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證信序)
(一) 法會聖眾
我聞如是①,一時②,佛③住王舍城④,耆闍崛⑤山中,與大比丘⑥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⑦神通⑧已達。
(這是說六成就)
我(阿難)親自聽到佛這樣說。那時,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外的靈鷲山中,與他在一起的有大比丘1萬2000人。這些聲聞聖眾,都已經修得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如意等等之神通。
附記1:凡是佛經,開頭都有「如是我聞」或「我聞如是」之句,那是佛臨涅槃前,阿難代表大眾問佛4個問題:(一)佛住世時,我們依佛為師,佛涅槃後,我們依誰為師?(二)佛住世時,我們依佛安住,佛涅槃後,我們依什麼安住?(三)佛住世時,惡性比丘有佛調伏,佛涅槃後,惡性比丘如何調伏?(四)佛住世時,佛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佛回答他:我涅槃後,應依戒律為師;我涅槃後,應依四念處安住;我涅槃後,惡性比丘,應默擯置之;我涅槃後,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證信的句子。所以後來佛弟子結集經典時,先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次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當阿難登座誦出經藏時,開頭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那是向世人宣布: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不是道聽途說的。當時他所誦出的每一部經,都得到500大阿羅漢的公認,與佛所說的相符,一字不漏。
附記2:諸經皆有通別二序,在通序(又名證信序)里,舉出六件事以資證明此經確乃佛親口所說,稱為「六成就」。例如本經之經首說「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便具足了六成就:一、以如是為「信成就」,信者,阿難之言,阿難說此經為他如是我聞,以示自己之信順;二、以我聞為「聞成就」,即此經為阿難親耳所聞,並非輾轉傳聞的;三、以一時為「時成就」,即師資道合、機教相叩之時;四、以一佛字為「主成就」,即有說法之主;五、以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為「處成就」,即有說法的道場;六、以比丘眾等為「眾成就」,即有聽經的大眾。凡是講經的法會,一定要有上述六種因緣,才能成就。
◎注釋
①我聞如是 「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指此經是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如是」就是這樣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我阿難親自聽到佛這樣說。
②一時 是指佛正要講這一部經之時,也就是師資道合、機教相叩之時。
③佛 釋迦牟尼佛。
④王舍城 梵語叫做rajagaha,在古印度之摩伽陀國,地點就在今天印度的比哈爾省。
⑤耆闍崛 新稱靈鷲山(gijjhakuta mt.),簡稱靈山,許多大乘的經典,諸如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般若經等等,都是在這座靈山上宣說的。它的地點就在今天印度比哈爾省王舍城東北方約10多20公里處。
⑥大比丘 指年歲大而且道德高的出家人。比丘含有三義: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眾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撲滅貪瞋痴等煩惱,以便達到了脫生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眾生皆為其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的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於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⑦大聖 已經斷除妄想、分別、執著的大聖人。
⑧神通 神者神奇莫測,通者通達無礙,合而言之,即能使人莫測它之所以,又能為所欲為而毫無障礙。這種神通功夫,凡夫不如小乘,小乘不如菩薩,菩薩又不如佛。
其名曰: 尊者①了本際②、尊者正願③、尊者正語④、尊者大號⑤、尊者仁賢⑥、尊者離垢⑦、尊者名聞⑧、尊者善實⑨、尊者具足⑩、尊者牛王(11)、尊者優樓頻螺迦葉(12)、尊者伽耶迦葉(13)、尊者那提迦葉(14)、尊者摩訶迦葉(15)、尊者舍利弗(16)、尊者大目犍連(17)、尊者劫賓那(18)、尊者大住(19)、尊者大凈志(20)、尊者摩訶周那(21)、尊者滿願子(22)、尊者離障(23)、尊者流灌(24)、尊者堅伏(25)、尊者面王(26)、尊者異乘(27)、尊者仁性(28)、尊者嘉樂(29)、尊者善來(30)、尊者羅雲(31)、尊者阿難(32),皆如斯等上首(33)者也。
(這是說有許多的聲聞聖眾出席法會)
他們的名字是:尊敬的了本際長老,(中略)這31位尊者,以及其他前來參加法會的所有一切大比丘,都是當時僧團中的上首弟子,也就是大眾的模範。
附記1:本經一開頭,即舉出有一萬二千的聲聞聖眾前來參加法會,由此可以想見,這次講經法會是多麼的稀有、難得和隆重!
