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居士名家文集:華嚴念佛三昧論(彭際清)

華嚴念佛三昧論 

  清 彭際清述

  華嚴念佛三昧論敘

  大乘起信論雲。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佛者以覺攝不覺也。念佛三昧者。以覺攝不覺。入於正覺海也。華嚴諸佛一切三昧。而其間念佛三昧。為一切三昧中王。大莫過於是。方莫過於是。廣莫過於是矣。知歸居士念佛三昧者十數年。而又於華嚴義海。一門深入。頃過鎮江。出所著華嚴念佛三昧論見示。舉清涼棗柏恆河沙字數。而包舉以五六千言。覺疏鈔合論非多。此論非少。且當棗柏著論時。行願全品未至此方。故於他方凈土。輒生別異。此品全出。必待此論而義始完。其殆阿彌陀佛神力加被。俾居士隨宜說法。廣導群品者乎。竊謂念佛凈土者。轉煩惱惡血。為清凈法乳也。由念佛而獲三昧。所謂念歸無念。轉生乳為熟酪也。於三昧精進念佛。所謂無念而念。變熟酪為生酥也。由念佛三昧。遍歷一切三昧。夫然後具足念佛三昧。變生酥為熟酥也。以念佛三昧。統攝無量無邊不可說三昧。以無量無邊不可說三昧攝入念佛三昧。即念即佛。非念非佛。微妙神通不可思議。轉熟酥為醍醐也。不能轉乳為酪。雖念佛而不能得三昧門。不能變酪為酥。不能以念佛三昧攝一切不可說三昧門。不能轉酥酪為醍醐。不能以念佛一門。直超十地等覺。獲大圓鏡智。坐證無上菩提。夫念佛差別。而三昧有淺深。三昧之淺深。念佛差別也。文治自弱冠即喜修禪。四十以後。始兼修念佛。比年來以念佛為禪。復以禪念佛。禪凈並運。將終老焉。敢以所見質之居士。幸有以教我。

  歲次甲辰春三月無餘學人王文治撰

  華嚴念佛三昧

  菩薩弟子 彭際清 述

  念佛法門。諸經廣贊。約其總貫。略有二塗。一普念。一專念。如觀佛相海經。佛不思境界經等。但明普念。葯師琉璃如來經。阿閦佛經。無量壽經等。特明專念。今此華嚴。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專亦普。略標五義以貫全經。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門。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別申問答豁破群痴。普與見聞。同歸一乘雲爾。

  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塵剎。諸佛無所證。全證眾生自性耳。如來出現品雲。菩薩摩訶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又雲。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文竟)雲何離於妄想。須知一切眾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於此信入。諸佛身無處不現。清凈圓滿。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無所。從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故曰才發菩提。即成正覺。如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廣明斯事。如是念佛。能於一切處見如來身。又如光明覺品。世尊放百億光明。從此三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盡法界虛空界。而文殊說頌。教人離於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遍一切處觀於如來。是為入佛正信。出現品亦雲。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眾生見於如來。應遍一切處見於如來。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身亦復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又雲。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差別境界法界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文竟)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如來境界故。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於虛空。無有限量。

  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者

  一切如來法界量。現種種身。示無盡莊嚴。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而為其體。如世主妙嚴品雲。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文竟)以此智不思議故。無分劑故。為能具足如斯力用。在凡夫地。聞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圓修圓證。墮於二乘聲聞境界諸佛大用不得現前。是故此經初會六品。全顯如來果德。二會至八會三十二品。明進修階次。直至菩提。總之不出六位因果。為令行者昭廓智境。窮諸行門。不取偏空而嚴佛土。而初會中普賢三昧一品。正顯佛華嚴全體。經明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藏身三昧。此三昧者。依於法界。稱性遍周。一切剎塵。普身示現。教諸眾生不舍塵勞。繁興大用。隨說世界成就品。說華藏世界品。以示凈穢諸剎。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賢願海者。一切處無非佛土。一切時無非佛事。此三昧品貫徹全經。尋文自見。至善財童子遍參知識。而德雲比丘解脫長者。[鞥-合+(白-日+田)]瑟胝羅居士。俱以念佛一門而得解脫。如德雲言。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凈。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凈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文竟)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詣十方以下。即念報化佛也。隨順法身。起於報化。法身無量。所感報化亦復無量。故下文雲。見於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文竟)是名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諸佛別無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隨順眾生而作佛事。此念佛人亦復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觀行具足故。能見佛光明智慧光明。不從人得。唯藉緣因得顯發故。下文又開諸大菩薩三七念佛門。盡於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三昧門。又如解脫長者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見十方各十佛剎微塵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光明如來蓮華世界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文竟)所謂無礙莊嚴解脫者。離一切相。成一切相。雖然如夢如幻。而亦不壞夢幻諸境。若不入此夢幻法門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連等在逝多林。不見如來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又如[鞥-合+(白-日+田)]瑟胝羅言。我開栴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我入此三昧。隨其次第。見此世界一切諸佛。所謂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提舍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華佛。如是等而為上首。於一念頃。得見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說可說世界微塵數佛。(文竟)此佛種無盡。皆由普賢願行所生。蓋普賢願行。俱以四無盡句而得成就。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是則佛種無盡。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是知諸佛報化。該一切數。如阿僧祇品說。窮一切時。如如來壽量品說。遍一切處。如菩薩住處品說。如是念佛。二際平等生滅一如。盡未來劫無有間斷。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者

