自己──是越來越深入的自己,越來越
真實的自己,一層一層深進去而已,根本沒有別人,從頭到尾
都是自己。像《
圓覺經》
講到這里還清楚,大家還可以
看得懂
經文在講什麼,
講到「
壽命相」
就不知所雲了,大家一定看
不懂。那個
經文很難懂的,
原因是翻譯
經文的人自己
不懂意思,勉強照
經文直接翻譯過來,所以一般人
很難明白。不過
當你體悟了以後,對
這件事情
你真的是了解了,不
是從經文學來的,
那是你自己本來就了解的,即使看那模糊的
經文,還是曉得它在說什麼,因此這個
地方我
就把它弄清楚了。
※十二因緣與自性深度的四相
http://read.goodweb.cn/pic/t4.png">
十二
因緣與能知被知的
關系圖 我們看這個表──「十二
因緣」。所謂「
本來面目」,就是這里寫的「本明」,「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些
都是心靈;「六入」就是六根,從這里開始,「六入」、「觸」、「受」、「愛」、「取」就是
身體;「有」是
物質世界;「生」、「老」、「死」是
生物世界。 「我相」是什麼?
身體就是我相。我們透過
眼睛看到外面的形形色色,這個「有」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六根觀察六塵的時候,就是用
身體這個工具來看的,我們平
時就是這個
狀況。我剛才請大家把
眼睛閉起來,就是不用眼根來看這外面的
世界,可是我們還是可以很清楚的
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這個
感覺是從什麼
地方來的?就
是從「名色」以上的
心靈來
感覺的。嚴格來講,「名色」和「識」
唯識學統稱為「識」,能
意識、
感覺到這個
身體的「名色」、「識」就是「人相」,而「我相」就是「六入」到「取」。 人相是什麼?就是識心,
也就是想東想西的心。更重要
的是你知道你在「想東想西」,
誰在知道?被「行」知道,所以「行」就是所謂的「
眾生相」;而現在「
眾生相」,又被另一個
知道了。被誰知道?被「
無明」知道,這「
無明」就是「
壽命相」。然後「
壽命相」又會被「本明」知道。到了「本明」就沒有相了,因為這里已經沒有被知的成分,這里全部只有「能知」,所以就已經離四相了。整個次序就是這樣,但是要怎麼樣
才能夠做到? 要
感覺我相是
很容易的,大家只
要把眼睛一閉起來,這個我相(
肉體)被
知道了,
很容易就做到啦!「名色、識」能知道「六入」以下的一切,能知和被知的界線
很容易的劃分在「名色」與「六入」中間;我們
也不太難的可以做到另外一件事:能察覺那個「想東想西」的識心,亦即能知與被知的界線能夠畫在「行」與「識」中間。人相是被知的,我相也是被知的,
當我們的
定力能夠定到這個
地方時,行、
無明、本明是能知,識、名色、六入一直到下面,全部被知,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行」與「識」中間。
大部分的
人做到這里沒有問題。接著下去
要有定力,
也就是能知與被知的界線要能劃到「
無明」與「行」中間,使「行」──
眾生相變成被知的。
這個時候定力要夠,
定力不夠這個「行」是不會被知的,當然能知與被知的界線
也就沒有
辦法劃
在這個地方了。所以,我們
修行就要能夠入定,定得越深,能知與被知的界線
就會越往上移。
如果你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只能畫在「行」和「識」中間,
意識心是被知的,但是無法知覺「行」這樣的抽象的、形而上的
意識,
那就無法知道「
眾生相」。
這部分在心
理學稱為
潛意識。
平時你是不會知道的,因為
定力不夠;
當我們能夠定到「
無明」與「行」中間,「行」
就能被觀察、
就能清楚明白了,
也就是你
定力夠深,「
眾生相」
才能夠被知。 如果我們要知道「
無明」,
定力要深到「本明」,因此從「
無明」以下全是被知,能知和被知的界線畫在「本明」和「
無明」之間。「
無明」是更深的
潛意識,沒有
辦法被知道,一般
人就是看
不清楚。除非你的
定力能夠深到本明,能夠做到這樣,
無明殼要打破。你的
定力可以安住在「本明」這里,這個「
無明」才變成被知的,已經被你
知道了,它
就不再是
無明,就變成清清楚楚了。「
無明」是對一般
人來講的,
對於能夠破
無明殼
的人,那個「
無明」是清清楚楚的,這個
地方完全靠
定力。
※純粹的真正的自己是無分別的、無相的、同體的、平等的 這四相如果用《
圓覺經》的定義來看的話,四相一直到離四相,從頭到尾就是
你自己一個人,沒有別人。依《
圓覺經》的定義,
自性深度的四相
都很清楚,即使到了
壽命相,只
要有相的部分一定有分別、一定還有被知。我們如果能夠達到離四相的
階段,就進入純粹的能
知能覺,沒有被知的成分。
這個時候才是純粹的真正的自己。一旦能離四相,就顯現一
個性質,
那是無分別的、
無相的、
同體的、
平等的。