附記2:有些修小乘法的人,堅不承認有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殊不知小乘人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便了生死、出三界,出三界之後又去哪裡呢?即寄居於諸佛凈土。諸佛凈土皆有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其中方便有餘土,即為那些已斷見思惑之阿羅漢、辟支佛和還未證得法身之菩薩,或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的眾生而設之土。《阿彌陀經》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這便是明證。
◎注釋
①尊者 有德可尊,受人尊敬的人。
②了本際 即憍陳如。以無漏智證得諸法空性,叫做「了本際」。他是佛最初說法時,五比丘中最先成就的人。
③正願 即馬勝,威儀第一,五比丘之一。因做錯了一件事,為佛所呵,即立願永不再犯,故名「正願」。有一大富長者見了馬勝之威儀,心生歡喜,即為僧興建了60間房舍,成為佛門佳話。
④正語 即離婆多,坐禪第一,又名無倒亂第一。因途中遇兩鬼爭屍,請他作證,他即公正誠實而說,決不妄證,故名「正語」。
⑤大號 即摩訶男,是釋尊父系的親族,族姓第一,也是五比丘之一。
⑥仁賢 即湏菩提,此是三湏菩提(解空湏菩提、天湏菩提、惡性湏菩提)中之惡性湏菩提。因是小龍臨終起一念仁慈賢善之心,得生人中,值佛出家證果,故名「仁賢」。
⑦離垢 即維末坻,潔凈第一。因打掃寺舍,願令心無塵垢,見思惑斷盡,故名「離垢」。
⑧名聞 即摩訶俱絺羅,他是舍利弗的母舅,本是當時最有名聞的大智婆羅門,後舍邪歸正,隨佛出家,得四無礙辯,隨問能答,為佛弟子中,答問第一。以其本來是最有名聞之婆羅門,故立此名。
⑨善實 即凡耆,供養第一。因他過去世曾以最美善的果實,供養維衛佛塔,感得91劫常生人天的果報,今世值佛出家證果,故名「善實」。
⑩具足 即樹提長者,得戒第一。未出家前,曾以旃檀缽置於剎桿上,賓頭盧現神通取得,二人都被佛呵責,制訂在家弟子不得以七寶或木缽供養比丘。他後來出家,發願受持佛所制的具足戒而成沙門,故名「具足」。
(11)牛王 即憍梵波提,華譯「牛呞」,受天供第一。因過去世曾嘲笑沙門,故感500世做牛,今得人身,餘習未除,如牛一樣雖然不食東西,但口中常嚼不停,故有此名,受天供第一,因他雖證聖果,牛呞未改,故佛勅令他常在天上受供,以免世人見他的樣子而譏嫌。
(12)優樓頻螺迦葉 本是事火婆羅門,因見佛在其窟中,以神力降伏毒龍,因而舍邪歸正,隨佛出家證果,常以四事供養眾僧,故為護眾第一。
(13)伽耶迦葉 優樓頻螺之弟,隨兄跟佛出家而證果,後來常到最難教化的邊地去教化眾生,故為教化第一。
(14)那提迦葉 也是優樓頻螺之弟,偕兄隨佛出家,只7日即證果,故為精進第一。
(15)摩訶迦葉 又名飲光,因前世作冶金師,與一貧女,共同以金箔嚴飾佛像,而感得多生身如紫金,光吞餘色,故名「飲光」。他是佛十大弟子中,頭陀第一,同時也是禪宗之始祖,又是佛涅槃後結集經典的一大功臣。
(16)舍利弗 「舍利」華譯為「鶖鷺」,「弗」華譯為子,因其母之眼似鶖鷺,故號為舍利弗或舍利子,在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又名優波提舍,華譯為論議,因為他在母胎時,已能幫助其母辯論勝過其舅摩訶俱絺羅。八歲登座議論和說法,十六大國中無一對手,因此得名「優波提舍」。
(17)大目犍連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
(18)劫賓那 華譯知宿命,他善知天象,是當時的天文學家,故為知星宿第一。
(19)大住 即摩訶迦旃延,他善於議論教法,是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
(20)大凈志 即賴吒和羅,因他常說少事少欲,得安樂住,為聲聞比丘之典型,故為「閑居第一」。
(21)摩訶周那 他是周利槃陀伽的哥哥。