  夫法身無朕。假於名而法身顯矣。報化無邊。緣於名而報化該矣。須彌偈贊品雲。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但聞佛名。已植勝因。何況數數繼念。如文殊般若經雲。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文竟)阿彌陀經亦以執持名號。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又如兜率偈贊品雲。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賢首品雲。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常住。前偈論持名。故言數。後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數。而莫知離量之數。知即數之名而不知離數之名。知離數之名終日念而未嘗念也。知離量之數。故念一佛而即遍攝一切佛也。如隨好光明品雲。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及以我所。(文竟)然初入此門。必依乎數。日須克定課程。自一而萬。自萬而億。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內。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報化不異名字名字不異報化。亦復如是。故如來名號品。謂一如來名號。與法界虛空界等。隨眾生心各別知見。則知世間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又如毗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盧概之。以一切諸佛皆有毗盧藏身故。古今不異故。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亦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三世。當念無餘。不歷剎那成佛已竟。

  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

  如世主妙嚴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諸頌。各出自證法門。以如來果地發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自是說如來現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各有十方諸大菩薩及諸世主說偈贊佛。而十地品每歷一地。必曰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諸位階次雖殊。莫不以念佛為其本行。佛佛道同。舉一毗盧攝無不盡。故普賢十願常隨佛學一門雲。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可說身命而為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文竟)由我本師因地修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所感報化。亦廣大無邊不可思議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自性。起勇猛心。起儋何心。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又如寂靜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已能入十不可說可說佛剎微塵法界安立海。見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剎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十不可說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國土。一一佛土。皆有毗盧遮那坐於道場。於念念中成等正覺。現諸神變。所現神變。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而開敷樹華夜神入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門。憶念毗盧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見。妙德圓滿神得自在受生解脫門。入毗盧遮那無量受生海。亦見如來於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剎。示現受生。常無間斷。(文竟)如是念於毗盧遮那。即念是佛。即佛是念。盡十方虛空乃至針鋒芥子許。無一不是毗盧法界。是名念法界佛。亦名遍念一切佛。所以善財童子初參德雲。即聞念佛法門。最後普賢菩薩為說稱讚如來功德偈教人信解。依舊不離念佛法門法界始終。更無二諦。偈曰。或見此界妙無比。佛無量劫所嚴凈。毗盧遮那最勝尊。於中覺悟菩提。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悉已住於灌頂地。充滿十方諸世界。又雲。或見釋迦佛道。已經不可思議劫。或見今始為菩薩。十方利益眾生。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無上大導師。次補住於安樂剎。(文竟)是知諸佛法界。遍攝遍融。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隨眾生心。見各不同。而佛本來常不動故。故末卷即以迴向極樂終之。具如後文所說

  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者

  普賢行願品雲。欲成就如來功德門。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於此願王受持讀誦。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文竟)是經專顯毗盧境界雲何必以極樂為歸。蓋阿彌一名無量光。而毗盧遮那此翻光明遍照。同一體故。非去來故。於一體中。要亦不礙去來故。如大乘起信論雲。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文竟)蓋毗盧報土。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而極樂九品分張。萬流齊赴。一得往生。橫截生死。視此娑婆。迥分勝劣。諸經廣明。今不具錄。然他經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觀丈六。乃至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數量。未若此經一念普觀。豎窮三世。橫亘十虛。初發心時。即超數量。所有凈因。最為殊勝。由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遍攝眾生。與此願王體合虛空。絲毫不隔。是故。不移時。不易處。任運往生。還同本得。下文雲。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所共圍繞。(文竟)文殊普賢不離此處而現彼方。隨眾生心。念念出現。故知阿彌陀佛在極樂國中。常轉此經。熾然無間。又此法門。非妙智觀察。無以明我心本具之凈因。故首文殊。非大願莊嚴。無以圓我心本具之凈果。故次普賢。而觀音彌勒。一則次補彌陀。一則次補釋迦。二聖同會。以證樂邦華藏通一無二。而彌勒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此凈土之正因也。觀音以如幻聞熏無作妙力。遍入國土成就菩提。此凈土之極果也。下文雲。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智慧力。隨眾生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眾生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文竟)全部華嚴。於此結果。諸有智人。決宜信入。一念因循。輪迴無盡。嗚呼苦哉。