※法性廣度的四相 法性廣度的四相與
自性深度的四相是很不一樣的,
我這樣來定義:我相:以「我」的立場為
基礎,所看見的一切相。人相:以「別人」的立場為
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眾生相:以「
團體組織」的立場為
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壽者相:以「一切
生命」或「
時間」的立場為
基礎,所看到的一切相。 離四相是超越以上四相,但是重點不是消滅、毀壞這些相,而是
不受制於四相。
這是四相
文字上的定義,光是靠這樣的定義,其實不容易了解的。
事實上一般人在用四相名稱的時候,
都是偏向法性廣度的四相定義。
我現在把它做成這樣的定義,只是嚴謹一點,與大家在用的時候是相近的。
佛法講「
無我」,就是
無我相。一般的解說總是認為
把我相摧毀、舍棄掉,
就能達到「
無我」,這個
觀點與我的
想法不同。我的
觀點是我們
不可以摧毀、舍棄我們的我相。那要
怎麼做?我們只能超越。要先
讓我相健全、
成熟,然後才能超越我相;
如果你的我相不健全、不
成熟,是沒有
辦法超越的,
這是我的
觀點。我相信我們真正去實踐的時候,會
發現我這樣的
觀點才可行,要不然會很
痛苦的。
※「我相」要健全成熟,就要了解自己,並勇敢接受自己 我相是什麼?雖然我
文字這樣的定義,
我想大家還是不夠清楚。我們
要了解我相,
也就是
要了解自己,對自己越了解就是
對我相越清楚。我們通常會認為:「
我對自己會不了解嗎?」
事實上我們對自己是很不了解的,自己到底
有什麼優
缺點並
不清楚。前一陣子,我本來認
為我已經很了解自己了,因為
我在這個
地方下過
功夫;但是我
看了一
本書《
發現我的天才》,是
美國蓋洛普
公司做的測驗,可以
發現自己
有什麼特質、
有什麼特長,
我就拿來做一做。
我先對自己做估計,
譬如說:
我很會思考……,結果有
幾個特徵都測出
來了,但是另外還測出一個
東西來,是
什麼呢?是戰略家!奇怪,我怎麼是戰略家?而且還擺在
第一個。我自認為對自己很了解了,怎麼會是
這樣子?後來深入下去,
發現我認為自己很會思考,其實我的思考
都是戰略式的。看到這個測驗以後,才恍然
大悟:
我是戰略家。原來
我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結果是還不太了解。 那
本書提到各式各樣人的特質,
很有趣。最
平常的有35~36種特質,當中
有一種特質是會取悅別人、討人
歡喜。他舉了一個實例,
有一位
女士具有非常突出的這種特質,這種特徵強到她每次搭計程車時,計程車
司機都會向她求婚,她一跟人家接觸,人家
就會喜歡她,
就有這種特質
的人。
我是戰略家,什麼
事情一來,一個戰略、計謀就出
來了。
我以為
我很會思考,其實
都是戰略性的思考。 「我相」要健全、
成熟,
第一個就是對「我相」
要有深刻的了解。我們
修行要「明心」之後才能「現性」,「明心」的
過程就是
要了解
自己的心、了解
自己的的
習性。
很多人還沒有了解
自己的時候還很
安心,後來一了解了,發覺自己這麼壞:心好狠,藏在裡面的一點
都不善良,貪、嗔、慢、妒……一堆,把自己嚇到了,
就不敢面對,這樣不行。要對自己了解得清清楚楚,並且勇敢的接受。如果不肯接受
自己的話,這個「我相」
就不可能健全、
也不會
成熟。
要讓自己的「我相」健全
成熟,第一步就是
要了解自己,然後接受自己,之後再去改善。「我相」包含了
我執、
自己的慾望、
願望……種種一切,所以
是非常複雜的。很像是一座
城堡、一個小
世界,裡面
什麼東西都有,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你要知道你的
習性、你的
業障、你的
恐懼,你擔心、
害怕什麼?你
喜歡什麼?你
有什麼特殊的才能?特別擅長什麼?你
都要知道。 彼得杜拉克
的書里講滿多這些
東西的,
他說:
每個人應該發展
自己的優點,
而不是想
要把自己的缺點改好、變成優點。只要好好發揮優點,讓
缺點不
作用就好,不是
要把缺點變成一個優點,
那是徒勞無功的。
他說:
你很努力的
要把一個只有二三十分的,變成六十分及格,不如把你本來
就有八九十分的變成一百分,這樣容易有成果,也
才會勝任愉快。
※健全的我相是能獨立自主,並勇於承擔 認識「我相」中
有一個
很重要的一點,這個「我相」要怎麼樣站得起來。「我相」要站得起來,就要
獨立自主,要能夠承擔自己
所作所為的一切後果。自己
所做的
事情,一切後果
都要能夠承擔,那樣才算
是一個頂天立地
的人,才算
是一個站得起來的「我相」。如果遇到
事情就亂做,做出來的後果又要逃避、推卸
責任,認為
責任都是別人的、不是我的,
這就不
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我相」。一個不能
獨立自主的「我相」,不能算是健全的。健全的我相
有一個
條件,就是要
獨立自主。所謂
