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共一卷,是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

耕雲先生釋疑《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uploads/content/2022/june/21d6f8490f0dd18d9251377c09a72ecb.jpg" />

  問:心經摩訶般若的素描,它的修行方法如何?是否為觀自在

  答:古人翻譯佛經有三個同義的字,一個是觀,一個是覺,一個是照,這三個字看起來迥然不同,用法也不同,但在佛經上來講,卻有相同的涵義。就修行而言,往高處講,一落入方法是有為法,就不是真修行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圓覺經講:‘作、止、任、滅’,這都是有為法。‘作’就是有所作為,如念經、磕頭、拜拜等,乃至包括打坐,停止妄想都是有為法,沒有心就沒有妄想,沒有水就沒有波,有心就有念,有水就有波,真正進入不二法門,有念即是無念,我們現在大家在一起,彼此同化了,我若是無念,我能什麼呢語言就是念的聲音;我若是有念的話,我能使各位無念嗎?我現在不講你看你有沒有念?你要保持這個,就是真正在修行摩訶般若

  問:如何修,才算是行深般若?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實踐,才能契入甚深般若

  答:行深般若你行了才知道,你不行,光問我我說了你也不知道。各位現在的心態就是行深般若,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工作,都保持這個心,就是修行,把錯誤的、不正確的、不合八正道的行為,都修正過來,就是修行

  問:當運用表層意識而同時覺知起心動念,在無私、無我、不自欺等自然流露表層意識狀態下,是否可以算是已經上路?

  答:絕對是上路,不但是上路,而且是行深般若佛法講深,是很深的,你無法接近,講淺,也是很淺的,就在你跟前。各位現在已經把全部心經做到了,現在的心態,完全符合摩訶般若

  問:導師說:從小學至大學所學的教材都叫做蘊,而蘊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怎奈每天生活上都需要用到這些知識,雖然理上知道這些都是假有不實,但是事上卻難以擺脫,每天均需處理各項繁雜事務,均與五蘊為伍,請問如何才能去除五蘊所累積的不良影響?為什麼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夠度一切苦厄?又如何過化存神?如何空其所有?

  答:佛法是不二法門有無不二,自他不二,各位看《不二法門》的講詞,那隻是提綱,開個頭而已。照見五蘊皆空,空是什麼?空就是無限的可能,是發展的餘地,是萬有的本源。空的基本屬性,一個是解脫,一個是般若。有解脫般若,空是死的;有般若解脫,空是受罪的,是業障。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解脫了,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充滿了希望,空是個生命,是宇宙生命,是宇宙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在聚集,蘊就是蘊藏。五蘊皆空,就是要五蘊解脫,學識變成工具,不再構成障礙,要你自我主宰,運用這些表層意識而不被這些表層意識干擾五蘊一空,五蘊當下就成了解脫般若。不要把空當作消滅,空不是消滅,空是不生不滅,是永恆。

  修行如果照見五蘊皆空,在你真心觀照之下,表層意識(你的分別心)從小學到大學所學知識都會原封不動地在你面前,但是它不會干擾你,它不過都是生活中的工具,如此而已,並不是要你消滅它。而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你就當下得到解脫。坦白的說摩訶般若就是知覺,就是大智慧,就是一切智慧母體

  問:在過活實際人生時,應如何用心才是般若觀照?

  答:不二法門用心就是不用心,不用心就是用心。你用真心,用無我心,用客觀心,去過活人生,一切行為、想法都不會過當,都不會有偏執都是極為正確的。般若是個東西,看不到的,你有安祥時,就是在般若照了

  問:觀照般若信心銘上說的‘虛明自照’是否相同?

