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工商時代的佛法

 工商時代佛法 菩薩六度萬行和企業經營是一樣的,都有一個共同的論點:自利利他,改善生活自覺覺他,提升心靈。 梁乃崇教授  主持人:陳國鎮教授  各位女士、先生,早安!又到了我們上半年的演講,今天演講結束,下一場就要等到七月二十佛學科學講座,地點在師大本部的禮堂。  今天請梁教授講「工商時代佛法」。我們知道,佛法人類的文明裡面是非常獨特的,它能探索到生命本源。幾千年來,時代一直在轉變,從農業社會到現在的工商科技社會,我們很關切佛法是否一直跟我生活在一起?也很想知道,佛法能不能對我們的工商時代帶來意義?如果可以,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佛法對我就不是陳舊的,反而是歷久彌新的。今天,我們有機會請梁教授告訴我們,從他的科學研究和佛法修行里,體悟到佛法在工商時代,要如何展現美妙的文明內涵。 主講人:梁乃崇教授  謝謝剛才陳教授的介紹,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工商時代佛法」。我把「科技」拿掉了,因為我今天講的重點不是科技科技時代佛法,我們在佛學科學的研討會裡介紹很多了,所以今天的主題還是放在工商時代佛法我要講的內容如下:  傳統佛法停留在農業時代 傳統佛法的調整。 佛經中屬於工商時代的部分。 什麼是工商時代?什麼是市場經濟? 菩薩六度萬行與經營企業是相通的。 如何運用佛法企業中? 實例 結論  一、傳統佛法停留在農業時代  傳統佛法停留在農業時代大部分指的是小乘佛法,是到深山修行,離群索居,修個人的。我們知道比丘有一戒律他們的手不能碰金錢,而且鄙視交易,認為做買賣是骯臟、不清凈的。所以現在佛教還保留一個習慣:明明去買一本佛經,硬要說「請」,不說「買」;我們希望佛書是「贈送」的,但哪有那麼多可贈送,所以又要你付錢,但得說是「捐款」,這些都代表佛教鄙視交易。所以,傳統佛教是一個不能說反商,但至少是輕商的文化。  中國是一個反商文化社會──士、農、工、商,商排名最末。很多人商人為奸商,這個觀點後世影響非常大,不只社會上大家這樣看,商人本身也都這樣看,他們看輕自己,認為所作所為不高尚,無法受人尊重。這是很糟糕的,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商業行為,就更無尊嚴可言了。為何中國會有反商文化?今天先不去探討,我們只要曉得傳統印度佛法本身即輕商,後來傳到中國,融合中國本身的反商文化,就成為一個反商的宗教了。  所以,這樣的傳統佛法,對工商時代企業界人士,於品格、德行理想宗教上的追求,是沒有辦法提供幫助的。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一個現象,台彎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多數是信基督教的,佛教徒比較少,當然,很多是什麼教也不信,主要原因就是反商的傳統佛法對他無所助益。  二、傳統佛法的調整  這情形佛教界是否知道呢?知道!所以傳統佛法也在調整,有些跡象我們可以觀察得到,例如強調佛教里有財神法,因為工商文化要賺錢,財神法就被重視,甚至因而衍生出來的算命、改運、明牌、祈求、還願這類東西在我看來都是為了適應現今工商時代而做的調整。其實,傳統佛法里本來就有這些,只是現在被提出來強調,形成一種利益交換的民間信仰,這在宗教層次以及靈性的提升上等級不高。  另外,在社會組織地做慈善救濟工作,也是最近才有的,傳統佛法本來不做這些,這是慈濟功德會的成就。他們發覺很多信徒想從事救濟,慈濟就出來引導大家把力量組織起來,成果十分輝煌,這也是適應工商時代所做的調整。再者,以前漢傳佛教是不辦大學的,好像書讀得越少越好,可是現在工商時代來臨,需面對其他宗教競爭,像天主教基督教中國傳教、辦大學,所以佛教界也開始辦大學,只是品質不夠好,仍有待努力。至於人間佛教即是融合了觀光、節慶、休閑和清修,把廟蓋得像觀光飯店一樣,讓大家參加,在人間形成一個佛教世界,凡此種種都顯示佛教在作調整。