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歸依三寶?

為何要歸依三寶

(一)歸(皈)依三寶是入佛門的第一步。

有人主張:學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歸依?這種觀念,粗聽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一個正常情況下學生必定是按照學年學程,而逐級晉陞的,從小學經中學而至大學,最初進小學,要先註冊,進中學與大學,除了註冊,還得舉行考試,看其是否有此求學的能力,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乃至取得博士的學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要學佛,應從歸依三寶著手,歸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三步來?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

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歸依三寶,是最先的基層,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歸依三寶為根本。

歸依三寶既是入佛門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眾生,故對請求歸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別寬大:六道34眾生,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無暇歸依三寶之外,其餘的不論人、天、神、阿修羅、鬼、畜等,只要發心歸依,佛教無不接受,這正像凡是學齡已屆的兒童,不論貧富貴賤,智愚俊丑,一律可以進入小學。如要再進一步,就要講求資質的檢擇了。

還有人以為自己已有讀經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所以不必歸依,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從事相的規制上說,那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編,傳之後世;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充其量,只是歸依了法寶這是忘恩的行為!佛教雖以法寶為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之中流出,但是法寶之產生,必須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

如果講到制度或規式,學佛而不歸依三寶,等同一個愛好中國風土文物的外國人,跑到中國居住下來,並不申請變更其原有國籍的登記,便自稱為他中國的國民,他或可能受到中國人的歡迎,但他終究不是中國人.他可以盡其中國國民的義務,但終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的權益。同樣的,一個不受歸依而又自稱是佛弟子的人,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好處,但終不能獲得身份上的印證.這不是多餘的執著,乃是必須的手續。

(二)歸(皈)依三寶是納受三歸戒體。

受歸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歸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裡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歸戒體,戒體須由先已受了歸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由此可知,求受三歸依的庄嚴性和重要性了。

如果不受三歸依,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居士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學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

(三)歸(皈)依三寶解脫大道

有些人,尚未學佛,但對佛教頗有好感,他們卻不願意馬上歸依三寶,他們唯恐歸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歸依之後會無法擺脫,所以他們存著觀望的態度,他們把歸依的意義,看同男女之間的婚姻一樣,未到有了相當的認識之時,不敢貿然婚嫁,否則,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興趣不投,難免造成終身的痛苦!其實,歸依三寶,與男女間的婚姻問題,完全是兩種性質的兩回事。比如,我們要學任何一種技藝,無不需要投師請益,如其不然,便難成為第一流的專家。投師的好處是在承受老師所學所長,老師也是承受於老師老師,甚至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老師之身,我們投師學習,也就繼承了數百千年的寶貴經驗

至於歸依三寶,也與投師學藝相似,要想多懂一些佛法,應從歸依三寶著手,如果僅僅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道理那是妄想

佛門不是牢籠,而是解脫大道,歸依之後,如會受到約束,佛門就不能稱為解脫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歸依三寶,並自歸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由於根機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35,不能如法行者,歸依之後,許可自動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信任何宗教;尤其難得的,走出佛教之後,佛教慈悲之門,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

來歸依三寶,你將必能得到實益,並也不會失去你的自由。但如真的歸依了三寶之後,除非有了魔障遮心,否則,你便不會退出三寶之門

(四)皈依三寶利益

在無始輪迴中,我們現今有機會得到了圓滿人身,若再有機會歸依三寶,並依循歸依的要求做人,這一生便變得極有意義了。 歸依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我們是否三寶弟子,正取決於是否有所皈依有些人常常去佛寺參拜,自己也看一些經論,心裡對三寶也多少有些信仰,這也可稱為是信仰佛法的人了。可是,沒至心皈依前,他們的功德是間斷性的。在他們行善時,例如布施或誦經時,的確是在積聚功德。可是,在他們誦經完畢時,這功德的積聚便暫停了。如果有上述的敬信心,再加上至心皈依三寶,則功德二十四小時不斷增長,即使在我們休息時,由於未舍皈依,這功德仍會在繼續增長不停。在睡前,如果我們憶及皈依的對像,即使在睡眠也在積長功德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等解脫戒,性質是盡形壽的戒,也就是說,這些戒的有效期是直至我們死時。皈依菩薩戒則不一樣,其性質是超越死亡的,只要我們不舍依止36、不違皈依的要求,這皈依菩薩戒的有效期是直至我們成就佛境為止,其功德亦然。什麼才是捨棄皈依及違犯其要求呢?如果我們有一天對三寶不再信任了,認為因果教法業力等俱不存在,這就是捨棄了對三寶皈依,我們的修行也不會有成果,這就等於燒過的種子不可能發芽一樣。譬如說,大家在今天至心生起了依止,但在皈依儀式後,我們聽朋友說,三寶並不存在,世上也無因果回事,然後我們的信心動搖了,對三寶的依止退卻了,這就是在這一剎那皈依下一剎那捨棄皈依情況。總之,只要我們不舍依止,這皈依及作為一個三寶弟子身份乃至其功德,是會延至未來生的。這也等於是說,我們在今生死後,不會墮入三惡道。 在皈依儀式中,我們必須以歡喜心去納受皈依。如果不知皈依利益,我們就難以生出歡喜的心。所以,在此講一講皈依三寶利益皈依利益十分廣大,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們盡說,故此分八點來略說:

(1)在皈依後,我們正式成為了佛門弟子

(2)皈依受戒基礎受戒持戒功德基礎。只要我皈依了,便有資格在以後進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以積聚功德

(3)因為依止了三寶尤其是正法,我們便會因果教法而戒惡行善,所以罪障便會自然消退;

(4)罪障與功德福報就如蹺蹺板,此增則彼弱,此弱則彼增。在皈依後,由於罪障消退了功德福報便會隨而增長;

(5)由於罪障少了功德增長了,我們一切所願便會自然成辦;

(6)我們一生中,常會有地、水、火、風的災害及野獸、非人、盜賊等之加害,亦會受種種煩惱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三寶後,這些違緣皆不能加害我們了;

(7)只要有決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剎那憶及三寶,我們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惡道;

(8)一旦依止了三寶,我們便踏上了成佛之路,決定最終成佛

以上乃八大利益之略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