  答:這個也同也不同。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就相同而言,佛法是不二法門,那裡有不同的呢?既然是不二,當然相同。就不同而言,迥然不同。在般若系統佛經中,般若區分為四種,第一是實相般若,是生命本體。第二是觀照般若:順應萬事萬物。第三是文字般若,用文字顯示佛法的勝義。第四是眷屬般若,法不孤起,一定有眷屬,如六波羅蜜,屬於眷屬般若。因此,般若分開來講,不可勝計,歸納而言有此四大類。而‘虛明自照’只有一個。剛才說在佛法里覺、照、觀都是同義字,‘虛明自照’就是‘自覺’,照體獨立。在不二法門裡,照就是不照,不照就是照。解釋這一句,古人得很好,‘如珠吐光,還照珠體’,好像夜明珠發出的光,照亮誰呢?照亮它自己,所以照與不照,能照所照,都是不二的。

  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般的認知里,‘不異’就是‘即是’,但在心經這樣精簡的短文當中,為什麼要重複這兩句呢?對境無心,色即是空,如何避免對人的冷淡呢?

  答:這個大家都應知道,因為佛為了要說明色即是空,他必須要強調,古人說:‘前箭猶淺、後箭深’,色即是空還淺,這一箭射了五寸,色不異空就射了一丈,說色即是空,你不相信,再說個‘不異’,就沒有差別,沒有距離

  佛法的最大力量慈悲菩薩的情是‘熱情熾然而迥超無我’。一般凡夫的情是我愛、我欲,菩薩是無緣大慈──我對你同情不因為你是我的親人同體大悲──你痛,我感同身受。你若有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就不會對人冷漠,你會熱情熾然而迥超無我。修學佛法若沒有走入佛法正途,因私心私慾使得情感降低了、冷漠了,那是走入歧途。你若是愈來愈熱情、愈無私心愈熱情,不要說別的,急公好義,就是一種無私無我的熱情表現,你去掉了私我,對別人同情,對別人關懷,你就不可能對別人漠不關心。

  問:心經主體乃描述修行人須達到人(眼耳鼻舌身意)空,法(色身香味觸法)空,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修行要如何才能達到人、法兩空?

  答:你的答案就在你的問題,你的問題就在你的答案中,你的問題的前半截,就是你後半截問題的答案。我剛才說空的兩個基本屬性,一個是解脫,一個是般若你要空去眼耳鼻舌身意,那你當下解脫,但是智能還在你要空了色聲香味觸法,你當下、立刻消失障礙

  如何達到人法兩空呢?‘盡大地是個解脫門,把手拽伊不肯入’。只要保持現在的心,也就安祥心,就是達到目地。

  問:修行人應如何契入真空才算正確

  答:安祥就是正修的途徑,你要安祥深深、秒秒安祥、時時自覺、念念自知,這就是你修行最好的要領。你時時自覺,如珠吐光,還照珠體,發光自照;時時自覺、念念自知,有個念頭,自己都知道,當你當下無念、無住也無相了,這是什麼?這就是真正修行的契入。

  問:空是大宇宙真實與永恆,而修道者證得了永恆的空性,不再緣起世間,度化有情真實與永恆的空相中,是否會感到寂寞?若說那是常樂我凈,是樂在無掛礙嗎?若緣起不息,迷於隔陰,又未遇良師,豈不容易沉淪?

  答:你不了解修行緣起在這個地方並不恰當,緣起就是萬事、萬有形成的條件,問這個問題,用這種辭匯不恰當。你說人會寂寞嗎?因為有我寂寞我執沒有斷是會感到寂寞,不甘寂寞也不學佛。前幾年講牧牛圖頌,這個太淺了,如果要講,我要擴大,我講牛的禮贊,借題發揮,借用牛來講人天一貫,世法、佛法一齊講;那就是說你想獲得必須先付出,你不想付出,只想獲得,那是賊,你要不付出寂寞你也難證安祥釋迦牟尼老人家,付出了江山,付出了社稷,付出了享受,付出了權勢,付出了一切別人夢寐以求得不到的,然而他成佛了。你學佛法,要付出什麼呢?起碼你把不甘寂寞付出吧,把那些消遣的、浪費時光的、無謂的交際應酬、遊戲付出才可以,你完全不付出,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證得了永恆的空性,你就自由了,你就不問這些問題了,你也沒有這些問題了,任何問題都不發生,無欠無餘,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恰到好處緣起不息,與證得空性,是相矛盾的。緣起、緣滅與你無關,你完成空的人格化,空的本質就是解脫般若那就有什麼緣起緣起就有緣滅,你不起的話,你就不滅緣起不息就與你無關。

  問:生命的全體大用狀態及用處為何?這大用的形成,是否與根器發心以及使命有關?

