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華教授:佛教學 第九章 佛教的法事活動

佛教

第九章佛教法事活動

佛教把重大的佛教節日及其他佛事活動中裝飾佛殿,焚香供佛,禮佛誦經,說法設齋等僧眾的集會都稱「法會」。法會在古印度就已盛行。在古代印度,每當佛誕日、佛成道日、佛初轉*輪(第一次向弟子宣說佛教道理)、施主供養弟子羅睺羅、阿難帝王富商僧眾布施時,都要舉行法會。在這一章里,我們分佛教節日和懺儀與法會兩節略述其概況。

第一節佛教節日

佛教三大支派佛教節日亦各有特點,節日活動的內容雖有相同之處,但區別還是十分明顯。現大致分述如下:

一、漢傳佛教節日

漢傳佛教節日很多,比如二月初八日的佛出家日、二月十五日的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的佛誕日、十二月初八日的佛成道日及各宗派紀念本宗祖師生日,如十月初五日菩提達摩生日等。在這日子裡,佛教寺院都要定期的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從而形成佛節日,但最主要的,在民間造成廣泛影響的有3個:

1、浴佛節

是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的佛誕紀念日,又稱「浴佛節」、「灌頂會」。據《大宋僧史略》記載,紀念佛生日節日活動,古代印度即已有之,其雲:「自佛泥洹(涅槃的另一種譯名),王臣多恨不親睹佛,由是立佛降生像,或作太子巡城像」,即在佛誕日用車載著「降生像」在城中巡遊,供大眾瞻仰。中國佛教念佛誕的法事活動,早在佛教初傳的東漢末年就已經有了。《後漢書·陶謙傳》的記載(已引述)已反映了這一情況;發展到南北朝時已十分盛行。《魏書》釋老志載:

世祖初繼位,跡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於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於廣衢,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

是說,在農歷四月初八日這一天,佛教僧人用車載著佛像,在大街上巡遊,連當時的北魏皇帝都親臨宮門觀看,並散花以表示致敬。又據《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洛陽城的這種活動十分盛大,參加巡遊的佛像多至「一千餘驅」;京城內「寶蓋浮雲,幡幢若林,香煙似霧,梵樂法音,聒動天地」。這種盛大的紀念活動,一直流行到唐代。從敦煌發現的唐代寺院文書中知道,當時,每到佛誕日,寺院要在城內「行像」;同時,在寺院內「供齋」。

發展到宋元以後,佛教寺院念佛誕日的活動內容生了變化,不再車載佛像巡遊,而是改在寺內舉行浴佛法念。

浴佛法會儀式,略見元釋德輝所撰《敕修百丈清規》,內容大致如下:當佛誕日來臨,在寺院大殿內用花草製作一個「花亭」,在亭中安置一「佛降生像」於「香湯盆內」,在盆內佛前再放上兩個小勺,再陳設各種供品這是法會前的准備工作法會開始,先由住持帶領眾僧上香,並誦祝香贊,然後結跏趺坐。下座後,上香拜佛,誦四句浴佛偈:「我今灌沐諸如來,凈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法身。」接著進行浴佛,即用盆中香湯從頂部淋浴佛「降生像」。浴佛完畢,眾生誦念楞嚴咒》、《心經》及贊文,繞佛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名數百乃至千遍,最後禮佛。

浴佛法會是盛大的佛事活動,花亭所供太子像是一尊數寸高的童子佛立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這種儀式源自佛誕生後,天降香水為其洗浴的傳說。傳說,佛誕生後,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並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也是太子形像來源