(22)滿願子 即富樓那,在《法華經》中,佛稱讚他為說法人中,最為第一,除了如來,無人能勝過他,故在佛十大弟子中,號稱「說法第一」。
(23)離障 即阿那律,他是佛的堂弟,佛成道後,回國弘法,度之出家。他愛睡覺,被佛呵責,發奮精進,七日七夜,不眠不休,雙目失明。佛乃教他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發天眼,觀看三千大千世界,如看自己的手掌一樣的清楚,故成為佛十大弟子中之「天眼第一」。
(24)流灌 即孫陀羅難陀,乃佛之胞弟,佛有卅二相,他有卅相,儀容第一,舉世無雙。家有艷妻,因沉溺於其妻美色,不樂出家,後為佛方便度化,結果證得阿羅漢果。
(25)堅伏 即賓頭盧頗羅墮,他因樹提長者以栴檀缽置於剎桿頂上,而現通取缽,被佛呵責,勅令雖得聖果,不得入滅,留在世間,受人供養,作大福田,故為「福田第一」。
(26)面王 即薄拘羅,因其面貌端正,世間第一,故名「面王」。他是佛弟子中,論法臘、學德、生年、法性都具足的長老,世壽達到160歲才入滅,故為「壽命第一」。又他出家後,少欲知足,故又是「知足第一」。
(27)異乘 即優婆離,為佛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佛入滅後,就由他與500大阿羅漢,結集毘尼藏(即律藏),後人尊為律宗之第一代祖師。
(28)仁性 即屍利羅,生性仁慈,樂善好施,救濟貧苦,故名「仁性」,又因常行布施,故在佛弟子中,布施第一。
(29)嘉樂 即牧牛難陀,他在牧牛時遇佛,便以牧牛十一事問佛,佛詳細解答,他這才知道佛的的確確是一位無所不知的人,隨即跟佛出家,悟道證果。因他經常牧牛,橫笛高歌,音聲微妙,又常以歌聲讚頌佛德,故以「妙聲第一」著稱。
(30)善來 即蔡揭,因他也是佛世時1千250善來比丘之一,故特別以此為名。善來者,來佛法中得大善利的意思。佛世時,佛只對人說一聲「善來比丘」,那人立刻須發自落,袈娑著身,即得戒而成為比丘,這種事只有佛世才有。
(31)羅雲 即羅睺羅,他是釋尊在世的兒子,以「密行第一」著稱。
(32)阿難 又名阿難陀,他是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在佛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釋尊涅槃後,即由他與500大阿羅漢負責結集佛一生所說之經藏。
(33)上首 座位在聽眾的前排(首席)。
又與大乘①眾菩薩②俱,普賢菩薩③、妙德菩薩④、慈氏菩薩⑤等,此賢劫⑥中一切菩薩。又賢護⑦等十六正士⑧,善思議菩薩⑨、慧辯才菩薩⑩、信慧菩薩(11)、空無菩薩(12)、神通華菩薩(13)、光英菩薩(14)、慧上菩薩(15)、智幢菩薩(16)、寂根菩薩(17)、願慧菩薩(18)、香象菩薩(19)、寶英菩薩(20)、中住菩薩(21)、制行菩薩(22)、解脫菩薩(23)。
(這是說還有許多的大菩薩出席法會)
又有許多修行大乘佛法的大菩薩,諸如普賢菩薩、妙德(即文殊)菩薩、慈氏(即彌勒)菩薩,以及在此賢劫中將要在此世間出世成佛的一切菩薩們,全都到來參加這一次的法會。還有賢護等十六位皆是志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在家菩薩,也都前來參加法會,他們是:善思議菩薩、慧辯才菩薩、(中略)解脫菩薩等等。
附記1:此段經文,菩薩的排列,先是普賢,其後是文殊和彌勒。普賢代表大行,文殊代表大智,彌勒代表大慈。這是啟示世人,修行佛法要特別注意實行、智慧和慈悲。本經宣揚凈土法門,這也是提示念佛的人,若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大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大智;最後將所修的功德,迴向法界眾生,同生西方,就是大慈。再者,普賢菩薩是法界中凈土宗之始祖,故以他為首。
附記2:經文明明說「賢護等十六正士」,並列出諸菩薩名號,但算來算去,只得十五,不是十六,於是遍查各譯,發現少了「慧辯才菩薩」,特此補上。古人都是用手抄經,可能是抄漏了,才會如此。這里將之補上,決不是改經,而是拾遺,特此聲明。我們忠於經典,是絕對不敢杜撰經文的。