獨立自主,就是任何自己
所作所為的後果,
都要勇於承擔。當然好的成果要承擔,壞的
也要承擔,不能只撿好的,壞的推
給別人,那樣的「我相」
就不健全,
也不成熟。
※要獨立自主,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主動權 要做到
獨立自主,
最重要的一件
事情,就是掌握
主動權。
自己的所作所為,要能夠自己做決定,不能變成傀儡,受人指使。如果失去
自我,
所做的
事情都是替別
人做的,
或者是別
人命令
你做的,
那就是奴才,不
是一個頂天立地的
大丈夫,當然不
是一個健全
成熟的我相。
※要掌握自己的主動權,對別人的主動權也要尊重 主動權的掌握非常重要,不能掌握
主動權,我相
就不健全。我們
要了解健全的「我相」,知道要掌握
自己的主動權,對別人的
主動權
也要尊重;
如果你不能掌握
自己的主動權,對別人的
主動權
也不會尊重。有朝一日你掌握大權時,
就會欺負別人的
主動權,侵犯別人。看一個人能不能夠尊重別人的
主動權,
就可以了解
他是不是掌握了
主動權,
也可以觀察出他的「我相」是不是健全、
成熟。 我們的
社會,並不是陌
生人之間
才有這個問題,就是親子之間
都有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聽到,有些
父母要
小孩好好讀書,用語是:「你
給我把書讀好!」這個話一說出來,就知道他沒有尊重
孩子的
主動權,他的「我相」不夠健全。這樣弄下去,
小孩也會不健全。 很多年前
有一個
媽媽告訴我,她們有好
幾個媽媽組成一團,互相照顧彼此的
小孩,
有一個
朋友的
小孩數學考了一百分,她看到
他就很高興地說:「你數學考了一百分,高
不高興?」
小孩的反應是:「我
不高興。」「為什麼
不高興?」那
小孩說:「我
媽媽高興。」很多
小孩子不但在小的時候、甚至到長大都一直在執行
父母的
意志、
父母的
人生目標,
而不是
自己的。譬如在
台灣就有這種
現象,
父母親希望
兒女去當
醫生,其實
兒女不見得
喜歡,可是還是聽話的
去做。
這是很
痛苦的,而且一生
都很痛苦!因
為你根本不
是在做
自己的事情,而
是在執行別
人要你做的啊!這樣「我相」就沒有被尊重、
也不獨立自主,當然就無法健全。所以要
把我相健全、
成熟,我們一定要
獨立自主、掌握
主動權、對自己
要了解。當我相健全
成熟,我們
才能夠超越我相、進入人相。
※人相就是別人的我相 人相是什麼?人相就是別人的我相。
你要能夠了解別人,從別人的立場去看
事情、
去想事情。要進入人相,就是要進入別人的我相。那不是變成有他心通了嗎?人家想什麼你都知道。要能夠
這樣做,
有一個
很重要的先決
條件,
你要對自己夠了解;若連自己都搞
不清楚,自己
都不夠健全、
成熟,
哪有辦法到別人的我相裡面去?自己一個我相已經就夠複雜了,而每一個別人的我相又
都不一樣,
你還要能夠了解
他在想什麼?他為什麼這樣想?這些都一清二楚才算進入人相。
要做到這樣,第一步當然我相要健全
成熟;唯
有我相健全
成熟了,
才有能力超越我相,進入人相。
※如何進入人相 要怎麼進去?
最好的進法,從「十二
因緣」來講,用純粹的本明,進到別人的
無明的
層次,
去了解他的「行」、「識」、「名色」是什麼,這樣才不會帶有
自己的偏見;不然,是不可能清楚的了解別人的。
要做到那麼好,當然很不容易,也
不需要做到那麼好。知道
會有這種問題的時候,節制一下自己,還是可以進入別人的心裡,超越我相進入人相。
這個時候還
要把人相健全
成熟,要熟練。因
為人相很多,你周圍
那麼多人,每一個人
都要能進去,而且能夠
很容易、不費
腦筋、
直覺的就進去,
這就是所謂的他心通。如果做到這樣,你對別人的了解可能超過
他自己。他心想什麼,你一下子就知道。
你有這樣的
能力,當然
很容易讓別人
喜歡你,
做一個小頭目應該是沒問題的。周圍
的人都會來跟著你,這樣這個人的
能力就會強大多了,不再只
是一個人而已。 超越我相進入人相,這個
關卡相當重要,也相當
困難。
有很多人本來我相很大,經過
努力終於能成功。
有一位我認識的
女士,她一向是大
女人,在
家裡先生、
兒女每一個都聽她的話,她要東就東,要西就西。她聽我講了這個
道理,
知道自己這樣
不好,我相
太大;她希望能入人相,所以就開始
努力的做了一年,得到一個
很重要的
心得:不
要有自己的意見。譬如我們
去做慈善事業,對人很關懷、很
慈悲,結果
那個人不領情。這時候我們常常
就會生氣了,「
我對你這麼好,你卻這樣
對我,
你是什麼意思?」──
這就是沒有跨出我相!因
為你所謂的對人好,是自以為的,是用我相的
觀點來看的。所以她學會了:儘管你對人家好,
也要對方
說你好,你
才是好;對方
說你很
慈悲,你
才是很
慈悲。
要用別人的
觀點來看自己是最難跨越的一點。要進入人相,就要
能做到
這一點,做到
這一點才叫超越我相進入人相。進入人相後,
要讓人相健全
成熟,之後再超越人相進入
眾生相。
※眾生相是以「團體組織」的立場創造一切 眾生相是什麼?
