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大迦葉給我們的啟示

迦葉給我們的啟示

普陀山隱秀講院 林克智

據經載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時,就把法傳給阿難,隨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雞足山席地而坐,並發誓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永不敗壞,用糞掃衣蓋著,等六十七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降生成佛時,我再去拜見他,把釋迦佛的衣缽呈獻給彌勒佛,並協助他教化眾生。"說畢雞足三峰就合攏來。因此說大迦葉為永遠活著的人,據星雲大師的《十大弟子傳》說:"不久以前,法國的柏格森博土在印度的雞足山上見過尊者迦葉,並且還皈依了他。"

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苦行著稱。我覺得熟識一下尊者的行狀,對我們今天的佛教徒及對佛教的繼承和發展,將會得到很大啟示。為此,我們據經重溫大迦葉的主要事跡:

摩訶迦葉佛教的重大貢獻

迦葉出生於兩千六百年前的古印度。當時在摩竭陀國王舍城邊的摩訶娑羅陀村中,住著一位婆羅門族的大富長者,名叫尼拘盧陀竭波,他的財產比當時的國王--頻婆娑羅王還要富有,這就是迦葉父親。因為尊者出生時有與佛陀降生時相仿的瑞相,故父母為他取名畢缽羅耶那,其意即為"樹下生"。由於尊者長者獨生子,父母親對他十分疼愛。

尊者八歲時,依例受了婆羅門戒條,並請老師教他各種學問。他聰明好學,不久祭祀法、算數、文學、書畫、五明、四吠陀、星宿運行、陰陽吉凶、地震雷鳴、音樂、舞蹈等樣樣都會。但他討厭世上的歡樂,並希望離群獨居。大迦葉在沒有出家之前,就是一位志氣清高,不著欲染的青年,在父母為他娶親後,他竟然和妻子妙賢分床而睡,兩人就這樣一起生活十二年,傳為佳話。

父母先後辭世,三十多歲的尊者即與妙賢商量出家之事,結果兩人說好先讓大迦葉去尋訪明師,待訪到明師後,再回來接她出家迦葉離家訪師,但一連幾位修行者所說道理都不使他滿意,最後聽到佛陀相好威嚴的大覺者,他就去見佛陀,並皈依佛陀佛陀竹林精舍為大迦葉剃度,還為他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在剃度後的第八天,大迦葉證得羅漢果。在大迦葉出家後一年,即是佛陀證道後的第三年,由於佛陀姨母摩訶波閣波提的出家佛教中開始有了比丘尼僧團,大迦葉就請一位比丘尼將妙賢接來,加入僧團。由於她勵行勇猛修持精進,很快就證得羅漢果佛陀讚歎說:"在比丘尼中,沒有一個能比妙賢比丘尼更通宿命了。"

迦葉尊者佛陀弟子中,被稱為頭陀第一,"頭陀"就是修習苦行的意思,修習苦行僧人,應做到以下十二點:1.生活處所應是空閑寂靜地方;2.過乞食托缽生活;3.日中一食;4.節量食;5.次第乞食,不擇貧富;6.午後不飲漿;7.要守三衣缽具;8.要常坐在樹下思維;9.要常在露地靜坐;10.要穿著糞掃衣;11.要住在有墳墓之處;12.長坐不卧。

迦葉出家之後,即安心修習頭陀苦行不願竹林精舍或只園精舍的僧團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在精舍環境生活條件好了,他喜歡在露天靜坐,冢間觀屍,樹下補衣,尊者認為屍臭和白骨,對修習無常、苦、空、無我不凈觀想,比起在精舍中修更合適。大迦葉不怕日曬夜露,也不懼狂風暴雨,總喜歡住在深山叢林樹下,或是屍骨遍野的墓群之間,對於人家的勸說,他都不在乎。如舍利弗和目犍連等都曾勸他發菩提心,從事弘法利生的布教活動。他就說:"我只能如此修苦行,使來者對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並能實行。"