這樣做是有必要的,但深度不夠;也就是說,上述調整在哲理的深度上,尚不足以適應工商時代。 三、佛經中屬於工商時代的部分  佛經中有沒有講到工商時代的部分?我很努力的找,也很幸運的找到了,文字上清清楚楚,不是我的解釋,本質上就是如此。《華嚴經》中有一品講到不清的不同世界數目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個名稱,然後有一位佛。例如我們的世界娑婆世界,是無量世界中的一個,佛的名稱是釋迦牟尼。像這樣的世界宇宙中還有好多,列得出名字來的世界和佛的名稱總共約有數百個或千把個,我沒詳細算。其中我找兩個,一個叫「普光明莊嚴世界,裡面有一位佛,叫「勝智大商主」,大商主不就是企業家嗎?也就是說,宇宙有一世界企業成佛的;另外還有「妙音藏」世界,裡面有一位佛「大力善商主」。我很高興能夠找到這兩個例子,並且清楚講出真正的名稱,這代表意義很重要,也透露出一個訊息:即企業家是可以成佛的,而且只要把企業經營好了,同時也就成佛了。不然佛號怎麼會叫大商主? 接下來的舉例就比較不那麼明顯了,純粹是我的解釋。圓覺經提到「三摩缽提,如土長苗」,三摩缽提就是幻觀法,以我的了解就是創新、創造的能力企業家一定要有能力創新、創造。如土長苗,幼苗慢慢長大,就像經營企業,把一個小企業慢慢經營成大企業。三摩缽提是菩薩必修的功課羅漢可以不修,辟支佛可以不修,但菩薩乘必修。這也屬於工商文化的部分,只是名稱上沒有顯露出來。  再談到菩薩大乘菩薩是要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六度萬行、覺行圓滿的,不像羅漢乘,重點放在自度。大乘修行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問題,必須六度萬行,不厭其煩,努力工作,當一切覺行圓滿,就成功了,這跟企業家的做事方式很像。最近我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我是一個佛教企業家,我要做什麼?做事業賺錢又是為了什麼?我想答案應該是為了莊嚴佛土」,為了「圓滿佛性」。  基督教提出,賺錢是為了榮耀上帝,辦企業是為了榮耀上帝不像我們,資本主義跟宗教沒有關係,跟修行也沒關係中國是反商文化,無商不奸,賺錢是為了自己的享受,所以要努力賺錢;但基督教企業家不是為自己的吃喝享樂去賺錢,是為了榮耀上帝,所以錢賺得越多,就越榮耀了上帝。而且,這些人錢可以賺很多,生活也可以像清教徒般的節儉這就是宗教企業工商文化相結合,這點很重要,賺錢的人,本身就是一個修行者,滿身都是上帝的榮耀,並非銅臭味。我因此想到佛教要怎麼辦?當然,我們不會去榮耀上帝,我們賺錢是為了莊嚴佛土、圓滿佛性」。企業經營得越好,錢賺得越多,就是莊嚴了佛土;錢賺得多,照顧到許多員工,滿足社會的需要,讓大家生活好,心靈層次提升,就是「圓滿佛性」。這樣一來,宗教修行和工商文化企業的賺錢活動本身,就一致了,這是很重要關鍵。  最近,經由我對這件事情的思考,提出「貢獻主義」,這是將資本主義及共產社會主義組合起來,並排除其缺點的構想。這只原則性的構想,首先要定義什麼是「貢獻」?就是:凡是能改善自己和別人的生活,提升自己和別人的心靈層次的任何事情、任何物、任何道理、任何藝術都是貢獻。在工商企業的活動裡面,貢獻主義主張:有貢獻才有報酬,沒有貢獻就沒有報酬。貢獻主義反對沒有貢獻而有報酬,也不贊成有貢獻而沒有報酬。沒做什麼,鈔票自己跑到口袋裡來,是不對的;做了很多貢獻,卻一毛錢也沒賺到,也不對,這代表有人沒有貢獻卻拿到報酬,貢獻主義的原則就是這麼簡單。  有這個構想,是因為發覺在資本主義的工商行為當中,有很多活動沒有貢獻,但報酬很高,以現在的經濟學來講,這就是「泡沫經濟」,太多泡沫經濟社會就會崩潰、衰退,產生許多問題。如果每一個企業都有貢獻,因為貢獻得到相當的報酬,這樣的經濟活動就不是泡沫經濟就不發生經濟的衰退與崩潰。貢獻主義的想法,實踐起來有很大的困難,其中一個困難是:怎麼計量這個貢獻這是一個很艱難的工作。現在的資本主義有沒有貢獻主義的部分?我們如果去看有關企業經營管理的書,裡面講究創造價值要有績效,要有效率,他們也在強調這些東西,而這些都是貢獻。所以,我覺得資本主義里,大部分仍屬於貢獻主義,只是存在小部分跟貢獻主義相反的部份。