眾生相是以「
團體組織」的立場創造一切。一般對「
眾生」的解釋,以為就是
很多人;但是
很多人還不叫
眾生相,
還在人相
層次。我相和人相都
是一個個的個人,
眾生相指
的是超越了個人的
團體。當然任何一個
團體組織都
是由個人組成的,但是把這些個人加起來並
不等於團體組織;而是把個人除外,還有多出來的
東西才是眾生相。以前
我就了解到這里,但是不了解多出來的
東西是什麼。
※透過「連結」,眾多個人才會形成眾生相 最近這
兩個禮拜才懂多出來的那個
東西是什麼?之前
我一直很想知道,卻沒
辦法了解。我曾經一度
把它看成是
權力,後來覺得好像
又不是。在
兩個多
禮拜以前,我才了解那個
東西就是「連結」!
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個人放
在一起,中間沒有連結的話,只是光溜溜的一些個人聚
在一起,
那隻是我相、人相而已。要變成
眾生相,必須是這些人之間
有很多連結。所以連結
才是重點,透過連結,這些個
人才會變成一個整體,所形成的這個整體
才是眾生相。
※眾生相連結的內容 眾生相連結的
內容是什麼?
眾生相的
內容本身就是連結,連結
有很多層次:有
心靈的、
願望的、
智慧的、理智的、
感情的、
物質的、
金錢的、
利益的、
財富的、
慾望的,還
有一些技術性、事務性
關系的連結,以及
權力層次的連結等等。連結本身就很複雜,有具體的、有抽象的,各式各樣的連結
都有。
在這麼多連結裡面,
有一個連結是
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如果人
與人之間沒有了信任,
其他的連結都無法建立。 我
是怎麼了解這個的?因
為我遇到一件很特殊的
事情。十
幾年前有人
建議我們應該成立個什麼
企業,我
聽了覺
得很好,所以就贊
成了。
企業成立以後,我只
不過是贊成,不知道怎麼搞的,整件事就
成了我的事。既然是我的事,我
也沒有去推辭,就勉為其難的接受。可是我什麼也
不懂,
也就什麼
事情都不管,就讓願意做的
人做下去。
幾年後,這個
企業是每況愈下,到第十年差不多就要結束、關閉了。那時
我心裡想:到底怎麼
回事,怎麼會這樣?
我就真的跳進去管事。以前什麼都沒有管,人家怎麼說,
我就隨便人家
怎麼做,從來沒有真的負責
這件事。開始管事大概
用了三
個月的
時間,
就把這
企業救活了。
我又觀察了三
個月,應該不
會死了。因為這不是我做的
事業,所以
我又把它交
給別人。交
給別人以後,不到兩
個月又要
死了。「唉喲!這怎麼
回事?」所以
我又進去,一
個月又活了。我真的不了解怎麼
回事?我實在很納悶:為什麼我什麼事都沒有做,只
是一個禮拜去
兩次……怎麼會這樣?
※為人正直誠懇、平等尊重,就能照顧好企業的連結 當然後來
有很多解釋,但我最近才弄清楚,為什麼我去
就會活,
我一離開就
會死,真正的
原因是我
是一個會照顧這些連結
的人,而且是無
意識的、自動
就會照顧這些連結──只
要做事
正直、待人誠懇,而且對人
平等、尊重,連結就恢復了。這個連結一恢復,
公司就有效率。別
人去做時,看不見這個連結;我其實也看不見,我根本是無
意識的。他們無
意識的反
而去破壞連結,一破壞就完蛋了。經營管理的連結,用
企業的話來講就是「
流程」。
企業要經營管理好,要能照顧那個連結──「
流程」;但是,如果沒有「信任」,想
要把這個連結建立起來是不可能的。「信任」本身就是連結,
又是其它連結的
基礎,
是非常重要的。 看懂這個
事情以後,我才曉得人
與人之間要形成
團體組織,要
給它機會,要
讓他們之間的連結建立起來。連結是
自然生
長出來的,不是可以硬建起來的。我把
這件事情告訴了一個人以後,
他說:「啊!我
有一件
事情一直想不通,現在終於了解了。
公司每次舉辦到國外的
旅遊,回來之後績效
都會特別好,效率特別高。
我一直奇怪不知道是什麼
原因,現在
知道了。只要出去玩一玩,
大家一起生活幾天,
員工與
員工之間的連結就建立了,變
成了好
朋友。建立了連結,所有的
事情都好辦,效率
自然就出
來了。」
※連結到最極致,就是要達到同體、無分別 連結怎麼構成?由
我跟別人建立關聯,別人跟別人、跟所有的別人建立起整個立體的
網路。連結就是人
與人之間的
關系,是這麼的複雜;當人
與人關系變好,就是連結變好。人
與人之外,還有
人與天地之間、
人與事物之間,用
電腦的
系統來看,就是所謂
電腦的interface,這個interface建立好,連結才建得起來,
才有所謂連結。如果沒有好的interface,這些連結就連不起來。整個
企業要掌握
事情,就
是在掌握這個連結。連結到最好、最極致,就是要達到
同體、無分別──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
天地萬物之間,如果達到
最好的連結,就是
同體、無分別。
※商鞅的眾生相 舉個歷史上的實例,戰國初期,
商鞅剛上任
秦國宰相時,做了一件事:
他在南城門旁立了一根
柱子,宣布說:「誰把
柱子搬到北門,賞百兩
黃金。」哇!