  答:都有關也都無關。什麼是全體大用?提問題的人我相信現在在座,以你現在心態無論做什麼都是全體大用你要不用現在的心態你要去修是修不來的。所以你講無六根、無六塵,重視生命解脫,是不太恰當的,因為佛法不講有無它是不二法門佛法只重視生命解脫般若就是生命現象解脫就是生命的覺受。

  問:頓覺身心泰然,頗有回鄉的親切感,可是仔細觀心,尚有塵霧蒙蒙,有塵緣未了的牽掛,古德說:‘只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難道要橫著心腸去了斷嗎?

  答:當你橫著心腸去了斷時,那就表示不能了斷。不二法門,了斷就是不了斷,當下就了斷,佛法要你離邊見,了與不了都是邊見。你學安祥禪,你照心經修行,都沒有邊見。沒有什麼了、不了;解脫、不解脫;此岸、彼岸都沒有,最現實最不落空的,就是安祥的感受,你能保持安祥就不會落空。當我停止說話幾秒鐘,你們各位沒有念,但是你的鼻子眼睛都在,沒有給你割掉吧!心經為什麼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因為只有知覺而沒有牽掛,只有自在的覺受而沒有一切的障礙,就解脫了。

  問:面對較複雜的事物時,如何確知那不是仍含有我、法二執的純知覺?而又能恰如其分?

  答:面對複雜的問題,會有我法二執,那就功夫不到,孟老夫子說‘雖千萬人吾往矣’!不管人多人少事多事少都沒有關係,你抱著心安無愧的心,無私無我的心,抱著秒秒安祥的心去處事情就對了。

  問:十二因緣的起點,無明是怎樣來的呢?

  答:無明就是不認識自己,迷失自己,忘掉自己。無明生命同在,佛經上叫無始無明無明沒有開始,與生命同在,是生命的一部份,當你認識了真假、是非、正邪,你自己的純生命是什麼的時候,無明就沒有了。

  問:我們人生的覺受,幾乎百分之百的真實,與心經所描述的覺受,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作比較是百分之百的虛幻,請問眾生為什麼會淪於把虛幻當真?就像眾生面對生老病死苦痛那種感受,是那麼地真實

  答:你若認為這一切是真實的,那你就不必學佛法了,學佛的基本前提就是:你要肯定真假、正邪、是非、真偽。你若認為色、聲、香、味、觸、法是真實,那你就不用學佛法了,因為你不了解什麼是真實

  為什麼會淪落?就是無明無明就是我執,我執就是錯的,真我無所執、無可執的,真理自他不二的,物我不二的,真我是與宇宙合一的,假我是私情私慾,就是表層意識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只有生命,但是沒有這些垃圾學佛法,就是要‘空其所有’,把你所有的東西,拿來當工具,不要讓它主人。‘切莫實其所無’,整個大宇宙都是你的,你還要充實什麼呢

  問:我們應該要如何用心,才能過活實際人生?而又能既存在又超越,邁向覺醒之路

  答:博陵王問牛頭禪師:‘恰恰用心時,若為安穩好?’我現在用心的時候,要怎麼樣才妥當呢?牛頭融禪師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欲知無心處,不與有心殊’。問如何用心才妥當呢?正在用心時,就沒有心可以用,雖然沒有心可用,但是並不妨礙你用心,若講些道理那就很累,直截了當的說那就簡單。真正的修行人無心的,無心就是體用不二,心空、用空,用空不是無用,是用而不執著。如何用心當你出現安祥時,你去體會日用的心,自然明白。