2、盂蘭盆節

又稱「盂蘭盆會」。此節日源於《盂蘭盆經》。盂蘭盆是梵文 uilambana 的音譯,意為「解倒懸」,並無盆意。但後來的注家將盂蘭和盆分別解釋,盂蘭為「解倒懸」,而盆為救護的器皿,稱「盆缽」,以至成為定論。《盂蘭盆經》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用具有神通的道眼,看到其亡故的母親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他便用缽盛飯,借其神通送給母親吃。因其母生前惡業應受此報應,故飯尚未進口即變成火炭。目犍連見此情景,十分痛苦,為解救其母苦難,向佛問法。佛告訴目犍連:你母罪業深重,7月15日是眾僧結夏自恣日,應在這一天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以十方僧眾之神威解救你母,報答「父母長養慈愛之恩」。這部經譯出後,對中國佛教的主要影響即產生了每年7月15日舉行盂蘭盆會的佛教節日中國佛教的盂蘭盆會始於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此後,每逢7月15日,他都以盆盛什物普施諸寺,以至相沿成俗。在唐朝,京城長安每當7月15日,各寺院用花臘、花餅、假花果樹裝飾一新。皇家向寺院送盆,供獻什物;而民間施主也爭著向寺院獻盆,甚為壯觀。當時,盂蘭盆會不僅是寺院僧人節日,也是盛大的民間節日宋朝以後,盂蘭盆會逐漸演變為在寺院內,由施主出錢為施主追薦亡靈的一種「諷經施食」的佛事活動。每當節日時,寺院以百味飲食,盛於百種器皿中,以供鬼神稱「盂蘭盆供」;同時設齋以供養僧眾施主,稱「盂蘭盆齋」。在民間,則於這一天懸掛燈籠紙錢、紙衣等物,用火焚燒,以供亡靈;同時上演目連救母雜劇,放河燈等。

3、臘八節

每年的臘月初八是佛成道日,稱「臘八」。這一寺院僧人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供佛,並舉行禮佛誦經的儀式。同時,根據佛成道時,有牧女向佛奉獻乳糜的傳說,各寺院還要以果物、五穀煮成「七寶五味粥」,又稱「臘八粥」供佛,並分送信眾

二、南傳佛教節日

南傳佛教節日各地各國並不統一,內容也有差別,大體有如下幾個

l、佛誕紀念的俗佛節

這一節日泰國又稱「敬佛節」;在我雲南稱「潑水節」、「桑乾」節。這一節日一般在泰歷的6月15日(相當公元的4月中旬)舉行。這一節日傳自緬甸,源自緬甸的一種古老的水祭,是佛誕紀念與這種水祭相結合的產物。這一天在寺院中舉行隆重的法會,如同漢傳佛教要札制花房,做種種禮佛的儀式信眾們要以種種供品布施僧人;而在信眾中則相互潑水祝福。

2、敬僧節

一般在泰歷的8月15日舉行。這一天也是國家規定的假日。敬僧節的第二天僧人們進入三個月的安居期。當安居期結束的11月15日,全國僧俗各界舉行「功德衣」典禮。此時信眾們到鄰近寺院僧人布施袈裟,又稱「拋僧衣」。在我國傣族地區,這一節日是在傣歷的1月8日。自這一日起各寺院佛事活動3日,信眾每對夫婦要向寺院布施黃布,供僧人縫制袈裟

3、塔鑾節

這是寮國佛教的盛大節日。每年的12月13-15日(農歷),全國放假,在萬象的大舍利塔(俗稱「塔鑾」)舉行隆重的法會,集體廂經;全國各地信眾都前來禮佛供僧;國王和內閣成員在王家寺院舉行儀式,宣誓廉潔奉公;民間舉行各種體育比賽、文藝表演等。

4、佛牙

這是斯里蘭卡佛教最重大的節日。約在公元4世紀初,佛牙舍利印度傳入蘭卡,國王佛牙殿供養,並每年在無畏山寺展示一次。此活動一直沿續至今而形成蘭卡佛教一大節日。此節日在每年八月舉行,節日活動的中心在佛牙殿所在地康提城。是時。成百頭大象披紅掛彩,組成浩浩蕩盪的遊行隊伍,最前面的是安放佛牙金龕的象王。遊行隊伍中還伴有各種舞蹈和雜耍。遊行進程中,鼓號喧天,僧人們頌唱經文。數以萬計的群眾夾道觀看。這種節日活動要持續7天(有雲10天)。

三、藏傳佛教節日

最有特色的佛教節日活動有如下幾個

1.傳召大法會,藏語為「默朗欽波」

始於宗喀巴時代。活動從藏曆正月初三一直到二十四日,三大寺僧眾及來自衛藏、康區等各地的僧眾萬人集會大昭寺,進行各種宗教活動,舉行格西考選辯論會等。正月十五日夜,拉薩八角街陳列酥油燈酥油花,民眾唱歌跳舞,形成熱烈的節日氣氛。在大法會結束的正月二十四日舉行大規模的送鬼儀式,包括遊行、燒草堆、鳴火槍等驅災送鬼的內容

