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華教授:佛教學 第八章 佛教寺院

佛教

第八章佛教寺院

佛教寺院佛教人生活和修行地方。一位年輕人投入佛門出家為僧,寺院成了他終身的依靠;寺院也是僧人集體和合相處的地方,因此它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在寺院中有著一整套嚴密的管理制度,以維繫這種組織的正常運轉;在佛教的發展歷史上,佛教在不同地域和國家的傳播,又因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而形成不同風格的寺院形態和組織形式

第一節佛教寺院形成的歷史及其不同的形式

一、佛教寺院的形成及其不同的名稱

佛教產生的最初年代,主張「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雲游天下,居無定所的清苦生活。但這必定是個現象,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僧人說法和居住的寺院就出現了。在古代印度佛教寺院最初稱「精舍」。據《釋迦譜》所說精舍是「息心所棲」處,即為僧人息念修行地方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後不久,在他成道的摩揭陀國,一位名叫迦蘭陀的長者自己的竹林奉獻給他;之後頻婆娑羅在這個竹林為他建一道場,稱「竹林精舍」,釋迦牟尼生前在這里傳道。稍後,在釋迦常去傳道的舍衛城,富商孤獨長者買了祗陀太子的花園,並贈佛作為傳道的場所,稱「祗園精舍」,又稱「祗樹給孤獨園」。這兩處精舍佛教最早的寺院。在古代印度,隨著佛教的發展,寺院日漸增多。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載,當時的印度佛寺隨處可見,僅摩揭陀國就有佛寺50餘所。著名的那爛陀寺,位於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歷代興建,窮壯極麗」,「僧徒數千,游學名僧,通數將萬」。據說那爛陀寺「周圍四十八里,九寺一門」。

佛教傳入我國後,最初的傳播中心是以洛陽代表的京畿首府;而一些外籍僧人應邀來華,是作為賓客受到接待的,因而從一開始就有固定的住所,稱「寺」。「寺」一詞並不是印度傳來的,而是中國固有的一個名詞,所謂「三公所居謂之府,九卿所居謂之寺」,如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等。就是說,寺在古代中國的一個重要詞義就是官署。因此,漢明帝遣使求法,請來天竺沙門攝摩騰等,將他們安置於專門接待四夷遠國來賓的鴻臚寺。之後,又在洛陽西雍門外「立精舍以處之」,攝摩騰等「不忘其本」,而將精舍起名曰「白馬寺」。洛陽白馬寺是相傳中國最早的一座佛寺。隨著佛教中國的發展,佛寺日益增多,到梁武帝時「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北魏末年「其寺三萬有餘」。

佛教寺院的名稱,除寺外,還有伽藍、招提、道場、阿蘭若、梵剎、庵堂、叢林、窟、院、廟等稱。

伽藍,是梵文 sanghārāma 的音譯,意為眾園、僧院,意思是能生殖道芽聖果的地方,是建築完備的佛教寺院通稱;招提,是梵文catur-disa(柘斗提舍)音譯的略稱,意譯為四方、四方僧房等,指來自四方的僧眾均可住宿的僧房,為僧眾共有;道場,是梵文 bodhi-manda 的譯稱,又稱「菩提道場」。原指佛釋迦成道地方,即今印度菩提伽耶,後來則泛指一切佛教僧人修道的地方,不問其有無殿宇堂舍;阿蘭若,為梵文 aranya 的音譯,意譯為遠離處或閑靜處,即遠離鬧市人群的修行處,後來稱小寺為阿蘭若;梵剎亦是梵文音譯的復合詞,意譯為清凈國土。另有將寺塔頂端的輪蓋稱「金剎」。它們為寺塔的最高建築,是寺院的標誌,佛寺也因此被稱為梵剎、金剎等。

叢林,一般指中國禪宗寺院,又稱禪林,喻禪宗僧眾集中相處,如同眾樹成林一樣;又取草林生長不亂之意,喻禪寺法規嚴密。叢林制度始於中唐,至宋臻於完備,大體形成三種叢林:一稱「甲乙徒弟院」,又稱「子孫叢林」。這種禪寺以住持世襲製為特點,即住持本門弟子依僧臘年序繼承;二稱「十方住持院」。這種禪寺的住持由眾僧在官府的監督下選舉產生,由天下高僧大德中選合適者擔任,可容納十方僧眾來住,故又稱「十方叢林」、「選賢叢林」;三稱「敕差住持院」。這種禪宗叢林住持朝廷任命。