  各位要是能夠一直保持現在的心態就不虛此行。如果能夠一直保持到老,就不虛此生,沒有比這更快、更簡單的,這是無為法,你要保持到一年,什麼都有了,世間上一切有為法所達不到能力,你都有了。如有問題,那是你誠敬信夠不夠。

  問: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境界是否必須擺脫肉體後才能到達?當我們有個皮囊時,如何確知達到解脫彼岸?又如何防微杜漸,不退轉?

  答:像這樣的問題,答案都在你所提的問題中。你如何到達循聲救苦的心態境界?當你看痛苦的人你同情,看到可憐的人你流淚,那你就觀世音菩薩心態你就觀世音菩薩的顯現。

  如何能夠不退轉?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不斷地找自己的麻煩、不斷地戰勝自己,保證你不退轉。

  問:常念般若波羅蜜多心咒,能消業障、除一切苦的原因在那裡呢?

  答: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你一腦子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咒,妄想邪念就起不來了,很簡單

  問:當身體病痛的時候,‘能除一切苦’,是否系指安祥的感受不變,而身體病痛依然存在?

  答:就我自己的身體驗,應該是安祥的感受不變,而且把身體痛苦沖淡、稀釋,也就不感到什麼痛苦了。

  問:證得父母生前本來面目,跟在老師面前所傳的心態,是否相同?層次是否不一樣?

  答:這在每個人根器,是不是累劫修行,到這一世觸機遇緣大事了畢,你在我面前安祥到什麼程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在禪刊中,有些大陸讀者看到禪刊、看了安祥集,桶底脫落,一切空了。空是什麼?就是解脫般若。什麼都沒有了;一切的妨礙、干擾都沒有了,但是生命還在

  問:聖人也有無明也就是住地無明可以用安祥心的察覺來打破嗎?還是需要明師點破?

  答:沒有人可以給你點破,點也不破,要你自己打破,要你自己肯定、肯決、認知、認同真我──那個原本的心態生命基因,而且要能夠保住它,不起執,無明就打破了。修安祥正確的途徑,傳心只能傳離執禪定,當下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私心,什麼都沒有了,但是生命還在

  在這個基礎上你要功夫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沒有不付出就能獲得的。不想付出,只想獲得,只能獲得牢獄之災。

  你到了離執禪定,還要下一功夫,還必須去執,去執就是反省,找到了毛病在那裡?然後你用時光倒流法,回溯你自己對不起那些人?做錯那些事?如何彌補?如何改?彌補就是消業障,我欠你錢我還了,障就消了,並且要進一步改掉造成你錯誤的那種心態你把一切的執著都去掉了那就是徹底打破無始無明

  問:修學安祥禪為何肯決心總是不夠堅定?如何來增強自己的肯決心呢?

  答:這個問題都在你自己你自己肯決就肯決了,你自己不肯決,別人不能代你肯決。你肯決心不夠,老師也沒辦法給你天下有兩件事是不能替代的,一是吃飯,二是修行。決心夠不夠,看你苦頭吃夠了沒有?你要是苦頭吃夠了,該是下決心的時候了。如果我的判斷不錯,今天在座有很多會友從此以後將走向坦途,有很多人還是無所謂

  問:既然是不二,又為什麼還要分悲、智?又如何將般若智與菩賢願融為一體?