天下哪有這樣好的
事情,一根
柱子搬過去
就可以有百兩
黃金!
柱子擺
在那裡,經過好長一段
時間,沒有人理、沒有人搬。後來
有一個楞小子,真的把
柱子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賞他百兩
黃金。
這一下子轟動了整個
秦國,人們都知道
商鞅說話算話。他用百兩
黃金,買到人們對
國家的信任、
對他的信任。
商鞅能治理
秦國,使
秦國成為最強的
國家,就
是因為他說話算話,產
生了信任。如果
說話不算話,那
就不會有信任,所有的連結統統斷掉,這個
團體組織就崩潰了。
你不要小看百兩
黃金,看起來好像很蠢,但是這樣就建立了信任的連結啊!類似這樣的
事情,有某
公司產品被下毒,那個
公司馬上把產品全部收回來銷毀,虧了很多錢,可是買到了信任──
公司與消費者、顧客間強烈的連結。這個連結一建立,後面就財源滾滾
而來。
※弦高的眾生相 另一個
例子,
春秋戰國
有一位
愛國商人弦高,他
帶著貨物到了
鄭國邊界,
發現秦國的
軍隊來偷襲
鄭國。他馬上派人
通知鄭王,同時自己假扮成鄭王的
使者,送了十幾頭牛去慰勞
秦國的
軍隊,秦將以為事跡敗露就退兵了。這個
故事我們都讀過,我們只
讀到一件事──弦高是
愛國商人,足智多謀。如果這樣看,我們只看到弦高的我相,並沒有看到他背後的
眾生相,
也就是沒有看到他背後的連結。真正
發生作用的,不是這個我相,
他能夠做
這件事情,必須背後
有一個
很好的
眾生相,
也就是一個很好的連結。這個連結是什麼?他只
是一個商人,不
是一個官員。任何一個
國家,人民假冒
國王派遣的
使者,
這是要砍頭的,但
是他沒有這個
顧慮,不擔心、不
害怕。在當下他立刻
可以用國王的角度來看
這件事情,用
國王的角度做了決策──「派
我這個弦高做
使者」,他的
角色一下子可以變成
國王。
你看!他跟
國王之間的連結,多麼的
同體、無分別。這之間的信任,達到什麼
程度!沒有這個做
基礎,弦高再
聰明也不敢
這樣做。當
他能這樣做,我們從這個
故事背後,看到
有一個
眾生相的連結
網路在那裡。
鄭國的
君臣跟人民之間,
他們的連結
網路是這麼緊密、這麼一體,這個
網路發揮了多大的
威力?我們用
企業的
觀點來看,他的投資報酬率多大?我們的
企業能夠做到這樣嗎?一個
企業的前線營業員,第一線的基層
員工遇到
狀況時,他敢一下子就變成
總經理,做出決策嗎?我相信有些
公司是可以的,能夠做到的話,它的連結就是做到了最好、做到了極致。沒有這樣的連結,
就不可能發揮這樣的
力量。
※衛青的眾生相 我們再看西漢衛青
有一個
故事,
這是我在「漢武大帝」的連續劇看到的。
有一次衛青得到一個情報,說有
匈奴五千騎兵來偷襲,要刺殺漢
武帝。
事情非常緊急,他的
軍隊來不及調過去,
他就與
李廣二人趕過去漢
武帝的營區,深夜趕過去也無法向漢
武帝報告,
他就拿出
太後給的信物,調動漢
武帝的親信部隊去防衛。那個部隊別
人是不能調動的,隨意調動是要殺頭的。他
帶著武帝的親信部隊等
在一個路口,對偷襲的
匈奴兵說:「
我等你多時,別來無恙?」敵方領頭
的人發現事跡敗露,就趕快撤退。部隊要追擊,
他說:「不行!這些
都是皇帝的親兵,我只是臨
時調過來嚇唬
敵人的,萬一他們受傷或死亡,我可擔當不起。」於是把
軍隊帶回去,然後向漢
武帝報告。他冒了
生命的危險去救漢
武帝,照說漢
武帝應該非常感激,結果不是!
