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居士:唯識研究 第十七章 正行唯識和預備

唯識研究

周叔迦

第十七章 正行唯識和預備

菩薩梵文的譯音;菩是菩提,翻成中國語就是覺悟;薩是薩多,翻成中國語就是有情。這覺悟有情,他確實知道平常人的知識行為完全是錯誤的、不徹底的;而他自己卻堅決的要求到最圓滿真實覺悟

就前一章看來,這幾夫和佛的分別,在於一個具足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一個是滅離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換一句話說:便是一個具足一切有為法,一個是純凈無為的。這具足一切有為法的主動,便是「阿賴耶識」;這純凈無為的,便是「無垢識」。由凡夫的地位,要修到佛的地位,必須經過五個階段

①「資糧位」

②「加行位」

③「見道位」

④「修道位」

⑤「究竟位」

資糧位的人,並不是真正能修唯識道理的人。譬如人要遠行,必須要籌集資財糧食,方能起程;不然半路上是要受凍餓窮困的。所以人若是沒有相當的智慧和相當的福德,作修行唯識道理的資糧;是無從修行的。這資糧要如何籌集呢?便是先要切實研究唯識的學理。這種研究所得思想雖然也是一種現行,也還熏習成種,卻不屬阿賴耶識,而是啟發本有的無漏種子成「習所成種」。雖然不能見著真實的法,卻與真實法相似。由此再用三種事來勉勵磨鍊自己,除滅四種障礙

甚麼是「三種磨鍊」?

㈠要知道十方的世界是無窮盡的。在這窮盡世界之中,時時刻刻有無數的有情證得佛果

㈡要信我若修行六度」,必定可以圓滿,並不是難事。這「六度」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菩薩行。

 ㈢要信世間人作有漏的功德,所熏成的種子,尚能令將來得一切富 樂;我修這圓滿妙善將來絕對可得一切圓滿

 甚麼是「四種障」?

㈠要舍離「聲聞」、「獨覺」的小乘思想

㈡要決定信大乘道理,不可猶豫。

 ㈢對於一切所聞所思的法不可生「相對」的執著,便是不可有「我」和「我所」的執著

 ㈣對於一切境界只可任運進行,而不可有執著分別。

這資糧位中分三十位:「十住」、「十行」、「十迴向」。

 ㈠「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⑴「發心住」:是發十種求覺的心:

①「信心」:便是信大乘道理,心不疑惑

②「精進心」:便是勤勵的修行

③「念心」:便是念念在正道不忘失。

④「慧心」:便是能分別邪正,不起錯誤見解

⑤「定心」:便是心能寂靜,不散亂

⑥「施心」:便是不貪慳吝

⑦「戒心」:便是不作一切惡事。

⑧「護心」:便是保護這其餘的九種心不叫他廢忘。

⑨「願心」:便是願斷煩惱,願明正法,願度眾生,願成佛果。

⑩「迴向心」:便是所作所為只是為求佛果

 這以上所發的十種心,也叫「十信」。十信圓滿,所以叫做「發心 住」。

⑵「治地住」:便是能修身業、口業、意業,可以生長一切功德;如同耕治土地,生長禾稼一樣。

⑶「修行住」:便是對於一切事上觀察他勝妙的道理,能巧妙的應 付。

⑷「生貴住」:便是一切都能依從佛的教化。

⑸「方便住」:便是能善巧的利益眾生

⑹「正心住」:便是對於一切毀譽能不動心

⑺「不退住」:便是人若說有佛、無佛,或是有過去、未來、現在,或是無過去、未來、現在;心皆不為所動。

⑻「童真住」:便是身業、口業、意業,都極清凈不受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的染著。

⑼「法王子住」:便是明了佛法

⑽「灌頂住」:便是明了佛法漸能如說修行

㈡「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恚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 、「尊重行」、一善法行」、「真實行」。

