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一) 三輩往生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④。
(這是說三輩眾生往生)
佛告訴阿難:在十方世界,發真誠心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
附記:往生的人為何有三輩之分?因為念佛眾生,隨其念佛功力之深淺,有各種不同的品類,佛把這些品類歸納為三大類,故有三輩之分。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⑤而作沙門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⑦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是說明上輩往生者所修的因)
上輩往生的人,要舍家棄欲,作一個真正出家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同時還要實行菩薩所修之六度萬行,並發願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附記1:凡是修凈土法門又想上輩往生的人,首先要「舍家棄欲」。「舍家」就是出家,出家就是要出離煩惱之家;「棄欲」就是斷除五欲,五欲就是世人所盲目追求的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中,又以食、色二欲為最嚴重,是眾生生死的根本。所以佛制出家人要托缽乞食,不擇好壞,目的就是捨棄食慾,以及必須斷淫,目的就是捨棄色慾。淫食二欲既除,則生死之因斷矣。《楞嚴經》說:「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所以,志求上輩往生的人,務必「舍家棄欲」。
附記2:「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是本經的主要行法。「發菩提心」,在一般經論里是指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在《觀經》是指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在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里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師卻在《彌陀要解》里告訴我們:深信和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直心、大悲心等等,統統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願」之中。所以只要您深信有無量壽佛和極樂世界,和切願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發菩提心了。此外凈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師有一篇膾炙人口的「勸發菩提心文」,值得一讀再讀,以助發心。至於「一向專念」,是指要一門深入地專念「無量壽佛」,也就是要一句佛號念到底,決不可轉換題目。
附記3:「一向專念」的「念」,一般說有四種,即實相念、觀想念、觀像念、持名念,本經是宣揚持名念的,因持名念佛在四種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簡單和最受歡迎的一種念佛。其實這也是最契合彌陀之本願的一種念佛,所以本經列之為三輩往生之正行,其他只是助行而已。
附記4:「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是本經之念佛要訣,這與《阿彌陀經》所說之念佛要訣「一心不亂,執持名號」是一致的。但要做到一向專念和一心不亂,必先一其心。須知,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即真心和妄心。真心就是「清凈心」;妄心就是「染污心」。而一向專念和一心不亂,指的就是清凈心。念佛時,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還滲雜著別的念頭,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因此,念佛時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之貪、瞋、痴、慢、疑、惡見等等念頭統統放下,以便心境清凈平靜,保持於一,不生二念。
附記5:凈宗歷代祖師大德,鑒於許多念佛人雖努力念佛,但不得力,臨終時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無心,心難歸一,有以致之。於是,他們便將前人念佛的經驗和心得總結起來,得出「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希望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時收事半功倍之效。茲將此九字真言略釋如下:
●所謂「發乎心」,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要由至誠懇切的清凈心而發。因心至誠懇切,必然清凈,然後以清凈之心來念清凈之佛,自能與所念之佛,心心相應,感應道交,達致「一念感應一念佛,念念感應念念佛」的心佛合一的境界,這樣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若以妄心來念佛,則念佛時心潮洶涌,妄念紛飛,難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邊」了,越念離佛越遠,永遠也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所謂「出乎口」,就是佛號要從心口一致之口而出,決不可以口是心非。念佛必須心口一致,口裡念佛,心中想佛,這樣念佛叫做「老實念佛」,這樣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實效,你就不會白念了;若是口裡念佛,心在打妄想,口是而心非,這樣念佛,古德說「喊破喉嚨也枉然」。
●所謂「入乎耳」,就是所念的每一句佛號,每一個字,耳里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無聲的默念,只要注意聽,也一樣可以聽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用心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任何紛亂的思潮都會立刻平靜下來,就如洶涌澎湃的海水,由浪變成波,由波變成水,靜止而不動一樣。
附記6:在上述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為最重要,盍念佛能做到字字入乎耳,便不難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這也就是當今凈宗祖庭蘇州靈岩山寺方丈明學老和尚教人念佛要「自己念,自己聽」的主要原因。老和尚這一句「自己念,自己聽」,確乃老人家幾十年念佛之經驗極談,此亦是攝心歸一之無上妙法。倘能依老和尚所說「自己念,自己聽」,聽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即使不是「一心不亂」,也必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了,這也就是念佛能把煩惱壓下去的功夫!
