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堯居士:一行禪師與正念禪——《一行禪師文集》感言

一行禪師正念禪——《一行禪師文集》感言

明堯

「在現代社會裡,我們大多數人不想與自己接觸,我們只想與其他事物接觸,如宗教、體育、政治、書籍等等,我們想把自己忘掉。任何時候只要我們有空閑,我們就想邀請其他事物進入我們的心靈世界,讓自己對電視開放,讓電視對我們進行殖民統治。」

「在《局外人》這篇小說中,阿爾伯特·加繆描寫了一個幾天以後將被處以死刑的人。他獨自坐在單人牢房裡,順著日光,他注意到一小方藍天。他平生第一次看見了藍天。一個成年人怎麼可能是第一次看見藍天呢?事實上,很多人就是這樣活著的,他們被囚禁於憤怒、沮喪和相信幸福與安寧只存在於未來觀念中。莫爾薩特在被處決以前還有三天時間可活。在充滿覺照的那一刻,藍天真正地存在了,而他也感受到了它。突然間,他感到與生命、與當下的聯系是如此緊密。他發現生命是有意義的。他發誓要放下一切,專註地度過剩下的幾天,享受每一剎那。他確實這樣做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三天變成了真正的生活。執行死刑的前三個小時,牢房裡來了一位牧師,希望能聽到他最後的懺悔,但是莫爾薩特拒絕了。他只想一個人呆著。他想盡各種辦法,才把那個牧師支走。牧師走後,他自言自語地說:『這個牧師是個活死人。』他看到,想要拯救他的那個人,比他——一個即將被執行死刑的人——更像死人。最後牧師失望地離開了。莫爾薩特領悟到,需要拯救的人不是他,而是那位牧師。」

「如果我們看看周圍,我們會看到我們中的許多人,雖然活著,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著,因為他們沒有能夠感受到當下的生命,如加繆所言,他們像活死人,像行屍走肉一樣活著。我們要盡己所能幫助他們。他們需要被某種事物所觸動,如藍天、孩子眼睛、一片秋天的落葉等等,這樣他們就能蘇醒過來了。」

當您讀完上面這段文字您是不是想到了一度在歐美非常流行的存在主義哲學您是是在猜想這是哪一位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話語?

不,他不哲學家。他是一位在西方世界有著極高聲譽的越南禪師。如果您想到了存在主義哲學這只能說明,這位禪師所關注的主題與存在主義哲學極其相似而已,但它決不是存在主義,它是地地道道的佛教

在這里,我向您介紹的,就是這位禪師的系列開示錄。他關心的是,如何幫助人們從迷失的、遺忘的、虛假的、煩惱的存在狀態,回歸到覺悟的、自主的、真實安祥狀態。他的開示是為了滿足哲學愛好,而為了指導生活,完成生命的轉化與療救。

這位禪師的中文名字叫一行(thich nhat hanh)。

一行禪師生於1926年的越南中部。1942年,也就是在他十六歲的時候,他出家成了一名禪宗僧人。越南戰爭爆發後,他是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團主席,他和他的很多出家同修,放棄了與世無爭的寺院清修生活,積極地投身到救助戰爭受害者的活動中去,與此同時,他們公開表達了渴望和平願望在此期間,他創立了青年社會服務學校梵行佛教大學(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以及tiep hien(越南語,互即互入的意思)團體。1966年,他應和平聯誼會(the fellowship of reconciliation)的邀請訪問美國,向美國人民講述了沉默的越南下層人民在戰爭中所受的痛苦以及他們的和平願望在此期間,他曾與數百個團體組織和個人進行了會晤,其中包括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mc namara)、小馬丁·路德·金博士(dr.maftin luther king,jr.)、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等著名人士。在歐洲,他還會見了教皇保羅六世(pope paul ⅵ)。後來他定居法國,並在那兒建立了一個小小的禪修者活動團體——梅村。