那「十住」所修但能自利,所以叫做「住」。這「十行」所修兼能利他,所以叫做「行」。

⑴「歡喜行」:是修行布施」;一切都能舍,不求財利名譽,所以人見了都很歡喜

⑵「饒益行」:是修行持戒」;不受色聲香味觸的染著,並且能令

一切眾生也能持戒

⑶「無恚行」:是修行忍辱」;因為心能空寂,所以了悟身是空 寂,對於一切怨害都能忍受。

⑷「無盡行」:是修行精進」;無論多久遠,或是多少時劫,受種種極大的苦痛,而念念求佛道眾生思想,沒有間斷。

⑸「離痴亂行」:是修行禪定」;一心正念,沒有散亂,便是生時死時、入胎出胎都沒有痴亂的時候。

⑹「善現行」:是修行智慧」;知道一切法沒有定實的性相,所以身業、口業、意業都是寂靜不受纏縛,不受染著;卻能隨眾生的根機來教化他們。

⑺「無著行」:是修行「方便」;對於空有兩端,通達無礙;對於一切佛事求法、度生的事勤苦修行,心不厭足;卻又了知一切法是寂滅相,毫無所著。

⑻「尊重行」:是修行「願」;因為尊重善根,更增益修行自利利他的事業

⑼「善法行」:是修行「力」得了「總持」的法門能有力量護持;正道

⑽「真實行」:是修行「智」;便是成就誠實的了悟,能言行相應。

㈢「十迴向」:「救護眾生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等諸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迴向」、「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如相迴向」、「無著無縛解脫迴向」、「法界無量迴向」。

 「迴向」的意思是凡所作都是別有作用而作的。別有個甚麼作用呢?只是下化眾生,上求佛道便了。

①「救護眾生眾生相迴向」:是用種種方法來救濟眾生;令他得離生死的苦,得寂滅的樂;然而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看視,沒有怨親高下輕重種種的分別。

②「不壞迴向」:是堅固的信從佛理;用此迴向令一切眾生明了真理,得著利益

③「等諸佛迴向」:是學一切佛的「悲 」、「智」。「智」是雖在生死,不染不迷;「悲」是修行迴向事業

④「至一切處迴向」:是以善根功能供養諸佛利益眾生;就是迴向供養一切佛,利益一切眾生

⑤「無盡功德迴向」:是修悔過的善根,因此得離一切業障;所有一如來一切眾生所有的善根,盡都隨喜;由此隨喜所得的無盡善根迴向莊嚴自己的佛土。雖用種種善巧方便來成就一切功德,然而無虛妄,無有染著。

⑥「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是能以「內財」、「外財」隨眾生的希望,便能舍施。「內財」便是身體性命,外財便是飲食衣服以至於妻子國土。由於布施迴向,令一切眾生得大智慧,而除滅大苦。

⑦「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是能增長一切善根,能修習一切善根,能究竟一切善根;由此善根迴向普覆一切眾生,令他脫離生死,亦得一切善根

⑧「如相迴向」:能成就定慧,心無依著,不動不亂也能隨順一切平等正法莊嚴佛土,成熟眾生;所修的一切善根,都順著真如平等的相。

⑨「無著無縛解脫迴向」:就是對於所修習的善根不分為人為我,便是同體大悲,修普廣賢善的行為,由此饒益一切眾生

⑩「法界無量迴向」:是能說法利生,智慧如同虛空,不可限量;由此善根迴向,等同法界

這「資糧位」以前是「凡夫位」;凡夫要經過一萬大劫的修行,方能十信成就,入「資糧位」。這資糧位要經過一阿僧只劫,方能修滿這三十個等級。阿僧只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假使萬萬是一億,萬億是一兆;這一阿僧只便是一千兆兆兆兆。但是資糧位滿只是所積集的善根圓滿足罷了,還不能算真正的修行;因為還不曾真正的明見一切法。他所了解的不過與真實道理相似罷了,便是還不能脫離名言的熏習。譬如旅行者既然資糧准備充足,便應當正式起程出門了,所以資糧位滿,便應當是修道位。但是還應當找一個人領路,方不至於迷失途徑;所以在唯識哲學中,在資糧位後,修道位前,特別添了兩位,這「加行位」是研究如何可以明了途徑的方法,這「見道位」是規定如何才是認識路徑了。

這「加行位」有四個等級:

①「暖」

②「頂」

③「忍」

④「世第一法」

在「暖」「頂」二位修「四尋思」;在「忍」「世第一」二位修「四職實智」。甚麼是「四尋思」?便是尋思這「名」、「義」、「自性」、「差別四種都是假定的,而實在是無有的。

 譬如「牛」:這個文字聲音便是「名」;這個文字聲音便是指那個二角四足一身一尾的物,就叫做「義」;那牛的實物便是「自性」;那牛所有的一切形狀作用便是「差別」。在「暖」位中一一推求這四種都是自心所變的,是假定的,是無實的,如同日出天明,所以這時候所見道理叫做「明」,由明得到安定。如同鑽木求火,未發火之先,必定先發暖;所以這位道火雖然未發,卻已有暖相,便是道火必定可發的憑據;這暖位所修的尋思叫「下尋思」。