佛寺中的另一大類稱「窟」,指依山鑿石,形成洞窟,內安佛像並立僧房,形成一大佛寺,故全稱曰「石窟寺」。佛教石窟源於印度。在印度有著名的阿旃陀石窟,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在我國,石窟的開鑿始於3世紀,盛於5~8世紀,著名的如雲崗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新疆的克孜爾石窟、四川的大足石窟等。

此外,在中國一般稱尼寺為「庵」或「庵堂」。

二、佛教三大支派寺院的不同風格

一般說,漢傳佛教寺院因受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的影響,以平面布局,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式建築為主,並逐漸形成稱作「七堂伽藍」的基本格局,即佛寺都包括七種基本建築:(1)佛塔,安放佛舍利及其他聖物處;(2)佛殿,供奉佛、菩薩殿堂,為寺院的中心建築;(3)講堂,或稱「法堂」,是講經說法地方;(4)和(5)為鍾、鼓樓,是懸掛鐘鼓的樓閣寺院僧人的起居及各項活動均以鐘鼓為號;(6)僧房,僧人的宿舍;(7)齋堂,用餐處。漢傳佛教寺院的「七堂伽藍」在其發展中也有一些變化,比如在中國禪宗興起後,形成了禪宗的「伽藍七式」,包括(1)「山門」又稱「三門」,是有三扇門的門樓;(2)東司又稱東司凈房,即廁所;(3)浴室又作溫室,是洗浴地方;(4)佛殿,供奉佛,菩薩殿堂;(5)法堂,又稱講堂,為禪師開堂說法地方;(6)庫房,又稱庫院,職事堂,為主持出納、調配食物地方;(7)僧堂,又稱雲堂、禪堂,為禪眾坐禪和起居的地方。其中僧堂、凈房及浴室又總稱「三默堂」,即不能公開稱道。在唐朝中期以後,中國禪宗逐漸成為中國佛教諸宗中具有主導地位的派別,並呈現出諸宗會流的趨勢,大多數佛教寺院都改為禪寺;而且就禪寺說也向其他寺院靠攏,從而形成了今天常見的「伽藍七式」。其布局如下:寺院面南,從南至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是山門,又稱「三門殿」;進入山門天王殿,正面供大肚彌勒佛,背面供韋陀天神,兩側供四大天王天王殿後是大雄寶殿。這是寺院的正殿,供佛像。明清以來一般正面供三尊佛,中為釋迦佛,左為葯師佛,右為彌勒佛。其背後供觀音像。其兩側為十八羅漢像;在山門天王殿間的兩側是鐘鼓樓;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間的兩側是東西配殿。東配殿稱伽藍堂,供護法神,一般以波斯匿王居中,左為祗多太子,右為給孤獨長者。西配殿為祖師堂,禪宗寺院正中供菩提達摩,左為六祖惠能,右為百丈懷海。以上的「伽藍七式」是寺院主體部分。此外,還有收藏經書藏經閣,講經集會的法堂禪堂僧人居住的寮舍、客堂,用餐的齋堂、以及戒壇方丈院等多種建築,它們分布於主體建築的兩側,從而構成「院中有院」的建築群體。在寺院的外牆附近,或寺後還建有佛塔,供藏佛舍利,有的佛塔還建在寺的中央。

藏傳佛教寺院又稱喇嘛廟,一般分兩類,一稱崇祀廟,一稱學問廟。前者是活佛的住所,以活佛宮殿為中心,周圍環列經殿、佛殿、塔殿及其他建築,以布達拉宮為典型。布達拉宮始建於7世紀,但大規模營建是在17世紀。它是達賴喇嘛的居所,分白宮部分和紅宮部分。白宮是達賴生活起居的宮殿,除宮殿外,還包括北佛殿,供五世達賴的坐像,內有達賴的讀經室;東佛殿,正中供宗喀巴坐像,其旁又有一經堂。紅宮位於布達拉宮的中央,供奉歷代達賴的靈塔,其中五世達賴的靈塔最大,高14米。學問廟亦有活佛主事,以西藏三大寺為典型。寺中除經堂佛殿外,還建有四大學堂僧人分別在這里研習顯教、密教、天文、醫學,稱四札倉。不管是崇祀廟,還是學問都是一組龐大的建築群。藏傳寺院的另一建築特色是塔。不管是塔殿中的小型塔,還是居於寺中的大塔都是一樣的,其座基是「亞」字型平台,台基上是一圓柱體覆缽,覆缽上是相輪座,再上是華蓋。這種塔俗稱喇嘛塔。藏寺佛殿中所供以大日如來為主,居最中央的位置;其次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藏密中的本尊之一。而最具特色的是稱作「歡喜佛」的各種金剛,如密集金剛、勝樂金剛、歡喜金剛、馬頭金剛,以及二十一度母、大黑天、吉祥天母等。在經堂中還供奉宗喀巴像。