戰爭結束後,一行禪師和他的巴黎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團的同仁們,想方設法通過合法途徑,把救濟金送到飢餓的越南兒童手中,但是沒有成功。第二年,代表團又到達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試圖為騷亂的暹羅海灣的船民們尋求安全保護,但是他們的努力遭到各國政府的反對。由於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下去,一行禪師開始了一段時間的靜修生活。在長達五年多的時間裡,一行禪師一直呆在梅村——他法國的隱居地,從事坐禪、寫作、園藝工作,以及偶爾見見來訪者。1982年,他應邀參加了在紐約召開的「尊重生命聯合會」(the reverence for life conference),在會議期間,他發現美國對於禪修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於是他便著手在美國組建禪修活動中心,並指導美國學生進行禪修。通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一行禪師在歐洲和北美組建了許多「正念靜修中心」,為佛教界人士、藝術家、心理醫生、環保主義者和孩子們提供了大量的幫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從而使佛教在西方世界生了愈來愈大的影響。一行禪師也因此倍受人們的關注。

1967年,一行禪師被小馬丁·路德·金(dr.martin luther king,jr.)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路德·金博士說:「我不知道還有誰比這位溫良的越南僧人更堪當諾貝爾和平獎。」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是這樣描述一行禪師的:「比起很多在種族和國籍上更接近我的人來說,他更像我的兄弟,因為他和我看待事物方式是完全一樣的。」

一行禪師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宗教實踐家和活動家,同時他還是一位詩人、作家。到目前為止,他已用越南語、英語和法語寫過八十多本書,其中包括《活得安祥》(beins peace)、《太陽我的心》(the sun my heart)、《行禪指南》(a guide to walking meditation)、《正念的奇跡》(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般若之心》(the heart of understanding)、《佛之心法》(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生命的轉化與療救》(transformation and healing)、《當下一刻,美妙一刻》(present moment,wonderful moment)等等。作為一名出家五十多年的比丘僧,一行禪師曾經在越南教育過兩代出家人,這使他掌握了以簡潔的、詩一般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奧的佛法的技巧。因為他經歷過戰爭,並且敢於直面我們這個時代現實,因此,他的教導也就涉及到痛苦、調解以及和平的主題,並且具有非常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現實指導意義,是真正活潑潑的入世的佛教。一行禪師著作英文編輯阿諾德·卡特勒(arnold kotler)這樣評價一行禪師的作品:「他的教導,對於我們的繁忙的生活以及人類本位主義的理解方式來說,是一劑至關重要的解毒劑。」一行禪師的書由於關注人類的存在狀況,關注於人類心靈苦難和療救,加之他對佛法的深刻體驗和深入淺出的詩意一般的表述,因此在歐美世界受到普遍的歡迎,銷路非常好。比如,他的《活得安祥》、《體味和平》(touching peace)、《正念的奇跡》、《生命的轉化與療救》、《步步安樂行》(peace is every step)等等,已經被譯成三十多個國家文字,在歐美暢銷書排行榜中,曾兩度進入前十名,在前十名中,他的書是唯一的非小說類暢銷書,這在出版史上是很少見的。

一行禪師的書為什麼在西方世界能夠產生那麼大的反響呢?