資本主義里對於貢獻的計算,已經有一辦法有一套市場的機制,雖然很復雜,但還是可以用的。  這些想法被提出有一時間了,還在一個小小的企業里實踐過,看看可不可行。除了貢獻不易計量外,還有一個大難題,就是小乘根性的佛教徒,依照貢獻主義來經營企業時,沒有干勁,譬如經營企業要競賽,人家殺你的價時要談判,他就我是貢獻主義者,所以就讓人家砍、讓人家殺,像個傻瓜一樣,能力發揮不出來。像這種小乘根性的人,如果改用資本主義,才會有干勁,能力才會發揮。因此,我發現只有大乘根器的人,才適合貢獻主義;小乘根器的人,雖然是佛教徒,也是修行者,若要做生意企業家,還是遵守資本主義比較好,其能力才可以被激發出來。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檢驗,如果發覺實行貢獻主義時,如魚得水,才能得以發揮,這個人就具備佛教大乘根器,否則就是小乘根器這是很容易鑒別的,無法勉強,完全是根器問題。 四、什麼是工商時代?什麼是市場經濟  工商時代是一種商業文明,這樣的文明早在游牧時期就有了,以物易物也是其中的一種。分為金錢和貨幣,最早的貨幣是貝殼,至於金錢易行為,也歷經許多演變,先有貨物、價格、交易、市集,然後定一個時間大家都趕到那邊交易。重點是一定要有市集,一定要有這五個因素,這些很早就存在,端看你重視或鄙視它們。古時的絲路,其實就是一個商業文明的表徵。  談到真正的資本主義,應該是始於英國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一本很厚的經濟的書,陳述依國富論的構想而進行的經濟活動。當然,資本主義的概念也一直在演變,國富論說法是一個滿簡單概念,強調維持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市場若是自由,就沒有特權壟斷,市場可以很大,可以有很多企業加入,而這些企業都是自利的。他舉一個例子有一人會麵包,於是開一家麵包店,把麵包價錢訂得很高,以為可以賺很多錢,但這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別人也可以進來做麵包賣,你價錢太高沒人買,企業就完蛋。因此,雖然企業經營的出發點都是自利的,一旦進入自由競爭市場以後,就必須把價格調整到市場可以接受它,這個企業才可以活下來。經過這一番調整,有些企業成功,有些失敗,而成功的企業必然變成自利利他。  由此可知,要從自私自利企業,變成自利利他的企業,必須經過自由競爭市場的修理,不斷調整、奮鬥,過程是很辛苦的,這樣的過程會促使經營者變成自利利他,這就是亞當史密斯整個的構想。這個構想很好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自利他對很多人來講則不是天性自由競爭的市場,非常適合天性自私自利的人,他們在那裡努力奮鬥、克服萬難、作出調整,不自覺的形成自利利他的經濟行為。當然,前提是一定要在自由競爭的市場進行,如果有壟斷、特權,就不能成立,為何美國要反托拉斯?即是根據這個道理,因為企業太大會壟斷,不能自由競爭,所以要把它們排除掉,以維持市場的自由競爭。  如果我是大乘根器的人,不採資本主義,采貢獻主義,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利利他,只要能自利利他,能力、活力就出來了,這樣也需要經過中間的艱苦奮鬥嗎?不需要!這種具大乘根器貢獻主義者,一開始就可以自利利他的方式經營企業。有沒有這樣的人?有!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就是這樣的人,他並未經過許多奮鬥,不自覺的便擁有很好的成果。試想,如果採用貢獻主義,不必經過艱苦奮鬥的市場機制,就已經成為成功的企業,不是效率更高嗎? 再從權力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什麼是權力的本質?很多人對權力不清楚,不能對權力做一個清楚的詮釋,這是整個中國文化盲點權力是什麼?一個人沒有權力關係兩個人以上就有所謂權力關係,三個人、四個人以上,就有更多的權力關係,因此,權力來源人與人之間造成的。