2.浴佛法會

於每年藏曆的4月8日舉行。僧眾舉行禮佛誦經的活動。期間,信眾繞行拉薩轉經路,至布達拉山後龍王潭泛舟。

3.寶貝佛涅槃大法

在藏曆每年的10月25日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示寂紀念日時,各大寺院舉行盛大的法會。同時,藏區的能工巧匠精心製作各種奶油燈、在寺院和家家戶戶懸掛點燃,故這一節日又稱燈節。

4、林卡節

藏傳佛教的祭神節,每年藏曆的5月15日至24日舉行。5月15日開始,信眾拉薩市郊的柳林內,燒一種香樹枝,以表示對諸神的供養

第二節懺儀與法會

一、懺儀

佛教認為:「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眾生無知不信佛法不孝父母,驕、奢、淫、逸等都是罪過。因此在出家後就要一一懺悔以往的罪過,還要不斷懺悔現在的罪過發願歸依三寶這就是懺悔。為了進行懺悔,根據不同的經典編製的懺悔文和儀式就是懺儀,或稱「懺法」。

我國佛教的懺儀始於南北朝時代梁武帝時開始盛行。當時,在梁武帝的主持下編製了一部懺儀,名《慈悲道場懺法》,又稱《梁皇懺》。這是流行至今影響最大的一部懺儀之作。隋唐時代中國佛教宗派興起,出現了各種名目的懺儀,如智顗編撰的《法華三昧懺儀》、《金光明懺儀》;宗密編撰的《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知玄編撰的《慈悲水懺法》等等。宋朝是懺法的極盛時期,懺儀的作品更多,最著名的如四明知禮的《金光明最勝懺儀》、慈雲遵式的《金光明懺法補助儀》等。正因為歷代僧人對懺儀的重視,舉行懺法儀式,進行懺悔,就成為僧人日常修行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懺法儀式內容一般說包括四個方面:一迎請諸佛菩薩,二誦經文咒語,三自白罪名,四立誓發願。懺法又分為眾法懺,即在4位以上的僧眾面前進行懺悔;對首懺,即面對所依之師一人進行懺悔。另有六根懺法和六道懺法的區分。六根懺法以懺悔六根所造罪業為主;六道懺法是為解救在六道輪回中受苦的眾生而舉行的懺法等等。

懺悔儀式是個人的修行行為,以滅罪生慧為目的。但發展到後來,僧人施主施捨飲食錢財才舉行懺法儀式。這樣,修持什法成為寺院的一種收入。施主錢物,指定寺院為他舉行某種懺儀;稱「拜懺」,拜懺有一定價格。

二、法會

佛教寺院中,除上述節日時舉行盛大法會外,還有不定期舉行的多種多樣的法會,如齋僧法會、無遮大會、水陸法會放生法會華嚴會(專講《華嚴經》的法會)、龍華會(紀念彌勒佛下生的法會)等等,現介紹影響較大的幾種。

1.無遮大會

無遮是梵文 pancavarsika 的意譯,還可直譯為五年一大會,五年功德會,五歲會等。無遮是寬容而無遮蓋的意思。即參加法會人不分貴賤,不分賢愚,不分道俗,一律平等的參加法會,並接受財施(錢財布施)和法施(傳授佛法)。據說,這種法會創始於印度阿育王時代是為了念佛釋迦牟尼5歲時剪頂髻舉行的,每五年一次,以國王施主法會時,國王把府庫中除兵器外的全部錢財拿出來,對與會者不分貴賤貧富,不分教派別,不分道俗,進行布施。會期長達75天。法會內容可有許多,比如,唐代名僧玄奘印度求法期間,戒日王專門為他在曲女城舉行全印度的無遮大會,參加法會的有五印度18個國王為首的官、民、僧、俗共約萬人玄奘在會上宣讀自己的論文。

無遮法會梁武帝時十分盛行,從梁中大通元年到大同三年(529~537)的9年間,以梁武帝施主的無遮大會共舉行了10次,每次與會者都在萬人以上,梁武帝及其王室家族都要拿出大量錢財寺院及與會者進行布施

