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全教授:重塑當代僧尼的人天師表形象:一心二愛三種生活方式

重塑當代僧尼人天師表形象:一心二愛三種生活方式

揚州大學佛學研究所所長李尚全

一、前言:當前大陸漢傳佛教信仰世俗化的歷史原因

鴉片戰爭以來,西方文化作為軟實力,積極配合船堅炮利的硬實力,沖擊、稀釋中國傳統文化,首先鼓動起年青人反傳統情緒,打倒孔家店,接著又把漢傳佛教道教,列為封建迷信,作為中國現代化的絆腳石來加以清理。這在「革命的年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佛教倡導的非暴力主義,的確在那個時代落伍了。

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對宗教問題十分重視,在割斷宗教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關系基礎上,中央統戰部李維漢部長提出了宗教「五性論」,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肯定,成為宗教在新中國合法存在的理論前提。但是,黨的八大以後,伴隨著中國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宗教繼續存在的合法性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質疑,一些主管國家宗教事務的黨政幹部,「簡單地把有神論和無神論的區別等同於政治上的對立,甚至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視為異己力量,對宗教採取簡單粗暴的態度」( 江澤民:《論宗教問題》)。這種情況在「反右派」運動中滋生壯大,在「文化大革命」中登峰造極,使黨和國家「在宗教問題上也有不少教訓」( 江澤民:《論宗教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落實,但出現的新情況是,寺院多,僧尼少,寺院經濟膨脹,老一代僧尼日益凋落,新一代僧尼雖然文化素質較高,但沒有受過嚴格的叢林教育,信仰相對淡薄,世俗化傾向嚴重,主要表現為:經懺佛事商業化、寺院山門門票化、經典詮釋學術化、僧尼生活貴族化。為了對治這種日趨嚴重的世俗化傾向,鄙人作為旁觀者,把心目中嚮往的漢傳佛教信仰表述、建議如下,真誠地期盼佛教高僧大德學術界同仁批評指正。

二、一心:發菩提心是漢傳佛教信仰靈魂

所謂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誓願。道宣律師在《凈心誡觀法》里說,「若發菩提心,動念起慈悲」。反觀目前漢傳佛教界,某些寺院似乎正在違背漢傳佛教發心原則,朝著世俗化的方向發展。突出的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寺院山門門票化。山門本來是三解脫門的意思,中間的門代表緣起性空;左邊的門代表「諸惡莫作」,稱為無作門;右邊的門表示,雖然「眾善奉行」,但不執著,稱為「無相門」。但現在的某些寺院山門,卻嚴格把守,有錢買票才能進門。本來佛教是教人看淡名利,嚴禁手觸金銀錢財,據說東南亞國家僧人現在還是如此,而大陸漢傳佛教,號稱是大乘佛教目標成佛,但到山門口,卻被「錢金剛護法」擋駕回家。因此,竊以為,寺院山門門票化,嚴重的摳傷了佛教信仰的「臉面形象」,把想聞佛法的人之門外,給已經信仰佛教信徒,加重了經濟負擔,把佛教信仰金錢化。

2、經懺佛事商業化。經懺佛事漢傳佛教佛教信仰的精髓,是寺院聯系信教群眾的黃金紐帶,更是佛教徒的修行法門,是把經典式的相似佛法,轉化成現實生活需要的真實佛法寺院沒有經懺佛事也就少了信仰氣氛。但自清朝順治皇帝開始,伴隨著度牒制度的廢除,僧尼人數暴漲,經懺佛事商業化日趨嚴重,雖經太虛大師批判改造,但時至今日,仍然盛行明碼標價,少一分錢不做,眼看著一個中陰身就要落入三惡道,卻因少幾快錢,失去最後一次聽聞佛法機會,可謂是見死不救,同時也杜絕了活著的親人善根機會。因此,竊以為,經懺佛事不要明碼標價,生活困難的人不給錢也如法地做,有錢的人給十萬元如法地做,重塑當代僧尼慈悲為懷的人天師表形象

三、二愛:愛國愛教是佛教信仰核心價值體系

愛國愛教是相輔相成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就目前來講,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我社會政治生活領域,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這就現階段僧尼如何愛國指明了方向,即:加強大陸漢傳佛教僧尼之間的團結,處理好漢傳佛教僧尼與藏傳佛教喇嘛雲南西雙版納傣傳佛教僧人關系、促進海峽兩岸四地漢傳佛教僧尼之間的交流,維護法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就是愛國的具體表現,也是當代大陸僧尼為加強國家實力建設,應盡的義務

再就愛教來講,漢傳佛教僧尼要有信仰。有的佛學院畢業的學僧,公開的懷疑《阿彌陀經》的真實性,說什麼「某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見了」?既然如此的理性,又何必信仰佛教呢?既然信仰佛教,就要承認佛說經典的權威性。至於偽經問題,古代的高僧大德早就剔除了。竊以為,凡是《開元釋教錄》里的5048捲入藏經典,都是佛教信仰的權威經典,來不得半點的懷疑,道理簡單,因為佛教信仰。至於有人連腿子都盤不起來,或者坐上30分鐘就腰酸腿痛,東倒西歪,有什麼資格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呢!

基於上述,竊以為,愛國愛教是加強目前佛教信仰建設的關鍵。把握住了這個關鍵問題,佛教信仰在當前社會急劇轉型過程中核心價值體系也就建立起來了,才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才能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四、三種生活方式:禪修、誦經戒、勸化是佛教信仰的基本框架

就目前的佛教信仰而言,鄙人作為一名佛教史學研究者,借鑒《高僧傳》里記載的高僧形象,希望能在最近的20年內,各大寺院通過三種生活方式,在大陸重塑三種僧尼形象,展現當代人天師表:

1、禪修念佛:重塑苦行形象

目前的大陸寺院,一般都有佛堂,但禪堂並不多見。不過,鄙人通過20多年的觀察,發現能夠心甘情願到念佛堂老實念佛的人並不多,至於到禪堂里參「念佛是誰」話頭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由於寺院經濟膨脹,僧尼生活日益貴族化。換句話說,寺院沒有念佛堂禪堂就好像理工科大學沒有實驗室一樣,要想在這樣的寺院里開發悲田,滿足信徒福報信仰需求,猶如緣木求魚。因此,竊以為,時代需要枯坐念佛堂禪堂里的高僧,以滿足廣大信徒福田信仰需求

2、誦經戒:重塑聲聞形象

道宣律師在《凈心誡觀法》里強調,新出家僧尼,要五年學戒,生起厭離財、色之心,達到真正生起出離心目的,完成聲聞僧格,成為人天師表。竊以為,在此基礎上,再上佛學院,一方面按照智者大師的五重玄義、彌天高判來學習經教,另一方面按照古代高僧制定的誦經儀式誦經,避免佛經詮釋的學術化,嚴格遵守佛教詮釋經典規範。

3、勸化:重塑菩薩形象

漢傳佛教大乘佛教,有凈化社會,教育信徒相信因果生起出離心,發菩提心的義務。不過竊以為,只有從念佛堂禪堂里走出的苦行僧,以及按照傳統詮釋佛經規範培養出來的法師才有資格擔當起弘法利生的菩薩僧。

五:結論:抵制世俗化,回歸傳統漢傳佛教信仰

加大抵制山門門票化、經懺商業化、經典詮釋學術化、僧尼生活貴族化的力度,加強念佛堂禪堂建設、規範學經制度,回歸傳統信仰,在20年內大力開發悲田,模塑出一大苦行僧、聲聞僧和菩薩僧三類人天師表,以滿足廣大信徒福田信仰需求,應是目前漢傳佛教信仰建設的中心工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