這「頂」位更深刻的推求名等四法是唯心所變的;那時明相轉盛,定亦增進,尋思到了極頂,所以叫做「頂」位。這頂位所修的尋思叫做「上尋田心」。

由四尋思產生四種如實智,便是如實知道這名四種絕對是無有。如同官府的印信,絕對可以憑准,所以這智叫作「印」。由這印可依順真理,得著了寂定。如何由這印便可依順真理呢?因為既得這四如實智一定再進一步觀察絕對的道理。那暖頂二位不過是明了此唯心的道理,現在再研究心從那裡產生的。那「所取」是環境,「能取」是識。在暖頂二位知道所取是假的,認為只有能取:便是只知道離識無境。現在要知道離境也無識,確實知道「名」、「義」、「自性」、「差別四種是假的,那能生這四種的「識」也是空的。譬如人在暗中看見繩子以為是蛇,這是凡夫的妄見;明白的人對於蛇的認識雖除,卻還有繩的認識,這是四尋思。再觀察這繩也沒有,不過是麻;既知色香觸是假相,仔細分析生境的識也是空的,只是依於真如,於此才認識真義的一少部分;決定認可「境」、「識」二種都空,所以叫做「忍」位。

由於在「能取、所取」上,都絕對地徹知空的道理,得無間的寂定;從此便明見真實義理,所以叫做「世第一法」位,是世間最第一的法了。

那「暖」、「頂」二位的四尋思,便是明了「遍計所執性」;那「忍」、「世第一」二位的四如實智,便是明了「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這四位成就了,才是真實唯識觀,對於識的「見性」、「相性」,以及識所顯現的種種相和「名」、「義」、「自性」、「差別六種的分別都降伏消除,得到那「無分別智」,徹知一切平等平等的實狀;這便是「見道位」了。

這「見道位」,只是由資糧位因為修四加行的功夫進到修道的第一步。修道位有十個階級,叫做「十地」,這「見道位」正是入「第一地」的頭一步。

這「見道位」是就所得智慧來建立的,所以只是一念的工夫。因為這智慧兩種,所以這「見道位」也分兩位

 ㈠「真見道」是得「根本智」。

 ㈡「相見道」是得「後得智」。

這根本智是由四加行所生的體會真如的智,這智同真如平等平等的;沒有「能取」、「所取」,也沒有一名言的相狀。所以這根本智只有「見分」,沒有「相分」。沒有相分所以沒有分別;只有見分所以能隨帶真如的相狀;因為這根本智同真如是不相離的。由證得這根本智所以能證「生空」、「法空」的道理,斷「所知障」、「煩惱障」的分別種子。得了「根本智」,然後起「後得智」。這「後得智」卻有「見分」也有「相分」,因為這智所觀察的只是相似真如形相而不能確見真如本性。這「相見道」又有二種

⑴「觀非安立諦」:就是觀一切平等真理

⑵「觀安立諦」:就是觀種種差別真理

「觀非安立諦」有三個等級;

①「內遣有情假緣智」:就是觀知「生空」,能除軟口凹的分別種子

②「內遣諸法假緣智」:就是觀知「法空」,能除中品的分別種子

③「編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就是觀知「生空」、「法空」,能除一切分別種子

前二智叫「法智」,後一智叫「類智」。

 這「觀安立諦」有二種

①「觀能取所取」:便是觀「勝義諦」。

②「觀下上諦境」:便是觀「世俗諦」。

二種中每種都分十六心。這「觀能取所取」中就苦集滅道四諦,每諦有「法智」、「類智」成八品;每品又先成就「忍」後成就「智」,便成十六心。便是觀苦諦的真如得「苦法智忍」,由「苦法智忍」證「苦法智」 ,由「苦法智」證「苦類智忍」,由「苦類智忍」證「苦類智」;其除的集滅道三諦也是如此。那「觀下上諦境」的十六心,就是據苦集滅道帝令「下界」、「上界」二境,下界是欲界,上界是色、無色界;這八品又各有「忍」、「智」二心成十六心。這「忍」叫「現觀忍」,這智叫「現觀智」。現觀就是現前分明觀見的意思。由此斷「見所斷」的一百十二僅分別種子,便是「相見道」,就是修道位中的「初地」的地位了。這修道的「十地」往後再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