2.水陸法會

這是中國漢地佛教比較通行的一種法會,約創始於梁武帝時代。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夢神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齋以跋濟之。……帝即遣迎大藏,積日披覽,創立儀文,三年而後成。但梁武帝所創水陸法會儀文並沒有流傳下來。據學者研究,真正設立水陸法會時間應在北宋。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東川人(今四川三台一帶)楊鍔撰《水陸儀》3卷,流行於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蘇軾為亡妻設水陸道場,並撰水陸法贊18篇,被稱為「眉山水陸」,說明當時水陸法會已經通行。《佛祖統紀》的作者志磐在關於水陸法會的自述中說:南宋人史浩(宋孝宗時曾拜相)路過金山寺,因「慕水陸齋法之盛」,施田400畝,在四明月波山建「四時水陸」,並著儀文4卷刊刻行世。史浩所撰儀文稱「北水陸」。之後志磐續此儀文著成《新儀》6卷,稱「南水陸」。這樣,在南宋至元朝以來水陸法會就廣泛流行於京師、江南及五台山等重要佛寺。至明朝,名僧襪宏在志磐儀的基礎上重加訂正,製成《水陸修齋儀軌》,並通行於各寺院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齋、水陸道場水陸六道眾生(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輪回轉生的地界,水陸法會就是為救度這些受苦的眾生而施設的齋會。

法會儀式:首先通過「符牒」召請在六道中受苦的眾生;行施食法,追薦和超度他們的亡靈;再將這種施食功德迴向施主,為施主他們的家屬祈福。法會一般由施主出錢資助,以7日為期。獨自出資者,如蘇軾為亡妻設的水陸法會稱「獨姓水陸」;而由許多施主共同施資的水陸法會稱「眾姓水陸」。法會前先要嚴設道場,供奉十方諸佛菩薩聖像;為被超度亡靈設「神儀」,並在這些像儀前設種種供物。法會開始,要依次禮佛、懺悔發願施食施食後誦經念佛,為施主發願祈福,求亡者早得超度

3.焰口

這是寺院經常舉行的另一種超度餓鬼,並對死者亡靈進行追薦的法會。這種法會的主要根據是唐代僧人不空翻譯的《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經文中所講「焰口」是一餓鬼的名稱,又叫「面然」。此經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佛弟子阿難正在修行,焰口來到身前,對阿難說了自己因貪欲知足而墮入餓鬼道中的情景。之後又說阿難在3天後生命也將結束,也將墮入餓鬼道中。如果要免除這一苦難,必須在明天普施鬼神阿難聽後,急忙至佛前求救,佛因此為阿難說《焰口經》和施食法。這就是焰口法會的來歷。焰口法會一般在黃昏後,即晚7時至11時舉行。據說,過了這段時間鬼神不能得食。法會儀式大體包括「敬供」和「悲施」兩部分。敬供有集眾升坐、入定、灑凈、歸依、道場觀、獻曼陀羅、普供養內容。悲施有入定、召請、顯施食、滅障、密施、迴向內容。其間要誦念《召餓鬼真言》、《大輪明王咒》等咒語及《召請孤魂文》、《普賢行願偈》等經文施食即以一凈器,盛凈水凈水放入食品,右手按器,誦念咒文如來名號,後將食品灑於凈地之上,或投於凈流水中,以示布施供養

4.放生

放生,是將捕獲的魚類鳥類再放還池湖、山野。佛教寺院專為放生而舉行的法會放生會。這種法會的根據是佛教關於戒殺生思想。《金光明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佛的前生做過流水長者之子,曾救過「十千」條瀕於死亡的魚,給它們水和食物,並為它們講解經文。這些魚聽聞經文後皆轉生忉利天。佛教主張的這種放生,在中國漢地始於隋朝。天台宗創始人智顗曾捨身衣,勸募於臨海漁民,建放生池63所。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曾頒聖旨,在天下81處地方放生池。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准名僧遵式所奏,以西湖放生池,於每年4月8日佛誕日在西湖舉行浴佛法會的同時,舉行放生法會。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名僧知禮又奏,請以南湖為放生池,並建立在佛誕日舉行放生會的永久性的制度。此後,放生會就成為漢地寺院普遍通行的重要法事之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