為何會有權力則是為了達成群體的生存任務,以及群體的生存目的。由於個人在地球上生存很困難,所以要組成一個群體,達到容易生存的目的。個人不易形成力量,如果有權力關係就能組成一個金剛鑽、一個金字塔、一個軍隊,形成群體的力量。換句話說,要組成這些群體,形成力量,完成任務,必須要有權力。  這個權力是非自然東西,不只人有,連猴子都有。把幾十隻猴子在一籠子里時,一定會打出一個猴王來,這是生物特性。狗也如此,鳥也不例外,一籠養兩三隻鳥,裡面必定有一隻是帶頭的,其他則是聽命的。所以,權力生物界是很自然、很根本的東西。 權力具有很大的力量,若善於運用,可以完成任務;反之如果掌握權力而不達成任務,便是罪惡。一般人很喜歡抓權,但掌握權力後往往不知道要幹什麼,不知道權力要去完成任務的,這種狀況人類社會時時可見,在我看來就是罪惡。掌握權力,必須知道要完成任務,掌握權力不完成任務,而且又不權力給別人,便是罪惡,會害這個群體死亡。這是權力本質里一個很重要原則。  再者,欲達成任務而不掌握權力,是不可能成功的!譬如你要國家社會公司完成一個任務,但你不掌握權力,這個任務永遠不可能完成。許多人從小就被教育錯誤觀念,像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倡「只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根本是錯的,要完成任務當然必須掌握權力,不掌握權力,任務不可能完成。有錯誤觀念也是罪惡,也是不好的。中國常會出現這種人,總以為自己是很清高的,只想把事情做好;權力罪惡、齷齪的,不想去碰。以不要權力來維持自己的清高,這是大錯特錯、不可能完成任何事情。  我知道為什麼許多人厭惡權力,因為我以前也是如此,經過反省後才曉得錯了。我們之所以會厭惡權力是因為看到那些掌握權力的人都惡形惡狀,為何覺得他們惡形惡狀?因為他都不去完成任務,所以我們便以為權力是齷齪的。其實權力本身並沒有善惡它是一個工具,是一個功能,用之善則善,用之惡則惡。權力本身也不是齷齪的,只要你掌握權力時,能夠完成任務,任務完成以後,再把權力交出去,能做到這樣的人都是偉人了。所以,權力絕對不是齷齪的,若能善加運用,它是非常有力量的,能夠完成很多困難的任務。這是一個觀念,要知道權力的規范,可以把六法全書拿來看一看,每一條都在規范權力,不論憲法、刑法、民法及各種法,都是在規范權力,我們每天生活權力的網子里而不自知。  從權力的角度來觀察亞當史密斯的資本主義,我們看到的是國家制訂一個權力的遊戲規則,並去執行,私有企業就在自由市場玩這個遊戲,並遵守遊戲規則。至於私有企業的經營方法原則,完全自主獨立,只要符合市場的遊戲規則,國家不管。國家權力執行就是要讓市場的規則透明公正,對私有企業只管到這部份為止;至於企業的內部經營方式原則策略,國家是不管的,完全讓企業獨立自主。不過,如果是公營企業、國營企業國家權力便一直管下來。亞當史密斯的這套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不就是《金剛經》的引申:「管,即不管,是名管」嗎?  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力,主要來國家權力下放到企業,每個企業都變成一個小的企業王國,因此更容易運用他們的權力來經營,讓經濟力量權力能量,全部發揮出來。不像共產國家、國營企業,一路管下來,連老百姓吃幾碗飯,穿幾尺衣服都管,管得死氣沉沉。這里權力的運用,正是《金剛經》的衍生:「權力,即非權力,是名權力」。所以從權力的角度看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已經做到《金剛經》的水準──「管,即不管,是名管」。  能做到這個程度,在國家制訂市場遊戲規則,以及企業制訂經營方法原則時,若再能遵守貢獻主義,我相信會得到更好的結果。現在並沒有實踐貢獻主義,定出來的市場規則也不合乎貢獻主義,因此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我相信,如果能遵守貢獻主義,這些問題都會消除,人類經濟以及財富的發展會更加豐富。  但話說回來,現在的市場機制,仍允許我們可以沒有貢獻就賺到很多錢,我們要怎麼辦呢?