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如何教學《弟子規》才不覺得枯燥?

首先要把弟子規》的教學與生活整個結合在一起。比如說,有一位李老師講解「出則悌」時,他把它結合到很多日常的禮儀當中,「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就是接待長者的禮儀。

我們要把書教活,一本小小的《弟子規》不可能把所有生活的細節都寫上去,所以我們把它延伸到所有接待禮儀的時候,就可以孩子人來要做哪些接待的禮節。一次,有六個孩子學完接待禮儀開始吃午餐,剛好有位阿姨來了,她一按電鈴,六個孩子馬上跳起來,爭先恐後要接待客人。他們還處在學習《弟子規》的興奮之中,對接待客人感到很新鮮。門一打開,六個孩子同時說:「阿姨,您好!」然後,六個孩子同時要去拿拖鞋。拖鞋要怎麼擺放?這也有講究,要擺得讓客人一進來馬上可以穿進去。其實,擺放拖鞋的這個動作已經在培植孩子仁愛之心。仁是什麼?兩個人。處處能替人著想,這就是仁心的落實。

所以,不要小看點點滴滴的禮節。你有禮,為什麼人家覺得舒服,因為替他著想;你失禮,為什麼他很不舒服,因為你替他著想。看到這些孩子爭先恐後地問好、擺鞋子阿姨愣住了。她說:「我從來沒有被這樣接待過」,站在門口不敢進來,因為熱情過火也是失禮,但她笑得很開心,看到這麼多孩子這麼懂禮,她很歡喜。她一進來,馬上就聽孩子說:「阿姨,您請坐!我幫您倒杯水。」然後,孩子就去倒水,「阿姨,請喝水!」所以,孩子動作,他的恭敬心,他替人著想的心,還有他做事的能力都在這個過程中點點滴滴地得到增進。

現在的家長都看不到這些言語行為點滴積累對孩子德行的影響,很多能夠增長孩子道德學問機會一分一秒一點一滴都流失掉了機會失掉之後,孩子得到的不是聖賢教育,到時候要再教就很困難。現在我接觸到很多孩子已經十多歲的父母他們的上有沒有笑容啊?笑不出來。不知道兒子今天又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孩子今天還會搞出什麼名堂,這種時候你就會很痛苦。任何一個學科都離不開生活,理跟事能夠融成一片,這個孩子學問才會非常靈活,這樣去上課,孩子就不覺得枯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