  答: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家,是只有一個門進去,但是到家的路卻是四面八方。悲智不二,若沒有‘智’,你怎麼感受得到‘悲’呢?你怎麼產生同情心呢?同情心是般若智的流露;流露了同情,流露了同感,那就是悲心,那就是斷無始無明的起點。因為你要回到家,雖然有汽車,但是沒有汽油也不行,慈悲就是汽車的汽油。修行人歸家必須要能量,沒有能量修行都會落空。

  法門細分,有八萬四千。其實普賢願就是大悲願,普賢大悲心產生的大願,他若沒有悲心,他就沒有願力,悲心是願力的根,若是沒有方便多門,連不二法門也不會產生、也不會成立。

  問:能行深般若波羅蜜,是否就是觀自在菩薩?反過來說,觀自在菩薩是否就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答:自在的當體就是菩薩菩薩必能觀自在,觀他在就不菩薩那是二法,當你自在的時候,你已經到了菩薩境界。剛才說觀、覺、照三者是同義字,當你自在的時候,自覺自在也就是照見自己,如珠吐光,還照珠體,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問:逼於現實,在不如意的時候,要如何來保持安祥心態,而轉逆為順?

  答: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沒有戰勝自己,如意不如意完全是私心,沒有包容性,沒有開闊的心胸,所以你才會如意不如意,你才感覺忙不過來,隨著外在環境在轉,那就沒法修行你必須首先堅持只求心安,我經常講:‘不要讓別人的主觀、偏見、好惡來決定你自己價值’,也就自己的存在不受別人主觀、偏見的影響才對,你只要心安無愧,像諸葛亮講的:‘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自己知道就好了。古德說:‘心不負人,面無愧色’,假如等你心安修行,那就不修行了,因為你心已經很安了,修行就是求心安嘛!

  由於你不肯大戰一場,不肯打敗私我,不肯去掉苦根,所以才有這些問題,因此你首先必須反省,拔掉你的苦根,然後你再學安祥禪,才有可能,否則的話,你只會進進退退。

  今天一會,千古難逢,不是經常有的。現在你坐在我面前你就是觀自在菩薩,若是不肯認同,那我也沒有辦法。我有什麼辦法幫你認同你自己呢?

  問:明心與見性相同嗎?

  答:明心就是見性你要明白表面意識的心,那隻是看到波浪,沒有見到大海大海寧靜不動的。濕性就是水,覺性就是心,若沒有知覺,就沒有生命的屬性,見性就是見生命的屬性,所有的生命屬性都是相同的,所以眾生皆有佛性就像所有的水都是濕的,不濕不能叫水。不管是太陽表面的熱,劃根火柴的熱,它們都是熱的,不熱不能叫火。所有生命的屬性都是有知覺,沒有知覺,那就是死人。大宇宙就是生命的海洋,就是大圓覺海。

  問:既然本來無一物,既然性體本空,那麼誰來承受因果呢?

  答:證道歌說,‘了即業障本來空’,你要了了,沒有我了,業障往那裡放呢?我在觀潮隨筆中寫垛生招箭,在射擊場,你豎個靶,子彈就打你,沒有了靶,子彈打誰呢?打別人不幹你的事。你要豎起來,那就吃子彈,豎與不豎,就是有我無我,執著我就有業報,沒有我,往那裡報呢?所以證道歌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夙債’,你過去欠的債,還是要還。沒有人了,向那裡討債?人在,就必須還,因果也是這樣子

  問:何謂桶底脫落?要如何去做

  答:桶底脫落,就是現在這個狀況,有心無念,你必須修多少劫,才能修行到達這種心態,所以你必須珍惜現在的心態,否則的話,正法不是天天可以碰到的。

  問:學禪如何破三關

  答:什麼叫三關安祥禪里沒有這玩藝兒,我只聽說過山海關、雁門關,沒有聽說過什麼三關那是迷信,又騙人的鬼話,那有什麼三關?一關都沒有。我不外道,不要問我外道的問題。

  問:修行中有行悟、體悟、頓悟、證悟,要如何做到一念不起,才算是正修的起點?

  答:簡單啊,就像在這樣,現在無念無住,這就是正修的起點,就是現在這個心。

  問:心經里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也就安祥的寫照嗎?

  答:就是安祥的寫照,也是法身的寫照。

  問:如何來填補智慧漏洞,方可以達到為學日益?