是不是自動設限不去做?不需要!因為我講法是在制訂遊戲規則,現在既然遊戲規則已經制定了,可以讓你大撈一票,為何不撈?所以,在此我並不想做限制,因為社會規定這樣合法,完全依社會怎麼規定就怎麼做。如果要制訂市場遊戲規則,我認為遵守貢獻主義的方式會比較好。我們可以做對照組實驗,如果有兩個社會,一個是遵守貢獻主義的方式,制訂市場遊戲規則,一個不是,競爭到後來,遵守貢獻主義的社會一定會贏,我講的層次的是這個。 五、菩薩六度萬行  菩薩六度萬行和企業經營是一樣的,都有一個共同的論點:自利利他,改善生活自覺覺他,提升心靈。這樣的願望也是大多數人的人生目的。利他有大有小,但總會包含別人,有的人利他的範圍很大,全世界的人都包含進去了有的人利他的範圍很小,只有他的親戚朋友才在裡面,但不管怎麼樣,都有別人存在,都希望自己和別人的生活能改善,都希望大家心靈層次能提升。這個目的菩薩修行成道目的是相同的,只不過後者把「改善生活」變成「建立人間凈土」,「提升心靈」的水準變成是「修行成佛」──高低不同,但目的一樣。自私自利的人經營企業,我會打一個問號,唯有具備自利利他的心,同時遵守貢獻主義,彼此相通才能成功。  當企業經營和菩薩修行兩個目的完全一致,經營企業也就是菩薩修行這兩個就相通了,也就是說,當企業經營好了,就代表修行好了;反之若企業經營差了,就代表修行不好了,兩者完全相等。當然,條件是必須遵守貢獻主義,如果不遵守貢獻主義,就跟這個目的不相近了。如果可以修行成道企業經營又能成功,那就完美了,二者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 六、如何運用佛法企業  菩薩眾生要把眾生看成群體,所以菩薩是要度群體的,也就是菩薩要經營企業企業是群體,菩薩眾生就要運用到企業管理,要能運用權力來經營組織,才能完成任務。權力是群體當中的一個工具,菩薩要度眾生,一定要懂眾生,一定要懂權力,若對權力的本質有所誤解,就還不夠格當菩薩。  再來是《金剛經》的實踐,就像六祖壇經》里的是與非對,長與短對,你要能創新,要會復制,要讓創新和復制一致。企業的經營很重視創新,但大家不要忘了,如果企業不會復制,也是不會成功的,只會創新是不會賺錢的;創新以後要拿創新的東西來復制才會賺錢,這就是金剛經》的內涵:把復制和創新這兩個相反的東西拿來相通,同時注意平均值與差異值。一般人多隻注意平均值,忘了注意個別差異,真正重點是二者要同時並進。剛才也提到管即不管,要怎樣做到「管,即不管,是名管」,原來只要遵守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就可以了。當然,這一點我跟亞當史密斯的資本主義看法稍有不同,他們認為市場經濟使得人類財富在最近兩百多年來增加很多,但我覺得這是因為把權力下放,達到「管即不管」的水準所產生的力量,還可以深化到企業內部,一樣可以做到管即不管,如此不斷深化下去,人類的潛力和權力力量,可以發揮得更大。  談到「般若智」,就是要除去執著和認定,當你執著和認定一旦去除,智慧開了,這也是我們佛法中經常用到的。剛剛提到的「三摩缽提」,意指創造力,跟三摩缽提類似的另外一個名稱,就是「觀想」,企業要做情境模擬,要做情境計畫,若能善於運用觀想的本領,結果會超乎想像。  再者「以境驗心,檢討改進」,我們面對的問題,都跟我們心裡怎麼想或存在什麼偏見有關係,所以不只驗自己的心,還要驗跟這件事相關的人,他們心裡在想什麼,這樣做可以讓我們事情看得更清楚。如果我們把心裡的問題找出來,並排除了,外面的境,也就是問題,跟著就會改變。所以,甚至可以用你的境是不是改善了,來檢驗你的心是不是改進了,這樣的方法企業經營里很管用。  至於「建立人間凈土」,只要把企業家變成菩薩就好了,讓他們覺得自己在修菩薩行,就可以成了。  再來是「轉住心為清凈心,往好處想」,《華嚴經》里有一講到,要替這個社會算命很容易,只要觀察眾生的心是清凈的?還是污濁的?觀察清楚,就可以知道世界將來會變成怎樣,非常簡單佛法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要轉住心為清凈心,轉清凈就是往好處想,要樂觀世界就會變好,這就是佛法的運用。 