附記7:關於念佛如何才能達到一心不亂境界,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亦有很明確的指示,老人家說:「既有真信切願,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⑧,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這是說上輩往生者所得之妙果)
具備了上面所說之條件的眾生,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極樂世界的聖眾們,就會現在他的面前,而他便立即隨著無量壽佛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的蓮花之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即得圓證三不退、智慧勇猛和神通自在的果報。
附記1:上輩人從臨終至往生,共獲五種之妙果:一、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二、即隨彼佛,往生極樂;三、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四、住不退轉;五、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附記2:「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七寶是喻念佛的人具足七聖財(信、進、聞、施、慧、有慚、有愧)。蓮花中化生是比喻念佛人如蓮花出污泥而不雜,以清凈心來念佛,必得清凈自在之意生身。
附記3:所謂「自然化生」,是說不需要父母,也不需要外緣,只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彌陀的願力相應,就自然地在七寶所成的蓮花里變化生長出來,可見此身不是血肉之軀,正如前面所說的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附記4:至於為什麼都在蓮花中化生呢?這有幾個原因:(一)往生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帶業往生,《觀經》清楚指出,除了上品上生者即生即證無生法忍之外,其他的諸如下品上生者,要10小劫才能證入初地,下品中生者要6大劫花才開,下下品往生者要12大劫才能花開見佛悟無生,這些往生者要有一個靜修和生活的環境,這個地方就是他往生到極樂世界時,在裡面化生的蓮花。(二)比喻念佛人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凡是以清凈心來念佛的人,必得清凈自在之意生身。(三)蓮花出於淤泥,而藕性潔白,不被淤泥所污染,比如眾生的佛性真如,雖處在煩惱的淤泥中,但不被煩惱淤泥所污染,只要懂得念佛,發願生西,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花之中化生,便能很快地花開見佛悟無生,明心見性,恢復佛性上原有的與諸佛一樣的智慧與能力,光明如佛,壽命亦如佛。(四)又蓮花開時,綻出蓮蓬,蓮子已在其中。蓮花是因,蓮子是果,因果同時,這是表念佛法門是最殊勝之法,不同於一般之漸教,要先有因而後有果,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斷的種因,不斷的證果,不斷的輾轉增上;念佛法門卻是大乘圓頓之教,因果同時,正如彌陀第44願所說一聞名號,即「具足德本」,這也就是凈土宗所強調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這是佛勸世人應修功德)
由於上輩往生者皆能獲得如上所說之妙果的緣故,阿難!若有眾生希望在此生中,得見無量壽佛,他應當實行我上面所說的「舍家棄欲」,做一個真正修行的出家人,同時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加上修諸功德,至心迴向,願生極樂,那他就能在此生中,往生極樂,面見彌陀,一生成佛。
◎注釋
④三輩 往生極樂凈土的人,其道業之深淺有上中下三輩:一、上輩,即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二、中輩,既不能出家修大功德,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和立塔像,飯食沙門,多少有修善的人;三、下輩,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至十念的人。
⑤舍家棄欲 「舍家」就是出家,「棄欲」就是斷除五欲。
⑥沙門 是印度一般出家修行人的通稱,華譯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痴三毒。
⑦一向專念 「一向」是自始至終,精進不懈;「專念」是至誠懇切,專念阿彌陀佛,無有他念。
⑧自然化生 無須父母,自然變化而生。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志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①,起立塔像②,飯食沙門③懸繒燃燈④,散華燒香⑤,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這是說明中輩往生者所修的因)