附記3:再從賢護等十六位正士的名號看,我們不難發現,那是修行大乘菩薩道的綱要。此亦顯示,念佛法門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
◎注釋
①大乘 梵語摩訶衍(mahyna),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之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地稱為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②菩薩 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能自覺又覺他的有情。菩薩的意思,還有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開士者,以法開導眾生之士;始士者,開始覺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實踐大乘佛法之士。
③普賢菩薩 是華嚴三聖之一,與文殊為釋迦如來之二脅士。於佛教四大菩薩中,以「大行」著稱。於華嚴會上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又是法界凈土宗之始祖。
④妙德菩薩 梵語文殊師利(majuri),華譯為妙德、妙首、妙吉祥。妙首表信願為首,妙德表念佛功德,妙吉祥表念佛法門,行契中道,最為吉祥。如是三名,正可代表念佛人往生凈土必備之信、願、行三資糧。
⑤慈氏菩薩 梵語彌勒(maitreya),華譯為「慈氏」,這是他的姓,他的名字叫「阿逸多」,華譯為「無能勝」,他的姓和名合起來,是「慈悲無人能勝過他」,就是具足大慈大悲,沒有人能超過他。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於住劫中之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賢劫之第五尊佛。
⑥賢劫 過去的大劫叫莊嚴劫,未來的大劫叫星宿劫,賢劫即現在的大劫,因為在此賢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稱為「賢劫」,又名「善劫」。
⑦賢護 即跋陀婆羅,因他能保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以自利,又能樂於護持他人以利他,故名「賢護」。他是釋迦佛的在家弟子,地位與普賢、文殊相等。
⑧正士 正者正知正見,士者修行之士,依正知正見而修行之士,即是菩薩。
⑨善思議菩薩 表要時常思維佛法。
⑩慧辯才菩薩 表要有智慧和口才。
(11)信慧菩薩 表要用智慧來信仰佛法。
(12)空無菩薩 表內要證悟諸法空性。
(13)神通華菩薩 表外要以神通游化世間。
(14)光英菩薩 表學佛人要有好的形象,如要容光煥發及英明豪爽等等。
(15)慧上菩薩 表智慧最上,通達諸法。
(16)智幢菩薩 表要宣揚佛法以利他,如幢幡之高懸。
(17)寂根菩薩 表要六根清凈以自利。
(18)願慧菩薩 表要以智慧來發願求生凈土。
(19)香象菩薩 是比喻念佛的力量很大,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一生成佛。
(20)寶英菩薩 表佛性含藏無量寶藏,一切都自然具足。
(21)中住菩薩 表要把心安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之理上。
(22)制行菩薩 表要時刻克制自己的妄念,以便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23)解脫菩薩 表一心念佛,便能解除煩惱,脫離輪回,往生極樂,得大自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