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廷傑教授:佛教與和諧

佛教和諧

韓廷傑

  胡錦濤總書記號召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他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具體說明如下:「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全國人民熱烈響應胡錦濤主席的號召,努力工作,積極進取,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奮鬥。佛教世界五大宗教之一,是我國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理所當然地要投身於構建和諧社會的行列。

  作為上層建築的佛教,不可能孤立存在,不可避免地要與當前的社會政治相聯繫,佛教徒應當自覺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服務,這是佛教徒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正如弘一大師所說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把佛教修行和熱愛祖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儘管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是出世,要想出世,必須首先入世,用出世的精神,辦入世的事業,把出世和入世融和在一起。儘管佛教的最終目的是理解第一義諦或真諦要想認識真諦,必須從俗諦入手,把真諦和俗諦融和在一起。正如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經典著作

  《中論》第二十三品《觀顛倒品》所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唯識學派所依的六經之一《解深密經》卷五也說:

  「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諦義。」

  入世、俗諦,就是人間佛教,於人世間實現佛法。正如《華嚴經·十行品》所說: 「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

  《金光明經》卷四又說「若深識世法,即是佛法。」 《六祖壇經又說

  「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常住在人世間,離不開世間覺悟。離開人世間去尋找菩提(覺悟),就像是尋兔角—樣,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佛教徒應當投身於社會主義大家庭,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佛教能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佛教的基本教義和諧相應。眾所周知,佛教的基本教義是「緣起論」,強調一切事物乃至人類本身,生滅皆靠因緣。如《雜阿含經》卷十所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大正藏》卷二,第六七頁)因緣和合,就有相應的事物。沒有因緣和合,就沒有相應的事物因緣散滅,相應的事物就會火除。因、緣二字有時是有區別的,有時是無區別的。如果有區別的話,

  「因」是內因,起主要作用,是事物生起的主要原因。 「緣」是附助條件,是事物生起的次要原因。如果說因、緣二字沒有區別,二者都是事物生起原因

  《雜阿含經》卷二又說: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大正藏》卷二,第一二頁)說明一切事物生滅,都與因緣密切相關。

  到大乘佛教中觀時期佛教因緣又有所發展,不僅認為一切事物生滅因緣密切相關,而且認為一切事物乃至人類本身,都是相互關聯的,都是相待而成立,因父而有子,因子而有父;因長而有短,因短而有長;因敵而有友,因友而有敵。沒有一種不依賴於任何事物獨立存在的自性。這是一種高度發展的辯證思惟

  相互關聯的人類應當如何相處呢?佛教強調「行善」, 《法句經》指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可見佛教很強調止惡揚善。

  《十善道經》更詳細具體地列出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生等顯然是造成社會和諧的罪魁禍首。只有用十善消除十惡,才能使社會和諧,才能使眾生和平相處。

  「十善」正面表達佛教倫理觀念。如果人們都能執行「十善」,世界肯定是和諧的,肯定是和平幸福的。佛教強調行善,就是強調眾生間的友愛之心,就是胡錦濤主席所說的「誠信友愛」。一九九三年八月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會議」,發表了一份《走向全球倫理宣言》,表達了同樣意向:

  (一)、珍惜生命致力於非暴力與敬重生命文化; (二)、正直公平致力於團結公平經濟秩序; (三)、言行誠實致力於寬容文化誠實生活

  (四)、相敬互愛致力於男女平等與夥伴關系文化

  世界上最嚴重的殺生戰爭佛祖釋迦牟尼佛對戰爭深惡痛絕,他曾多次有效制止戰爭,拯救無數眾生生命

  《法句經》指出:「於求樂有情,刀杖加惱害,但求自己樂,後世樂難得。於求樂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樂,後世可得。」為私利發動侵略戰爭傷害眾生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都得不到快樂幸福。只有護生,愛惜保護眾生生命,才會有快樂幸福。南傳佛教的《相應部》又說:「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我之生命,此為我之所欣愛耶?若為我所不喜愛,則我去破與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欣愛此。不獨如此,凡為自己不愛不快之法,在彼亦為不愛不快之法,然則我如何以已不愛不快之法而害他?」

  (《南傳大藏經》卷十六,第二三六頁)這很像我國孔老夫子所說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人們按照佛的教導,想一想戰爭眾生造成的危害,他們就不會發動侵略戰爭了。

  佛教關於「行善」的教導很多,如《梵網經》卷下所說的「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四十華嚴所說的「愛人如愛已」,

  《法句經》所說的「一切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眾生,是為最吉祥。」

  《法句經》又說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這很像中國人所說的「莫謂小善而不為,莫謂小惡而為之。」佛教對「行善」的系統表述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果每個人、每個國家都能遵守八正道世界肯定是和諧的,肯定是繁榮幸福的。

  為了使人堅定「行善」信念佛教又提出「四正斷」: (一)、斷斷。對於已生之惡法斷之又斷,使之永遠徹底斷除;

  (二)、律儀斷。嚴守戒律,慎守威儀努力使未生惡法不生: (三)、隨護斷。如果善法未生,要於正道隨緣護念,努力使之生起

  (四)、修斷。如果善法已生,要努力修行正道努力使善法增長,使惡法隨之斷除。 「四正斷」表明佛教徒止惡揚善的堅定信心

  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就要消除社會上的不和諧因素社會上的不和諧現象顯然是由於人們的爭名逐利造成的。眾生因為貪心,為自我,或為小集團、大集團利益而爭吵不休,甚至大動干戈。由於眾生貪心、爭鬥,使社會矛盾加劇,動盪不安,甚至發生戰爭這就是非和諧。佛教主張「諸法皆空」,破除我執、法執,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人們的貪慾,從根本上剷除非和諧的根源。有我執、法執,必然自私,必然貪心這是社會和諧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總是以「我」為核心考慮問題,執著心沉重,就會行惡,就會爭鬥,就使社會和諧。如果全人類都遵照佛的教誨,破除我、法二執,人類社會就會進入良好的和諧狀態

  佛教僧團不同於一般家庭,是不同種姓、不同地位的人生在一起的。所以佛教特別強調平等。大家來到僧團,就像很多河水注入大海一樣,大家一律平等,都姓佛祖釋迦牟尼的「釋」。這就消除了社會上的弱肉強食現象佛教理想君王轉輪聖王管理的社會,大國小國一律平等,互不攻伐,和平相處,人民安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更形象具體地表達了佛教和諧理念

  為了具體貫徹佛教和諧理念釋迦牟尼佛在僧團內部提出六和、四攝等概念。六和如下: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如果一個僧團執行六和,這個僧團肯定是和諧的;如果一個家庭執行六和,這個家庭肯定是和諧的;如果一個國家執行六和,為個國家肯定是和諧的:如果全世界都執行六和,世界肯定是和諧的。

  四攝如下: (一)、布施攝。對有情眾生施法、施財、施無畏; (二)、愛語攝。對有情眾生使用可愛的語言,不能用粗言穢語,不能出口傷人:

  (三)、利行攝。以已之行,為眾生帶來利益: (四)同事攝。與有情眾生同甘苦共患難。

  「四攝」的原意是菩薩攝受眾生令生愛心而入佛道方式方法。在佛教看來,菩薩是有眾生的學習榜樣,所以,

  「四攝」也可以視為有情眾生道德觀念這是構建和諧社會高尚品德,很值得推廣「頌揚。

  我們期望佛光普照三千大幹世界,讓佛教和諧陽光,灑向每個僧團、每個家庭、每個國家,讓全世界人民大眾和諧相處,都美滿幸福這是每個善良人的美好心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