佛告訴阿難:中輩往生的因,是十方世界的眾生,凡是志願欲生極樂世界,雖然不能像上輩往生的人那樣行作沙門,大修功德,但也應當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隨自己的能力,盡量積功累德,諸如: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等等,然後以這些功德迴向發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⑥,光明相好,具如真佛⑦,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是說明中輩往生者所得之果)
其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的化身便會示現在他的面前,雖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與佛真身沒有兩樣。又極樂世界的聖眾也示現在他的面前,他立刻就隨著化佛往生極樂世界去了,也是住於三不退轉之地,但是所得的功德和智慧,那就不如那些上輩往生的人了。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彼國。若聞深法⑧,歡喜信樂,不生疑惑⑨,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這是說明下輩往生者所修之因)
佛告訴阿難:再說下輩往生的因,是十方世界的眾生,有人具有至誠的心欲生極樂世界,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兩輩的人那樣修諸功德,還是要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至臨終時,至少要念無量壽佛10聲,即得往生。另外有一類的眾生,平時不念佛,但在臨終時,如果有緣聽到這種甚深微妙、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一生成佛之凈土法門,他非常歡喜地信受,沒有絲毫的懷疑,乃至只念一聲無量壽佛,且以至誠的心來發願,誓要往生極樂世界。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⑩,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是說明下輩往生所得之果)
那麼此人臨命終時,就會在夢中見到無量壽佛,他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也一樣住於三不退轉之地,但功德和智慧,就不如中輩往生之人了。
附記1:下輩往生的人,因功行不深,故不能在清醒時見佛,而在夢中見佛來迎,這是全靠他的信願真切,及彌陀攝受眾生之本願使然。只要信願真切,臨終就是一念,亦得往生,所以經文說:「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彼國。」
附記2:有人生時不念佛,直到臨終,才想念佛,發願往生,肯定是他宿世有善根福德因緣,才會如此,但這種例子,萬中無一,實不足取。古代就有一個人,名叫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危,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有的以角挑其眼,有的以角刺其胸,又有的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他感到十分恐怖,即吩咐其妻請僧救度,其妻請僧到來,立即告訴善和:「這是你今生殺業太重,才會有此現象,只有一法可以救你,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為你解冤,可以令你脫苦,現在請你隨我念佛。」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合掌胸前,也跟著念佛,甫念數聲,善和說:「牛已經去了!」僧勸他再念,求生西方。善和一一依僧之言,過不多久,高聲說:「佛來接我了!」最後念佛而逝。
附記3:不管上輩、中輩、下輩之行者,皆要「願生彼國」,才得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見,發願之重要。蕅益大師便曾斬釘截鐵地說:「得生與否,端賴信願之有無。」我們平日念佛,發願生西,他日報盡命終,定生西方,不生他處。凈宗十二代祖際醒大師對此有個妙喻,他說:「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斜,他日若倒,必定向西,決不向餘處也。」這是一定的道理,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注釋
①奉持齋戒 奉行受持齋戒。清除心的不凈叫做「齋」,禁止身的過失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杜絕一切嗜欲的意思。
②起立塔像 建立塔寺道場和塑造佛像。
③飯食沙門 以飲食、衣服、卧具、醫葯四事供養出家人。
④懸繒燃燈 懸掛幢幡和燃點置於佛像之前的常明燈,以莊嚴道場。
⑤散華燒香 以香花和燒香來莊嚴道場。
⑥化現其身 變化而現的佛身,即化身。
⑦具如真佛 指佛化身的相好光明跟佛的真身(報身)一樣。
⑧若聞深法 如果聽到甚深微妙之法。「深法」這里是指令人一生成佛之凈土法門。
⑨疑惑 「疑」是狐疑不信,「惑」是迷惑顛倒。
⑩夢見彼佛 在夢中見到所念的無量壽佛。也有一說,是臨終時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見到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