皇帝怒說:「你瞎掰,哪裡有
匈奴軍隊偷襲?什麼事都沒有。
你是不是想篡位?」還懷疑他
居心不良。歷史上
所見,漢
武帝是一個很不錯、具雄才大略的
帝王,如果
這個時候他能感激衛青、獎賞他,以後那些
軍隊對漢
武帝會更盡心效命。他現
在一懷疑,
就把其間
忠誠的連結切斷了,這里就顯得
他不夠好。如果
是一個懂連結的,
就會照顧這個連結。
如果你只看到我相,看不到這個連結,那當然
也沒辦法。
※《從a到a+》的第五級領導人 我看過
一本經營管理
的書《從a到a+》,書中研究
美國特別突出的十幾家
企業,
發現了一個共同點,成功的
公司裡面
有一類
領導人,書中稱之為第五級
領導人。有
這樣一個人,
公司才會從a到a+。這樣的
領導人
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就是我們講的「
無我」。一個
公司做得那麼好,當有
人去訪問
領導人時,問到如何把
公司經營得那麼好,
他們的共同反應
都是,「噯!
這是前任的
董事長、或現任的某某的功勞,他們
做得太
好了,所以
公司才會那麼好。」通常
都是這樣的反應,如果
找不到這樣的
人來說
明時,他們共同
的說法就是:「哎呀!
這是運氣好啦……」絕不會
說是自己英明才把
公司經營好,沒
有一個歸功於自己。觀察到他們有這樣的特徵,
作者就想要知道如何
去找到這樣的
領導人,怎麼培養出這樣的第五級
領導人,他的結論是:沒有
辦法! 他指出,如果
有一個
公司、或
公司里的某一個部門,做
出了一個
奇蹟式的
成績,而這個
公司或部門又沒
有一個人邀功說:「
這是我做的!」那麼這個
公司或部門裡,一定藏
有一個第五級的
領導人──書中只有這樣的
提示,至於如何事先看出某
人會是第五級
領導人,或者去發掘一個人可
能有這樣的潛力,將他培養成第五級
領導人,則沒有
答案。 現在,
我覺得我能夠一眼就看出第五級
領導人,
那他為什麼會看不到?因
為他們看
事情的時候,都
是從我相的角度在看,當然看
不出眾生相層次的人。
眾生相層次的人,我相
都不突出,不顯得優秀,當然
你看不
見他。我們不要從我相的角度看,不要從人相的角度看,只看這個
人對連結的部分是不是擅長?是不是會去照顧?如果是,
他就是第五級
領導人!我相越強
的人反而是專門破壞連結的。
※如何使眾生相健全成熟 接
著我們要如何使
眾生相健全
成熟?建立連結後,要能夠繁殖下去,
也就是說,有新的成員加入這個
團體時,
能讓新成員很快的進入、參與這個連結
網路,能夠繼續改進、加強這個連結
網路。能達到這個
程度,就
代表這個
眾生相有了
生命,可以繁衍下去。當這個
眾生相能夠健全
成熟,又能繁衍下去的時候,就
代表超越了
眾生相,進入
壽命相。
※一入壽命相,想事情都是永續經營 一進入
壽命相,想
事情都是長長久久的,永續經營,不會做短線的。只顧
著我們
這一代
日子好過,絲毫不想我們的
下一代,
那就是
短命相,不是
壽命相。能夠進入
壽命相,考慮
事情必然是長久的,
佛法呈現的就是這樣。
你看佛經,這些
菩薩問
釋迦牟尼佛問題時,考慮的
都是未
來世、末法
眾生如何
學佛?不會只是考慮當代,後面的死活
都不管。 修「
自性深度」到最後是要「離四相」;而修「法性廣度」到最後不是離四相,是要進「入四相」。
※修行座標圖 我們
有一個
修行座標圖,
也可以
把它叫做四相座標圖。因
為我們有兩套四相,第一套是
自性深度的四相,是垂直的y軸。什麼是我相?這個
肉體就是我相,從我相一直到離四相,就進入本明、
自性──真正的
自我那裡
去了,到那裡就完全沒有相了。所有的相
都是可以被
你知道、被你覺察的;到離四相,被你覺察的
東西沒有了,就進入空無,
這就是離四相。
佛法,像《
金剛經》
要我們達到是名
狀態,
那就是要離四相,到達本明、
自性這里。 第二套是法性廣度的四相,是水平的x軸。
也有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到最後入四相。
這是入四相,並不是離四相。為
什麼呢?因為法性廣度的四相一直
都有相。我們要特別說明,
這是入
世間來
修行的。 這樣的
修行,跟
菩薩要離四相的
修行,互相之間有關連、有相通嗎?
