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居士:無分別心與無分別智

無分別心與無分別智

黃國達

阿含經有無三昧般若經強調無相、無分別,禪宗信心銘有:「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可見「無分別」是修行的重要課題。在修行過程中,許多人也曾有過無分別的體驗,但無分別的真正意義為何?實有待釐清。

有些人靜坐念佛、參禪中,聽到引磬、鍾聲,忽然妄念脫落,寂然清凈,心不染六塵而歷歷分明;或者,坐在急駛在高速公路的車上,旁邊的景物飛快流逝,心念頓然靜止,一片空靈;或是,在瀑布下悠閑地散步,傾聽水聲;或是,在海邊石上端坐,欣賞海濤聲,頓然忘我,融入一片清澈。因為分別心暫歇,有些人以為這是開悟,或是見到空性,其實,這只是無分別的定境,只是不以特定的境相為所緣,而安住於「無想」而已。

心識的功能就是「了別」,有分別才能認識事物,例如:有了對顏色的認知,才能知道紅藍黑白,正確辨認。一般人所體驗到的無分別,其實只是「無想定」或是「無相三昧」——於一切相不作意,或專注於「無相」。這些都是思想停止,而知覺仍在,不起念去區分。但般若智慧的無分別,卻是「分別相不可得」,「分別相如幻化」——所有的分別相都只是方便施設、約定成俗而已。

所以無分別的定(三昧)與無分別的般若智慧是不同的,主要的區分在於:定的所依是於相無念,而慧的所依是一切相的「無自性」。

相與性不能混淆,例如以紅色和藍色來說,在現象上的確是有分別的,如果心不去分別它,那隻是意味不再起第二念繼續加以分析、比較、推論、歸納、喜好厭惡、追求、拒絕等「受」、「想」、「思(行)」的心念,並非連「識」的作用也取消了。這是於相有分別,而不念頭分別的定境。

般若智慧,卻是透視紅、藍色的本質是因緣生、無自性它是物質光波頻率、視神經心理的認識作用,共同呈現的差別相,並沒有所謂紅色或藍色的實體可得。這是在法性上的無分別智。

由於定與慧的差別,在無分別的體驗上,無分別定是局限的,抑制心念的,雖然因為受想行的功能暫停,可以清明地覺知當下,但受想行一生起,無分別心就消失,所以它是緣生緣滅的無常生滅法。

而無分別智,雖也要止觀來促成,但在分別智成就時,它是不妨礙受想行的作用的,所謂「念念心數起,菩提恁么長」,「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一切法在本質上的分別性不可得,甚至連受想行的心也是如幻如化,所以心靈自由的,不受定心與散心所局限的。

以無分別智見到諸法空相,雖知紅藍色的差別相,亦知因緣改變時,如物質起化學變化,顏色是會改變的。因為對法的認知是活潑潑、不僵化的,以無礙的、豐富的眼光看待當下的每一件事物,所以一方面可以很容易地接納它,同時知道它潛在的可能性。例如,吉祥如意是令人喜悅的,卻也可能使人沉迷、墮落;凶險失意令人喪氣,卻正可以振奮精神,激發潛能。幸或不幸並沒有絕對性。

正因為有這樣寬闊的視野,所以有包容心,能尊重不同的意見,容納多元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不會在意識形態、種族優越感性別歧視上鑽牛角尖。在日常事務中,容許不同風格的作法,這在四攝法中,才可由「同事攝」而廣度眾生

破除事物的絕對性,正視事物的相對性,體悟因緣的多面性、可能性,由此建立各種方便善巧,適應各種不同的性格、情境,建立不同的名相,說種種不同的教法,展現分別智的妙用,而又不執取法相這是空有無礙的真諦

要怎樣進入無分別智?光是無分別定是不夠的,必須以止觀契入般若智慧,才能照見空性,了達一切法的無分別性。

止就是奢摩他,是修定;觀就是毗婆舍那,是修慧。一般人修行,或是順著舊模式,摒除雜念,企圖作到「一念不生」;或是瞭然「無常無我、無自性緣起、畢竟空」,卻不能真實地見到。除此之外,或散心思惟,或一片茫然,像迷路一般,不知如何下手。

觀慧是一條全新的方向,既不是一味地不思惟分別,也不簡單地用佛法的名相直接套上去。恰當的分別是必要的,分別什麼?分別「自性可得」,觀察「自性有或無」。

什麼是「自性」?就是自有、自成、孤立、不變、不依因緣的存在實體——這是虛妄不實的錯覺當我們帶著預存的概念知見記憶思想來看事物的時候,「自性見」就隱含其中。可是諸法是依因緣關系條件而變動的,從來就不是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或天生如此的,所以諸法實際上是「無自性」的。

止觀是漸修法門,可以由易而難、由近而遠地觀察。比方說:街上的霓虹燈,紅藍交替地閃現,變幻不定,你當然知道紅藍色都是沒有實體自性的。但是招牌上的藍底紅字,卻看不出它的無自性,必須以思考分析:當招牌老舊,油漆脫落,就褪色了!在有色的燈光下,就不再是藍色或紅色了!所以是無自性的。

就在無分別定的當下,拋棄任何預存的概念知見記憶思想,直接看那紅藍黑白,人來人往,以及內心情感、思緒的流動,當下的一切界限框框消失,融然一味,如真似幻。這時候,您將發現,附著在境相上的概念分別,只是存在於自己心中的「自性見」而已。

不過,存在心中的「自性見」,似乎是牢不可破的。去了一個又換一個,沒有見到當下無自性的紅藍黑白,人來人往,以及內心情感、思緒的流動,反而多了「無自性」、「緣起」、「畢竟空」、「真如」的意象蒙在上面,真是麻煩!這時,警覺地觀察有沒有這一類的「所知障」介入其間,如果發現就要揚棄、放下,直觀當下。

如果無法揚棄、放下,改用質疑、追問的方法觀察:紅真的是紅?藍真的是藍嗎?直覺常常是不確實的,概念意象只是虛擬而不實體就像幾何學的虛線而不是實線。紅與藍存在於因緣關系條件中,唯有假名,沒有自性——這是無分別智。

止觀的重點在於:觀察本質,而不是將目光停留在紅色或藍色的現象上;見法性,而不是見法相。見法性是無分別智;見法相是分別智、妙觀察智。互不相妨,相輔相成,是為中道智慧

由無分別心到無分別智是以止入觀,由定而慧的方便,要能明辨性、相,才真能「善滅諸戲論」,「常游畢竟空」,同時又能明見緣起如幻的萬象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