我想這與一行禪師非常關注人類痛苦的療救這一主題有關。他的開示始終以覺悟慈悲解脫和平核心。他立足於大乘菩薩積極入世的慈悲利他精神,並結合自己數十年來對佛法的深入研究和切身體驗,以佛教特有的那種俯視一切的冷峻智慧,直面人生苦難人性的弱點,為我現代人擺脫煩惱和睦家庭、祥和社會、建設美麗的人間凈土,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建設性的、切實可行的建議方法原則作者認為,社會上所存在的種種非正義、戰爭以及個人的痛苦煩惱,根源在於人類缺乏真正的理解(understanding)和愛(love)。一行禪師所說的「理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解,而是指般若智慧,他所說的「愛」也是超越了自他的分別,專指無我慈悲。理解是愛的前提,只有理解了才能真正地愛,沒有理解也就沒有愛。理解首先意味著究竟地明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生法,沒有所謂獨立實在的自我,換句話來說,一切都是空的。明白了這一點,你才能徹底擺脫對自我和事物執著,才能平等地看待人和事。理解同時還意味著對宇宙萬事萬物之間相互依存、互即互入的本性有足夠的清醒的認識。明白了互即互入的道理,你才有可能對一切眾生心靈的深處生起無盡的同體大悲,你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對他人的瞋恚、嫉妒等惡意的不良心態。理解還意味著對自身內部和周遭的眾生當下所遭受的痛苦煩惱有深刻的覺知和同情,這樣你才有可能生起懇切的救助之行。沒有理解,換句話來說,對緣起性空、互即互入等等規律以及他人的苦難等等事實缺乏應有的認識,就必然會執著有一獨立自我存在,並因此而有了自他、好壞、善惡等等一系列的分別和執著,其直接後果就是人們深深地陷入貪、瞋、痴等無明煩惱之中,對他愈來愈缺乏慈悲平等寬容和理解,對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的奇跡愈來愈麻木,愈來愈絕望,乃至於完全喪失了對生命之美的發現、覺照和欣賞能力。於是便有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階級之間、個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種種矛盾和鬥爭,便有了吸毒、暴力、色情等等頹廢的人現象

理解和愛不是一種我們可以坐享其成的天然品質它是後天教育和修行的結果。為了實現理解和愛,我們每個人必須從自我凈化和療救開始。換言之,社會要真正地實現和平,個人要真正地獲得幸福,必須從改造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開始。「改造環境就是改造我們的心,改造我們的心也就是改造我們的環境,因為環境就是心,心就是環境。」只有當我們每個人內心實現了真正的和平世界和平才有保障。「如果我們自己既不愉快也不安祥,我們就不可能與其他的人分享安祥和愉快,即便那些我們熱愛的人,乃至我們的家人;如果我們既安祥又愉快,我們的生命就會像一朵花一樣綻放,我們家裡、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將得到我們安祥的濡潤。」要改造我們的心,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內心既有理解和愛等等好的種子也有貪、瞋、痴等等煩惱種子。由於我們已經習慣憤怒、悲傷和恐懼種子在我們的意識中頻頻現行,習慣於把暴力、戰爭、壓迫等等作為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接受下來,並不斷地通過收看種種毒害我們心靈社會的暴力影視節目,來澆灌和強化我們心中已有的煩惱種子,因而我們心中的歡樂、幸福寧靜、理解和愛的種子很難抽枝發芽了。為了讓我心中好的種子能夠健康地成長壯大起來,我們必須練習覺照、培養正念,以便把心中的種煩惱轉化成清凈的愛的力量

所謂正念,就是要從對過去和未來的思慮中擺脫出來,安住當下,清楚明了自己的身心內部和周遭正在發生事物無常無我、互即互入的本質,就是要打破自己的那種對生命中所存在的美以及他人的痛苦而不見、麻木不仁的狀態,從而對日常生活優美寧靜事物保持清醒的覺照,就是要善於發現和欣賞生命中的種種奇跡,並與它們融為一體。理解和愛只有通過正念才能在當下變成現實正念本質上就是一種觀照般若,即般若波羅蜜多,它既是我們個人獲得幸福解脫的前提,也是我們從事和平工作和環保工作的起點。它「為我們與自己和平相處、超越對生死恐懼和彼此的二元對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空性的光照中,每件事物同時都是其它一切物,我們互即互入地存在著,每個人都對生活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負有責任當你自己的心中創造出和平幸福的時候,你就是在開始為整個世界實現和平。藉助於你內心的微笑,藉助於你體內養成的正念呼吸你就是在開始為世界和平工作。你微笑,不僅僅是為了你自己世界會因為你的微笑而發生變化。」正念不在過去或未來,它就在當下;正念不在渺不可及的他方世界,它就在此地;正念是一種玄而又玄的哲學命題,它就在走路、洗碗、刷牙、掃地等日常生活當中。當你安住在正念中的時候,你實際上就是生活凈土當中,你就是在生命相約,你本身就是奇跡,就是美。「在我們周圍,生命一直在爆發著奇跡。一杯水,一縷陽光,一片樹葉一隻毛毛蟲,一朵花,一聲笑,幾顆雨滴。如果你生活在覺照當中,你就會很容易到處看到這樣的奇跡。每一個人都是一團複雜的奇跡。」

