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東教授:當代社會需要純正的宗教

當代社會需要純正的宗教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魏德東教授

國家旅遊局、國家工商總局、國家宗教事務局等六部委聯合出台《關於進一步規範全國宗教旅遊場所燃香活動的意見》,並在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等10個宗教旅遊場所開展文明燃香試點工作宗教場所如何燒香的問題,竟然由政府六部委聯合發文予以規範,確實發人深省。

規範燒香的理由很多,一是環保問題。在佛教和其他宗教場所,燒體積巨大的高香,存在環境污染的問題。第二是安全問題。大多數的佛、道教場所內都是土木結構的建築,極易引發火災,曾經也的確有一佛寺,因為防火不力而毀於一旦。而在大型集會中,佛寺里經常人山人海,幾米高的香燭很容易造成對人身的傷害。

不過,由政府出面規定佛寺燒香問題,或許還蘊含著更深刻的意義這就社會需要更純正的宗教社會不排斥宗教團體贏利,但更希望宗教能發揮深層次精神導向功能

近年來,圍繞寺觀燒高香問題引發的爭議,更多地體現在佛寺社會功能的定位上。在此次所列入的10個試點單位中,就有若干賣高香的佛寺。2007年,筆者在其中一家佛寺參訪,看到僧人在寺內賣3米多高的巨型香。在網路上,這種香被稱做「萬元香」,有人揭露有導游和賣香僧人聯手誘導遊客購買,引起大眾佛教整體上的負面評價佛門本是凈化人心清凈場所,在佛寺里買賣動輒成千上萬元香燭,甚至在一程度上運用恐嚇、誘騙等手段完成買賣,成何體統!

有些佛寺辯解說,信眾有燒這種高香的需求佛寺就應該滿足,因此買賣高香並無不可。應該說,這種辯解是有問題的。毫無疑問,宗教要滿足大眾需求,但宗教為人精神文化的載體,更應對大眾精神生活發揮導向作用佛教心誠則靈,大眾佛寺來,文明地燃起香燭,在內心深處憶念宗教的教誨,洗禮精神,調節身心,以更好地應對複雜多變的現實世界這是佛寺應有的社會責任。如果誤導信眾認為香燒得越大,錢花得越多信仰就越虔誠福報就越大,那就真的像菩提達摩祖師所說的那樣:毫無功德

或許有人說佛寺作為社會組織,也需要經濟來源,也需要金錢,為經濟條件好的民眾提供一些特殊的高價服務,自利利他,無可厚非。比如拍賣頭香權、敲鍾權、為汽車開光以及賣高香等。古人講農禪合一,今天為什麼不能「商禪合一」呢?這似乎有些道理。從宗教歷史看,宗教團體從事一些專業化的商業經營並無不可,比如投資房地產、股票等,努力使宗教資產增值,但一個基本前提是,這些活動最好和直接服務於信眾宗教活動分開,不要將日常的宗教活動予以商業化運作。「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於宗教團體來說,尤其如此。如果為了暫時的經濟利益損害了大眾宗教團體組織的認同,長期而言,這種行為無異於飲鴆止渴。

六部委聯合發文禁止燒高香,既有益於環保和安全,更有利於佛、道教長遠發展,反映了社會宗教的深層次期待。寄望全國的佛寺道觀宗教場所,能夠見賢思齊,景行從之,為社會展示更純正的宗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