  答:智慧沒有漏洞,你只要去私心,去掉物慾,就可以了。智慧二種一是世俗聰明智慧,那個本身就是漏洞,分別心嗎!二是本心摩訶般若那是沒有漏洞完美無瑕的。

  問:當安祥深深的時候,這種心態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狀態,是否一樣?

  答:你應該很清楚,當你甚深安祥的時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心,但是沒有停留在任何一點,就是無所住無心那就是死人一個;你有而無念,有念,而沒有被任何東西掛礙住,那就是無所住,完全一樣。

  問:有人說心經心病心病影響到生理的病,修行當中如何運用安祥來幫助解脫生、老、病、死之苦

  答:佛法的本質是無為法,你說安祥,是錯的,把動詞去掉,你只管安祥,就沒有生老病死苦。有生老病死,沒有生老病死苦。有安祥,不是用安祥,而是一直保持安祥下去,到了甚深安祥的時候,就沒有生老病死苦。

  何以念心經可以治心病有病就要服葯,有葯你不肯吃,也無法治病如果你口裡念,心裡想別的事,如果你在家裡得很好,一出去,別人碰你一下你就生氣,那你就是自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我們要做到誠敬信,只管保有安祥自然沒有生老病死苦,特別是生老病死過程中的苦。

  問:有一位會友已修學安祥禪五、六年了,但自四年前,他的女兒及一位外孫相繼過世,這種痛苦陰影,一直纏繞在他的心境使他無法心安的修學安祥禪,請問他要如何去除這種傷痛,才能正常地修行

  答:你不為他傷痛,所謂一切的果都是有前因,前因是講三世因果,其實不止三世,一切結果都有原因,一切原因產生結果,你不為他痛苦。為什麼呢?人活著是受煎熬的,除非他已經得道,他已經證無上法門,否則的話,這個地球不是替他安排的,中國不是替他安排的,台灣小島也不替他安排的,處處、人人、事事,活得不如意,人活著不是頂好。看過‘了凡四訓’的人都知道,一草、一木乃至一個硯台有一定的壽命,它那年、那月、那日、那時破都有一定的,你不能改變。你不大聖人,你只要努力修行,修成之後,你才能夠幫助他,生命不滅的,你要超越了三次元的世界以後,人隨時都可以見面,因為時空不二,時間距離是合一的。我本來想講更詳細一點,可惜找不到恰當的辭匯。

  問:過去因修別的法門,而導致氣沖頂,精神有點混亂,是否可以藉由學安祥禪,而使生命的循環系統恢復正常?或有更好的方式

  答:修行方法,有所執就有所失,不管你執著那裡,就有所損失,有所守就有所失守,不管你守那一竅,都有作用,所以禪根本是個無為法。如果你能夠忘掉那些邪思妄想,乃至你過去學過的法門都忘掉,那你漸漸就會好。乃至我可以講一句狂妄的話,你現在聽法的時候,你的病已經好了百分之八十。

  問:學安祥禪,可不可以打坐

  答:原來的禪,在達摩未來中國以前,乃至達摩中國的禪,都是打坐、禪觀、止觀,到了六祖以後,禪產生了新的定義:‘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禪與禪坐原本是一個系統、一個脈絡下來的。有些人認為打坐可以止念,你試看看,止不住的。修學安祥禪,現在就是無念,不二法門有念即無念,無念即有念,說無念嘛!又不影響說話和聽話;說有念嘛!他根本什麼都沒有。

  能不能打坐呢?打坐是加速器,更快,問題是你不要找錯了人,像剛才那位打坐就打出了毛病來。打坐不好很容易走火入魔。所謂走火,是三昧真火走錯了方向;魔,就是自己折磨自己。能不能打坐呢?能,一定要有明師,你要是有緣,有誠心,你找印順大師,請教止觀法門天台宗的天台止觀那是最妥善,最正當打坐方法