七、實例  現在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目前台灣企業面對大陸只有我們十分之一的工資,感到壓力很大,如果以自利心態看這件事情,的確會覺得很困難,我們輸了!怎麼贏得了?沒辦法了!但你若以自利利他的角度、貢獻主義的心境,來看這件事就不一樣了,你會發覺他們的工資這麼便宜,工作能力也不錯,是非常好的事情。我們也希望他們能改善生活,也希望他們平步青雲,這是一個多好的機會!至於我們這邊,就要研究該怎麼應變,看看我們在什麼地方可以做出貢獻我想,既然他們的工資那麼低,工作又那麼努力這部份就是他們的貢獻,我們不要在這些地方跟他競爭。我們可以做什麼貢獻呢?他們才剛開始學習製造、經營企業,我們可以提供他們關於製造、管理、經營方面的知識經驗,他們所欠缺的就是我們可以貢獻之處。此外,他們尚在基礎階段對於產品的整合、製造,到行銷、外銷,還沒有整套經營概念台灣企業已經曉得怎麼做也有能力提出貢獻。總之,他們缺的部分,就是台灣企業機會如果你自利的角度來看,壓力太大如果你貢獻主義、自利利他的角度來看,卻是機會無窮。  例如有人到山東用溫室的方式種木瓜,種得很成功,但他志不在種木瓜,他開始教當地的農民怎麼種,並且提供木瓜苗,後來,他因賣木瓜苗發了大財。反觀有些人也去種木瓜,但怕人知道,只有自己種,結果被別人學走了,後來種不過他們,反而輸給他們。因此,若能換另外一個觀點看,你們很會種,那麼我不種,就教你們種,但你們沒有種苗,技巧也不是很會,我就提供栽種技巧和木瓜苗,光賣這個就發財了。所以,完全看你怎麼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用菩薩心情貢獻主義的觀點經營企業你會看到非常多的機會。 八、結論  據我觀察,許多企業家已經不自覺的、默默的走上菩薩道,他們不見得是在台灣,很多在美國日本。所以,我們置身工商時代,只要依大乘菩薩修行,致力改善人類生活、提升心靈境界,必能成就「普光明莊嚴世界」之「勝智大商主如來」,以及「香光藏世界」之「大力善商主如來」的娑婆世界。換句話說,娑婆世界的工商時代,就是這個世界,就是大商主的如來,這樣的佛法,就是工商時代佛法。 <現場問答> 陳國鎮教授  聽完梁教授的演講,是不是有很多人准備做菩薩?他講的很多事情都是我們生活四周碰得上的事情,很多在小小的家庭也可以做的事情,把尺度縮小一點,家庭里也照樣能做菩薩做得更好一點,就是大菩薩。相信有很多朋友有意見,填好問題,可以傳遞過來請梁教授回答。  問:您所認為的菩薩道,應該如何認知與實踐? 答:我所認為的菩薩道可能跟一般認為的不大一樣,我認為的菩薩道主要是要度眾生也就是要度眾生相。對眾生相的解釋,我跟一般的解釋也不同,一般認為別人就眾生,我認為這樣的解釋不對,因為這還在人相這個階段,不是眾生相。我認為眾生相是一個團體組織,最具體來講是國家國家就是眾生相,所以,國家不是某一個人或一群人,他超越了個人以外的部份。菩薩要度的是眾生相,通俗一點來講,菩薩是要治國救國的,當然可以縮小一點去治理他的公司企業,再縮小一點去治理他的家;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超越了個人。  問:股票、期貨、外匯這樣的金融市場,也是一個市場,有他們的法規、遊戲規則裡面有高度的自由競爭嗎?  答:沒錯!但是也有很多內線交易,那就不自由,是壟斷。其實這部份還有待努力,應該可以做得更好。例如美國的證券金融市場,跟其他國家比已經不錯了,但還是有安龍公司的弊案發生,這里就透露出他們的會計制度仍然不夠透明,還是有欺騙行為在,這就不自由競爭的市場,大部分人還是以自私方式進入。我的看法是,現世社會金融市場已經是這樣,我們即使是修行者,即使是菩薩乘,即使是貢獻主義者,因為遊戲規則不是我們制訂的,是他們制訂的,我們要玩的話,照樣可以依照他們的方式玩。但當我有機會定遊戲規則時,我就會訂出一個辦法:沒有貢獻賺不到錢!雖然現在不是這樣,我們也沒必要自我設限不去玩,只要合法就可以做,這是我的看法。  問:有權不做事是慈禧太後,想做事而無權是康有為,可否以上兩個歷史人物說明權力與做事之例。  答:這個歷史我已經不用評論。有權不做事,任務不會完成;想做事但沒權,變法不能成功(變成康無為),就是這樣。