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教宗賢首 行在彌陀——紀念楊仁山居士誕生一百五十周年

教宗賢首 行在彌陀——紀念楊仁山居士誕生一百五十周年

林克智

楊仁山(1837—1911)層士,是近代佛學復興者。名文會,以字行,安徽石埭(今石台)人。他早年遍習孔、老、庄、列諸子之學,並懂天文、地理、歷數、音韻等。

一八六三年他於病中讀「大乘起信論」,因而對佛教生了信仰,在他「一心學佛,悉廢其向所學」的同時,覺得要想宏揚佛法,必要有完整的佛教典笈;又因梵本藏經翻閱不便,遂生刻印方冊本藏經,以利流通之志。於清同冶五年(一八六六),集同志者十餘人,創立「金陵刻經處」於南京。他曾編「大藏輯要目錄」,擬刊包括大小乘佛典:四百六十多部。三千三百二十卷的「大藏輯要」以利後學。惜逢經濟等種種困難生前只完成二千餘卷,但重要的著述均己刻印出來,像賢首的十疏之六和一些雜著、嘉祥的「三論疏」,慈恩的「唯識述記」、「因明述記」,善導的「觀經疏」等,我國久已失傳的要典,都從日本搜得底本,精加校勘,刻版流通,即使他本人刻印「大藏輯要」的宏願尚未全部實現,但其成績是不可估量的。

除刻經之外,楊仁山居士佛學研究和佛教教育事業亦有碩大貢獻。一、九o八年秋,他在金陵刻經處設只洹精舍,自編課本,招生教授佛典及英語、梵文。後來在佛教事業佛教教育事業上,做出偉大貢獻太虛法師,就是當時只洹精舍學生一九一o年他義發展組織佛學研究會。他既任會長又是主講。後來創辦支那內學院的著名的佛教學者居士歐陽竟無,此時即就學於他。在他的指導之下?其他會員如譚嗣同、桂伯華、梅光義、黎端甫、李證剛等都各擅專宗,均有獨到的造詣。

楊仁山居士畢生從事刻經,興辦佛學研究會,創設佛教學堂事業。不但對晚清的佛教振興起很大作用。並且在近代我們的文化學術思想界發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這些均已成為讀者所熟知。下面我想從他本人的佛學思想方面,作一介紹:

由於楊仁山居士因讀「大乘起信論」而信佛。我們可以說他從馬鳴大士的勸贊念佛中,使他罵信凈土。他創刻的第一部佛典就是「凈土四經」,以後他義匯刻了「凈土經論十四種」、「古逸凈土十書」等多種凈土宗經論。他推崇明末大師——連池、紫柏、憨山、藕益。他認為「馬鳴、龍樹」二菩薩釋迦遺故中的大導師,西天東土,教律禪凈,莫不宗之」。他在與「陳大監、陳心來書」中曾說:「「大乘起信論」一卷為佛學綱宗,先將正文讀誦純熟再將(賢首大師)「義記」、「別記」悉心研究。於出世之道,思過半矣」。賢首以「大乘起信論」發揮「華嚴經」思想。建立起華嚴宗教理。楊仁山居士則認為:「以一切佛法,入念佛一門即從華嚴經」融攝無礙之旨也」。他還認為:「凈土一門,括盡一切法門,一切法門,皆趨凈土一門」。因此、,現代學者皆認為楊仁山居士「教宗賢首,行在彌陀」。

楊仁山居士對於凈土之理,深有研究,且力躬其行。他還著有「觀無量壽經略論」。我們統觀楊仁山居士凈土思想,是既繼承凈土宗諸砠。而在行持上則有聽獨特,現簡單敘述於下:

凈宗諸祖,初重觀想念佛。以後諸師均主張持名念佛。謂「末法眾生,根機陋劣,非持名無以出離生死。」與他同時尚有凈宗十三祖印光(1861—1940)大師,尤倡持名念佛。楊仁山居士則認為單持名號或一心專念。日久易於疲勞,以致產生懈怠,甚至走入歧途。因此必須「以深妙經論,消去妄情,策勵志氣,勇銳直前,方免中途退墮也」。(見「學佛淺說」)。他認為凈土法門的行持,應以觀想、持名兼修,在他所著的「觀無量壽經略論」中說:「此經專重觀想,小經專主持名。近代諸師,以觀法深微,根鈍難入。即專主持名一門,若觀想逕可不用,何以大小二經皆詳演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耶?」他在「十宗暑說」中又特別指出:「此宗以觀想,持名兼修為上」。

近世凈宗一般認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皆仗彌陀接引之力。他則認為修持必須以「三經一論為津梁」,大力倡導自他二力並運的旨趣。他曾說:「蓋生品之高低,見佛之遲速。證道之淺深。受記之先俊。皆在自力修行上分別等差。」此理純與凈宗諸祖之見相合。惟在行持上主張觀想、持名兼修的原則,在近世說來,可認為是他的獨到之處

楊仁山居士本人「獨尊賢首,行在彌陀」,而他在佛學上則諸宗兼顧,對接近於他的學人就因材施教,各就其所長分別鼓勵深入余宗,絕對沒有門戶之見,這對於現代各宗派在弘法時,各執唯我獨「是」的人,應從中得到教益!

摘自《內明》183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