南傳上座佛教佛寺一般由門亭、大殿、僧舍、鼓房、戒堂組成。大殿是主要的佛事活動的場所,只供釋迦佛一尊,配以佛傳和本生故事。南傳寺院更突出的特色是塔的建築,著名的如仰光大金塔萬象的大舍利塔、柬埔寨的吳哥窟以及我國雲南景洪的曼飛龍塔。塔一般建在寺中或寺的左側。其特色是在高高的塔基上建一組群塔,中間為一大塔,大塔的四周建一群小塔。比如我國的曼飛龍塔,由九座磚構白塔組成。主塔居中,高16.29米;八個小塔分列八角,高約9米;九塔座下各砌佛龕,內供佛像。南傳佛塔不論大小,風格相似,塔身為覆缽式半圓體,環環托起;塔剎由蓮花座托上的相輪寶瓶組成,較藏塔尖細,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第二節佛教寺院組織

我國一部重要的講僧制的書《大宋僧史略》中有這樣的話:「今時比丘,或住一林,居一院,皆和眾,立條約,束行止。」就是說佛教寺院有著嚴密的組織和各種制度。現就佛教三大支派寺院組織的基本情況分述如下:

一、漢傳佛教寺院組織

大體這樣說,中國漢地的佛教寺院組織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在唐以前漢地寺院基本維持著一種稱作「三綱」的組織管理制度,即每個寺院中設三種僧職以管理寺院各種事務。一稱上座,由寺中年高望重者擔任,總管全寺的事務,所謂「維持法網」;一稱寺主,主持一寺的事務性工作;一稱維那,專門管理僧眾。到唐元和年間(806~820),著名的禪僧百丈懷海撰《禪門規式》即《百丈清規》,創制了禪宗寺院組織制度,其內容大致如下:在禪寺中以長老為一寺之主。長老不僅德高望重,還是能啟迪教化後學大師,故又稱「化主」;長老為了不時地接待弟子們的「請益」參問,住在一間很小的單間中,稱「方丈」;寺中的各種事務劃為十大類,每一類稱「寮舍」,每寮設「首領」一人,將所有的僧眾組織起來各司其職。在禪堂維那一職,專門負責檢查和維護寺院的紀律。發展到宋元時代,禪寺的這種組織制度又有了新的發展,更加完備,並被其他寺院普遍採用。這種組織制度是:每一寺院住持為首,他是一寺之長,又稱方丈、「堂頭和尚」。在住持之下,設東西兩序。西序主持教務,其職事的序列是:首座,即上座,由僧臘年高足以表儀眾僧的高僧充任,其職責是輔助住持,處理全寺重大事務;書記,執掌文翰書寫之事;知藏,管理佛教經書知客,擔任接待賓客的任務;知殿,管理佛殿法堂;寮元,主持接待和管理臨時過往僧人工作。東序主持寺務,其職事的序列是:監院,即寺主,俗稱「當家」,主持管理全寺的財產及日常事務;副寺,即知庫,主管寺院的收支出納;維那,負責監督檢查僧人的儀錶及綱紀;悅眾,協助維那工作侍者,專門負責侍奉住持莊主,負責管理寺院莊園等。在兩序之下,又有專司一種事務的職事,如飯頭、菜頭、火頭、水頭、門頭、茶頭、炭頭等。就總的情況說,不管寺院組織多麼復雜,基本上由四個方面構成,即「四大堂口」:禪堂客堂、庫房、衣缽寮(住持的辦事機構)。寺中重大事務,一般由住持會同首座及四大堂口的主持僧開會議決。

二、藏傳佛教寺院組織

藏傳佛教重要的特徵之一是地方性的全民信仰和政教合一的制度,即宗教領袖同時又是政治領袖。這種制度從清前期一直維持到新中國建國後的民主改革前。在這種背景下形成了藏傳佛教特定的寺院制度。藏傳寺院是一種母子聯寺制,比如黃教,以拉薩三大寺和後藏的札什倫布寺為主寺,其他藏區佛寺為屬寺。一個較大的黃教寺院都可分為康村、札倉、寺院三級。康村是黃教寺院最基層的組織又有「家院」之稱,是基層僧團食宿起居的地方,有屬於自己的牲畜田產、房舍。康村設吉根(長老)管理;吉根下還有歐涅、拉岡、格根等執事僧。這些職事都由本康村的年資合格的僧人擔任。若幹個康村組成一個札倉。札倉是僧人接受經業教育的地方,也是康村的上級機構。札倉的主持者稱堪布,相當於方丈。由主寺任命,負責本札倉的僧眾的教育管理及行政事物,下設襄佐一人,即總管家,協助堪布管理札倉事務;格貴一人,是札倉的監察司法官;翁則一人,即總經師。若幹個札倉組成一個大寺,寺主稱池巴,即總堪布,一般由活佛充任,其下由各札倉堪布組成的喇吉委員會,重大事務由委員會議決定。池巴之下設吉索2~4人,負責寺院田產及其他經濟活動,管理寺院的收支出納等;協敖2人,管理僧眾名冊及綱紀,俗稱「鐵棒喇嘛」;欽摩1人,為寺級總經師。在藏傳佛教中,達賴、班禪是最高宗教領袖,也是最高一級的活佛,其下還有大寺院一級的活佛

