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強教授:大本《長阿含經》

大本《長阿含經》

陳士強

姚秦佛陀耶舍等譯《長阿含經》二十二卷,是長阿含類經典中的根本經、大本、主本,因所收小經的篇幅較長而得名。

《長阿含經》的梵本,據考證為法藏部的傳本。理由是《四分律》卷五十四說:「大迦葉即問阿難言:《梵動經》在何處說?《增一》在何處說?《增十》(即《十上經》)在何處說?《世界成敗經》(即《世記經》)在何處說?《僧祗陀經》在何處說?《大因緣經》(即《大緣方便經》)在何處說?《天帝釋問經》(即《釋提桓因問經》)在何處說?阿難皆答:如《長阿含》說。」(《大正藏》第二十二卷,第968頁中)

四分律》是上座系統下的法藏部律典,譯者佛陀耶舍也是法藏部的律師,這里提到的《世界成敗經》(即《世記經》)收於今本《長阿含經》之中,而它正是其他部派如化地部《五分律》卷三十在介紹《長阿含經》時所未曾提及的一部經典,說明僅為法藏部所傳。

全書分為「四分四誦」(東晉僧肇《長阿含經序》),共收錄小經三十種。這里說的「分」相當於「部分」;「誦」指「誦出」,一天或一次誦出的內容,稱為「一誦」,四天或四次誦出的內容稱為「四誦」。由於在傳今的本子上只標「分」,而不標「誦」,因此可以推測兩者其實是等同的。也就是說,「第一分」同時也是「第一誦」,以此類推。

《長阿含經》「四分」的結構是:

第一分(卷一至卷五)始於《大本經》,終《閣尼沙經》,凡四經。主要講述七佛事跡;佛晚年的行歷;佛的前生大典尊的故事;「十二因緣」、「七不退法」、「四念處」、「四神足」、「三徑路」等理論。

第二分(卷六至卷十二)始《小緣經》,終《大會經》,凡十五經。主要講述「四種姓」的起源;轉輪聖王(佛教理想中的聖王)的故事;對外道苦行」的批評;對「神足」(神通)的看法佛教的「十法數」(從「一」至「十」的含數字的名詞術語);佛教的「禮六方法」,以及「十二因緣」、「七識住」、「八解脫」、「三十七道品」、「十二部經」、「自足」、「四禪」、「滅五欲」、「五見定」等理論。

第三分(卷十三至卷十七)始《阿摩晝經》,終《露遮經》,凡十經。主要講述對婆羅門祭祀和邪術、「六師外道」、外道「六十二見」、外道苦行」等所作批評;對佛教威儀戒行」、「神通」等所作的闡釋。

四分(卷十八至卷二十二)收《世記經》一經。主要講述宇宙的起源、成毀和形態。為《長阿含經》中卷數最多,而且為北傳佛教獨有的一部經典

說法主體(說法者)上分析,《長阿含經》中所收的小經,絕大多數屬於「佛所說經」如《大本經》、〈小緣經》、《善生經》等,少數屬於「佛弟子所說經」如《弊宿經》、《眾集經》、《十上經》。當然,由佛弟子說法而構成的經典,其基本內容也是根據「佛說」(佛的說法)組織整理而成的,兩者並無實質上的差別

說法對象上分析,在《長阿含經》所收三十經中,有十三經是對比丘說的,有十一經是對婆羅門說的(內有對裸形外道說的一經,由於經中又將裸形外道稱之為「梵志」,而「梵志」為「婆羅門」的意譯,通常指出家修行或林棲生活婆羅門,故合入此內),有三經是對天神說的,有二經是對長者(或其子)說的,有一經是對國王說的。由於有半數以上的小經是對佛教以外的人說的,因而《長阿含經》可以說是以對外說法為主的經典

說法內容上分析,《長阿含經》所收的小經,大多數屬於事情義理兼敘(事理兼敘類)的經典,少數屬於以闡述義理為主(述理類)的經典(如《眾集經》、《十上經》、《增一經》,性質與「十二部經」中說的「阿毗達磨」相近),個別屬於以敘述事情為主(敘事類)的經典(如《大會經》)。

說法地點上分析,《長阿含經》所收小經中的說法地點較為分散,有二十三處。其中在摩竭(又譯「摩竭陀」、「摩揭陀」)國的羅閱祗城(又譯「王舍城」)、耆閣崛山、毗訶羅山七葉樹窟、竹林精舍、耆舊童子庵婆園、毗陀山因陀婆羅窟(又譯「帝釋窟」)、那難陀城波婆梨庵婆林說的有九經;在拘薩羅(又譯「俱薩羅」)國的斯婆醯村、伊車能伽羅村、怯 婆提村、婆羅婆提村說的,有五經;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花林窟、俱利窟、鹿母講堂頭庵婆園、瞻婆城(又譯「瞻波國」)伽伽池側、拘流沙國劫摩沙、冥寧國阿 夷城、迦維羅衛(又譯「迦毗羅衛」)國緬祗優婆塞林、釋翅提國迦維林、委若國金槧鹿野林說的,有十經(以上據經中所記績計,由於譯名的不統一,或有同地異名)。

《長阿含經》既有史實的記載,又有義理的敘述,它不僅是研究釋迦牟尼生平行歷及其教說的基本資料,而且也是研究古印度各種流派和學說的重要資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