正念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修習才能夠充分地培養起來。有許許多多修養正念方法,其中最容易入手的要算呼吸和行禪了。呼吸和走路,從正念的角度來講,是與我們的解脫、與發現並享受生命、與世界和平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藉助練習專註呼吸,我們也可以變得神彩飛揚起來。沒有受過多少苦的年輕都是美麗的鮮花,是那種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足以成為快樂之源的鮮花。而我們,只需呼吸、微笑,就也有花呈獻給大家;而且,我們越多地練習呼吸和微笑,我們的花就會變得越美麗。一朵花,它並不做任何事物來使自己顯得有用,它就只是作它的那一朵花。這就足矣。同樣地,一個人,假如是一個真正的人的話,也就足以令全世界歡欣鼓舞了。所以請練習呼吸讓你生命之花重新綻放吧!這樣做,對所有的人都好,你的清爽與快樂給我們大家帶來安寧。」走路也是如此,「如果你能以平和、無憂無慮的腳步行走於這世間,那麼對你而言,你將無須到所謂的凈土天堂上去。這其中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娑婆凈土都是來自於心當你處於平和、喜悅自在之中,娑婆就變成了凈土,而實際上你哪兒也不用去。」

總之,改造世界要從當下實現自己的內心和平開始,從安祥的步履和調柔的呼吸開始。要以正念修行核心,以互即互入、緣起性空為修行哲學基礎,以呼吸和行禪為修行的方便,以培養理解(般若智慧)和愛(慈悲)為修行目的,以實現人類和平和建設人間凈土修行的究竟。一行禪師開示基本上是沿著這一思路來展開的。他通過自己的智慧人生的體驗,將佛法成功地融入了日常生活,使佛教大乘菩薩的入世精神得到了充分體現。當他把這一切通過詩的語言傳達出來之後,它對當代西方人的影響自然是超乎尋常的。

大家都知道,佛教自從古代印度傳入到中國,然後又從中國傳到韓國日本等地,給我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這個進程中,歷代求法者和傳法者為此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這個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還在繼續著,還遠沒有結束。一行禪師在向西方世界傳播佛教文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睿智及其所作出的貢獻,無疑將成為這個進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他的價值正為越來越多人所注目和認同。

在我們已經跨入了新的世紀。就我們國家而言,目前正處於一個歷史上少有的改革開放、政通人和的大好時機。在這樣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形勢下,有著兩千年光榮歷史的中國佛教能不能抓住這個歷史機遇,走向世界,為促進世界和平、繁榮人類文明繼續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課題。這不僅是擺在全體佛教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每一個中國人所應關心的話題。在這方面,一行禪師所作出的種種探索對我們來講,應當說是有可借鑒之處的。

為了便於讀者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一行禪師講法內容,並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國佛教走向世界,同時也希望能夠為我們這個熱惱的社會帶來些許的清涼,河北省佛教協會《禪》編輯部和虛雲印經功德藏決定全面推出一行禪師的文集。1998年,我們已經出版了一行禪師的《與生命相約》和《活得安祥》兩本文集。此次,我們進一步推出他的另外一批重要著作這是一套叢書,共8本,它們是:《佛之心法》(上篇和下篇)、《生命的轉化與療救》、《正念的奇跡》、《步入解脫》、《相即》、《禪的要領》、《衣袋中的玫瑰》。這批著作是一行禪師建議我們首先翻譯的,它們在歐美世界曾經產生過良好的影響。

翻譯佛教著作是一件比較費力的事情。由於譯者學識有限,加上手頭可參考的資料不多,要把英文原著中所出現過的所有佛教名相概念都準確無誤地翻譯過來,確實有一定難度。因此,在這些譯著中,肯定會有一錯誤在此,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