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居士:「開悟」的迷思

開悟」的迷思

黃國達

修學佛法若不具備正知見很容易走錯路;「開悟」是許多人嚮往的,但其中卻有著許多的迷思。

有人執著空,以空破一切法,甚至包括是非善惡世俗約定的差別相,以及佛法因果四諦三寶的方便施設都「空掉」。因為知見上有偏差,行為上不重視戒律,任性而為,又誤以為懂得深奧的佛理,高談闊論,無視於身口意所顯現的貪嗔,以為一切都是空的、無所謂的,不著相故,不必太認真,「煩惱菩提」……,這種似是而非見解,姑且名為「狂慧」,不是真智慧。「狂慧」的人偏執空理,卻又選擇性地「空掉」戒律道德規範,對自己的慾望脾氣自私傲慢無能為力,將其合理化為「如幻如化」、「任運隨緣」,輕則無慚、無愧、懈怠、放逸,重則成了「惡取空」。

應知「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不壞假名,而說實相」、「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不離緣起假名如幻有的空,才是中道如實之說。中道是由真俗二諦的無礙所顯示的:真諦說空──極無自性,畢竟空寂;俗諦說有──緣起如幻,假名安立。無分別智悟真諦差別智明俗諦,這是互不相妨的。唯識學以妙觀察智明差別相,平等性智明無我大圓鏡智明中道實相,與二諦的意義接近。所以進入般若空性之前要有「法住智」,明白佛法修行次第。

就阿含聖典而言,見法無疑,固然是修行核心,但要以四聖諦基礎,發出離心修三十七道品,漸除貪嗔、我慢、無明才是究竟清凈解脫。就般若經典而言,六波羅蜜以五波羅蜜為前行,還要以菩提心、大悲心為基礎,加上方便善巧的四攝法,才是完整的佛法佛法是整體的,以般若空慧證法性,確是佛法關鍵,但正如畫龍點睛一樣,要先有龍身,再加上靈活的眼睛,就成了「活龍」,一飛衝天;若只有眼睛那就不成其為龍了。

另有以為「心性」既然是「離言絕相」、「不可思議」、「本性不生不滅」的,這是思惟所不能及的,一切只要順其自然,不用意識分別造作,就是心性的顯現,佛法不用修,煩惱也不用斷。於是「任運」成了「任性」,「隨緣成了「放縱」,這又落入「自然外道」,偏於「離言語文字思惟」,進入無言、無思的玄秘境界,不能落實世間,不能進入言語文字思惟的如幻差別相,也不能善巧方便說法無礙。輕則沉醉神秘,脫離現實,重則放浪形骸,炫奇好異,成了「狂禪」,撥無因果

其實「離言絕相」、「不生不滅」的「真常清凈心」,只是「涅槃寂靜」的異名,而「不生不滅無常義」,寂滅性就在如幻的因果相續無常無我現象中顯現,語言文字假名施設並不妨礙寂滅性,這才是佛法的真義。有了「離言絕相」的「見地」,還要有歷事練心的功夫,做到心地光明清凈無染,才是究竟。早期中國禪宗,依楞伽經印心,到了六祖惠能大師,特重金剛經,這些都是具足教理行果的大乘佛法。所以即使能正確地悟解空性,或見到離言絕相的法性,都只是「般若智慧」的現前而已;要做理事圓融見地功夫兼具,才是完整的佛法

姑且不論大乘佛法菩提心、廣大行,單以凈化身口意而言,智慧法門要如何修持才合乎事理空有中道筆者擬分四項修持要點略抒己見:一、正知:覺知當下,二、智慧:看清真相,三、轉化:調整心念,四、正行:端正行為。

一、正知:自我檢視,覺知當下的身心、外境,了了分明姿勢動作、呼氣吸氣,清楚照見,起心動念都照見,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動機何在。於外境,不加以解釋或世俗價值判斷,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人、事、物,清醒地活在當下,不留戀或追悔過去,也不希求、幻想未來。讓自己的心留出一片空間、一處寧靜,和思想情緒分離,保持距離就像明鏡一般,靈明覺知。

二、智慧:(一)緣起觀:對於所覺知的一切,了解它的前後相續性──有因有緣則生,無因無緣則不生,循著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過程,流動變化,聚散合離,生生不息,日新又新,剎那又滅,來去無蹤。對於所覺知的一切,了解它的彼此依存──當下所有的現象都是相依、相關的存在,相互比對、相互襯托而顯現:有小才有大,有壞才有好,有外才有內,有失才有得,有背景才凸顯主題,有內容才能呈現形象,有環境配合自身的資質、努力才能成就事情

(二)空觀:既然一切法從緣起,進一步照見色身、感受、思想意念、人、事、物、社會自然現象都是「無自性」的,沒有固定、孤立、單獨的實體性。多彩多姿、變化莫測的身心世界是如幻的顯現,本性空寂身心事物之間沒有究竟真實界限,沒有真實的存在,所以也沒真實的消失或死亡,唯有寂滅無生的法性、法界法身又名實相、真如。在幻相上,假名安立的法,不妨礙無自性空的本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達到「性空緣起」的中道正觀。

三、轉化:(一)調整心念:建立內心方向感,不再迷失於五欲六塵。收攝心念,回歸善法、清凈法。所謂善法指五戒十善有益無害於人,有益無害於社會與大自然清凈法,指四聖諦、八正道,向覺悟、向解脫的法。轉貪嗔為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心:溫暖、柔軟。悲心:知眾生苦,起不忍之心。喜心:法喜、隨喜善法、清凈法。舍心:以平等心待人,不比較,放下自在

(二)安住空性:心無所住不著六塵。於一切境界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全然、純然地活在全體的因緣中,不會將它切割成支離破碎的片斷,分人我、苦樂,生愛憎、憂悔,妄見有絕對的高下、美醜而生慢心、嫉妒心

四、正行:依布施持戒、正語、正業、正命等端正行為,這和正知、智慧、轉化是同時並行,相輔相成,而不是前後差別的。例如有正知,起心動念時能夠覺察到貪心、嗔心、殺盜淫妄心的生起,則加以智慧觀照,轉化為正念戒律就可以守護清凈

能夠轉化煩惱,固然很好,即使智慧還沒有成就之前,能以戒律力量自我剋制,雖然有貪念、嗔念,甚至動了殺盜淫妄心,馬上懸崖勒馬,絕不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來。布施則是基於慈悲喜舍心,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對方的實際因緣而為。正語、正業、正命則包含了言談中的柔軟語、愛語,經濟生活上有正當職業,正派的經營投資,以及在人際關系中善待親人師長朋友鄰居甚至陌生路人。這些既是修學的基石,也是良好的美德,不可忽視。

以上所述的正知、智慧、轉化、正行,可以說是簡要地歸納了修學的架構,希望能幫助有心修學者,走上穩健而實用的修學之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