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東教授:養生貴養心,生活即養生

養生貴養心生活即養生

魏德東

編者按:2011年10月28日,重慶綦江第二屆古劍論壇在重慶古劍山隆重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魏德東在會上發表題為《養生貴養心生活即養生》的論文,他從禪師心態和禪修方法,三個方面論述了養生、養心生活。依據維摩詰居士的教誨,煩惱眾生,皆在病中。2500多年來,佛陀提供了無限的智慧,值得當代人謙卑地學習。一個以佛教智慧指導人生的人,將是沒有煩惱,真正健康,最會養生的人。論文摘要如下:

佛教說「人身難得」,一個人來世間,是多少因緣和合的結果!珍惜人生、愛惜人生、護生養生,可以說是每個人本能訴求。

佛法說「人生是苦」,這是佛教人生特質的基本判斷,居於佛教四聖諦」之首。如何將這苦的人生活健康、活出快樂、活出價值意義,是古往今來所有養生學的主題。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條件都有了巨大的改善,堪稱百餘年來的太平盛世。社會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人的價值尊嚴。養生這一古老的話題,既是個人的追求,又成為時代的命題。

依據佛教道理,養生貴養心生活即養生。本文從3個方面予以簡述。

一、身心和合,心為身主。

依據佛教觀點,人之存在,乃5種元素的和合,稱為五蘊和合而成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色蘊指人的肉身,是組成人的物質載體,受指人的感受、想指人腦攝取外在物體、像照相一樣形成印象,行指人的意向與行動,識是人的思維活動。在五蘊之中,色指人的物質載體,可以看作是身;受、想、行、識等四蘊說得都是人的精神方面,可以簡稱之為心。身心和合,構成了人的生命

在身與心的關系中,佛教認為心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心為身主。《法句經》說「心為主使」,《華嚴經》說「一切唯心造」,唯識學講「萬法唯識所現」。依據佛教道理,由物質的色身與精神的心識等兩大部分組成的生命,心起到統帥的作用。屹立在天地之間的人,絕非行屍走肉,而是富於情感意識,充滿精神理想、追求的有情

二、身心不可分裂

認識到人是身心和合而成,心為身主,自然而然地,身心不可分裂。用現代科學的話說,精神健康心靈健康身體健康的保證與前提。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有將疾病區分為虛病與實病的說法,而治療中則有虛病實治、實病虛職的法則。虛病者,主要是精神疾病及其表現,如抑鬱症精神病等;而實病,則主要指器質性疾病。在當今社會,置身於現代化的壓力之下,虛病與實病更加密不可分,如癌症、心臟病、胃病等等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其根源都與精神狀況密切相關。更有一些社會精英,如官員教授企業家等,承受不了虛病與實病的折磨,選擇自殺作為解脫方法。近年來中國自殺率一直名列世界前茅。

在這樣的背景下,追求健康,養生成為全社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與此相關的體育產業、養生產業也蓬勃發展。走在中國的大街小巷,保健、按摩、瑜伽、理療、健身、太極拳、跑步……成為最顯著的市井符號。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民養生的時代

與此同時,人們也感受到,盡管有那麼多的人熱衷養生,但空氣中似乎瀰漫著極度暴躁與不平之氣。晨練的老人們在公共汽車上吵架是家常便飯,在籃球館鍛煉的人們會因瑣事而引發拔刀殺人。這種割裂身心的所謂鍛煉,除了增加野蠻之體力外,對於健康與養生有什麼正面意義呢?沒有心性的修鍊,養生很可能就是害生。

三、養生貴在養心

心為身主,養生貴在養心。只有以健康精神統帥身體,才能獲得真正的身心健康

如何才能養好心?依據佛教理論,最根本的,就是要有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對整個世界本質的看法世界上有種種的世界觀,最為合理的世界觀,莫過於佛教的「緣起論」。佛教認為,整個世界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任何事物都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存在,沒有永遠不變的本質。對於世間事物,無論善惡美醜,高低貴賤,都不應該執著金錢、房產、權力美色、聲譽,都是東西,都值得追求;但一旦執迷不悟,無不是煩惱痛苦的根源。依據維摩詰居士的教誨,煩惱眾生,皆在病中

要真正養生,就需要參透世界本性。2500多年來,佛教為此提供了無限的智慧,值得當代人謙卑地學習。一個以佛教智慧指導人生的人,將是沒有煩惱,真正健康,最會養生的人

人生觀就是人們對生命本性人生來龍去脈的看法。依據佛法人生在世,無不自作自受自力更生。從緣起性空的根本教義出發,佛教人生觀上主張因果報應論。因果者,行為及其影響也。若要有健康身心美好人生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好事、說好話、存好意,在身體語言意識等三方面修鍊自己,以純潔的心靈道德的行為貫徹自己的日常生活自然就廣結善緣,精神愉快,身體健康

在技術層面佛教發展出林林總總的身心修養方法,都值得借鑒。坐禪、瑜伽功夫茶道都是養生妙法。然而,依據禪宗的根本精神,搬柴運水,行住坐卧,都可為妙道。有了佛教思想的指導,生活自身就是養生。這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