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研究
周叔迦
第二章 百法
研究唯識哲學之先,必須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個名詞的解釋,是唯識哲學的提綱,是唯識論對於心理學簡單的說明。
㈠「心法」:就是人的智識,共有八種。
㈡「心所有法」:心所附屬的作用。因為人的智識只是分別,是不能成就善惡好惡的,這都是由於另有心所附屬的作用,共有五十一種。 ㈢「色法」:心法同心所有法的對象。這「色」字是照梵文直譯的,意思是指「物」。但是中國普通對於物只是有實質而可以觸摸的。這個色字的范圍卻不同,一切光聲香味感覺,凡是與知識成對象的都叫作「色」。因為色是眼識的對象,是一切對象的最初一位,所以梵文用這領袖代表一切,中國既沒有適當的名詞可翻,也只好直譯作「色」了。這色法共有十一種。
㈣「心不相應行」:因為心與心所和那色法互相發生了種種的關系,因這種種的關系假定為種種的行為,這行為不是由心上直接發生的,所以叫作「心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種。
㈤「無為法」:就是無有作用清凈寂滅的法,這便是心、心所以及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的本性,共有六種。以上共是百法。
㈠「心法」共有八種:
①「眼識」能見色。
②「耳識」能聞聲。
③「鼻識」能嗅香。
④「舌識」能嘗味。
⑤「身識」能感覺觸摸。這五種識是最顯明的,人人都了解,總叫做前五識。
以上的六識在佛教大小乘中是共同的。不但是佛教,其他的印度哲學以及其他的哲學也都是如此解;然而不及唯識哲學的精奧。小乘教是不研究宇宙的實在,不管一切人的行為的;只就自己心意識上用工夫,但求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以至意不思法,逐漸的六識不起,便達「灰身滅智」的「涅槃」境界。所以在小乘的經論之中只說有六識。大乘教便不如此,是要徹底研究宇宙的本源,徹底解決一切人生的本源的;所以第一步先要研究意識的由來。眼識的生起是由於眼,耳識的生起由於耳,鼻識的生起由於鼻,舌識的生起由於舌,身識的生起由於身;由此證明;意識的生起必定是由於「意」。這意識是有種種差別的;這意一定是個單純的唯一的直覺。他直覺個甚麼?就是覺得「有我」。因為一切人的思想必定是先覺得有一個神秘不可知的我,才感覺得「我想」、「我吃」、「我穿」。……所以「我見」是意識的根,叫做「意」。照梵文譯音叫做「末那」。因為他既是一種直覺;所以一方面是意根,一方面卻又是識的一種,便是「第七識」。佛教宗旨是說「無我」的。何以第七識可以直覺「有我」?所以第七識的直覺是錯誤的,因為他放棄了整個的宇宙的本源,但執著局部的活動;所以才有這錯誤的感覺。所以人要證得人生的本源,證得宇宙的本源,必須要打破第七識這一重關。這宇宙和人生的本源叫做「第八識」又叫「阿賴耶識」:這便是唯識哲學所推敲研究的。但是人在「第七識」未破除以前,對於「第八識」只是在文字上了解而沒有法子可以實在證知的。以上便是總有的八種心法。
㈡「心所有法」又分六類:
①「作意」:領導心意識去攀緣外境。大學中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何以心有不在呢?這便是由於「作意」的功能。 ②「觸」:令心與前境接觸。
③「受」:令心領受前境。
④「想」:令心領取前境的像貌方圓種種的形相。
⑤「思」:令心去造作種種事業。
②「勝解」:於所接觸的環境生一種決定的了解,知道他必定是如此如此的,叫做「勝解」一。
⑶「善」:善的心所有法共十一種。
③「慚」:慚愧二字在普通是連帶的;但是在唯識上,做了壞事自己心中羞惡叫做「慚」。
⑥「無瞋」:便是對於一切慈愍待他。
⑨「不放逸」:便是心不希求色聲香味。
⑩「舍」:便是色聲香味能明了領解而不為所動。
⑾「不害」:便是不破壞戕害一切事物。
⑷「煩惱」:有六種,煩是煩擾,惱是惱亂,這六種法可以擾亂人的心,所以叫作煩惱。
①「貪」:便是貪求種種愛樂。
②「瞋」:便是對於一切人物有賊害的心。
④「慢」:便是自以為是,比他人高貴。
②「恨」:便是由對忿以後結為仇怨。
③「惱」:便是由於忿恨而起報復,惱害於他。