迦葉進入老年之後,對於苦行的修習越來越認真。有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眾說法,大迦葉身穿糞掃衣,蓬發垢面蹣跚走來,佛陀就勸他說:"你年紀老了,不要再繼續苦行,脫下糞掃,換上信眾所供奉的輕軟之衣,不要過度地疲勞。"而大迦葉深知過艱苦而嚴肅的生活對培養健美德行的重要,就說:"我以頭陀苦行樂事不為衣愁,不為食憂,沒有人間得失,我這樣做使我得到清凈解脫喜悅。"佛陀聽後就向大眾開示說:"將來佛法的毀滅,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壞,而在於僧團的不和與腐化。大迦葉的話說得很對,要弘揚佛法就必先要鞏固僧團,要鞏固僧團,就要求大家以戒為師過嚴肅的生活。我的正法必須讓大迦葉那樣的人住持。"佛陀尊者師徒間的情誼不同平常,佛對尊者有如賓客親人,但尊者不忘以師禮待佛,這和諧溫暖的師徒關系,給後世樹立了不朽的榜樣

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一天,大梵天王在靈鷲山為了要令一切眾生大利益,請佛說法,並將一朵金色波羅花獻給佛。佛陀應大梵天王之請,高升法座,手中持著波羅花朝向聽眾,但一句話也沒有說。與會者沒有一位能理解佛陀之意何在,唯有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此時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妙法門,咐囑摩訶迦葉。"說著又將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所說的"衣缽真傳"的故事,因此尊者也就成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佛陀八十歲那年,目犍連與舍利兩位尊者先於佛陀人滅,不久佛陀也在拘屍那羅城人涅槃。此時,大迦葉領五百比丘正在北方的鐸叉那耆國教化,他趕到時佛入滅已有七天。佛陀的金棺放在天冠寺中,荼毗時注入很多香油,幾次舉火都難以使薪柴燃燒。尊者到時,看到金棺中的佛陀忽將足伸出來,他即刻向佛頂禮說:"慈悲佛陀請您放心,我們會依你的腳步繼續前進的。"尊者說畢,佛陀的足即收進棺內,並以三昧真火自焚茶毗。尊者迦葉自此擔負起領導教團與流傳大法的重任。

一切教法,皆為佛在世時隨機宜而說,並無任何記錄,佛滅度後,大迦葉尊者深感年代日久,佛之教法如不錄之成文將被遺忘,故提議將佛所說的法加以結集。眾議公推大迦葉為第一結集之上首,遂有由阿閣世王為外護,在七葉窟中,以大迦葉尊者主持的三藏聖典結集。參加結集的有五百位證阿羅漢果佛陀弟子,大家公推大迦葉阿難陀、優婆離諸尊者為上首,由阿難陀誦出經藏,優婆離誦出律藏,稱上座部結集。第一次所結集的經典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與《雜阿含經》,總稱《四阿含經》。《長阿含經》破斥婆羅門教,《中阿含經》明出世間因果,《增一阿含經》明人天乘之因果,《雜阿含經》明色五色禪定。因此次結集參加人數有五百人,故亦稱"五百結集"。

此外,又有未及前來參加窟內結集者,也由大迦葉領導,以婆師婆為上首,結集經、律、論、雜及經咒五藏,稱"洞外結集"。因此次結集凡聖同會,故稱"大眾部"。佛經結集記載不一,諸說亦不同,但其史實無存疑之餘地

在佛涅槃後,大迦葉挑起統理大眾之重擔,結集經典,避免教團的分裂,對佛教的傳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一次結集過去二十年後,這時大迦葉已過百歲他就阿難尊者住的地方付囑法藏,請阿難尊者繼續領導僧團,自己就到雞足山人定,待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的出世成佛