活佛轉世制是基於佛教的輪回思想,也是因為藏地僧人一般不準結婚,沒有子嗣而採用的一種選擇繼承人的辦法,以達賴和班禪的轉世儀式最隆重。當前世活佛去世後,就要組織尋訪靈童,在最後確認的2~3位靈童中,由中央大員主持,通過抽簽的辦法確定新一任活佛這就是「金瓶掣籤」。通過「金瓶掣籤」而確認的新世達賴和班禪還要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或批準的手續。

藏傳僧人進入寺院,先要在札倉內學習顯宗經論,稱「貝恰瓦」(讀書人),經15~20年的學習,逐年升級,當升到最高班級時,就可考取「格西」(意為「善知識」,是藏傳佛教類同博士的一種學位)。取得格西學位也就取得了修習密宗的資格,就可進入拉薩三大寺的上下密院,修習密宗的格西,一旦取得這種資格就可充任堪布。堪布任滿稱堪蘇。當得到堪蘇的地位就進入了黃教教階的最高層次,就取得了可遷升三大寺首席的資格。

三、南傳佛教寺院組織

南傳佛教如同藏傳佛教,不論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還是我國的雲南的傣族地區,幾乎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它們與漢傳不同,有著自己的一套特定的寺院制度,但又因國家、民族的不同而千差萬別。比如在斯里蘭卡國家設「佛教部」,統管全國佛教,部長由總統兼任;在各大派別都有一大老長總管全派。在緬甸國王敕封的僧王是全國佛教寺院的領袖。在泰國亦設終身任職的僧王,僧王下設「大長老會」統管全國僧事;在僧王下,各教區設僧長。在寮國,也實行僧王制,僧王下有各省級的僧長;省級以下有縣級僧長;縣級下有鄉鎮級僧長;再下就是寺院住持在我國的西雙版納地區,幾乎村村寨寨都有寺院,從村寨到地區形成有一定隸屬關係的四級寺院。在州所在地有總佛寺,稱「大羅闍總寺」,是最高寺院,發布全州統一佛事的日期及有關規定,批准高級僧侶的晉升等;在各勐設勐的總佛寺,稱「大羅闍勐寺」,主持全勐的佛事活動,決定下屬寺院住持,批准僧職的晉升;在勐的總佛寺下,每4個或4個以上的村寨建中心布薩堂佛寺,所屬村寨的僧人在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都必須到中心佛寺集體舉行自恣儀式。中心佛寺負責管理該地區的僧事;村寨佛寺是最基層的佛寺,是僧人日常禮佛誦經的地方,也是對年輕僧人進行文化教育和傳授佛教知識地方

包括整個南傳佛教地區,都幾乎有一項規定,就是男性一生都要寺院出家一次,或幾次,並在寺院中接受文化佛教知識的教育,否則就被稱為「生人」,即不成熟的人,各方面都將受到歧視。比如我國雲南傣族等南傳佛教地區,男孩1o歲左右就要到寺院學經,稱「柯勇」,經過半年學習,合格者可個別或集體受沙彌戒,出家為僧。出家時間可長可短,最短的3個月。到了20歲,大多數還俗,回家參加生產勞動,只有少數人繼續留下深造,並在受具足戒後,根據資歷和學識擔任不同的僧職。僧職基本分10級,即帕諾(預備僧)、帕(沙彌)、都(比丘)、都龍(住持)、祜巴(都統長老)、沙密(沙門長老)、僧伽羅闍(僧主長老)、帕召祜(佛師、闡教長老)、松迪(僧正長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長老)。在這10級中,只要成為「都」就取得了住持佛事和擔任主持的資格,一旦擔任住持就被尊稱為都龍(大比丘),從都龍到祜巴的升職以及以後的晉升都十分嚴格,很不容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