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華教授:禪的真諦的體悟

禪的真諦的體悟

李富華

1991年秋,耕雲先生曾順訪過我所在的單位——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並在所內作了一次關於「安祥禪」的演講。作為與會者之一,面對這位來自寶島台灣長者,在聆聽了他數小時精彩的演講之後,真是由衷欽佩先生的學識和聰慧。耕雲先生不持講稿,即興而談,引經據典,背誦如流;他的演講,邏輯嚴密,幾平無懈可擊。時間已過去四年多,耕雲先生當年演講的內容我已忘了許多,但他那雍容大度、侃侃而談的音容笑貌,我至今仍記憶猶新。今日,當我拜讀先生的大作《安祥禪》時,往日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談禪,似是當今海峽兩岸佛界和學界的時尚。在大陸,許多佛教學者本不是研究禪宗的,而今都轉而談禪,甚至一些研究道教學者也撰述起「禪文化」的著作了。在海峽對面的台灣省,談禪之風更是盛極一時。這些年來,我看到的這方面的刊物就有許多,而來大陸訪問的台灣佛教界的朋友也不乏這方面的人物。然而,海峽兩岸佛學界的談禪之風卻有著根本的區別。在大陸,談禪及研究禪學至今仍是在學術這個圈子內打轉,從整理禪宗典籍到研究禪史、禪文化,幾乎沒有一佛教學者或研究機構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出發點,談禪或研究禪史還只是一個歷史課題。在台灣則不同,在那裡,雖然也有研究禪史,或如主持編輯《禪宗全書》這種大型資料叢書的著名學者,但在禪學界,談禪則主要是聯繫實際。他們把學禪參禪作為參悟或指導正確人生的一種手段,把禪與「現代」一詞緊緊地聯在一起。這方面,耕雲先生的「安祥禪」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正如先生在《禪的認知與修學》一文中講:「儘管自然科學飛躍進步,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但物質的滿足永遠填補不了人們心靈的空虛;儘管知識爆炸,科技起飛,但學術並沒有提升人類品質這是個可悲的現象。我們如何解決這個面對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發揚中華文化,提倡固有的禪學。」在這里,耕雲先生把提倡禪學作為解決當代現實生活中人們「心靈的空虛」和提高全社會道德品質的一種方法。這也是先生自己所說:「『安祥禪』的特色是重入世,是為大眾設計的」(《同上》)。

禪,是「禪那」的略名,意譯為「靜慮」,是早在佛教出現之前,即已在印度產生的一種古老的宗教修行方法佛教產生之後,繼承了這種修行方法,並逐漸發展形成了佛教具有系統化的關於禪學的理論。隨著佛教的傳入,禪及其理論也傳入我國,並作為我僧人必修的「三學」之一而廣泛流傳,先後出現了以東晉名僧道安為代表的「安般禪」,又稱調息禪,即以數息的方法使心境入靜;以道安的弟子慧遠為代表的「念佛禪」,即在禪定中見西方凈土的修禪法;以北朝僧稠、僧實為代表的「五門禪」,以及入隋以來天台一系的「實相禪」等等。自菩提達摩來華,「隨其所止,誨以禪教」(《續高僧傳》卷19),中國禪學遂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在這之前的禪法被稱作「依教禪」,即沒有明確的大小乘之分,也無宗派門戶之見。而達摩所傳之禪,則萌生了中國影響深遠的禪宗的創立,因此被稱作「宗門禪」。宗門禪已不是原來意義的靜慮打坐,而是對真實佛法的體悟。這也正是唐代名僧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一書中所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修行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撣也。」進而,至六祖慧能廣東曹溪開堂說法,創南宗禪.達摩如來清凈禪法又有了新的發展,禪由體悟自心本來清凈,發展成「本來無一物」的自性本空了,這就祖師禪。

我回顧這段歷史,是為了體會耕雲先生的安祥禪。耕雲先生說,他提出的安祥禪是「祖師禪的稀釋」,「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改變」(《禪是生活宗教》)。就是說,耕雲先生的安祥禪,乃是六祖慧能大師所創立的傳統中國禪宗的禪法。千百年來,禪僧們及文人雅士解禪、參禪。說了許多的道理,形成了諸多的文字,是不是真正體悟了祖師禪的真諦我不敢說,但耕雲先生把禪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講了許許多多的道理,真是嘔心瀝血,確實給了我們許多的啟迪。禪是什麼?耕雲先生說:「禪是心的原態,禪是生命的共相知永恆相」,是「原本的心態」,禪是「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以完成生命的覺醒」(《禪的認知與修學》)。禪,就是沒有受到外界「六塵」污染的原本的一種心態。由此使我們想起六祖慧能大師的一段話:「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壇經》宗寶本)。六祖大師所講的「身中凈土」,不正是「自凈其心」,「隨所住處恆安樂」的一種心態么!耕雲先生的理解與此完全一致。那麼,什麼是這種不被六塵污染,恆常安樂的「心態」呢?耕雲先生提出「安祥禪」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沒有什麼道理,他所能獲得的只是一種安祥心態。所以安祥才是禪的生命」,「唯有內心安祥才是禪者所尋覓、追求、殫精竭慮、瞬有存、息有養,精勤保任的無價奇珍」(《安祥之美》)。「安祥是正受的體現」,「安祥是禪的生命」,「安祥定慧圓明的證量」,「安祥是法的現量」,「安祥生命源頭活水」(《禪的認知與修學》)。安祥最能體現禪的精神安祥就是那種不被六塵污染,恆常安樂心態

安者,安靜、安分也;祥者,祥和、祥實也,它們合為一詞表達了一種十分平和實在,離開了世間一切煩惱美好心態。正如耕雲先生所雲,安祥是「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私慾、沒有攀緣、沒有矛盾,離開了一切執著、一切相對的調和、統一的生靈狀態」;「一顆絕對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為它沒有虛假,它沒有二元的東西,它也沒有邊見,它超越一切」(《禪的生命,禪的正受》)。安祥一詞十分貼切地體悟和表達了禪的真諦,禪的真諦也就是自悟「本心」,即原本的、真實的,不為一切執著所累的安祥的心。這也以六祖慧能大師的一首偈語為證:「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疾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壇經》宗寶本)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耕雲先生提出安祥禪的本意,不僅在於表述他如何體悟祖師禪的真諦,而更現實意義在於他要把談禪與現代化的生活聯繫起來,為凈化人生,提高社會道德水準;為美化人們的心靈;為社會的「共同進步」和國運的「興隆」提供一種方法。為此,他把安祥禪歸結為一句使任何人都可以理解,都可以去身體力行的話,這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對此他又作了如下的解釋:

安祥禪則沒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麼樣生活,今天還是怎麼生活;今天怎麼過活,明天是怎麼過活,不需要改變外在,只要求修正內心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凈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禪的認知和修學》)。是的,人們只要自尊自重,去追求並獲得一個安祥內心世界,他的生命就會充滿活力,他對社會國家就會充滿信心並負有責任感,他也自覺地為美好的未來去奉獻自己的一切。假若人們都這樣去做,我們所在的社會何嘗不是一塊美好的人凈土呢!

(本文作者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