這就是
我以下要作
的說明。
※正反合就是《金剛經》的有相部分 事實上,法性廣度的四相還
比較好用,做的時候不是離相的《
金剛經》,而是入相的《
金剛經》。入相的《
金剛經》是
什麼呢?就是正反合
辯證法。
辯證法的合
是有相的,《
金剛經》講
的是離相的;但是入到
世間是無法離相的,你如果離相,
也就離
開了世間,不
在這個世間了。所以
你還在這個世間的話,那
是有相的,一直
都有相。正反合就是《
金剛經》的有相部分,
就在法性廣度的四相這里,因為在
世間從頭到尾一直都
是有相的。 進入「
壽命相」的時候,就是進入一切
生命的
基礎;進到那個
基礎,讓一切
生命都健全
成熟,
然後再超越,這樣的超越就是「入四相」。超越以後不是沒有相,這中間的每一個超越
都是把相的范圍擴大;當涵蓋的范圍
愈來愈大,最後是把一切的相都含攝了,
而不是沒有相。所以達到「入四相」的時候,是把所
有一切相全部都包含了,不會局限在「我相」的小范圍。這樣愈到後面,尤其到「入四相」的時候,那個相也變得非常的廣大,
不著邊際。跟
無相有一點接近,但它還
是有相,並不是沒有相。所以《
金剛經》
的是名
狀態有
兩個部分,
有一部分是離相的,還一部份
是有相的。
※運用正反合來達到入四相的例子 怎麼運用正反合來達到入四相?怎麼一步一步做?舉個
例子,譬如在「我相」這個
地方,有兩
兄弟,他們本來是沒問題的,可是長
大了父親過世後,他們為了爭
財產吵了起來。他們一爭吵就變成
對立、有
矛盾了,當然兩
兄弟就變成一正一反了。後來他們把問題解決了,
那就是「合」起來。怎麼合呢?我
這是純粹舉例,他們覺得不
能讓老
母親傷心,對
母親要
孝順,要以
母親的
幸福為
他們的目標,所以他們就以
孝順把沖突化
掉了,合成
孝順。那個
孝順就是把
他們的沖突、正反合起來的
地方。考慮到
母親,
對他們來講,就是以別人的立場來考慮
事情;所以他們就從「我相」超越了,進入「人相」。這
是一個正反合的
過程。
再來我們還是
可以用這樣的
例子。
假如這兩
兄弟已經不
是個人了,而
是有兒子、
孫子、
媳婦等等,已經各
有一大
家族了。他們為了
遺產的
事情爭吵了起來。
這個時候他們
這一群人,我們不能說
它是我相,就算是人相了。這兩組人相現在起沖突了、爭執不休,
有一種調解的
方式,就是:「我們
自己的這些沖突要
放下,要以整個
家族的
利益為依歸。」他們接
受了,
就不爭了。以整個
家族的
利益為依歸,就又統一、又合起
來了。
這一合就合到「
眾生相」了。 合到
眾生相以後,我們來看看,這個
眾生相又會是什麼
狀況?國
家裡每一個不同的派系、不同的黨派
都是眾生相,都
是一個個的
眾生相;我們常常會說:「國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當國
家裡面
有很多不同的黨派,
就會在那裡鬥爭──
那就是
兩個正反在
矛盾、沖突不休。
這個時候外面有
敵人的
軍隊攻打過
來了,他們
就會放下爭執,
團結起來共同對外。這個
團結恐怕不能這樣講,我們這麼說還
太小了,這樣弄來弄去,還是
眾生相又上一層而已。 我把
這個問題擴大一點:我們
人類在
地球上爭來爭去、打來打去。現在
發現有外星
機器人
要來進攻
地球了,於是
地球上的
人類就會團結一致,來抵抗外星
機器人,本來
是在那裡斗來斗去的,這時
就會進到更高一層的「合」,共同抵禦外星
機器人的侵犯。這樣我們就進入
壽命相。──整個
過程可以說就是正反合的運用。
在我們這個
世間很多人這樣在用;但
是在法性廣度的四相裡面,這樣用正反合,最後達到入四相,是很危險的。雖然
很有效,從剛才所舉的
例子就可以知道
很有效。
在我們
人類生活的
狀況裡面
都是很有效、
很有用的。這個
方法可以解決沖突,但是它有問題。所以到最後,我們又要
再來一次《
金剛經》──「離四相即入四相,是名離四相」,這樣就
萬事ok了。 如果做到這樣的話,就做到了把
自性的四相與法性的四相全部都整合為「是名」
狀態。這樣的話,這個
菩薩的
修行可以算是
功德圓滿,這樣的《
金剛經》
也就是
功德圓滿了。如果只做
自性深度的離四相是不夠的,只
做法性廣度的入四相又很危險;如果能夠把這
兩個都做──當然,如果要講先後次序的話,應該是要先做
自性深度的離四相,之後
才能夠做法性廣度的入四相;這樣當
你做到入四相的時候,你
才有能力做「離四相即入四相,是名離四相」。
這個時候的「是名離四相」,應該
是說《
金剛經》的
功德已經
圓滿了。 佛
喜歡做的事、樂於做的事就是離四相、是名離四相。祂們
是怎麼做的?就是這兩套
做法:就
是有了
自性深度離四相的
基礎後,再出菩堤路入四相,以相為工具度化
眾生。如此,
自性深度的離四相與法性廣度的入四相交互為用、相互含攝,達到是名離四相的
圓滿境界。
【現場問答】 問:
佛法不講第一因,是否與
老師講的「本明」有沖突?第一因到底可
不可以被理解,如果不可被理解,
佛法之用是否有問題? 答:沒有問題。第一因就是純粹的能
知能覺,是不可被知的,
也不可被講。我們拿出來講的「本明」,只
要我們講了
就不是真的,真的不能被講,
也不能被
思維,所以
也不可以被理解的。那能不能用呢?當然能夠用。因為祂能知,祂是不能被知的,但能知
就能用。 問:
宗教講的「不落兩邊」,與
哲學講的「正反合」,意思是否相通?與「一體兩面」是否相通?如果兩邊連結
圓滿,是不是
佛性終極
境界? 答:這里說的「不落兩邊」有
兩種,一種是兩邊
都有的
狀況,
在此就不說明了;一種是兩邊都沒有的
狀況,這跟
哲學所講的「正反合」
是有出入的。「一體兩面」是想
要用一個
比喻來解答問題,至於是不是能夠相通?