迦葉尊者簡傳略述如上。

迦葉尊者給我們的啟示

綜觀大迦葉之行止,我覺得尊者不僅應作為當今佛教四眾之楷模,對以下幾點應該認真思考,以利正法的傳續。

1.頭陀苦行的啟示 由於時代的變遷,今天的佛教信徒,特別是在我漢傳佛教中,完完全全實行"十二頭陀苦行"的,可以說沒有了,但僧眾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單"與生活清苦,用功修持者,仍不乏其人。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現在的條件好了,住的是好屋,穿的是好衣,吃的是三餐好飯,這是過去所積的福,亦無可非議,但從惜福修行的角度來看,還是值得注意的。更重要的是佛子的住房(不包括寺院殿堂)如果過於寬暢,裝修得過於華麗,超過一般人民的生活標准,則非所宜。佛在世時也有一些比丘,為了個人生活安樂,建造了供個人居住的小小僧坊。建築時又挨家挨戶地去讓信眾喜舍木料、磚瓦、繩索等,還需要將這些東西運到建造地點。大迦葉看到這個事實,就將此事告訴佛陀,佛就說:"諸比丘,我的正法流傳,是靠僧才的清凈高尚,你們不能向居民提出要求,你們應該給他們多作貢獻才是,不要為自己的住處著想,否則會使信眾看不起的,你們的重要任務是弘法度生。"又說:"建築很多小的僧坊,供少數人享受,會分散教團的力量這樣做也會形成各自為政,起門戶之見,易增自私心理。"

佛陀是希望弟子清凈和樂的大僧團生活的,生活上不能講個人的享受,更不能搞特殊化。

2.大迦葉樂修苦行 佛法慈悲度人,而大迦葉喜離群獨居過苦行生活。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位尊者,就曾勸他走出一心修道的圈子;投入弘法利生的工作。而大迦葉尊者認為學佛的最終目標成佛,但佛法是多方面的,修行的道路應依各自的因緣而定,不能幹篇一律。尊者就繼續他的露天靜坐、冢間觀屍、樹下補衣、托缽一食的苦修生活,直到老年。後來佛人涅槃舍利弗同目犍連兩位尊者也先後離開人世。此時因緣成熟,大迦葉尊者就挑起了代佛統理大眾,弘傳佛法責任。大迦葉尊者多年修習頭陀苦行,不僅在專心苦修上樹立了法幢,也為後來代佛統率僧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度貧母生天 大迦葉福祉貧苦眾生,人舍衛大城,見糞窟中有一羸瘦的、僅以竹籬蔽身的老母,無衣無食而患重病。尊者思念,此人宿不植福,今被貧病所迫,不久當死,若不度化,會永失良機。於是尊者前往乞食,但此母一無所有,平時僅以破瓦片貯鄰家所棄洗米水汁充饑,就向她說:"我為了救濟你的貧窮,才來向你乞食,你可將身邊東西布施給我,以此布施因緣你就可種下來世富貴善根,享受永久的快樂。"老母聽後很受感動,對尊者說:"你的教導,我銘記在心,但一無所有的我實在無物可布施啊。"尊者即說:"你有布施的心,即非窮人;知慚愧的人即是穿法衣的人。你已知此二事,決不是貧窮的人了。不懂布施、不知慚愧的人,即使他擁有金銀財寶,也是愚痴窮人。"老母聽後心生歡喜,即以所留臭米汁供養尊者,大迦葉受後一飲而盡,並告貧母:"母今意中所願何等,悉可得果其願。"其人因厭於世苦,又聞天上快樂,即祈迦葉:"願以微福得生天上。"後數天,老母病故,以此供養功德生忉利天為天女。為報答救度之恩,天女下降人間,散天花於尊者身上,五體投地禮拜而還。

讀此"度貧母生天"因緣,可聯想到度人不要有方便,更應不怕苦、不怕臟,如此方能取信於人。在度人出三界之同時,更應使貧困者擺脫困境,故要先建立人間極樂,使貧者即得現世之樂,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人佛智",是為廣度眾生之要務。

4.佛分半座與迦葉 時大迦葉在韋提訶山帝釋石室,與五百比丘同住其中行頭陀乞食,少欲知足,樂遠離行。此時大迦葉因神力所召,於石室中忽然不見,現於竹園鹿母講堂。大迦葉披糞掃衲衣,來到佛所,稽首禮敬後,合掌而立,佛分其半座命就坐,迦葉惶恐不敢順旨,與會大眾亦皆不解,佛即宣說迦葉大行淵廣之事,給以稱嘆。在佛移身讓坐之時,大幹世界六種震動。從此故事中,我們可見佛對尊者十分器重,為師關系榜樣