想做事一定要有權,沒有權是沒辦法做事的,有權不想做事不如趕快下台!如果社會每個人對權力都有這個認識──「有權就要做事,不完成任務,權力就要收回」,就不會存在有權不做事的情形了。過去就是因為大家對這個事情都糊里糊塗,搞不清楚,允許抓權又不做事的人存在,只要把這個觀念弄清楚了,問題就解決了。  問:經營企業五年多,一直都以服務顧客,也就是維持薄利的心態做事,最近開始質疑這樣的經營法是否正確?是否應往賺錢的目標邁進?但日益擴大的公司幾乎都是奸商,說得好聽是將思想邏輯付諸實際行動,以積極進取換得永續經營。不知教授看法如何?  答:自利利他並不是只能賺取薄利,也可以賺得厚利、高利潤的,只要市場的遊戲環境適合你賺高利,你就可以賺高利。貢獻和報酬要相當,但貢獻的計量很困難你可以為你貢獻價值很高,因此相對可以要求高報酬,只要你做得就行,只要這個市場讓你賺得到就可以。所以,並不是說只能維持薄利,貢獻主義不是薄利主義,這一點我要特別聲明。  至於若說很會賺錢的公司就是奸商,這樣的想法有點反商情結。公司會賺錢,只要他有貢獻,賺得多又何妨?不能就這樣叫他們奸商。這一點西方的企業做得不錯,東方企業尤其是台灣企業做得最差!什麼生意一給台灣企業做下去,都變得不好賺了。原本這東西在歐美國家做時賣得很貴,一輪到台灣企業接手做,價格就很低了;而現在更嚴重了,在大陸生產價格還要降低。對此我有不同看法,其實這跟我們的文化有關,在我們的文化里,做事情尤其做企業,經常有一心態,就是要「拼在一起、苦在一起」,受這樣文化影響的一群人經營企業只會拚命的苦。我發覺外國經營企業不是這樣,他們不是為了苦,也不是為了拚命,他們是為了玩。外國人經營企業是玩在一起,很認真的玩在一起,我們經營企業卻是苦在一起,不要命的拼,要拼才會贏,企業被我們一搞,就變得很苦、很累、不好玩。長此以往會有問題,無法永續下去,苦不久的,因為苦拼一段時間可以,一輩子這樣任誰都受不了,這點要想辦法改變,要學西方玩在一起的企業經營理念。  不但經營企業是這樣,修行也是這樣,許多人認為,如果沒有苦修就不修行就不算下過功夫,只有拼了命修苦行,人家才佩服你有修,這是有問題的。我現在主張修行要玩在一起,這樣才能永續下去,才能生生世世都來玩;若生生世世都來苦,日子不好過了。  問:想達成任務而沒有權力,用收買權力方法可否稱做自利利他? 答:如果收買是合法的,沒有什麼不可以。  問:法律允許設立賭場,例如公益彩券,這樣的市場是否符合貢獻主義?貢獻快樂、希望、就業機會、遊戲三昧。  答:以遊戲的角度看有貢獻,有人希望遊戲,所以像彩券這些東西沒有說絕對不可以,但如果弄得太泛濫就有問題。  問:現在的官商勾結如何解釋?關於您說的法律條文,有成文不成文,但司法也有黃牛,不知您如何解釋?私立學校就不管了嗎?關於中國人勇於內斗,您又如何解釋?  答:這里的問題很多要解釋:所謂官商勾結,首先我不知道要如何定義「勾結」?本來官員就是要服務人民,「商」也是人民,如果勾結是違法的就不對,如果勾結不是違法的,是官員應該做的服務,就沒有不對。就商的角度看,官是制訂市場遊戲規則,並公正執行這個遊戲規則的人。如果官在執行規則時不公正,有偏袒,就是所謂的官商勾結,就不對!一旦這樣的情況存在,自由競爭市場就不成立,而亞當史密斯想達到的目標就達不成了。  所謂「不管」私立學校,是政府或國家不管,讓學校自主,如果國家一直管下去,不讓學校自主做決定,就是公立學校就像國營企業。這里所謂不管也不是完全不管,是「管,即不管」。要先制訂好私立學校的遊戲規則,然後用那個規則在管,也就是以法治,不是以人治。當然,私立學校企業自己管理內部時,可以是人治,當然也可以用法治。我們對法治的觀念還是搞不太清楚,以為法自動會管什麼,其實法只是定遊戲規則,並公正的執行遊戲規則罷了。就好世界盃足球賽,世足聯盟只是做大莊家,把世界各國的球隊找來一起競賽,他可以賣門票賺錢,至於那些球隊自己要如何訓練他們的球員,要怎樣打球,完全自主,足球聯盟不會去管,他們只派裁判執法,執行遊戲規則,只管這個部分。所以,不管的意思不是完全不管,是「管,即不管」。  中國人勇於內斗的原因,我認為是中國人不太知道權力的運作,所以團體組織都是鬆散而不健全的。中國人一向不清楚有權力就要完成任務的觀念,所以聚在一起時往往擺不平,吵來吵去,變成內斗。