  或問。如上五門。為當從一門入。為是五門並入。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彌陀。全顯唯心凈土。舉一法身。攝無不盡。然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故華嚴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諸佛。然五位進修。不無趣向。未臻妙覺。階次宛然。至十地始終。以大願力。於一念頃見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隨所見之佛而為差等。此土行人。縱能伏惑發悟。而未證無生。寧逃後有。不依佛力。功行難圓。必待迴向樂邦。親承授記。凈諸余習。成滿願王。斯為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其或粗窺向上。未盡疑情。尤須專一持名。翹勤發願。如子憶母。畢命為期。加以教觀熏修。助發勝智。感應道交。功無虛棄。斯則全憑一念便攝諸門。所貴絕利一原。切忌回頭轉腦。

  又問。子欲闡念佛法門。何不以凈土諸經為導。而力主華嚴。據果論因。恐難合轍

  答。子不讀無量壽經乎。經中敘分。首述普賢行願。勸進行人。三輩往生。俱雲發菩提心。終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縱修功德。還墮胎生。然則誠欲坐寶蓮華。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賢願。回嚮往生。今此華嚴正當其教。至觀經上品上生者。必誦讀大乘方等經典。言大乘方等。則又莫若華嚴最尊第一。因果無差。有何紆曲。

  又問華嚴法界。密義重重。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雲何唯一念佛門而能普攝。

  答。誠如所說。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門。乃能遍徹無邊法界。是故善財童子普賢一毛孔中。過不可說可說佛剎微塵世界。盡未來劫。念念周遍無邊剎海。此念佛人亦復如是。以一念本無量故。且杜順法界觀。特設三門。一真空門。簡妄情以顯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無礙門。融理事以顯用。即前念佛功德是。三周遍含容門。攝事事以顯元。即前念佛名字是。又清涼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即入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即入理事無礙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測。即入事事無礙法界。是知一念佛門。無法不攝。故此經以毗盧為導。以極樂為歸。既覲彌陀不離華藏。家珍具足。力用無邊。不入此門。終非究竟。

  又問方山論謂他方凈土。是權非實。准今所論。如何會通。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實報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餘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聖交參。或穢或凈。此土行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迴向西方。惑業未斷。生同居土。欣厭既切。粗漏漸除。聞法增進。生有餘土。若修圓教為因。深達實相。以普賢行願。回嚮往生。便感得實報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是故。住權乘者。一切皆權。如法華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實相者。一切皆實。如此經極樂。全具華藏故。方山著論時。行願末卷未至此方。故於凈土一門。輒生分別。卻與經文互相乖刺。須知從真起幻。即幻全真。生滅俱離。自他不二。一念圓融。普周法界。方為一乘中道了義。且方山吃緊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覺。然依教詮判。正大不易。何則圓信位中。見思惑盡。並斷塵沙。進入圓住。豁破無明。證無生忍。位齊別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驟希寶位。即謂本來是佛。不落階梯。亦賴善巧方便。始能克證。何如行願末卷中說以深信心持誦十大願王。一剎那中。往生極樂。住不退轉。從凡夫地。創發信心。橫超直入。至圓至頓。無比無倫。幸遇完經。因緣非淺。衣珠故在。客作徒勞。奉勸高流。同心信受。

  又問。隋僧靈干作華藏觀。臨終見大水彌滿。華如車輪而坐其上。但得直趣華藏。何須更覲彌陀

  答。華藏世界。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有十不可說微塵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世界。西方極樂亦在其中。首楞嚴雲。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今靈干所生。其為極樂凈土邪。其為余方凈土邪。俱未可知。然則但覲彌陀即是直趣華藏。前有善財。後有龍樹。如斯軌轍。千聖同行。不遵佛敕。自困多岐。是則名為可憐憫者。更以近事征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圓頓教觀。晚主延慶。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別徒眾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乃令舉所述彌陀贊曰。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我與彌陀本不二。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猒。贊畢。隨眾唱佛數百。諷觀經至上品上生即斂念坐脫。極樂華嚴。是同是別。諸有智人。急須著眼。

  是論作於乾隆四十八年冬十二月。既成。汪子大紳評之曰。此凈土正因。華嚴正信也。又曰。五念一念。一念無念。其明年春。過丹徒。王子禹卿見而賞之。為之敘。大紳頗嘆為奇特。尋奉 先尚書公諱。既葬。屏居僧舍。展讀大經。與方外友性宗唯然相質證。輒於此論時有損益。其後數年。自錢塘歸。重閉關文星閣中。修念佛三昧。長夏寥寂。復出前稿點勘再周。錄成此本。於賢首方山外。不妨別出手眼。設遇雲棲老人。定當相視而笑也。

  時乾隆五十六年六月晦際清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