  你要是學那些廣告上的動功、不動功,當心那些不但沒有利益,反而受害。可以打坐,但我是不教打坐的。我自己也打坐過好多年,後來因工作關係,沒有時間打坐,我就不坐了。坐與不坐,都是一樣,坐是比較快,可以幫助你控制肉體,讓肉體不作怪,肉體是會作怪的,修心不但是降服其心,而且要降服其身,所以我在杜漏歌講‘軀殼起念滋三毒’。

  問:在我認知里,佛是只打坐不睡覺的,所以我也想這麼做,可不可以

  答:佛不是只打坐、不睡覺,你這樣做不可以。所謂五蓋:食、色、名、利、睡,蓋住了真如佛性,這要自然才行,不自然的話就會毛病你這個肉身就會陷入魔道,錯誤就折磨你自己,所以不可以隨便打坐。但有沒有可能不吃飯、不睡覺?那是絕對可能的,當你心態到達秒秒安祥的時候,你不睡覺,第二天起來還是容光煥發,但是你必須安祥如果你不善用心,胡思亂想,第二天起來就會面目憔悴。

  問:執著名與利的人,是不是比較不容易學安祥禪?

  答:他要沒有執著就不必學安祥禪了,他已經夠了,已經到家了。古德說‘你要執著一個不執著的’,你什麼都不要執,就執著一個安祥好了

  問:既然上帝與佛不二,那麼為什麼現代人宗教的不同而相爭不息?

  答:聖人語言,他的辭匯,因他出生的環境歷史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因為各個民族的文化不同、需要不同,說法也會有所差異,但是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你看過舊約聖經上的話,使人聯想到佛法有很多地方相同。乃至太上老君的‘道德經’與佛的止觀法門也沒有多大的差距,這都是人為的。如果說你是中國人,他是外國人,耶穌是洋鬼子孔子是我們老鄉那就太荒謬絕倫!你要把心胸放大一點,上帝無所不在,佛法身虛空,如果說有佛就沒有上帝,有上帝就沒有佛,但一個遍虛空、一個無所不在,那要怎麼擺、怎麼放呢?

  實際上上帝是個生命,佛是有知覺的,上帝有知覺,上帝就是佛,佛法身虛空,佛就是上帝,不要去爭。天主教行人的話中有說‘人要歸還上帝’,人要是靈修成功了,就跟上帝合一。所以天主教便有‘與上帝合一’的說法,這不是我杜撰的。不必要的爭執不應該有,因為每個時代環境不同,眾生當時病的重點不同,所以說法也不同。

  如果要修學,還是一門深入,你若是讀讀新約、讀讀舊約、讀讀金剛經、讀讀可蘭經,那就糟糕,還沒有讀完,無常已到萬事休。修行一門深入,毀謗別人是不正確的。

  問:有位會友非常遺憾尚未皈依師父,希望在這裡皈依師父,並請師父略略地說明一下安祥禪的基本功課。

  答:你講這話太著相,在座的沒有幾個皈依過我。你要皈依,不論用什麼方式,我都不拒絕,其實你說皈依,就已經皈依了。皈依是個形式形式是假皈依。有許多人老早皈依三寶,受過基本五戒,但是破戒了,皈依不久就破戒了。所以皈依不需要什麼形式你想皈依我,就已經皈依。而且你若想念我,我就與你同在。

  修行的要領,就是誠敬信的求心安心安無愧的條件,就是認識自我,要認識自我,就要作反省懺悔工夫,如此而已,說起來要語不繁,繁語不要,很簡單

  問:最後一個問題,請老師開示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答: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桶底脫落’,就是有心,但是沒有停留在任何地方,這個心沒有被任何東西所鉤住、掛住,我們的心沒有牽掛任何事物。應無所住的心,就是解脫心。應無所住而不其心那就是死的,那就不生命佛法的是生命現象,是永恆的生命佛法所指的是凡聖不二、自他不二的生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無牽無掛、無掛無礙、無有恐怖的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