改進之道必須先對權力有所了解,也就是眾生相能清楚了解,唯有提高這方面的水準,問題才能解。  中國人為何落入這個盲點,這與我一向不敢觸碰中國文化里的一個問題有關,就是帝王權沒有被檢討,權力最大的君王權沒有被檢討。歷代文化這部都是禁忌,不敢談、不去談,但這地方沒有弄清楚,權力最上層沒有弄清楚,以下就沒有辦法弄清楚。尤其儒家權力關係改變成倫理道德君臣父子夫婦五倫,中國人就糊塗了,看不見權力,只看到倫理道德,明明是權力問題,結果把它看成倫理道德,弄錯就解不了,中國人的問題就是出在這里。 「管,即不管,是名管」是什麼意思?我建議看《金剛經現代直解》。  問:企業下放權力是否即經營管理的授權? 答:對!就是授權。  問:非營利事業是否也適用此法則?為何大乘根器者適合貢獻主義?請說明舉例。以及為何大乘根器者可談判、殺價、討價、還價?   答:非營利事業也適用此法則。 小乘根器者還停留在我相,考慮事情會以我的立場判斷是非對錯、價格高低、恩怨情仇,完全以我相的立場來看。我相的基礎自利,資本主義的自利方式跟他的思考邏輯完全一致,實行起來遊刃有餘;但貢獻主義不同,是以眾生相的立場,不以我相的立場,也不以別人的立場,而是站在整體立場看事情。如果他是一個國家領導人,便可以站在整個國家立場,而不站在哪一個人的立場,或哪一個黨派的立場。當他在談判、殺價時,不是個人考量,而是看到整件事,怎麼做大家會更好,用這樣的立場去判斷、執行,這是非常不同的。  沒有這樣的根器,就無法達到眾生相的立場,做起來就會窒礙難行;反之大根器的人,做起來就覺得很容易,這是我親身實踐時發現的。有時我覺得根本不是問題的事,很多人覺得這里不通、那裡不通、不能做幾次以後我才想到,貢獻主義是為我自己量身定做的,不是為其他人量身定做的,所以很多人辦法用,原來我的根器不同。最近我特別再把松下幸之助的東西拿來看,發現他一開始就是貢獻主義者,他可以站在眾生相的立場想事情,所以他的企業,從很小的插座,發展到這麼大的規模,不是沒有原因的。  問:請問將資本主義轉為貢獻主義有何困難? 答:其實我不覺得有太大困難事實上有很多企業家,本身的根器就在貢獻主義,所作所為就是貢獻主義,像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寫的就是貢獻主義,雖然他自認為是資本主義,但在他的書中,也曾提出貢獻的字眼,只是沒把貢獻觀念整合成一個整體概念而已。  問:假如公司自利利他,該怎樣做才好? 答:你怎樣做都好,多學一點佛法,把佛法的工具,剛才我講的方法用在企業里,同時你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修行跟你的經營企業這兩件事情,變成一件事情。你只要自利利他,改善生活自覺覺他,提升心靈,把目標確切落實,我相信你的企業會更賺錢,所有好的人才都會到這里來。  問:如果我的老闆就是自利利他的大菩薩,但他不自知,是否要讓他知道,還是保持沈默? 答:應該讓他知道,你讓他知道就是在度他、救他,你會讓他變成真正的菩薩 陳國鎮教授  今天的演講,我們一直聽到梁教授貢獻主義、眾生相事實上大家的問題還是落在我相里。什麼叫眾生相?《金剛經》裡面一直在講這個,眾生相如果換成我所了解的語言來說,就是整體觀,這個整體觀已經超乎個人,你的腦里不應該再存有個人。我舉個例子來說,金剛鑽是碳的原子組成的,如果是木炭就是黑色的,但你看到的金剛鑽是一個硬度很高,晶瑩剔透的鑽石,已經不是黑黑的碳粉,如果還是黑黑的碳粉,其組合就不是金剛鑽。所以,你的心裡一定要有眾生相,就是要有金剛鑽的知覺。換句話說,你對眾生的知覺已經是一個比較抽象、整體、抽離個人的,如果能這樣,你才能去實踐貢獻主義,否則你不會了解眾生要什麼,就容易變成一廂情願的服務,甚至弄錯,最後就賺不到錢。  因此,具備貢獻主義的能力之前,先要有眾生相的知覺,要有眾生相的知覺,才可能去實踐貢獻主義,而且在得到眾生相知覺的同時,你也有了智慧。說起來修行越好,經營企業應該更好,它們不是背道而馳的。今天梁教授講工商時代佛法,就是講佛法修行時代根本是一致的,只有這樣的認識,我們才不是在做兩件事,而是在做一件事──完成生命的任務,這也才是大乘佛法。我們謝謝梁教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