要看你是不是覺得這個
比喻夠好;因為
它是個
比喻,不能完全相等。 如果兩邊連結到最
圓滿的
情況,就是沒有了兩邊,兩邊
就不成為兩邊──達到
同體就沒有所謂的兩邊,但這還
是有相的。
佛性的終極完成,光是走法性廣度的離四相還不夠,還要
自性深度的離四相
也要做到,
兩個同時
要做到才算,所以這
也不算終極
境界。 問:《
金剛經》的
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
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把「如」解釋成一切有為法(一切被知
現象),他的本質如
夢幻泡影,或朝露閃電也是一樣的,
也就是
佛法講的「一如」……以上所述跟
老師所講的四相連結,是否相通? 答:以上是如果要連結當然就連結。不過我講的四相連結,是特別指我相、人相一層一層的,然後到
眾生相。到
眾生相是每個個人跟其他人連結,其他人又跟其他人連結;然後這所
有的人又跟
天地、
萬物也連結,又跟
時間作連結,這樣的連結。大家不
要想像只是牽一根線──這可以沒有線,可以就
是一種同體,就是與
天地同在。像
基督教是「與
上帝同在」,這
是一種與神的連結,連結的含意要
更有彈性一點。 問:
佛學、
哲學、
科學連結極致後,
世界才可能
和平,您以為如何? 答:
我想不是,
世界要
和平,大家不要
戰爭嘛!靠
佛學、
哲學、
科學這樣連結還不夠的。 問:請問「信任」與「信用」有分別嗎? 答:當然有啊!信用好像
是一個可量化、可計算的
東西。「信任」則
是一種連結。「信用」是
把它量化,拿
來用的,當然它們之間還
是有關系的。 問:
有什麼方法可以練習
放下「
我執」?並不是知覺有「
我執」,而是脫離
我執?答:沒什麼
方法,唯有
修行。 問:
三心(過去、現在、
未來)與四相
有什麼連結? 答:四相裡面的壽者相就是
三心:過去心、現在心、
未來心;所謂的
時間相,就是
三心,因此壽者相就是
時間相。 問:入四相前,是否必須先離四相?不能同時做嗎? 答:不是不能,而是
我不建議這樣。我的
建議是先離四相,再做入四相。當然我們要入人相、入
眾生相、入壽者相,我們可以入,其實我們已經在做了啊!但是
我還是希望,能夠把離四相這個部分做好,再
去做,這樣比較安全。我
是從安全的角度來給大家
建議,並不
是說可以或者
不可以。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那
樣子,別人
也沒有
辦法說
不可以;只是就我的
建議而言,
我是這樣
建議的。 問:
自性深度
和法性廣度的整合,方是完整的
修行;如此是不是也和十二
因緣、
太極圖一樣
都是圓球型的? 答:沒錯,是圓球型的;不但是圓球型的,而且還是活的。 問:這樣的
修行才是大
圓滿的
佛法,是嗎? 答:對。 問:請問梁
老師,用正反合
有何危險? 答:哦,非常危險!但
是因為它
很有效、
很有用,所以
很多人喜歡用。因為用起來很鋒利,尤其在做
政治的
權力鬥爭的時候,這個
東西是非常厲害的,用起來就是,應該
說是「殺無赦」,太厲害了。但是這個產生的後果是會造業的!表
面上是賺到了,但是造了那個業,以後是要還的,
那就太
恐怖了。 開頭的時候,你只看到好有用、好有效,威風得不得了;但是你根本都沒有考慮到造業的後果,那個後果
是非常悲慘的,危險就
在這里啊!一般人目光短淺,只看到它
很好用、
很有效,用起來就很爽;可是爽幾下以後
就不爽了,
下一輩子
就不爽了,不必等到下輩子! 問:
當我們為他人調解糾紛時,常常就是用梁
教授說的正反合;那危險指
的是什麼?
該如何避免? 答:沒錯,我今天講的正反合
都是拿來調解糾紛的。
那是因
為我知道它很危險,只有
這樣子用是不危險的。但是這個
方法不
是說只是
用在這里,
它也可以用來製造糾紛,或打擊異己,很厲害的。那
就不好了,它的危險
是在那裡。我講的時候,當然不會把那個正反合的危險,那個用法展示
給你,那不是害你們嗎?我展示
的是解決糾紛的,沒錯,那
樣子用是沒有問題的。
我為什麼會那
樣子用,因
為我知道它有危險啊!離四相這個部分我做到了,我
才會看得出來,如果沒有做到
的人是看
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