④「覆」:便是做了惡事隱瞞他人。
⑥「諂」:便是恭維巴結富貴有勢的。
⑦「僑」:便是自己有才能而在人前賣弄。
⑧「害」:便是存心陷害他人壞。
⑨「嫉」:便是嫉妒他人比自己強。
⑩「慳」:便是自己有資財不肯施人。
⑿「無愧」:便是做了壞事,對人毫不知羞恥。
⒂「放逸」:便是對於惡事,不能自己防閑。
⒄「掉舉」:掉是振動的意思,便是令心不安靜。
⒅「失念」:便是善忘。
⒇「心亂」:便是令心奔求流蕩。
〔6〕「不定」:有四種,這「不定」的意思不是指普遍不普遍說,是指善惡說的。這四種法可以成就善,也可以成就惡,所以叫作「不定」。
①「睡眠」:睡眠一事也許善,也許惡。因睡眠而心不自主,不能觀察,耽誤為善,便是惡法。
②「惡作」:即是追悔。這是照梵文直譯的。對於已作的善事或未作的惡事而追悔,便是惡法。對於已作的惡事或未作的善事追悔,便是善法。
③「尋」:尋伺都是對於事理推求觀察;不過尋是粗,伺是細。譬如貓捉鼠,尋求東西便是「尋」。
㈢色法十一種:
①「眼」
②「耳」
③「鼻」
④「舌」
⑤「身」
眼耳鼻舌同是身體的一部分,何以要分為五種呢?因為這處所指的不是細胞所組織的肉體,卻是專指神經系統的。這五處是前五識所依據的地方,所以分為五種。那細胞所組織的肉體是下邊五種的色類:
⑥「色」
⑦「聲」
⑧「香」
⑨「味」
⑩「觸」
⑾「法處所攝色」:攝是包含統屬的意思,這一類色是無質的,用 前五根所不能領納的,只可以用意識來領略;就是意識的一切對象。
①「得」:就是成就的意思。就是總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三種的作用發現生起,成就「善、惡、無記」的種種行為。
②「命根」:就是心法、色法的作用,在相當的時期之間繼續不壞 不斷,假定名叫作「命根」。
③「眾同分」:眾是眾多,同是相同,分是類別。就是人類與人類 身體言語知識是相同的,畜類與畜類相同,以至其他各類各各相同。
④「異生性」:異生就是宇宙間一切眾生,因為眾生見解各異,種 類各異,所以叫異生,異生性就是指一切眾生不能 明解真理。
⑤「無想定」:這是非佛教的禪定之一種,修這種定,前六識不起,但是第七識仍在。
⑥「滅盡定」:這是佛教最高的禪定,修成這種定的前七識都不起。
⑦「無想報」:這是由修無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種果報,這個解釋在後邊唯識的宇宙觀中再詳說。
⑧「名身」
⑨「句身」
⑩「文身」:這三種就是語言文字:名身就是一切名詞;句身是聯合若乾的名身表明一種完全的事理;文身就是用以集合成字的,在其它各國的文身就是字母,在中國的文身就是點晝。
⑾「生」
⑿「住」
⒀「老」
⒁「無常」:無常就是死。這四種在人叫做生住老死;在物叫做生住異滅。生是從無而有。住是繼續的有。「異」或 「老」就是這「有」繼續的改變。無常或是滅、或是死,就是從有而還無。
⒂「流轉」:就是因果相續不斷。譬如種子生芽,芽生根、葉、花、果,果又結種,種又生芽。宇宙間的一切因果是循環不斷的。
⒃「定異」:就是不同的因決定生不同的果,譬如桃種決定不生杏樹,梨種決定不生蘋果樹。
⒄「相應」:就是桃樹所結的果子還如當初桃種相似。桃種所生的樹還如當初結桃的樹相似。
⒇「時」:便是年月日時。
(21)「方」:便是東西南北。
(22)「數」:便是十百千萬。
(23)「和合性」
(24)「不和合性」:便是一事一理不能單獨發生或存在的,一定要藉眾法互相維持為力量。它生起的原故,是由於眾緣集會的原故,這叫作「和合性」。他壞滅是由於眾緣分散的原故,這叫做「不和合性」。就是眾緣有時相吸,有時相推。
㈤無為法有六種:這無為法直接無從表示,只可借事理間接的顯明。
①「虛空無為」:這無為的真理如同虛空。一切萬眾都在虛空中生 生不已而虛空永無改變。一切萬象都在真理中流轉而真理常住不改。
②「擇滅無為」:擇是揀擇,滅是寂滅,擇滅就是由智慧揀擇的力 量,斷除一切煩惱,所得的寂滅,這名叫「涅槃」。這真理是由於證得涅槃的果而表現的,所以叫做擇滅無為。
③「非擇滅無為」:就是不由智慧揀擇的力量而自然寂滅所表現的真理,就是一切萬象由於眾緣分離還歸於空時所顯的真理。
④「不動無為」:這是色界第四禪不為一切苦樂所搖動的身心所顯 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