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與念佛往生的關系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凈土耳。如無信願,但念佛名,乃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出自《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南無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與六字洪名
龍舒文。令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此事當從用功上論。不當從多少上論。此一句。若單念六字佛號。雖日念十萬。念滿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數。然則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縱有信願。未必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願者。決定可以往生。且依諸祖成規,念六字名號。切勿以多少計。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比一名。即圓攝十方三世一切佛號。何止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耶。(出處同上)
發十種心,往生極樂
佛告彌勒。發十種心,往生極樂,何者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若人於此十心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出自《西方合論》)(詳解見於《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
信為根本
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一切諸行,無不以信為正因。乃至菩提果滿,亦只完此信根。如穀子墮地,迨於成實,不異初種。如稚筍參天,暨至叢葉。本是原竿。初心菩薩,無不依是信力而成就者。是故蓮宗門下,全仗此信為根本。一者信阿彌陀佛不動智,根本智,與己無異。如一太虛空,日映則明,雲來則翳。虛空本無是故。又則雲與日皆即虛空故。二者信阿彌陀佛從發願來那由他劫內,一切難行難忍種種修習之事,我亦能行何以故。自憶無始劫中,漂溺三途,生苦,死苦,披毛戴角苦,鐵床銅柱苦,一切無益之苦,皆能受之。何況如今菩薩萬行濟眾生事,豈不能為。三者信阿彌陀佛無量智慧,無量神通,及成就無量願力等事,我亦當得何以故。如來自性方便,具有如是不思議事。我與如來同一自體清凈性故。四者信阿彌陀佛不去不來,我亦不去不來。西方此土不隔毫端,欲見即見。何以故。一切諸佛皆以法性為身土故。五者信阿彌陀佛修行歷劫,直至證果,不移剎那。我今亦不移剎那,位齊諸佛。何以故。時分者是業收。法界海中,業不可得故。如是信解,是謂入道初心,信一切諸佛凈土之行。(出處同上)
邊地疑城
不信自善根故,依他起信,即是疑城。信自善果者,即頓了自心,不從他得以入悟方能脫疑。是故未悟而修,終隔疑胎。胎以裹蔽為義。未悟之人,諸障未徹,合得是報。此等當在中下下上品攝。何故。下品後二種,經歷六劫十二劫,方得華開。此但五百歲故。若如王本,則信佛猛利,未若最後二種。艾所生在其剎邊地,不應五百歲得見佛故。(出自《西方合論》)
沒有信願,能仗佛力往生嗎?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雲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得容受。古德雲,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凈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若全未斷,及斷未凈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迥。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又真師覺三居書)往生凈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文鈔三編卷二復智圓居士書)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於心,形於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凈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凈土真實利益。至於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文鈔三編卷二復周智茂居士書七)
我不要信願,只要念到一心不亂,不是也可以往生嗎?
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凈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迥,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凈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於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於心無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相關答疑
依據《攝大乘論》,其合會解釋『別時義』的部分。論雲:『若是只有依靠發願,即得往生西方安樂世界者,是別時意。』
疑惑曰:若是憑藉依照《攝大乘論》之說,將往生凈土判作別時才可往生,如今教人念佛,如何即可得以往生西方呢?
會通曰:如今依照《攝大乘論》,判定解釋為別時往生。這與凈土法門,完全同一而沒有差別。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只是發願,並不能夠在當世即得往生。可是如果依照願力而念佛修行,乃是可以成就凈業而往生。依照發願和修行有前後之差別,因此說為別時往生,並非是說如果更再修行念佛、而不能即於當世便可往生也。(法宣法師白話譯《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白話淺譯》)
問: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心地善良,請問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心地非常善良,但是不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就不能去。如果他臨終還沒有斷氣之前,聽到阿彌陀佛、聽到西方極樂世界,心生歡喜,發願往生,決定得生。學佛一天都可以往生,心地善良就是他的本錢。(凈土法門法師《學佛問答》21-90-24)
THE END