5.拈花微笑 此公案藏經未載,唐德宗末金陵沙門慧炬所撰《寶林傳》始記此事,宋以後之《人天眼目》、《無門關》、《五燈會元》、《廣燈錄》、《聯燈會要》諸書,都有記載。《宗門雜錄》載,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經中有:"梵天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迦葉。"'《宗門雜錄》還說:"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秘藏,世無聞者。"《佛祖統紀》卷五,亦引此說。自佛陀心法於大迦葉後,印度禪法就-直傳承下來,共為二十八祖,其傳承亦稱"西天四七"。據此,大迦葉尊者禪宗之初祖。

6.無上正法付囑 佛陀涅槃後,由大迦葉尊者繼承佛陀的弘化事業,統率僧團。《大涅槃經》卷二載,諸比丘再三請佛住世,佛言:"汝等不應作如是語,我今所有無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舍利弗問經》載:"我尋涅槃,大迦葉等當共分別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異。"

從上面所引經典可知,為了正法的流傳以及僧團繼續有好的領導者佛陀早就注意到繼承的人選。在當時的教團中,被公認的合適人選,就是大迦葉尊者。而尊者在佛滅後,亦毅然承擔了這個重任。佛陀的人滅是佛教的大事,凡受到佛陀法乳所滋潤的,無不感到悲痛。此時大迦葉尚在北方鐸叉那耆國弘化,聽到佛陀已人涅槃,立即動身奔向拘屍那城,在途中竟聽到有個比丘說:"大沙門在的時候,為我們制定了很多規則,使我受到極大的困擾。現佛已人滅,這是個好事,從此我們可以得到自由了。"大迦葉聽此語,就想佛陀剛剛人滅,竟有佛子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因此在感到悲傷之餘,為免如來正法不受惑亂,應及早結集法藏。

對此,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一個好的領導,必須培養出好的事業接班人,否則事業將會被夭折掉,佛陀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7.三藏聖典的結集 關於第一次結集,諸說不一,一般認為《五分律》卷三十、《摩訶僧只律》卷三十二及《善見律毗婆沙》卷一等所記較可信。結集之事在上章中已有述及,這裡主要談一下大迦葉主持經典結集帶給我們的聯想:按"結集法"結集經典必須聚眾多比丘,依戒律之法組織會議,會中選一人使登高座,向會眾發問之,聞回答後更問會眾,直至無有一人異議時,則定為如法佛說。其與會者均應已證得羅漢果,他們多聞與才學德行之優就不說了。我國的佛經翻譯,也十分嚴謹。聯想起近十多年我國出現的佛經白話翻譯熱,就有許多事值得思考。我們不能要求聽過佛的說法和證得道果的人來做,這也是不現實的。但是否可仿照古代譯場的做法,集多人之智慧做得更好一些呢?經典的翻譯同結集一樣,是十分嚴肅的事。我想今後學佛沒有幾年文字功底又很差的人就不必再滿腔熱情地去做這"擾亂佛法。的事了。話又要說回來,:佛經的古文白話翻譯工作亦不一定要做,這不是語種的差別,真要讀經,只要多看、多學,古文也不有什麼大的障礙,慢慢的還是可以讀懂的。

8.迦葉傳衣彌勒 佛敕大迦葉尊者釋迦如來袈裟之後,於雞足山人定以傳之於彌勒。從《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之第三經內,有"世尊告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住世羅漢尚有君屠缽漢、賓頭盧、羅雲等三位尊者),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還說彌勒佛之龍華初會有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成阿羅漢,第三會有九十二億人皆證阿羅漢其所度者,悉是釋迦世尊遺教弟子。凡曾聞釋迦如來之教,彈指頃修行善本者,自稱南無佛者。供養三寶者,屆時皆蒙得度。大迦葉尊者說是見證人。

閱大迦葉尊者這段因緣給我們增強了學佛信心。我們今天有緣得逢釋迦世尊之教,當努力修學,力求當生解脫彌勒佛的龍華三會,定有我們重會之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